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簡單又漂亮的國學手抄報內容

簡單又漂亮的國學手抄報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手抄報吧,通過手抄報的製作能有效鍛鍊我們蒐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你所見過的手抄報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簡單又漂亮的國學手抄報內容,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簡單又漂亮的國學手抄報內容

國學經典語句

1)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2)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傳)

3)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後漢書)

4) 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三國劉備)

5)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東晉陶淵明雜詩)

6)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從軍行)

7)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8)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9)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

10) 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唐杜甫)

11)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唐杜甫戲爲六絕句)

12)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

13)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14)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唐韓愈調張籍)

15)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唐韓愈進學解)

16)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唐劉禹錫陋室銘)

17)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

18)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19)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顏真卿)

經典國學故事

1、孟母擇鄰

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知名的思想家,相傳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承擔了教育孟軻的職責。孟母爲了教育他,曾經三次搬家。

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墳墓,他便經常學着上墳人的樣子,又燒紙又跪拜。孟母怕兒子誤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鄰居是個屠戶,孟軻又學着吆喝賣肉。孟母十分擔心,又把家搬到一個靠近學堂的地方,他每天聽到的是讀書聲和先生的教導,學堂裏琅琅的書聲吸引了孟軻,他漸漸地學着念起書來。孟母終於滿意了。

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軻終於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後來,他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爲師,最後成爲偉大的思想家,被人們譽爲“亞聖”。

智慧小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什麼樣的人相處,常常會影響到自己。也有說:學好三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因此,善於學習之人,會很謹慎地選擇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規》中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近,百事壞。”意思是說:親近仁德之人,親近良師益友,可以提高我們的道德學問。而與不善之人相處,便會受到影響,損傷道德。

2、東坡識字

蘇東坡從小就喜歡讀書,他天資聰明、過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來。經過幾年苦讀,他已是飽學之士。一天,他乘着酒興,揮筆寫了一副對聯,命家人貼在大門口。上面寫到:“讀遍天下書,識盡人間字。”

過了幾天,蘇東坡正在家看書,忽聽僕人通報門外有人求見。他出來一看,是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老太太指着門上的對聯,問他:“你真已讀遍天下書,識盡人間字了嗎?”

蘇東坡一聽,心裏很不高興,傲慢地說:“難道我能騙人嗎?”

老太太從口袋裏摸出一本書,遞上前說:“我這裏有本書,請幫我看看,上面寫的是什麼?”

蘇東坡接過書,從頭翻到尾,又從尾翻到頭,書上的字竟一個也不認得。他不禁羞愧萬分,覺得自己說的大話太丟臉,伸手想把門上的對聯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這副對聯改一下。”於是在每句前面各添兩個字,改成:“發憤讀遍天下書,立志識盡人間字,”並諄諄告誡:“年輕人,學無止境啊!”

國學知識——什麼是國學?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它包括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旁及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諸多方面。

“國學”這個名詞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但是“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張之洞、魏源等人爲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這一概念,並主張“中學爲體,西學爲用”,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五四“運動期間,陳獨秀等發起新文化運動,將中國的落後捱打歸罪於二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歸罪於以孔子和四書五經,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進口號。但胡適等人在運動後期則針對性地提出“整理國故”口號,主張“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口號,力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爲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着批判胡適洋奴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國學”作爲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隨着“愛我中華”之風日熾和“中國崛起”口號之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佈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上演,“國學”方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但是“黃河之水天上來,挾泥沙俱下”。一些文化投機者也看準這個“牛市”,將陰陽八卦、讖緯迷信、星相占卜、特異功能、巫婆神漢、建陰宅、拜神廟,乃至恢復繁體字,倡導小學生讀經,都貼上振興“國學”的標籤。

關於中華文化的特徵,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將其概括爲十四點,即:廣土衆民;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歷史悠久,並世中莫與之比;明明白白有偉大力量,又的的確確指不出來其力量所在;歷代不變的社會,停滯不進的文化;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家庭是中國人第一重要的生活;中國學術不向着科學邁進;民主、自由、平等一類要求不見提出,法制之不見形成;建國之基礎以道德倫常禮教,而不以法律,道德氣氛特重;以儒學爲主體的多元文化是中國社會牢固的安定力,使得它經過無數次的大小變亂仍不解體;兵民合一,全國皆兵;孝的文化;“隱士”是中國的特產。

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社會科學知識,以及醫家,農學、天文、曆法、算法、術數等自然科學知識,其中以儒家哲學爲主流。國學的分類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它把國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經”是指儒家經典,如《詩經》、《論語》、《孟子》、《孝經》等,後來又增加一點語言訓詁學方面的著作,如《爾雅》;“史”指一些史學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馬遷的《史記》、鄭樵的《通志》,斷代史,如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專詳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等;以地域爲記載中心的方誌等。“子”是指中國歷史上創立一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論語》、《孟子》、《荀子》,法家的《韓非子》、《商君書》,兵家的《孫子》,道家的《老子》、《莊子》,以及釋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皆入“子部”。“集”是歷史上諸位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的文集。個人的稱爲“別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荊公集》等;總集如《昭明文選》、《文苑英華》、《玉臺新詠》等。四庫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戲劇作品如《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也屬集部。

另一種是按內容分類,開始分爲三類:義理之學,闡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學;考據之學,從事歷史研究,也就是史學;辭章之學,從事詩詞散文以及章奏、書判等實用文體創作的,就是文學,及今天所說的文史哲等社會科學。後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又加了兩個以補其不足:一是經世之學,即治國馭民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而是科技之學,即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