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是什麼(精選5篇)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是什麼(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成語吧,成語在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並且每個成語都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你知道有哪些廣爲流傳的成語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是什麼,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是什麼(精選5篇)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是什麼 篇1

公元383年,他調兵90萬大軍浩浩蕩蕩地迫進淮河,進攻東晉。

弱小的東晉沉着應敵。大將謝石、謝玄率兵去淮河迎戰。

前秦王苻堅覺得自己有百萬強兵,糧草堆積如山,打一個弱小的晉朝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而且應首戰告捷,一舉攻佔壽陽。苻堅自信必勝,於是派東晉降將朱序去謝營勸降,可是朱序到了那裏不但沒勸降反而告訴謝石說:“秦軍雖誇口說有百萬強兵,可大部分還在路上,如果現在乘秦大軍未到,迅速打過去,敗其先鋒,後軍銳氣就可弱。”於是謝石立刻派部下劉牢率精兵5萬趁着天黑,渡過洛澗奇襲秦軍,結果苻堅的軍隊大敗。

苻堅吃了敗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樓,朝淝水南岸的.晉軍望去,不由地打了個冷戰。苻堅遠遠望見晉軍隊伍整齊,士氣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叢叢,迎風搖曳,他以爲那是晉兵,不覺惴惴不安,自言自語道:“晉兵真不少啊。”

從此前秦王朝日趨瓦解。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是什麼 篇2

“草木皆兵”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草木都當成敵兵。形容極度疑懼,驚恐不安。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爲大將,謝玄爲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佔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爲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佈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裏桅杆林立,戰船密佈,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爲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讚晉兵佈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着,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裏橫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峯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紮在八公山下。隨着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是什麼 篇3

草木皆兵此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東晉時,前秦一直想吞併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九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裏。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紮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今中國安徽瓦埠湖一帶)

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爲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佈陣,企圖憑藉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是什麼 篇4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是個成語,八字連同可以,只用後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驚恐之時,稍微有些風吹草動,便緊張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敗者的恐懼心裏。

要注意成語中的唳字,不同於眼淚的淚,粵語兩字讀音相同,普通話唳不讀淚,而讀立了。此字可解作鳥兒鳴叫之聲,鶴唳當然本指仙鶴鳴叫,但泛指鳥兒鳴啼。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即把風聲鳥叫聲也當成了敵人追趕的異常聲響,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敵人的`軍隊,足見戰敗逃亡時驚嚇恐懼到了什麼程度!

此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東晉時,強秦一直想吞併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裏。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紮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爲是敵人追兵又到了。後人根據這段史實,造出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語。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是什麼 篇5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親自率領九十萬大軍攻打東晉。東晉朝廷派謝石爲大將,謝玄爲先鋒,率八萬精兵全力迎戰。秦軍前鋒很快抵達淝水岸邊的壽陽(今安徽壽縣),攻下了城池。苻堅隨後帶八千騎兵趕到。秦軍將領苻融認爲,晉軍根本不堪一擊,於是派一個叫朱序的人去勸降。

朱序以前是東晉的官員,他向謝石詳細地報告了秦軍的佈置情況,並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建議謝石趁秦軍後續部隊未到,派兵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採納了朱序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獲全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駐紮在壽陽城對岸的八公山下。

苻堅聽說晉軍攻佔了洛澗後又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立即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看淝水對岸晉軍的動靜。當時正值隆冬時節,又恰好是個陰天,遠遠望去,河上桅杆林立,戰船密佈,晉兵持刀執戟,陣容非常嚴整。

八公山連綿起伏,地勢非常險要。山上的'草木隨風而動,好像有無數個士兵正在操練。苻堅頓時嚇得面如土色,驚恐地對一旁的苻融說:“晉軍哪裏是一支弱兵?那分明是一支強兵啊!”

不久後,謝玄要求苻堅把軍隊稍向後退,以便晉軍渡過淝水決戰。苻堅果然中計,結果秦軍在後退時遭到晉軍突然襲擊,傷亡慘重,大敗而歸。

這就是歷史上聞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淝水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