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橋之美》教學設計17

《橋之美》教學設計17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橋之美》教學設計1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橋的美學價值,理解作者愛橋的原因。
2.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閱讀說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滿詩意的描寫文字和帶有說明性的文字,品味文章優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培養良好的語感。
4.瞭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學原則,學會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使用朗讀法、討論法、比較閱讀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讓學生充分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最終成爲一個有品位的人。
2.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
1.對本文所述“橋之美”的理解與感悟。
2.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人教八上】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展示圖片欣賞“江南石橋、小橋流水人家、康橋、長江大橋”等景物,初步直觀地感受不同類型橋的美,配詩句導入優美的意境:唐朝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讓我們感受到江南的婉約柔美;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我們體會到家的溫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又帶給我們一絲淡淡的哀愁,在詩人眼中,橋是富有人性化的,橋是有感情的,而在畫家眼中,橋又另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對橋進行新的審視,感受橋之美吧。
2.吳冠中教授,是當代著名的畫家,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爲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獲得了“中國文化藝術最高勳位”榮譽。
3.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課文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
二、整體感知
1.吳冠中先生在文中說“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他自己對橋當然也是情有獨鍾,他對橋的喜愛是否有其獨特的視角呢?請同學們找出作者的眼中橋之美在何處?
概括地說,是橋在不同環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文章從大家熟知的“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入手,首先擺出一個看法:它“固然具有詩境之美,其實更具有繪畫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筆勾勒、大塊塗抹的方式迅速將小橋、流水、人家提煉成構圖所需要的塊、線、面,並把它們搭配、組合起來,構成畫面,強調了橋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後又大而言之,指出橋在江南水鄉和威尼斯同樣在構成當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這段文字爲讀者開闢了一個視角:可以完全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橋,同時也爲下文展開描述預設了心理準備。
★★啓發:①橋樑除了具有實用功能外,還具有審美功能。②生活本身就有飽含畫意的景緻,只是自己缺少發現美的眼睛。③文中講究對比、變化、和諧等,不光適用於發現、欣賞、品味“橋之美”,還可以把它們作爲通用的原則對某一處自然風景及室內佈置進行一番美的品評。④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與周圍環境和諧交融纔是美的極致。
2.本文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橋之美?
課文隨後舉了四個例子,橋在外觀、材料與所處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第一個例子,是寫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厚厚實實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第二個例子,是寫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裏有形體上的強與弱、輕與重之分,有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諧統一,可能就在於橋有着經過精心設計的輪廓吧。
第三個例子,是寫長橋之美。長橋一般建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同時,如前所說,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個例子寫的是形式比較獨特的橋──風雨橋,作者沒有明言橋所起的作用,但從作者說風雨橋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結合我們欣賞國畫的經驗,可以想像得到,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峯、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在以上四個例子中,橋或爲主體,或爲陪襯,或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但都與周圍景物成爲和諧的一體,共同構成入畫的景緻。
★★品析這些橋,結合文本,用“ 橋之美,美在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說到的橋的美。
烏鎮小河兩岸的橋之美,美在與密密的葦叢配合的開闊疏朗。
江南細柳下的橋之美,美在與纖弱的細柳配合的剛柔相濟。
長橋之美,美在與嫺靜的水面配合的靈動和諧。
風雨橋之美,美在與險峻的山峯、湍急的流水配合給人的安閒、自在之感。
4.我們應從哪些角度欣賞一幅藝術作品?
關鍵看其中的景物與周圍的環境是否既對照又和諧。這也是本文揭示的全新的審美角度。從色彩的搭配、畫面構成(塊、線、面)、景物的選擇(強弱、明暗、動靜等)是否對立統一……角度來判斷。
5.全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是邏輯順序。
(1-3)明確說明對象“橋之美”,說明“橋之美”的含義。
(4-6)舉例說明“橋之美”,強調環境賦予橋之美。
(7-7)總結全文。
三、研讀與賞析
1.重點研讀第④小節。讓學生學習觀賞四幅橋之畫面,理解橋要與周圍環境既對照又和諧才能構成美景。
蘆葦石橋:密密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柳枝的動、細弱、年年發芽和石塊的靜、厚重堅硬、歷久不變形成對比。令人銷魂。
長橋臥龍:在寬闊的水面上的長橋,打破了單調的背景,整個環境充滿了靈氣和生命。宛如史詩。
風雨廊橋:廊和廳的安閒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峯的險峻又形成對照。形式獨特。
2.吳冠中先生以具體的闡釋啓迪我們認識橋樑之美,歸結起來,我們在生活中從哪些藝術角度就可以欣賞到各種橋的美呢?
以審美的眼光來看橋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形體的搭配、色彩的調和、強弱的對比,動靜的配合……
3.揣摩語言,體味本文語言的個性色彩(課後練習二)
4.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相同點:都以“橋”爲說明對象;均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都用了舉例子方法。
比較篇目 中國石拱橋 橋之美
說明對象石拱橋,是一篇較爲規範的說明文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
着眼點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成就突出橋的美學價值,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
說明順序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後具體總—分—總
說明方法舉例子、引用、列數字、打比方等舉例子
語言特徵 語言平實自然而又準確、嚴密 文章語言優美,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
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四、課堂小結
今天,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我們領略到了自然界中異彩紛呈的橋之美,也感受了人類巧奪天工的神奇和偉大,這是外在的、有形的“橋之美”;橋樑的外在美的確可以光耀一時,而那種內在的、無形的“橋之美”更是我們心中永開不敗的玫瑰!溝通、理解、信任、友愛等連接心與心的則必須用真情、青春、熱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設,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軀搭起的人橋,一如那《斑羚飛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設的彩虹橋,展現的是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帶給我們的永遠是心靈深處的震撼。
五、拓展延伸--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
圓的魅力
①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着千姿百態的形狀。其中既有大自然經過億萬年精雕細刻的得意作品,也有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傑作。
②擡頭不見低頭見的圓——最簡單的形狀之一,不僅是大自然的寵兒,也是現代文明所離不開的。圓,彌撒在我們周圍世界的各個角落裏,整個宇宙到處都有它的形跡。
③靜態的,如鍋、碗、瓢、盆、杯、碟、缸、桶都是圓的,順手拿出幾個硬幣,又是圓的;頭痛腦熱服幾片藥片吧,好幾個“圓”也被吞進肚子裏;小到原子、電子,大到地球、太陽和宇宙天體,無一不與圓發生着密切的聯繫。
④動態的,如最常見的圓周運動,把整個世界活動統一在有序的和諧之中。車輪的飛轉,把我們從這裏運送到那裏。時針的轉動度量着時光的流逝。地球的公轉帶來了春夏秋冬。電子的運動,泄露了微觀世界的奧祕。無處不見的圓,似乎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主體。
⑤爲什麼圓會有這麼大的魅力,竟能博得整個宇宙和萬物萬靈寵愛呢?這是因爲圓的本身有着其它形狀無法比擬的特性。
⑥善於思考的數學家總結:在周長一定的任意平面圖形中,以圓的面積爲最大。這句話反過來就成了:面積爲一定的所有平面幾何圖形中,以圓的周長爲最小。
⑦推而廣之,將圓繞着它的直徑旋轉一週,就可以得到一個圓球。而圓所具有的特性,圓球也具有,這就是說,當體積一定時,球的表面積最小;或者,當表面積一定時,球的體積最大。
⑧用最少的材料取得最大的收益,不僅是大自然的宗旨,也是人類生產活動的最基本的指導思想,這就是許多製品以圓爲基本形狀的原因。
1.指出①②兩個自然段的說明對象。
2.下面指出了③④兩個自然段對圓進行分類的角度。選擇正確的一項( )
A.存在方式B.相對特性C.功能作用D.外在形狀
3.⑥⑦兩段概括了圓的什麼特性?
4.本文的說明順序是,結構特點是。
5.據說有一次,一位不懷好意的西方記者問周總理:“爲什麼中國人走路時老低着頭,而西方人卻昂着頭走路?”周總理作了非常巧妙的回答。請問周總理是怎麼回答的?
參考答案:
1.形狀;圓。2.A
3.⑥周長一定,圓的面積最大。或:面積一定,圓的周長最小。⑦體積一定時,球的表面積最小。或:表面積一定時,球的體積最大。
4.邏輯順序總分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