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哪裏有初一下冊第5課《傷仲永》的教案?

哪裏有初一下冊第5課《傷仲永》的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教學目標

哪裏有初一下冊第5課《傷仲永》的教案?

1、積累文言知識。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4、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時數:兩課時

自學內容:

1、 查找作者簡介。

2、 讀課文,正音、斷句。

3、 結合註譯和查找工具書,翻譯課文。

一、作者相關

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後,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於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爲荊國公,諡號“文”。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品讀課文

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3.餘聞之也/久。

採用比賽形式進行朗讀,男女生比賽、小組比賽、全班齊讀。

三、翻譯課文

小組組討論翻譯,提出問題全班交流,指定學生串講課文。教師明確重要字詞。

總結文言知識:

通假字:(1)扳,通“攀”,牽、拉。

(2)材,通“才”,才能。

詞類活用:書,動詞,寫。

意動用法:(1)父異焉。“認爲……奇怪。”

(2)邑人奇之。“認爲……奇怪。”

(3)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4)父利其然也。“認爲……有利。”

之(1)忽啼求之。代詞,指書具。

(2)借旁近與之。代詞,指仲永。

(3)傳一鄉秀才觀之。代詞,指詩。

(4)餘聞之也久。代詞,指這件事。

(5)受之天也。代詞,指通悟。

於(1)環謁於邑人。“到”

(2)於舅家見之。“在”

(3)賢於材人遠矣。“比”

(4)受於人者不至也。“從”

課文翻譯: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爲業。仲永長到五歲,未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着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爲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爲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着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裏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爲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爲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爲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爲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爲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當堂檢測,完成練習冊上的習題。

四、學習內容

小組合作選題:1、將全文劃分爲兩部分,並思考分別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

2、題目爲“傷仲永”,“傷”是什麼意思?在文中具體指什麼?

3、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哪個階段是詳寫哪個階段是略寫?爲什麼要如此安排?

4、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衆人”,文中哪句話表明了原因?請分析本句,由此你得出什麼結論?

5、最後一段中心意思是什麼?你對此有什麼看法?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爲題,發表自己的觀點。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3、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爲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衆無異,“泯然衆人矣”。

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爲後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後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4、方仲永由神童淪爲平庸之輩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爲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的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5、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爲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啓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指導學生體會本文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於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教學設想

1、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弄清方仲永變化的過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組織學生討論現在社會上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讓學生深刻領會後天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3、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引導學生靈活適應《論語》中的有關知識。

教學步驟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1、教師講一個“年級死囚犯,在臨刑前咬下母親半邊耳朵”的故事。

2、討論,年輕人的行爲如何理解?

3、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調動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地進入課堂,集中注意力,進入課文學習,同時開發學生聽話,分析能力,並能準確地把自己的感受口頭表達出來,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教師應以學生的看法爲主。教師不作統一要求。

二、學生自讀課文

1、師:這是一個令人遺憾,令人痛心的故事。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筆下也有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你指導是哪篇課文嗎?

說明:此項設計是爲了“課題的書寫。加深了印象。

2、朗讀課文,參考注意釋,然後用自己的話說出故事的內容梗概。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爲下一步訓練作鋪墊。

3、以四人小組爲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礙。爲下步訓練作準備。

三、探究課文內容

1、課題中“傷”是什麼意思?作者因爲什麼而“傷”?

2、方仲永的纔能有和變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麼?

說明:此三項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重點在對原文的理解與應用。

4、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

5、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麼樣做?

說明:此二項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時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四、課外延伸

1、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新舊知識的銜接,因爲兩文都涉及到了學習態度的問題。

2、結合課文,說說現實社會中與之類似或相反的現象。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讓學生深刻靈活今後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五、作業

說說學習《傷仲永》一文的感受。

六、反思:

1、初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一定的障礙,特別是在朗讀方面、斷句、節奏、語氣語調都有一定的難度。要加強朗讀,力爭在理性的基礎上,多背誦多積累,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和體會,更要加強多種形式的朗讀。

2、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沒有想象的這麼好,特別是後進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遺憾的教學中應重點注意。

3、討課題完成比預料的好,學生討論熱烈,各抒己見,模仿仲永及仲永父親的語氣進行勸說很到位,以後的教學中可加強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