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曾國藩經典語錄參考

曾國藩經典語錄參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1、易搖而難定,易昏而難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則定而明。

曾國藩經典語錄參考

2、倚富者貧,倚貴者賤,倚強者弱,倚巧者拙。倚仁義不貧不賤不弱不拙。

3、居心平,然後可歷世路之險。盤根錯節,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靡,可以驗我之操;艱難險阻,可以驗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驗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驗我之操。

4、讀書不獨變人氣質,且能養人精神,蓋理義收攝故也。

5、爲子孫做富貴計者,十敗其九。爲人做善方便者,其後受惠。

6、名節之於人,不金帛而富,不軒冕而貴。士無名節,猶女不貞,雖有他美,亦不足贖。故前輩謂爵祿易得,名節難保。

7、人苟能自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爲?何必藉助於人?

8、溺愛者受制於妻子,患失者屈己於富貴。大丈夫見善明,則重名節如泰山。用心剛,則輕死生如鴻毛。

9、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乃知蓄疑者亂真,過思者迷正應。

10、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遇富貴人,宜勸他寬,見聰明人宜勸他厚。

11、遇詭詐人變幻百端,不可測度,吾一以至誠待之,彼術自窮。

12、人只是怕當局,當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觀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膽氣以得失而奮也。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13、嗜慾正濃時,能斬斷,怒氣正盛時,能按納,此皆學問得力處。

14、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後福報,若市道,吾實恥之。

15、規模先要個極大,意思先要個安閒。古之人先約而豐人,故羣下樂爲之用而所得常倍。徐思而審處,故己不勞而事極精詳。褊急二字,處事之古礙也。

16、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17、傲人不如者必淺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18、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19、縱與人有相爭,只可就事論事。斷不可揭其祖父之短,揚其閨門之惡,此禍關殺身。

20、吾不知所謂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謂惡,但使人恨者即惡也。

21、盛怒極喜時,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須一商之有識者。不然,悔隨之矣。

22、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

23、聞謗而怒者,讒之隙也。見譽而起者,佞之媒也。絕隙去媒,讒佞遠矣。

24、巧辯者與道多悖,拙訥者涉者必疏,寧疏於世,勿悖於道。

25、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損終身之福,切須檢點。

26、處天下事,前面常長出一分,此之謂豫;後面常餘出一分,此之謂裕。如此則事無不濟,而心有餘樂。若盡煞分數做去,必有後悔。處人亦然,施在我有餘之恩,則可以廣聽。留在人不盡之情,則可以全好。

27、從人可羞,剛愎自用可惡。不執不阿,是爲中道。尋常不見得,能立於波流風靡之中,最爲雅操。

28、處事當務詳慎,不可盡興燥脾。凡飲食舉動言語筆墨,盡興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無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於害人。初若不至殺身,終至殺身而有餘也。

29、自其外者學之而得於內者謂之明,自其內者得之而兼於外者謂之誠,誠與明一也。

30、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望從容,可得乎?

31、有必不可已之事,便須早作,曰捱一曰,未必後日之能今日也。

32、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33、凡人氣質各有偏處,自知其偏而矯制之,久則自然,所以宋儒以變化氣質爲學問急務也。

34、人有一事不妥,後來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試留心觀之,知他人則知自己矣。

35、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審勢擇人。“專欲難成,衆怒難犯”,此八字者不獨妄動邪爲者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盤庚遷殷,武伐紂,三令五申,猶恐弗從。蓋恆情多隱於遠識,小人不便於己私,羣起而壞之,雖有良法,胡成胡久。

36、不善之端,豈待應物而後見?如靜中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貪即非義,一念之慢即非禮,一念之詐即非智,君子所以慎獨。

37、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和。寡合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德有餘而爲不足者謙,財有餘而爲不足者鄙。

38、善人固可親,未能知,不可急合。惡人固可疏,未能遠,不可急去。

39、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衆。獨利則敗,衆謀則泄。

40、大概君子方嚴處多,至園融變化,是德之成也。起處便學園融不得。

41、行天下而後知天下之大也,我不可以自恃。行天下而後知天下之小也,我亦不可以自餒。

42、語人之短不曰直,濟人之惡不曰義。

43、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不知。

44、世間極佔地位的,是讀書一著。然讀書佔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勢位上。

45、勤於邦,儉於家,言忠信,行篤敬。

46、處事貴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

47、爵祿可以榮其身,而不可以榮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48、軒冕而敬,僞也。匿就而愛,私也。

49、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50、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51、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52、君子滿腹天理,故以順理爲樂。小人滿腹人慾,故以得欲爲樂。欲無時可足,故樂不勝憂。理無時不存,故隨在皆樂。至樂順理。縱慾之樂,憂患隨焉。

53、小屈以求大伸,聖賢不爲。松柏生來便直,士君子窮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難事,姑韜光忍恥,以圖他日貴達之時,然後直躬行通。此不但出處爲兩截人,即既仕之後,又爲兩截人矣。

54、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無往而不孝。以保富貴之心事君,則無往而不忠。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55、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強,斯召辱也。自重自強,而侮辱猶是焉,其斯爲無亡之災也已。

56、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57、陰,小人者。陽,君子也。進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畢矣。

58、存一念愛異時便是愛己,有一步進德處勝於進官。

59、優娼輩好嗤笑人,而敢爲無禮,此自不賤本色。其趨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60、心理要寬平,識見要超卓,規模要闊遠,踐履要篤實,能此四者,可以言學矣。

61、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爲失意所苦。快心事來,處之以淡,方不爲快心所惑。

62、斷嗜慾箴:染性觸物,粘於飴膠。濫愛賊人,毒於戈矛。片時意適,永劫靈消,一絲未斷,塵網難超。

63、寶貨用之有盡,忠孝享之無窮。

64、欲爲君子,非積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見小人。故曰:“終身爲善不足,一日爲惡有餘。”

65、盤根錯節,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靡,可以驗我之操;艱難險阻,可以驗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驗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驗我之操。

66、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67、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68、去其不善而勉進於善,是謂之善學。

69、聞人之善而疑,聞人之惡而信,其人生平必有惡而無善。故不知世間復有作善之人也,若夫造作全傅會以誣善良,鬼神必殛之。

70、儉以養廉,譽洽鄉黨;直而能忍,慶流子孫。

71、怒時易激,義憤亦當裁抑;喜時易狂,即微言亦須謹慎。

72、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可矯俗。不該順時,不可趨時。

73、稱人之善或過其實,不失爲君子。揚人之惡或損其真,寧免爲小人。

74、罪莫大於好進,禍莫大於多言,痛莫大於不聞,過莫大於不知恥。

75、凡刑殺之事,仁者見之,愈生其仁。忍者見之,愈生其忍。故君子遠庖廚,亦英尺有習慣成自然意在。

76、處利則要人做君子,我做小人;處名則要人做小人,我做君子。斯惑之甚也。聖賢處利讓利,處名讓名,故澹然恬然,不與世作。

77、血氣盛,則克治難。欲養心者,先治其氣。

78、夫爲善易,積善難。士之於善也,微焉而不厭,久焉而不倦。幽隱無人知而不間,招世之疾逢時之患而不變。是故根諸心,誠諸言行,與時勉勉,不責其功夫,然後親友信之,國人安之,而鬼神格之也。善積未至,其疇能與於斯乎?

79、定靜安慮得,此五字時時有,事事有。離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80、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踔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81、名節至大,不可妄交非類。

82、造詣不盡者,天下之人品;讀不盡者,天下之書。

83、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多一分享用,減一分志氣。

84、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處天下事,只消得安詳二字,兵貴神速,也須從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遲緩之謂也,從容詳審,養奮發於定之中耳。

85、善惡之習,朝夕漸染,易以移人。

86、凡將舉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87、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誇功,此衆人事;讓美歸功,此君子事;分怨共過,此盛德事。

88、學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繼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踐之耳。

89、聞善言則拜,告有過則喜,有聖賢之氣象。坐密室如通衢,馭寸心如六馬,可以免過。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90、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喜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嫉惡心不可不明;嫉惡語不可不忌。

91、爲人所狎與爲人所恨,皆己過也。

92、教之而信,必先有令人愛者。禁之而畏,必先有令人敬者。

93、衣冠之族,以清白遺世爲本,務要恬穆省事,凡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與之相接。

94、爲學從切實際出發,自不落空。

95、能食淡飯者方許嘗異味,能溷市囂者方許遊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許處功名。

96、居心不淨,動輒疑人。人自無心,我徒煩擾。

97、人若一味見人不是,則到處可憎,終日落嗔。

98、服金石酷烈之藥,必致損命。即坐功服氣,往往損人,人能清心寡慾,自然血氣和平,卻疾多壽。

99、凡天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之貴,衆斷之貴獨。

100、罵語謔語,須有分寸,不但不中怨恨,亦是自處忠厚之道。

101、人亦不可閒慣,閒慣則些小事便不可耐。

102、富貴家宜勸他寬,聰明人宜勸他厚。

103、凡處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穩,一任間言語。

104、法者,天討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105、到老始知氣質駁,尋思只是讀書粗。

106、責己者當知天下國家無皆非之理。故學至於不尤人,學之至也。

107、以禍福得喪付之天,以贊毀予奪付之人,以修身之德責之己,此是至簡於易之事。

108、以舉世皆可信者,終君子也。以舉世皆可疑者,終小人也。

109、慎言謹行,是修己第一事。

110、天下有三門,繇於情慾,入自禽門;繇於禮義,入自人門;繇於獨智,入自聖門。

111、學者不可不通世務。

112、作善豈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謗招禍也。

113、務名者害其身,多財者禍其後。善惡報緩者非天綱束,是欲成君子而滅小人也。禍福者天地所以愛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萬物。故君子恐懼而畏,小人僥倖而忽。畏其禍則福生,忽其福則禍至。傳所謂禍福無門,惟人所召也。

114、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爲愚也。

115、凡仁心之發,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爲。稍有轉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則計較多,而出納吝矣;私心生則好惡偏,則輕重乖發。

116、小人如虎狼蛇蠍,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蠍之狀,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預防之。小人則心如虎狼,其貌騶虞,念如蛇蠍,其言鸞和,人不知其將害己而狎之,鮮弗及矣。

117、才智英敏者,宜加渾厚學問。

118、矜名譽,畏譏毀,自好也。忘檢制,肆偷惰,自棄也。自好者,中人也,可導之使爲善也。自棄者,民之爲下矣。

119、責人者必自恕。

120、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121、薄福之人過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禍。貫貧之人不安其貧,必有意外之憂。

122、每日默檢,要見這念頭自德性上發出,自氣質上發出,自習識上發出,自物慾上發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識得本來面目,初學最要如此。

123、富貴家宜勸他寬,聰明人宜勸他厚。

124、事後論人,局外論人,是學者大病。事後論人,每將智人說得極愚。局外論人,每將難事說得極易。二者皆從不忠不恕生出。

125、甜酸苦竦宜嚐遍,是非好惡總由人。出死入生寧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126、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願後世之譭譽,是有待於外也。

127、人之精神有限,過用則竭。

128、越自尊大,越見器小。

129、一個忍字,消了無窮禍患,一個足字,省了無限營求。

130、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搏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

131、君子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132、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則不屈於物,忍劇則不擾於事,忍撓則不折於勢,忍窮則不苟於進,故曰,必有忍乃有濟。

133、畢竟先知後行,至於純熟,乃能合一。

134、善人種德,降祥於天。惡人種禍,貽殃於後。

135、二十年來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盡,以是知克己最難。

136、惡莫大於毀人之善,德莫大於白人之冤。

137、攝生之道,大忌嗔怒。

138、處譭譽要識有量,今之學者反有向上底,見世所譽而趨之,見世所毀而避之,只譽我而喜,聞毀我而怒,只是量不廣,真善真惡在我,譭譽與我分毫無干。

139、只是一個見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盡墮。

140、嘲戲人自事惡事,尤不可入一二壯語,入壯語則戲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規人過失,不可入一二戲語,入戲語則真者畢戲。每令人玩,失規人之旨矣。

141、君子與小人鬥,小人必勝。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懼禍而誤入小人之黨,亦不可恃爲君子而有與小人角勝之心。

142、勿以人負我而隳爲善之心,當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嘗責報也。縱遇險徒,止付一笑。

143、聞見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則知之非也。今之所謂博聞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聞見。

144、惟正己可以化人,惟盡己可以服人。

145、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謂之修。一語不敢苟徇,斯可謂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謂之廉。

146、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147、縱是道成德立,小人終不可近。若自謂他柄在我,不妨兼舉竝包,必暗受其損而不覺。

148、學者有益,須是日新。

149、君子能扶人之危,賙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誇,則善矣。

150、人若少知自愛,豈有營營逐利,甘爲商賈之行?只心有所繫便是欲,便當極力克治。不然,恐流弊無窮。

151、以德遺後者昌,以禍遺後者亡。謙柔卑退者,德之餘,強暴奸詐者,禍之始。

152、恐懼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懼,則畏,畏可以免禍。事後而恐懼,則悔,悔則可以改過。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無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殺身。大哉所謂恐懼也!

153、處有事當無事,處大事當如小事。

154、聽言當以理觀。一聞在輒以爲據,往往多失。

155、防身當若御虜,一跌則全軍敗沒。愛身當如處子,一失則萬事瓦裂。涉世甚艱,畜德宜豫。布人以恩,而外揚之,則棄,教人以善而外揚之,則仇。

156、貴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興,貧視其所不取,窮視其所不爲。

15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仁不可勝用矣。以惡人之心惡己,則義不可勝用矣。

158、和以處衆,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159、見人有得意事,便當生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當生憐憫心。皆自己真實受用處。忌成樂敗,何預人事,自壞心術耳。

160、沽虛譽於小人,不若聽之於天。遺貨財於子孫,不若賙人之急。

161、凡與人晉接周旋,若無真意,則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無文飾以將之,則真意亦無所託之以出,《禮》所稱無文不行。

162、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無往而不孝。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163、甘讓君子其志卑,不讓小人其量淺。

164、事前加慎,事後不悔。

165、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

166、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167、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慾,俱可以殺身。

168、事之可否,當以理裁之。一使氣,但壞事。

169、無恆者,見異思遷也,欲求長進難矣。

170、世不若不求利,即無害。若不求福,即無禍。

171、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172、慎能遠禍,勤能濟貧。

173、綺語背道,雜學亂性。

174、人皆狎我,必我無骨。人皆畏我,必我無養。

175、吾常見誇己者,以要譽而受嗤也;吾常見媚人者,以求悅而招鄙也。夫士處世,無爲可議,勿期人譽,無爲可怨,勿期人悅。

176、行事常思退一步。

177、水激逆流,火激橫發,人激亂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則小人可使爲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爲小人。

178、小人雖不過,當力遏而絕之。君子不幸詿誤,當保全愛惜,以成就其德。

179、一字不可輕與人,一言不可輕許人,一笑不可輕假人。

180、常沉靜,則含蓄義理而應事有力。

181、稱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一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

182、忠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

183、聖賢成大事者,皆從戰戰兢兢之心來。

184、易責人而樂譏俗,其亦弗思也已。夫己無遺行,後可責人;家罔闕事,後可譏俗。

185、論人情只往薄處求說,人心只往惡邊想,此是私而該底念頭,自家便是個小人。古人責人,每於有過中求無過。此是長厚心,盛德事。學者熟思,自有滋味。

186、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爲處事第一法。

187、要與世間撐持事業,須先立定腳跟始得。

188、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氣,力戒自滿,毋爲人所笑,乃有進步也。

189、傷化毀俗者,雖親雖貴,必疏而遠之。清公貞修者,雖微雖踐,必親而近之。

190、獨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義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慮也。

191、天物愚者真,智者僞;愚者完,智者喪。

192、水不能不遇風,長川巨浸,泓澄無底,雖大風不能使之濁。心不能不應物,欲盡理明,表裏瑩徹,雖酬酢萬變,不能使之昏。無風則清,有風則濁者,塵滓之伏於下也;靜之則明,動之則昏者,利慾之藏於中也。

193、做人念頭重,做官念頭輕,則禍福不足動心。做官念頭重,做人念頭輕,則譭譽常足墮志。

194、無爲名屍,勘破幻妄也。無爲謀府,無思也。無爲事任,無爲也。無爲知主,地知也。然須定得性了,方行得四者,不然實行不去。莊子曰:“吾以無爲爲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大顛曰:“衆人而不思不爲,則天下之理幾乎息矣。”應事接物只是一個情字爲累,若無情則無累矣在,故曰聖人無情。

195、爲善者常受福,爲利者常受禍,心安爲福,心勞爲禍。

196、士能寡慾,安於清澹,不爲富貴所淫,則其視所物也輕,自然進退不失其正。

197、知天地萬物於一體,則能愛矣。

198、日靜養,節嗜慾,慎飲食,寡思慮。

199、求靜是初學收心之法,若只在靜上用工,久之習成驕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動心,正是從人情物理是非譭譽中磨鍊出來,到得無動非靜,乃真靜矣。

200、靜坐自我妄爲,讀書即是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