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通用13篇)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通用13篇)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 1

在第四單元的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爲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動,從中受到教育;然後,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感悟待人真誠、真實的重要;最後,又回到文本:對於課文中的給人啓示的重點語句,能夠熟讀成誦,牢記於心,自覺用這些富有哲理的話來規範自己的行爲,做一個誠實善良、樂觀向上、有益於社會的人。

在教學《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時,當學生明白了“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含意是: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達到自己的.目的,採取的方法不止一種,這種方法不行時,可以採用其他的方法之後,要求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曾經爲了實現自己的一個願望、或爲了辦成一件事時,你是怎樣想辦法實現的?有一個學生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引起了全班同學的鬨堂大笑。

舉的例子是這樣的:他說他很想看電視,他奶奶又不讓他看,他想,奶奶不沒有睡着時,我就不看,等奶奶睡着了我在看,他並且聯繫實際說,想跟奶奶一起看電視這條路走不通,於是我就走第二條路,等奶奶睡着了我再看。沒等他說完就有了我前所說的這種場面。我當時也覺得很有意思。

當時,我沒有直接批評這位同學,並且肯定他對我們學習的內容真正理解了。然後,我乘機對這位同學進行思想教育,要求我們的願望和理想應該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這位同學聽後,覺得不好意思。

同時,同學們也都有了新的認識。這樣既維護了這位同學的自尊,保護他的積極思維,又所有學生都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不要挫傷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才能讓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 2

《牛郎織女》是一篇神話故事,本課是這個故事的第一部分,說的是古時候一位孤兒牛郎在湖邊的樹林裏結識了織女,織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讚揚了牛郎織女勤勞、善良的品質和他們真摯的感情。

本節課感覺以下幾點做的比較成功:

一、由謎語引出傳統節日,由傳統節日引出本課的課題。

猜謎語是小學生喜歡的智力遊戲項目之一,一個謎語緊緊抓住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傳統節日的引出對孩子們滲透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在無形中這樣做體現了語文課程所承載的主要任務之一。同時幫助學生牢記民間節日所不同的習俗,歸類區分。這樣一來,順理成章的就講到了“七夕節”的由來。又該孩子們大顯身手了。關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家喻戶曉,先讓他們講講自己聽說的內容,然後再結合課文,激情學習。

二、以讀帶講,讓學生嘗試着給課文的第一段加上小標題

小標題是一段內容的提煉。只有在深入瞭解了一段話或者是一段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後纔會概括提煉出合適的小標題。這是在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我首先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理清課文的思路。因爲本文是一篇民間故事,所以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學生自讀自己歸納。在概括每一段的小標題的時候我提示學生:概括的小標題句式要整齊,內容要醒目,還要讓別人容易理解。這個要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人都想着表現一下自己的實力,課堂的學習氛圍非常的濃厚。

三、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入手,設置問題,循循善誘,幫助學生感悟課文講述的道理

設置問題:你在生活中看到過或經受過別人對你的虐待嗎?你想對有這樣遭遇的人說點兒什麼?如果你能幫助他的話你會幫助他嗎?從而引發學生的同情心,幫助學生養成幫助弱者的好習慣。再讀課文,從課文中哥哥嫂子對牛郎的虐待來感受牛郎命運的多舛。在和文中牛郎與老牛的相依爲命和互相關心照顧中感受牛郎的幸福。是呀,牛郎的勤勞善良,會讓此刻正幸福着的孩子們感動、深思,他和老牛之間的深情更感動着所有的人。動物也有感情,這一點也不假,牛郎善待老牛,老牛陪伴牛郎。課堂上有學生這樣問我:“老師,哥嫂對牛郎不好,牛郎爲什麼不跑,跑到很遠的地方,說不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應該有反抗啊!”孩子們的答案豐富多彩:“爲了手足之情”“爲了相依爲命的老牛”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研究適合不同課型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們每一堂課都有不同的全新的感受,帶着孩子們在語文天地裏遨遊,徜徉。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 3

小學語文第九冊中的《桂花雨》是一篇自瀆課文。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新課程提倡,教師應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爲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

所以在設計《桂花雨》的教案時我儘量以學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爲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並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一說自己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閱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樂的大事?學生髮言熱烈,覺得很開心,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接着讓後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辯論題:到底是作者家鄉的桂花香,還是杭州的桂花香?學生一小組爲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各種觀點的交流過程當中自然的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

《桂花雨》這篇文章充滿着作者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要想深深地理解這分感情,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激發興趣,直奔主題

一開始上課,我先讓學生談論對桂花的瞭解,然後補充讓大家明白桂花不僅香氣襲人,而且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區花,並且還會下雨。由此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學生通讀了全文,做到讀通、讀順、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直奔課文的主要段落──第三自然段。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着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鄉情。因爲這節是重點段落,所以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着母親要搖花的樣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這是我上這節課時最想達到的目的,這節課基本達到。不過這節課還是有遺憾的,就是桂花離我們東北的孩子生活實際太遠,因此學生體會不到作者對童年搖花樂的那份真摯感情!讀課文時,有的同學還是感情不到位!也許是老師渲染得還不到位吧?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 4

本文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前半部分,這部分以牛郎的成長過程爲主線展開敘述。開始,敘述了牛郎小時候的貧苦生活,他細心照料老牛,與老牛結下深厚的感情。接着,寫牛郎長大成人後,被趕出家門,和老牛相依爲命。最後,講他在老牛的幫助下與天宮的織女相見,互訴衷腸,結成夫妻。在牛郎與織女互相傾訴時,插敘了織女和衆仙女在天宮沒有自由的生活及下凡的經過,爲故事的後續發展埋下伏筆。

通過這篇故事,學生可以對善良、純樸的人們所受的壓迫,以及對自由、安樂、幸福的渴望有所瞭解;而且能激發學生了解我國民間傳說的興趣;同時培養課外閱讀興趣和獨立閱讀能力。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訓練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流程,切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現總結如下:

1、名著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嗎?說一說對它們的瞭解?(補充“四大民間故事”小知識,讓學生說感受最深的一點)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民間故事之一:《牛郎織女》,它會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2、快速閱讀,把握故事情節。

運用上個單元的閱讀速度和方法,快速捕捉本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起因經過結果如何?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鞏固上個單元的學習成果,也爲引導孩子們抓關鍵點來總結主要內容作好鋪墊。學生們快速朗讀,很快便理清了文章的脈絡。

3、品詞析句,領悟人物個性特點。

在引導學生將長文讀短之後,出示閱讀提示:自讀自悟,本文出現了幾個人物?標畫相關的語句,體會他們的性格特點?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呢?這樣一來孩子們既要用心讀書,尋找準確的語言文字,還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語言資料的描述中去感受人物之間的關係,爲複述文章或表演或創作故事都夯實了基礎。接下來讓孩子們複述故事,水到渠成,簡潔明瞭,還清楚明白。

二、成功之處

整個課堂氛圍很活躍,因爲學生喜歡讀故事,講故事,聽故事。每個孩子都能較快地融入學習,而且能自讀自悟,思維火花被激發,課堂不斷涌現孩子們精彩的`理解和表達。

三、不足之處

文章內容淺顯易懂,沒有涉及更有助於思維深度的問題,所以素養的提升微乎其微。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創設辯論賽,讓孩子們評一評牛郎的哥嫂的行爲?織女這樣的選擇對不對?讓我的教學更圓滿!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 5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它有一個特點,它透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豐富的精神內涵。

學生們對這個故事可以說是耳熟能詳。怎樣讓一個“老的掉牙”的故事,上出新意,使學生不僅愛學,而且更能學好呢?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倡導個性化閱讀,賦予老教材以新的涵義。

小學語文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教學《牛郎織女》這一課時,我問“學生你喜歡哪個人物?爲什麼?”“你覺得牛郎是個什麼樣的人?”“織女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自然而然就參與了課文的研讀,談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孩子讀的特別細緻,甚至從“你們”的“們”這個字中讀出織女和牛郎一樣善良。有的孩子從牛郎不計較哥嫂對他的態度,讀出了他的胸懷大度……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放手讓學生談對王母娘娘這個人物形象的認識,學生能根據文本與生活經驗的積累談出自己的感悟,在他們眼裏王母娘娘是心狠手辣的、是冷酷無情的、是不懂親情的、是死要面子的……在交流中,學生對這一人物進行了批判,同時在心中確立了王母娘娘應有的形象——慈愛的、有人情味的、講親情的。這就是美與醜的辨析。有了對與錯、美與醜的認識,學生也就能感悟故事的寓意。教學中不必義憤填膺地激起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痛恨與咒罵,應該心平氣和地聆聽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自主評價,或頌揚或斥責。要知道多一雙眼睛,就多一個角度,多一個角度,就多一些客觀。

二、發展想象力,突破課文重難點。

爲了讓學生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含義。我設計了一個採訪情景,對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1、你是下凡的織女,請問你爲什麼決心嫁給牛郎?2、和你一起下凡的姐妹們會說些什麼話?請回答的同學自己指名回答。3、你是怎麼反駁她們的?當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時,他們會說些什麼?通過幾個問題的設計,課文的重點就突破了。

三、由點帶面,拓展閱讀,深化主題

從對文本的閱讀理解,拓展到其他的民間故事和古詩詞,通過師生平等的對話,學生基本明白了課文實際上寄託了勞動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上課時,也有學生問爲什麼把愛情故事放在小學課本中來學,好像不太合適。我很讚賞孩子們的思考。這的確是很多成年人有意在孩子們面前迴避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要使人成爲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於思維,就是粗魯或蠢笨;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現在學生的思維十分開闊,敢想,有創意。想自己敢想的,說自己敢說的,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爲學生思維活躍的空間。一個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當然文本的價值是與時俱進的而不是《教參》!這就需要老師能夠不斷學習。只有這樣你才能坦然面對學生,給他們以正面的感染和薰陶,甚至可以平等地與學生一起交流教師對文本的獨特感悟。給學生以春風化雨般的影響、浸潤,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爲人的價值和尊嚴。

在課堂上,學生產生了思維的碰撞,激發了思維的火花,同時更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意識。因此,不管我們的對話最後有什麼結果,我覺得,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與教育能力。

遺憾的是,課堂複習導入部分內容有些多,花費了較長的時間,而沒有把故事的結尾講完,使得整堂課不完整,學生學習的連貫性受到了影響。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 6

我的這節課充分體現“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整個教學過程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生動活潑地發展。羣體性主體參與率高,創新性思維活躍,使學生真正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成功樂趣。整個教學過程的突出特點是精心創設情境,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一、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學習是學生的自主行爲。我們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喚醒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需求。因爲興趣是兒童認知活動的動力,最好的學習是學生對所學有內在興趣。從上面的教學過程可以看到,教師從學生已經熟知的玻璃出發,引出了所要學習的新內容,學生急於想知道新型玻璃,這就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召開產品發佈會和聘請推銷員的環節,更使同學激動不已,學生們都精心準備,全身心地投入,主體性參與極高。這樣就激活了學生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爲“我要學”,由被動地學轉爲主動地學。真正體現了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二、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現代教學論認爲,民主、和諧、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關鍵所在。上述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師生間的民主合作性。課堂上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討論、相互補充的氣氛極濃。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揚自己的個性。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輕鬆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在言語實踐中學習語言,在積極思維中發展思維,在交流表達中提高表達能力。教師的.平等參與不僅加大了師生間的親和度,而且對學習重點有效地進行點撥和引導,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

三、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要想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創設使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條件和情境,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上面教學片斷中,教師不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且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討論探究、交流實踐,獲取了知識,發展了能力,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四、在大膽設想中培養創新個性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着特殊使命。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多一點培育創造力的意識和辦法,學生走向社會就會多一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述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暢談自己的想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想象,同時,對學生創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 7

這是一堂校級公開課,課前我一直在思考,課堂如何實現生本?我想到了生本的關鍵詞:“順學而導””基於學情””課堂的唯一受衆是學生“備課就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學生真正需要什麼?從這堂課中他要得到什麼?去掉一切浪費時間的花哨行爲,使40分鐘的課堂緊湊,有效。

由此我就想到了由學生的預習入手,圍繞導語展開教學。最後提升思想,深入思考環保問題這三個環節。

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的方法。是體現生本的最直接的方法。而預習的質量從一定角度上也左右了課堂的質量。學生帶着自己的想法,帶着自己的疑問走入課堂,那麼這節課必定也是高效的.一堂課。在預習中我檢查了三個方面。課文是否讀順(檢查難讀的地方)能否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內容。導語中提出的問題你解決了哪些問題? 前兩個問題是預習的一般要求,而後一個問題是針對本課的特點的特殊要求。而這個問題,也是學生學期本文的線索和依據。也是精讀部分的切入點。

在根據導語展開的精讀部分中,我所考慮的這麼一個問題“這部分中,哪些是需要教的東西?哪些是不需要教的東西?”基於學生的學情,經過分析,我以爲那些表示瀑布雄偉壯觀的詞,學生基本都明白,無須一個個去體會,而其中兩個表示數量的詞“一億立方米”和“30千米外”,學生沒有形象的,立體的感知,是需要具體化的。於是在設計中,我分四部進行朗讀指導。

第一,抓關鍵詞自由練讀。

第二,數字想象化想象朗讀。

第三,聽課件聲音想象朗讀。這樣的朗讀,層層深入,立體了瀑布的壯觀景象。這一部分充分的落實了,與今日瀑布的奄奄一息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衝擊着學生的感情,震撼着學生的心靈。

第四,在感悟提升中,我在思考:環保問題的文章學生已經學過很多,那麼學生對於環保的意識,僅僅停留在我們要保護環境,保護資源這一點上就可以了嗎?能不能針對這課的特點,做更深層次的思考?哪怕給學生留下一個懸念也好?考慮到這,我想到把菲格雷特的悼念詞和水電站的資料放在一塊,讓學生在兩者之間去權衡,人類該建水電站還是該保護瀑布?在深入思考中明白,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有時就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即能保護環境,又能發展經濟,而這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總之,我以爲,在這課課堂中,我僅僅圍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展開教學,使學生從始至終處於一種跳一跳,豁然開朗的學習狀態中,課堂效果較好,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 8

本課選編的三首古詩分別是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和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這三首古詩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在描寫景物的美,有的是描寫景物的動態美,有的是描寫景物的靜態美。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古詩雖然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但是故事的寫作年代比較久遠,語言表達的方式與現代文截然不同,因此我在教學古詩的時候充分利用了多媒體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知識之間的距離。我感覺這是我本節課的一個亮點。

比如,我在教學王維的《山居秋暝》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一句的時候,我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個視頻短片——一輪明月高掛在天空,月光下,山間的小溪潺潺地流動着。讓學生邊觀看視頻邊想象詩句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樣就把呆板的文字變成了活動的.影像作品,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精心設計預習題目

在學習古詩之前,對詩人的相關簡介和詩歌創作的背景進行介紹。或者是鼓勵學生自己在預習的時候利用網絡或圖書館來查閱相關的資料並進行整理。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鍛鍊學生蒐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在鍛鍊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同時加深了對詩歌的寫作背景及詩人的瞭解有利於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三、邊讀古詩句邊展開想象,通過想象體味詩句表達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楓橋夜泊》的時候我是這樣來做的: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詩文,閉上眼睛,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詩中用‘’畫出來。學生讀完,我先請學生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說說詩人看到了什麼,這是整體的描繪。然後,我讓學生按順序說出詩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楓、漁火”,並思考“如果讓你來畫這些景物,你會選擇什麼色的畫筆,怎樣畫”。讓學生想象作畫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解詩意,感受詩情的過程。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詞作上闋描寫跋涉行軍與途中駐紮,夾雜着頗多無奈情緒;下闋敘述夜來風雪交加,攪碎了鄉夢,倍覺惆悵。全詞描寫將士在外對故鄉的思念,抒發了情思深苦的綿長心情。語言淳樸而意味深長,取景宏闊而對照鮮明。

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我注重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與文本對話,體味情感。我採用的是老師範讀,學生默讀,嘗試着出聲讀,讀出節奏感。藉此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朗讀中啓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 9

《黃鶴樓送別》一課採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爲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在傳統教學手段的運行之下,本課教學目標需三教時達成,但本課希望憑藉設計科學的教案和課件,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動學生朗讀、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預計用兩課時就可以達成教學目標。

一、巧用多媒體多媒體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和美妙悅耳的聲音吸引着學生,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這節課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爲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情景。一開始,我就展示了美麗的畫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錦的長江邊,一隊友人在舉杯話別,再配上動聽的古箏曲,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如到課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學第四段時,我結合悠揚的樂曲,聲請並茂的朗誦爲學生展示了兩人離別時那感人的情景。尤其是帆船隨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那一幕,我設置了動畫,更是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眼球。

二、抓住重點詞語朗讀,感悟《小學語文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讀”是語文學科的主要特色。蘇軾也曾說:“三分詩,七分讀”。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況且《黃鶴樓送別》文句優美,更適宜訓練朗讀。如第二段抓住“一會兒—一會兒————”“依依”,第三段抓住“令人敬仰,譽滿天下”等詞語理解感悟,朗讀。爲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採用了各種手段及方式,如在朗讀第三段時,讓演李白的同學讀李白的話,讓演孟浩然的同學讀孟浩然的話,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朗讀古詩時,配上悠揚動聽的樂曲,訓練學生朗讀。當學生讀得不到位時,我就進行範讀,手把手地教,由於訓練教紮實,因此朗讀效果不錯。

三、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另一目的也是要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在課文結尾處,我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詩是關於送別的。《芙蓉樓送辛漸》《贈汪倫》等,學生列舉了好多,我還出示了好多關於送別的詩,讓學生摘錄,課後,我又佈置了收集關於送別的詩,準備開朗誦比賽會,旨在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 10

本課安排的三首古詩都是愛國主題的。三首詩的作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之作。簡短的幾句話,飽含着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讀這樣的詩,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愛國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題臨安邸》通過“杭州”與“汴州”的對照,不露聲色地揭露了“遊人們”的腐朽本質,也由此表現出作者對當政者不思收復失地的憤激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已亥雜詩》以祈禱天神的口吻,呼喚着風雷般的變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縛思想、扼殺人才造成的死氣沉沉的局面,表達了作者解放人才,變革社會,振興國家的願望。

完成本課的教學之後,我覺得我採用的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

首先我設置情境導入,瞭解詩人。例如在教學《示兒》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幅畫面在多媒體上展示: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躺在牀上,對站在窗前的兒子說着什麼。看到這幅畫面之後,孩子們馬上會產生的疑問是:這位老人是誰?他在幹什麼?然後出示課題《示兒》,引出詩人陸游,對陸游進行介紹。

其次,我讓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讀古詩,把古詩讀正確、流利,然後藉助註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如教學《題臨安邸》這首詩的時候,我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然後和同桌交流,最後小組內交流詩句的意思。

第三,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感悟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仍以《題臨安邸》爲例。藉助插圖學生們會想到: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在西湖之上歌舞昇平,人們沉醉在太平盛世之中。那麼想象後兩句詩描繪的.畫面就出現了障礙。此時我馬上給學生介紹了本首詩寫作的背景和歷史上的南宋、北宋的知識。也就是把“杭州”和“汴京”的拓展。這樣學生們馬上想到:現在祖國還沒有統一,可是統治者卻毫無鬥志只知道貪圖安逸享樂,那麼詩人所要表達的諷刺之意馬上從學生的口中涌了出來。

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是:①對寫作背景的介紹過於簡單,影響了學生對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的感悟。②在介紹詩人的時候,介紹的不夠寬厚,沒有把和詩人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介紹一下。比如介紹陸游的時候就因爲缺少了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介紹而影響了學生對故事《示兒》的理解。③我對多媒體教學的操作不夠熟練,影響了課堂教學的順暢進行。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把已經積累了的教學經驗,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去。但學習是無止境的,我要在新課標的指引下以教師用書爲依據,深挖教材,認真備課;課上在對學生的關注上做到細緻入微,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 11

《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巨大的災難面前,父與子憑着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蹟。在教材的處理上,根據教學要求和文本的特點把課文劃分爲兩課時進行教學。兩課時的教學立足語文,緊扣文本,設定目標的時候,力求做到簡明,這樣課堂上就能夠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學生就能在反覆觸摸文本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簡明的教學目標既貼近學生,使每個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穫,有所發展。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點句,文本解讀。

第一課時抓住“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句子,貫穿整個教學內容。通過旁人與父親的對比,體會出父親那種近乎失常的舉動背後,蘊含的堅定的信念,體會深沉的父愛。通過揣摩父親的心理來更好地多元個性解讀文本。

在學習重點句描寫父親動作,外貌的這句話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學生通過反覆朗讀,以讀帶講,每次的朗讀都提出要求,提升讀的質量。多元解讀,突出亮點。

二、靈活處理教材,發展思維。

詞語教學這一環節,理解詞語跟感知課文內容聯繫起來,在對文中的詞語進行梳理後分組進行教學。一組是地震後的場面,通過選詞說話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效果,而不是機械地說說詞語的意思。一組描寫父親的神態認讀並說一段話,概括了課文的內容,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通過語言的轉換,促進其語言的內化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閱讀教學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在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心理活動時,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適當的`補白,進而有感情地體會朗讀,更深層次地體會深厚的父愛。心理活動進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縫隙,既訓練了思維能力,又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訓練學生語言的表達時,設計的形式變化還不夠多。學生在對文本補白時的語言,不僅要關注他的對不對,還要關注他的語言的質量。教師的語言對學生起到了示範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師這樣說說你自己的感受?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質量。二是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文本時在表達方式上還可以做點文章,那麼多的小時作者在表達的方式爲什麼這樣寫?又能反映什麼呢?對於學生的寫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結合文本的內容來進行整合。三是在重點段設計訓練點的時候,集中力量做一點,時間會更充裕效果會更好。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 12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敘事性記敘文語言清新、文質兼美。文章寫了兒子和父親“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引導學生感受美文背後的濃濃親情、體會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了解高爾基,讓高爾基的付出爲最後理解“‘給’永遠比‘拿’愉快”打下伏筆。然後以“愛”爲經緯,先讓學生體會兒子的舉動所反映的愛父之情,聯繫生活實際談這種情,感受兒子通過種花來表達的對父親的愛,在栽花這一環節,實際上我應該再給學生一次朗讀品味的機會。接下來,我給學生一幅“奼紫嫣紅”的百花圖,讓他們感受花之嬌豔,進而讀背第四小節。這裏我採用了多種讀的方法,讓學生閉上眼睛把這美住進心裏,效果不錯。然後引出“高爾基爲什麼會把盛開的花朵比作兒子紅撲撲的臉龐”這個問題,讓學生來體會高爾基對兒子的`思念和喜愛,同時也讓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

對於信中寫所揭示的道理“給永遠比拿愉快”有一些說教味,學生難以理解。教學這一段,我認爲應該有一個層次,先聯繫課文理解,再聯繫生活,從鮮活的例子中,讓學生自己體會,容易產生共鳴。

對課文中蘊含的感情,我們的講解會顯得空洞,所以我想引導孩子品讀,讀中感悟。“鮮花”是文章的線索,在課堂上,我圍繞花(栽花——賞花——談花),引導聯繫生活,積極對話,想象情境,再現場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讓學生通過想象兒子種花時的情景體會到兒子種花的心意,感受其對父親的深情,二是暢談高爾基看到兒子種的花全都開放時的多種感情體會鮮花給高爾基帶來的美好感受,從而拉近與課文人物間的距離,爲後文第二層次的思想領悟打下基礎。

教學第八小節時,我讓學生盡情暢談第二個“美好的東西”指什麼。學生居然能不斷高度概括其含義,出乎我的預料,我想這和前面拓展、聯繫的體驗活動有關。但我還是幫孩子細化了一下,讓學生從具體中感受了這種付出可以是什麼。“一句祝福的話,一次無私的幫助,一次掌聲,一個握手,甚至一個安慰的眼神,都能夠成爲美好的東西。”

“在閱讀教學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這就是要求我們要在教學中讓孩子能對文本有個清晰的解讀,不能淺嘗則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讓孩子們感受了景物描寫,環境渲染的作用,更讓他們通過“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小事,感受了父子情相牽、心相連。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後反思 13

《奇異的琥珀》是一篇極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學小品文。課文通過想象,以生動有趣的語言具體記敘了琥珀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初步瞭解化石的相關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本課時的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體會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並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新課程理念倡導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有效地激活教材的知識,形成具有教師個性教學的語文教學課堂。基於以上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我力圖體現以下幾點:

(一)巧妙設計,以學定教

在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脈胳,整體感知全文的內容。引導學生質疑,結合質疑深入文本解決,真正的做到了以學定教。接着以“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變序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角色轉換,揣摩想象

具體想象琥珀形成的過程是本課時教學的重點之一。引導學生從琥珀的樣子和發現地海灘,思考松脂球的形成過程以及演變成琥珀的過程。如何結合課文,讓學生想象並表述出琥珀的形成過程呢?首先創設情景“我是小小科學家”,引導學生以科學家的角色,入情入境,融入文本去揣摩想象,在輕鬆愉快的表達氛圍中,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真正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教師適時地指導學生朗讀重點詞句,有效地把聽、說、讀結合起來,突出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點。

(三)自主合作,活躍課堂

在學生充分想象並閱讀課文的基礎上,以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這也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歸納總結出松脂球和化石的形成條件,補充完善研究記錄表。教師適時指導,並隨機抽取兩名學生上臺彙報展示。學生在自主、熱烈地討論、彙報、展示過程中,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更好地得以彰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突破本課教學難點。

(四)精美動畫,整體迴歸

隨着生動的解說詞與逼真動畫的展現,琥珀的形成過程完整的呈現於眼前,讓想象,畫面,文字完美統一,更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是課文教學的整體迴歸。

(五)大膽想象,創新寫作

課後讓學生以新編《奇異的琥珀》爲題,發揮豐富的想象能力,對課文中描寫的這塊琥珀的形成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進行大膽的猜測,並寫下來,更好地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

(六)不足之處

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還不夠。在語言評價方面,我理答得還不夠完美。以後,我還應加強自己的理答機智,更嫺熟、更有效的處理學生精彩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