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求《橋之美》教學設計!

求《橋之美》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創意說明】

求《橋之美》教學設計!

這是一篇小品文,關於它的文體,《教師教學用書》認爲:“本文是一篇帶說明性質的小品文。”也有筆者撰文對這樣的界定存疑,認爲本文更傾向於一篇議論性質的小品文。它的文體和《中國石拱橋》這類相對規範的說明文相比顯得更加的靈動和隨性。本來,許多老師對這類小品文的教學就覺得無處下手,現在,對於它的文體界定又存有爭論,可以說,進一步加大了它的教學難度。且不論本文是說明性質還是議論性質,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說《橋之美》是一篇小品文或者散文,應該是沒有異議的。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去關注文本的核心價值,既然本文的文體特徵不清晰,我們還是要確定本文最重要的語文學習價值。不難發現,本文最大的特色在於它是以一個美術工作者的獨特視角引領我們去發現、欣賞、品味“橋之美”,在於它極富表現力的文字。所以教學這篇文章,我們既要能夠從審美的角度去理解作者所揭示的美學原則,更不能忽略對文本語言的品讀。

因此,我們不妨順着作者的行文思路,以“橋之美,美在何處?”爲教學主線,進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一面帶領學生去體味橋在不同的環境中所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一面調動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涵詠文章值得精讀品味的語言美點,和作者產生共鳴。如此,可謂實實在在地用足了文本的價值。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調動審美體驗,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讀課文,從語言表達角度品味優美而富有意蘊的語句。

3.感受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從語言表達角度品味優美而富有意蘊的語句。

教學難點:

以審美視角形成對橋之美的系統認識。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橋之美》這篇課文,同學們能不能試着在標題後加上一個字,使之構成一個短語。

(橋之美態、橋之美蘊、橋之美感、橋之美境、橋之美形、橋之美趣……)

美態、美蘊、美感、美境這些詞語我們都可以把它視作美學的範疇,美學是研究自然界、社會領域中美的規律,探討美的本質的科學,下面我們就跟隨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去感受“橋之美”,進行一趟美學之旅。

二、橋之美態——美態尋蹤

(一)進入文本

1.先熟悉課文,請大家輕聲的、自由的朗讀起課文,隨着畫家的構圖框,腦海中再現出美的畫面。

2.美詞美讀。

前瞻後顧(zhān) 纖細(xiān) 點綴(zhuì)

飛瀑流泉 曉風殘月 險峻 失之毫釐 差之千里

(二)瀏覽全文,提煉歸納

指導學生對“橋之美態”進行提煉概括。

1.讀完文章,我們先來推敲這樣一個詞語:美態。

(美態即爲美好的、美麗的姿態。)

2.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找尋並勾畫出文中描寫橋的美態的語句,讀語句,並以“橋之美態,美在 ”的句式說話。

(1)人家——房屋,那是塊面;流水,那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面組成了對比美;橋與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變化,同時也是線與面之間的媒介,踏實溝通線、面間形式轉變的橋。

(橋之美態,美在對比,美在形式變化,美在線面轉變。)

(2)如果煞它風景,將江南水鄉或威尼斯的石橋拆盡,雖然綠水依舊繞人家,但徹底摧毀了畫家眼中的結構美,摧毀了形式美。

(橋之美態,美在形式,美在結構。)

(3)石拱橋自身的結構就很美:圓的橋洞、方的石塊、弧的橋背,方、圓之間相處和諧、得體,力學的規律往往與美感的規律相拍合。

(橋之美態,美在和諧、得體,美在合拍。)

(4)那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都恰好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

(橋之美態,美在對照,美在映襯。)

(5)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繫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難怪繪畫和攝影作品中經常碰見橋。極目一片莊稼地,有些單調,小徑盡頭忽然出現一座小橋,橋下小河裏映着橋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雜草刺破。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

(橋之美態,美在形象的重疊和角色的交錯,美在形與色的搭配。)

(6)爲了畫長江大橋,我曾爬上南京獅子山,就是想尋找與橋身的直線相襯托、呼應、引申的點、線、面!爲了畫錢塘江大橋,我曾兩次爬到六和塔背後的山坡上,但總處理不好那龐大的六和塔與長長的橋的關係,因而構不成畫面。

(橋之美態,美在襯托、呼應,美在構圖的畫面。)

三、橋之美境——美境體味

(一)引導深入

對比、搭配、襯托、呼應這些足以構成一個畫面和層次和結構,但對於一個畫家來說,對於中國畫來說,這樣的畫面未免缺乏一點詩意,缺乏一點靈動。所以畫家更着眼於什麼?

(着眼於橋在不同環境中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這句話表明了作者的寫作重點、寫作意圖。此句中的“作用”作何解釋?

(結合全文,此句中的作用應是指橋在不同環境中帶給人美的感受和體會。)

(二)精讀語段,表達運用

指導學生對“橋之美境”進行體味。

1.我們再來推敲這樣一個詞語:美境。

(優美的環境,美好的意境。)

2.請同學們精讀課文第四、第五段,看看作者重點描寫了哪些橋,美美地朗讀語句,並以詩意的語言再現這種美。“橋之美境,美在 ”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那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都恰好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

(橋之美境,美在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美在疏密有致、張弛有度,這是一種疏朗開闊之美。)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臥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

(橋之美境,美在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美在動靜結合,這是一種剛柔並濟之美。)

(3)頤和園裏仿造的盧溝橋只17孔,蘇州的寶帶橋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橋緩緩看一遍,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

(橋之美境,美在長橋打破了背景的單調,富有靈氣和生命,這是一種豐富想象之美。)

(4)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往往碰到風雨橋,橋面上蓋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橋下多半是急流,人們到此總要駐足欣賞飛瀑流泉,畫家和攝影師們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鬥。

(橋之美境,美在風雨橋形成形式獨特,美在氣定神閒窺山水,這是一種安閒自若之美。)

(5)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裏將橋作爲畫卷的高潮,因橋上橋下,往返行人,各樣船隻,必然展現生動活潑的場面,兩岸街頭濃厚的生活情調也被橋相聯而成濃縮的畫圖。

(橋之美境,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美在它濃郁的生活氣息,這是一種生活情趣之美。)

四、橋之美蘊——美蘊涵詠

(一)引導深入

作者是一位畫家,着眼於畫意去描述橋的景緻,橋之美態、橋之美境帶給我們一種寧靜、淡美的境界,同時畫家的審美慧心、人們的審美感受又使得這些橋煥發出新的靈性與生命力,富於濃濃的情味,這情味便是“橋之美蘊”。

(二)涵詠美句,品味欣賞

指導學生對“橋之美韻”進行品味涵詠。

請同學們勾劃出最能引起你審美體驗的語句,品讀語句,從語言表達的.角度,欣賞文字美和手法妙,去品味“橋之美蘊”。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這是擬人的修辭,其實,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也是作者移情的表現,把人的感受投射到蘆葦身上,表現了作者與周圍環境已融爲一體,此境令人神清氣爽。)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石橋”“細柳飄絲”“纖細”“拂”“堅硬的石塊”一系列詞語,勾畫了一副小巧玲瓏而又古樸典雅的畫面,細柳拂石橋,剛柔相濟、厚重輕盈、寧靜鮮活。)

(用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化用宋詞名句,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運用比喻的修辭,把橋與流水的配合比作一支樂曲一樣,寫出它們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形與色的搭配,動與靜的結合,顯得神奇而壯觀。)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着和諧的韻律,說明了畫家對橋的熱愛,是橋的美吸引了畫家們在追尋着橋的身影。)

美態、美境、美蘊,這些都是橋之美的表現形式,或是姿態,或是情境,或是意蘊,其實只要有審美的慧心參與其中,也就具備了橋之美。用文中的話說,就是——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這句話收束全文,是全文的文眼,也是全文的總結。

五、課堂小結

“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這句話真是別有深意啊,是因爲人的審美慧心賦予了橋之美,換而言之,只要有了審美的眼光,生活中凡是能夠與之構成關聯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備了美。願今天的美學之旅能夠伴我們一生,讓我們的生活也呈現出一種美態、一種美境、一種美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