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有初三語文課文《詩兩首》的教案範例嗎?

有初三語文課文《詩兩首》的教案範例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教學目標

有初三語文課文《詩兩首》的教案範例嗎?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爲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裏交流。閱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閱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髮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導入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現在請同學設想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後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爲題,說一段話。(學生略思考後,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說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叫、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爲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裏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檢查生字詞(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範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過渡)同學們仿讀得很好,自己讀一讀試試。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麼着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爲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爲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爲什麼“我”那麼快樂,那麼天真,那麼活潑,那麼可愛?(學生回答:因爲孩子沐浴着母愛。)他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① “我”通過什麼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② “我”爲什麼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徵什麼?

③ “我”變成金色花爲什麼不願讓媽媽知道?

④ “我”和媽媽各是什麼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着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麼?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過渡)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爲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作業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髮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紙船》

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爲題,託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着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着地疊着一隻只紙船,然後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隻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託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朗讀詩歌

①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爲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遊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託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並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麼內容?

[合作探究]

第一節寫疊紙船;第二節寫拋紙船;第三節寫紙船進入母親的夢鄉。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 你能想像出詩人在什麼情形下寫的這首待?

② 第一節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

③ 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哪裏,爲什麼還要不停地疊?

④ 第三節是詩人展開聯想,這一想像有何特點?有什麼作用?紙船,並以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悟課文,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可參與,學生全班交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教師小結]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巔簸中駛向一個陌生的國度。詩人此去遠涉重洋,相隔萬里,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沒有可以寄託思念的,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紙船雖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人母親的夢中。這一想像新奇、大膽,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強烈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過渡)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問題研討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於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有深度、難度的組內不能白行解決的問題,可提出來全體同學共同探討。(學生討論,提出共性問題。學生交流,學生只要說的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採用託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作業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藉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抒發對父母親的愛。寫在練筆本上。

小結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爲題,託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在教學中,以朗讀教學爲主,教會學生“美讀”,帶着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朗讀詩歌,在美的詩歌裏得到薰陶。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兩首詩。

②瞭解這兩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③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①有感情地朗讀。

②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老師:準備投影儀、錄音機、磁帶(提琴曲《梁祝》、鋼琴曲《星空》)

學生:瞭解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有條件的查閱這兩首詩的創作背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羣星璀璨,那裏,發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多少神奇的傳說,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我們跟隨着著名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詩人所追求的那份美麗,那份新奇。

朗讀課文,先從整體上了解詩歌內容

①教師範讀,提醒學生注意朗讀節奏、重音,並出示投影(朗讀節奏與重音),播放背景音樂:提琴曲《梁祝》部分,創設一種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課文錄音帶)

②學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讀課文,並思考以下問題:

a.全詩共四個小節,哪些是寫實的,哪些是寫想像的?

b.請你概括出詩人所想像的內容及想像過程。

③全班討論以上兩個問題。

因爲這兩個問題都比較簡單,所以很快老師可以明確:

a.第一節是寫實的,第二~四節是寫想像的。

b.詩人想像了牛郎織女在天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想像過程(板書):

街燈

}→天上的美麗街市一街市上陳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品味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然後轉入全班討論。

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麼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爲什麼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說中的故事情節做這麼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覆出現的“定然”“定”有什麼作用?

這個環節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所表達的主題。討論時老師可以通過提示幫助學生,如討論爲什麼要對傳統的神話故事情節加以改動時,可讓學生想,神話中的牛郎織女被分隔天河兩岸不得相聚的悲劇是誰造成的?王母娘娘爲什麼硬要拆散他們?王母娘娘象徵的是什麼?這樣就可以很自然地讓學生了解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結合小組代表的發言,教師可以明確:

a.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隔在天河兩岸,而在詩歌中,他們在一起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美麗的街市”、“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閒遊’’表現了牛郎織女生活的自在、舒適、幸福;“淺淺的”說明了牛郎織女可以自由地往來,已經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見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於花,花是美好的象徵,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

b.上世紀初,中國還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運動呼喚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運動結束後中國依然處於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沒有到來,許多人因此感到絕望無助,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放棄希望。他改寫了神話,想像牛郎織女在天上過着幸福的生活,表達了他對理想的嚮往和執著的追求。

c.詩中的“定然”、“定”表現的明明是想像的內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討論中也可以穿插介紹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後的時代背景,但是要簡略,不能涉及得過多過深。

②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詩歌,注意聲音不要太高,語氣舒緩,要帶出輕鬆神往之意。

瞭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導學生討論:可不可以刪去第一小節的街燈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爲什麼?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讓學生明確這首詩運用了聯想與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節運用了聯想的手法,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燈與明星聯繫起來。“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這就是聯想,這種聯想既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對現實的不滿,對光明的追求,把內容由人間轉到天上,爲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基礎。

第二~四小節,詩人描繪天上街市的美麗,街市上陳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織女提着燈籠在走的幸福,都是詩人想像出來的。這種想像,又是以在人間看到的街燈、明星爲基礎的。人間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與追求,體現了詩作的浪漫主義風格。

以上內容,學生討論時可能說不全面,教師可以提示,要幫助學生明白產生聯想要有一定的基礎,要有可以產生聯想的那個相接點,而想像則是以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爲基礎的。

②學生討論:舉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好在哪裏?

學生可以從任意角度說,如,a.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的韻腳“星”、“燈”;b.用詞準確。例“珍奇”、“淺淺的”;c.語氣親切。例“我想”、“你看”;d.表達信心很堅定。例“定”、“定然”。不要對學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麼理論化,學生能結合詩歌把體會說出來就行了。

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小結

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用優美而又親切的語言,爲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字裏行間,充溢着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

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感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佈置作業

①背誦這首詩,會默寫。

②發揮想像,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要注意具體情節的描寫。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靜夜》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上節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遊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讀課文

①教師範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並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鬆舒緩。

②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後再集體朗讀。

探究學習

①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a.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麼特點?

b.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着什麼內在聯繫?

c.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d.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爲什麼?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a.詩的第一小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b.第二小節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脫繮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着有“鮫人”立在岸邊,對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麼奇瑰的想像。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c.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爲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爲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d.第4小題屬於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祕。“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雲,而白雲之間的空隙裏,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麼?使人想到什麼?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後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換到想像的角度,爲什麼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

a.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

牽牛花開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這個練習很簡單,是學生學習聯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礎性練習,學生說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輕柔地、舒緩地、帶點神祕味的反覆朗讀最後兩句,再討論翻譯“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然後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可讓學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於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總結課文

①讓學生反覆朗讀,當堂背誦。

②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麼精妙的幻想。它啓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麼美好!

佈置作業

①熟練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②想像練習。

在青島嶗山海濱,有一處風光秀麗的旅遊景點——石老人。這裏因爲湛藍的大海中有一塊狀如老人的大石頭而得此名。請你發揮想像。寫一個有關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家鄉的某一處歷史遺蹟,或根據自己掌握的民間故事進行拓展寫作。

③薦閱讀:郭沫若詩集《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