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知音的來源典故

知音的來源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1W 次

知音一詞來源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相傳俞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每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從琴聲中領會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後伯牙再不彈琴因爲再沒有知音的人。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直至今天,人們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知音的來源典故

  出處

  通曉音律

《禮記·樂記》:“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太平御覽》卷五八一引 漢桓譚《新論》:“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爲知音。” 宋周邦彥《意難忘》詞:“知音見說無雙,解移宮換羽,未怕周郎。”《醒世恆言·黃秀才徼靈玉馬墜》:“ 僖宗皇帝 ,妙選天下知音女子,入宮供奉。”

《管錐編》關於文藝審美的觀點,散珠於各冊各條,雖不如《談藝錄》而自成體系,但浸淫既久,也不免多有發見。冊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好音多以悲哀爲主”、“聽樂與聞樂”、“文詞風格與辨僞”三條,由“知聲”、“知音”、“知樂”的遞進而及文藝審美,似可合觀而資談藝之助。串珠之勞,俾以益於“知音”者也。

  典故內容

  《列子·湯問》

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

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說“巍巍乎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說“洋洋乎若 江 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後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國 魏曹丕《與吳質書》:“ 徐 、 陳 、 應 、 劉 ,一時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絕弦於 鍾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嶧》詩:“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 明唐順之《謝病贈別高參政》詩:“逝將歸舊林,復此別知音。”浩然《豔陽天》第六九章:“﹝ 彎彎繞 ﹞可見到‘知音’了,哪還肯白白地放過去呢?”

伯牙誦雲:“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故事,這則故事千百年來一起感動着人們,人們不是羨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藝,而是羨慕他遇到了一個能聽懂他的琴聲的人——鍾子期。

《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絃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爲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俞伯牙藉着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着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剛纔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絃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爲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爲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悽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彈罷,他挑斷了琴絃,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引後人有詩讚雲: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復念知音?伯牙不作鍾期逝,千古令人說破琴。後人有詩讚美曰:月臨十五醉誰家,文朋詩友共天涯。倘若當年子期在,不使瑤琴碎成花。(周天侯·<中秋致友>)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明·馮夢龍)

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

  《文心雕龍·知音》

指對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確評價的人。

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縣依韻酬華鬆秀才見寄》:“詩情冷淡知音少,獨喜江皋得見君。” 魯迅 《集外集拾遺·文藝的大衆化》:“倘若說,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麼,推論起來,誰也不懂的東西,就是世界上的絕作了。”

 《三國志》與《晉書》

《三國志》與《晉書》上記載的兩個人物,陸抗和羊祜。陸抗和羊祜分別吳、晉兩國的將領,羊祜在襄陽爲官,陸抗鎮守荊州,兩個人你想統一我,我想滅掉你,但卻絲毫不妨礙二者是知音。陸抗病了,羊祜趕忙送藥來,陸抗手下東吳將領齊勸陸抗不要吃。陸抗答道:“豈有鴆人羊叔子哉,汝衆人勿疑”。遂服之。陸抗知羊祜愛飲酒,送自己親釀佳釀給羊祜,羊祜部將陳元勸別飲恐有詐,羊祜說:“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慮”。竟傾壺飲之。

  管鮑知音

昔時,齊國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再個自幼時以貧賤結交。後來鮑叔先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舉薦管仲爲首相,位在己上。兩人同心輔政,始終如一。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爲貪,知我貧也。吾嘗爲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爲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爲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爲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爲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所以古今說知心結交,必曰:“管鮑”。今日說兩個朋友,偶然相見,結爲兄弟,各舍其命,留名萬古。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覽。本味》: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兮若江河。”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復爲鼓琴者。非獨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難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