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通典 > 通典 卷二十八 職官十

通典 卷二十八 職官十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9W 次

  武官上

通典 卷二十八 職官十

  ○將軍總敍

三代之制,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一萬二千五百人為軍。)故夏書曰"大戰於甘,乃召六卿"。蓋古之天子寄軍政於六卿,居則以田,警則以戰,所謂入使理之、出使長之之義。其職在國,則以比長、閭胥、族師、黨正、州長、鄉大夫為稱,其在軍則以卒伍、司馬、將軍為號,所以異軍國之名。諸侯之制,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其將亦命卿也。晉獻公初作二軍,公將上軍,則將軍之名起於此也。魏獻子、衞文子並居將軍之號。(左傳曰:"晉閻沒、女寬謂魏獻子曰:"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注曰:"獻子為中軍率,故謂之將軍。"又禮記曰:"將軍文子之喪既除,而後越人來吊。"又家語曰:"衞將軍文子問於子貢。"是也。文子為衞之將軍,名彌牟。)自戰國置大將軍,週末又置前後左右將軍,至秦,將軍之官多矣。漢興,置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衞將軍、左右前後將軍,皆金印紫綬,位次上卿,(後漢志曰:"漢將軍比公者四:謂大將軍、驃騎、車騎、衞將軍。")掌京師兵衞,四夷屯警。孝武徵閩越、東甌,又有伏波、樓船;及伐朝鮮、大宛,復置橫海、度遼、貳師。宣帝增以蒲類、破羌。權時之制,若此非一,亦不常設。光武中興,諸將軍皆稱大。及天下已定,武官悉省。(後漢志曰:"其前後雜號將軍皆主征伐,事訖皆罷。")四徵興於漢代,四安起於魏初,四鎮通於柔遠,(鎮東西南,並後漢末有之。鎮北,魏置。)四平止於喪亂。(魏置。)晉武帝重兵官,故軍校多選朝廷清重之士居之。置中軍將軍以統宿衞七軍。及五王作難,東海王越以頃興事皆由殿省,乃奏宿衞有侯爵者皆罷之。時殿中武官並封侯,由是出者略盡,皆涕泣而去。乃以東海國官領左右衞,以國兵宿衞。晉宋以來,以領軍、護軍、左右二衞、驍騎、遊擊將軍,謂之六軍。(《宋輿服志》曰:"驃騎、車騎、衞將軍及諸將軍加大者,皆金章紫綬,武冠,佩水蒼玉。諸軍司馬,銀章青綬,朝服武冠。")其四安、四平、左右前後、徵虜等將軍及四中郎將,晉代荀羨、王胡之並居此官。宋齊以來,唯處諸王素族無為者。齊以二衞,(左右。)四軍,(前後左右將軍,謂之四軍。)五校,(即漢之五校。)驍騎、遊奧、積射、強弩、殿中員外、殿中、武衞七將軍,殿中司馬督及虎賁中郎將,宂從僕射,(《宋志》曰:"宂從僕射,漢東京有中黃門宂從僕射,非其職也。魏代因其名而置宂從僕射。"《職官要錄》曰:"本期門之職,漢桓帝時置宂從僕射,掌諸散從,其射事則主帥之。")羽林監,武騎常侍謂之西省,而散騎謂東省。梁武帝以將軍之名高下舛雜,命更加釐定,於是有司奏置一百二十五號將軍。以鎮衞、驃騎、車騎為二十四班,(內外通用。)四徵、四中為二十三班,(四中謂軍、衞、撫、權。)八鎮為二十二班,(東西南北左右前後,)八安為二十一班,(東西南北左右前後。)四平、四翊為二十班,(四平,東西南北。四翊,左右前後。)凡三十五號,為重號將軍。又有五德將軍,(忠武、軍師,武臣、爪牙、龍騎、雲麾,鎮兵、翊師、宣惠、宣毅,智威、仁威、勇威、信威、嚴威,智武、仁武、勇武、信武、嚴武,謂五德將軍。)以班多者為貴。凡十品二十四班。品十取其盈數,班二十四以法氣序。制簿悉以大號居後,以為選法,自小遷大也。前史所記,以位得從公,故將軍之名,次於台槐之下。至是備其班品,敍於百官之外,凡一百二十五將軍。後魏將軍之名多矣,謂驃騎、車騎、衞為三將軍。末年有八柱國大將軍,其中六人各督二大將軍,(事在柱國將軍篇。)凡十二大將軍。(元贊、元育、元廓、侯莫陳順、宇文導、達奚武、李遠、豆盧寧、宇文貴、賀蘭祥、楊忠、王雄,此十二大將軍。)又各分統開府二人,一開府領一軍兵,是為二十四軍,分掌禁旅,當爪牙禦侮之寄。自大統十六年以後,功臣位至柱國及大將軍者眾矣,鹹是散秩,無復統御。(後周武帝三年,改諸軍軍士併為侍官。)隋煬帝以左右翊衞、(改左右衞為之。)左右驍衞、(改左右備身為之。)左右武衞、(隋初舊名。)左右屯衞、(改左右領軍為之。)左右御衞、(新加置。)左右候衞,(改左右武候為之。)凡十二衞,各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以總府事。(每衞各置長史、錄事參軍、司倉、兵、騎、鎧等參軍員。軍人總名衞士。)蓋魏、周十二大將軍之遺制。大唐武德初,秦王既平王世充及竇建德,高祖以秦王功殊今古,自昔位號不足以為稱,乃特置天策上將軍以拜焉,位在王公上。及升儲宮,遂廢天策府。二年七月,高祖以天下未定,事資武力,將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乃置十二軍,分關中諸府以隸焉。(以萬年道為參旗軍,長安道為鼓旗軍,富平道為玄戈軍,醴泉道為丹鉞軍,同州道為羽林軍,華州道為騎官軍,寧州道為折威軍,岐州道為平道軍,豳州道為招搖軍,麟州道為苑遊軍,涇州道為天紀軍,宜州道為天節軍。)每軍將一人,副一人,取威名素重者為之,(楊恭仁、劉弘基、長孫順德等併為其將。)督耕戰之備。自是士馬強勁,無敵於天下。五年省。七年,以突厥寇掠,復置十二軍,後又省之。其後定製,有:左右衞、(隋之翊衞。)左右驍、左右武、左右威、(左右威,隋之屯衞。)左右領軍、左右金吾、(金吾,隋之武候衞。)左右監門、左右千牛,凡十六衞,大將軍各一人,(左右衞及左右金吾總謂之四衞,其餘謂之雜衞。)將軍總三十人。(左右千牛衞將軍各一人,餘位各二人。)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六軍,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三人,皆有衞署。(開元十二年,張説奏,於三輔揀五尺八兵十二萬人,謂之彍騎,置於南衙。每月分番,自此以後,不復簡點。)其餘驃騎、輔國、鎮軍、冠軍四大將軍,雲麾、忠武、壯武、宣威,明威、定遠、寧遠、遊騎、遊擊等九將軍,併為五品以上武散官。先天二年正月十日詔:"往者衞士,計户取充使,二十一入幕,六十出軍,既憚劬勞,鹹欲避匿。今改取二十五以上充,十五年即放出。頻經徵鎮者十年放出。自今以後,羽林、飛騎先於衞士中簡擇。"開元十一年二月敕:"同、華兩州,精兵所出,地資輦轂,不合外支。自今以後,更不得取同、華兩州兵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