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關於高考作文彙總10篇

關於高考作文彙總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考作文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高考作文彙總10篇

高考作文 篇1

一、指向現實的意識

xxxx年高考結束後,很多專家、學者對全國各地的作文題目進行了點評,使用詞彙最多是“現實(時代)、開放、思辨”,而“現實與生活”又是三者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李澤淳、郝繼東點評遼寧卷“作文材料內涵貼近現實,具有理論深度和實踐意義”;胡廑點評浙江卷“題目與生活實際關聯,讓考生有話說”;史紹典點評湖北卷“湖北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比較接地氣,述說的都是普通人的普通事兒”;厲行威點評湖南卷“散發着時代氣息”;唐建新點評廣東卷“嵌入時代烙印,引向生活感悟”……。(參見《語文學習》xxxx年7—8期)可見,指向現實,考查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與認識,引導學生關注時代、思考生活已經成了所有高考作文出題人的共識,也被很多語文專家、學者所認可,所接受。這種現實指向性,一方面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重要體現,《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多處提到語文應“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繫”,應“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學生實際”,特別是在表達與交流上要求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另一方面則是時代與國家對現代學生的要求與期待,“作爲當代高中生和未來的國家公民,理應直面社會,直麪人生,對社會現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而不應死啃書本,作文中只會拿幾個古人說事,套話連篇。”一個合格的高中畢業生應該關注現實生活,應該思考時代困境,將思維的觸角伸向廣闊、豐富而多彩的生活。

其實,高考材料作文除了有很強的現實指向性,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之外,還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普遍的引導性。很多高考作文的材料都是從萬千社會現象與事件中選取的,題目的設計都是經過反覆的考量和精心的思考的,可謂慎之又慎,斟酌之後再斟酌,材料背後反映的肯定是現代社會或者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問題或經歷的事情。另外,高考作文還有很強的引導性,高考作文指揮棒,引領了以後作文寫作與研究的方向,更引導人們去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共同思考人類的生存困境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如張開老師所說:這些新材料作文都有一個鮮明的指向性:現實、現代,“引導考生積極關注現實、關注社會,關注自身,具有良好的導向意義。”正是因爲高考作文的指向性、針對性、指導性,所以學生在寫作新材料作文時就一定要有聯繫現實的意識,不僅就事論事,就材料談材料,還要把材料放在宏

大的社會背景中去關照,去透視,放在歷史與現代的座標中去分析、把握,從而找到材料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契合點,把握材料的現實指向,進而在寫作中有的放矢,層層深入,展開論述。

比如xxxx年北京高考作文“老規矩”就是勾連了“傳統”與“現實”,本質上還是一個“傳統觀念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應該如何被對待”的老話題,就是對現實的一個鮮活的反映,世易時移,很多“老規矩”被人們淡忘,引導人們重拾“老規矩”,重新關注傳統,思考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問題。再比如全國大綱卷作文題“農民工與醫藥費”,現實指向性就更明顯,反映了改革開放後,在人們普遍功利化、私利化、世俗化、缺乏信任的情況下,新聞當事人老王和醫院以及老闆之間的誠摯信任。互敬互愛的關係,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和引領作用,在普遍缺乏底線,人情曰益淡漠的情況下,對社會“正能量”的弘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誠信、和諧、文明”等關鍵詞有極大的示範引領作用。江蘇卷“青春與不朽”的作文題則力圖引導學生直面現實,直面生命,永葆積極、樂觀、陽光的心態,張揚青春,一往無前,把握當下。

因此,指向現實的意識就是要求考生無論是在審讀材料時,還是圍繞材料寫作時都要心中有現實,心中有指向。只有這樣,纔能有很強的針對性,纔會語中要害,纔會寫得有深度,有思想,有高度。

二、基於材料的意識

新材料作文作爲一種新的作文命題形式,在出現之初就被賦予了一個新的任務,就是“糾弊”,糾話題作文、標題作文之弊,防宿構、防套作,因此新材料作文的寫作,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意識就是基於材料的意識。這種意識可以分解爲三點,第一點是用材料的意識。材料作文區別於以往的話題作文、標題作文一個很大優點就是材料,正像福建師大教授潘新和所說:“對於議論寫作來說,可以說最重要的莫過於‘材料’,‘材料’是決定議論質量的客觀條件,‘材料’工作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論點’的正確性與逼真度。”因此,材料作文寫作時一定要重視材料的作用,特別要注意使用材料,就像張楠在《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在構建文章時的作用》中所說:“材料作文命題中的原材料在寫作時‘一定要用’,而且‘非用不可’,這點是毋庸置疑的。’’第二點是觀點基於材料的意識,即寫作時所論述的觀點一定要源於材料,因爲論點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可能憑空產生,而且,很多材料作文也往往有“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的要求;片面理解材料只會產生片面的觀點,錯誤理解材料只會產生錯誤的觀點,只有正確、全面地的理解材料,得出的觀點纔是可靠的,經得起推敲的。第三點則是論述中結合材料的意識,因爲材料是作文的起點,也是作文的範圍,材料爲作文提供了多個角度,廣闊的空間,也爲寫作劃定了邊界,超出這個邊界就可能導致斷章取義,審題偏頗,走向大而化之的空談,而拋開材料,或輕視材料則會重新滑向話題作文的泥潭。如王學東所說:“一則好的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可以有多個論述視角的,但無論哪一個都不能脫離材料本身。”因此,學生在新材料作文寫作時一定要有基於材料的意識,做到觀點源於材料,論述圍繞材料,遷移回到材料,緊緊抓緊材料,緊緊結合材料。

這一點在xxxx年廣東卷高考作文題目“黑白與數碼照片”中表現得特別明顯。xxxx年6月29日,廣東省教育考試研究院向社會公佈的6篇優秀作文,無一例外都滲透着基於材料的意識,而且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張玉金教授在((xxxx年廣東高考語文作文分析》中也指出:“圍繞‘照片/科技’來談‘人的記憶/情感’,或者圍繞‘照片/科技’來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都屬於符合題意。”而如果“離開‘照片/科技’僅談‘人的記憶/情感’或‘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則屬於偏離題意。許多考生抓住了材料中的兩句話來寫‘喚起許多永不褪色的記憶’,‘值得珍惜的點滴可能被稀釋’,但如果不聯繫‘照片/科技’,則爲偏離題意。”另外,“考生在寫作中雖然引用了材料,但是另外引出其他一些不具有材料內涵的其他事物/概念進行比較,視爲偏離題意。如黃金與生鐵(少與多,貴與賤)、烏龜與兔子(慢與快)等。’可以說,基於材料的意識是防止學生跑題、離題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最重要的屏障,有了這道屏障,學生纔可能在更高的層面上修飾、打磨自己的文章,纔有可能取得理想的分數。

三、由實到虛的意識

由實到虛的意識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因爲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有很多是現象類的,綜觀xxxx年全國各省市的高考新材料作文題目,我們發現,廣東卷的“黑白照片與數碼照片”,遼寧卷的“祖孫有關萬家燈火與滿天繁星的討論”,還有重慶卷“遊客去波羅的海度假打碎玻璃被拒租”,全國大綱卷“農民工老王在醫院打工抵債”,全國新課標乙卷“山羊過獨木橋的比賽項目”等屬於現象類材料作文。對於這類現象類材料作文,如果單純地就事論事,很可能陷入紛繁的亂象中而不能自拔,因而也很少能寫出深度,寫出高度,不可避免地滑入泛泛而談的泥沼。其實,現象不止是現象,特別是高考作文,所選取的現象,更不是一般的現象,也不是隨意選取的,大千世界,紛繁複雜芸芸萬象,選取的現象肯定有很強的現實指向性和針對性,考查的目的也是希望考生能夠獨立思考,有自己獨到而深刻的見解,這也可以說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學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發展他們的探究能力應成爲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還有“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爲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增強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質量;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因此,學生在面對現象類材料作文時,一定要有由實到虛的意識,善於從個到類,從紛繁的材料中提煉出一個緊扣材料又有現實針對性的主題,在平時的寫作訓練時養成“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良好思維習慣,善於從更深的層面上去思考現象,洞察問題的本質,只有這樣,纔會豁然開朗,寫出深刻、透徹的文章。這也正如《語文月刊》副主編胡家俊所言,新材料作文寫作“要重視對事例的分析,對現象產生的原因的探究,對事件背後隱藏的社會意義的探究,對個案背後的社會文化心理的探究。”這也從另一個層面印證了周麗蓉、田茂香對全國新課標乙卷作文題的分析:“新材料作文需要學生有一雙洞察力的慧眼,透過現象觸其本質,練習實際思考白己的學習和生活的狀態,周全表達自己的認識。”

所以,透過xxxx年高考作文紛繁的材料,、我們發現,廣東高考作文題目背後反映的是“科技與人生,科技與生活”的關係問題,北京高考作文題,本質反映的是“傳統觀念在當今現代生活中是否還適用的問題,是一個傳統觀念與現代生活相碰撞、如何繼承與批評‘老規矩’的問題,是一個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需要面對的問題。”即“文化傳承與現代化”的關係問題。另外,全國新課標乙卷反映的是“習慣規則與創新發展”的關係問題,遼寧卷則反映了“自然美、生態美與社會美、科技美”的關係問題,或者說“城市化、現代化進程與環境”的關係問題。重慶卷作文題反映的是“民族文化差異與公民意識”的問題,等等。由實到虛的意識確實會使學生的文章擺脫就事論事的俗套與膚淺,但也很容易滑向“虛而又虛”、不接地氣的雲端,因此要特別注意避免“從材料中得出普遍的道理或觀點後,就圍繞觀點而展開分析,完全脫離材料的內容而空泛議論。”因爲這樣會再次滑入話題作文的泥淖,圍繞一個話題進行空泛的分析,寫成標籤式的文章。

四、明確的角色意識

明確的角色意識是指考生在面對材料作文時,要明確自己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潛在的讀者是誰?因爲所扮演的角色決定你該發表什麼樣的看法,潛在的讀者決定你該如何去表達;因爲任何文章的寫作都有寫作的角度與位置,也有指向的對象,葉聖陶、夏丐尊在《國文百八課》中說:“凡是文章都以讀者爲對象,都有讀者的預想。”朱自清也說過:“寫作練習可以沒有教師,可不能沒有讀者。”這種角色意識與面對潛在不同的讀者,要求考生,在面對材料時,要思考該以什麼樣的措辭語氣,什麼樣的思想內容,什麼樣的結構風格去呈現,要思考“作者與讀者的社會關係,讀者對題目熟悉和了解的程度,讀者對題目以及作者所要闡述的觀點的態度與立場等諸方面的因素。”

明確的角色意識首先要求考生有讀者意識,要明白自己文章是寫給閱卷老師看的,是面向閱卷老師的,因此要了解閱卷老師的喜好、閱卷老師對題目熟悉和了解程度以及該站在何種立場和位置來闡述自己的看法。這樣文章的寫作就有了一個潛在的讀者,有了針對性,就不會造成說理的盲目與散漫。反過來,如果“讀者不具備的知識、不熟悉的東西不解說,而讀者熟悉的東西一再重複,就會削減說理的針對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說理的效果。”這種潛在的讀者意識其實很多作家都有,蘇童把它理解爲“寫作,就是給陌生人寫信”,阿來則說:“我從不取悅讀者,但會很好地研究讀者的需要。”另外這種讀者意識也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以負責的態度表達自己的看法,激發表達真情實感的熱忱,培植科學理性精神。?”

明確的角色意識的第二個表現是要有回答問題的意識。即面對材料作文,特別是觀點類的材料作文,要有回答問題的意識。遍觀xxxx年高考新材料作文,有很多是觀點類的,比如江蘇卷“有關對青春不朽的不同觀點”,湖北卷“遊客對山中美景不同的看法”,還有安徽卷“對改動臺詞的不同意見”等,這些材料一般以“有人認爲……,有人認爲……”的形式出現。回答問題的意識即順着別人的看法回答:你怎麼看?明確表達你對材料的態度與立場。一般來說,高考新材料作文的材料都是有爭議的,存在相當的議論空間,回答問題的意識,會使你的觀點緊緊限定在材料的範圍之內,避免跑題、離題、偏題,你可以贊同材料中任一觀點,然後展開分析、闡述,也可另起爐竈,思考出更新穎更有深度的觀點,但注意不要脫離材料含義的範圍。比如xxxx年江西卷作文題目對探究性學習方式的不同看法:“有的同學覺得,探究給自己留下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學習經歷;有的同學認爲,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有的同學則抱怨,探究在教學活動中往往流於形式……。’哪麼回答問題的意識就具體體現爲“你對研究性學習怎麼看”:可以寫自己在探究性學習中的經歷與體驗,也可以寫自己在探究性學習中的見聞與感受,也可以順着材料的思路,發表對探究性學習的看法,可以論述探究性學習的優點,也可以批判流於形式的僞探究等等。

明確的角色意識的第三個表現是要有說服的意識。我們知道,很多材料作文所呈現的材料,都包含着問題與衝突,潛藏着矛盾與對立,學生面對這樣的材料作文,要有解決問題的意識,有說服的意識;要清楚自己的角色,不是火上澆油,不是添油加醋,更不是推波助瀾,而是發出自己的聲音,爲問題的解決出分力。因此考生要直面問題,不迴避,不逃避,敢於接招,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論述的過程中要有機制,有限度,有針對性,注意語氣與說理的對象,既可以正面闡釋,剖析示例,強化己方觀點,也可以預想對方意見與原因,進行有針對性的辯駁,這樣立論與駁論相結合,正面與反面相呼應,立得正,駁得倒,有理有據,讓人信服。

比如廣州xxxx—xxxx年度期末考試作文“大媽跳廣場舞”,有人贊爲“廣場文化”,有些住戶則長期受噪音的干擾,甚至做出潑糞、鳴槍、放狗咬等不和諧行爲。我們既可以從娛樂、健身、舒緩壓力;排解孤獨,增進鄰里關係;退出社會競爭舞臺後單調生活的一種釋放,對往昔火熱青春的回想等角度支持大媽跳廣場舞,也可以入情入理地分析,讓住戶,讓反對的人理解、體諒,換位思考。但也不能一味地談廣場舞的好處,不能迴避其“擾民”的現實,不能迴避基本矛盾與基本問題,否則,空談廣場舞的好處,只會激化矛盾,而無益於問題的解決。

五、理性思辨的意識

要考生具有理性思辨的意識,一方面是應對高考新材料作文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培養現代國民的要求。正如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老師所說,高考新材料作文“在呈現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考生實際等特點的同時,增強了對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明確訴求;這主要是因爲邏輯思維和理性意識欠缺在我國國民中極爲普遍,這嚴重影響了國民的整體素質和個

人發展。”而學生思辨能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一是思維淺薄,深度不夠;二是思維混亂,條理不清;三是思維單一,片面僵化。因此“藉助高考的社會關注度和對中學教學的巨大反撥作用,讓考生關注作文材料呈現出的種種現象和問題,引導考生利用邏輯思維和理性思維的工具去思考現實、關注人生,這對青年一代形成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其實,現在的大學教育已經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漸變成了大衆普及教育,高中教育則逐漸演變爲現代國民教育。因而高考也不再是選拔精英的考試,而是迴歸到考試的本質:檢測與評價。檢測與評價即將畢業的高中生,即將走向社會的高中生,是否是一個合格的現代人,是否是一個合格的現代國民,是否具有現代人應有素質與意識。而高考作文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綜觀近幾年的高考材料作文,所考查的主題與焦點也都指向了這些方面。比如xxxx年新課標乙卷涉及到人與人相處的相互尊重、理解與包容;xxxx年全國大綱卷涉及到現代人如何處理義與利的問題;xxxx年四川卷涉及到現代人該如何生活的問題:平衡;xxxx年的重慶卷涉及到現代人美德與公民意識;xxxx年上海卷考查了現代人對自由的理解;xxxx年廣東卷與遼寧卷都考查了作爲一個現代人該如何面對科技對人生與社會的改變。當然,還有一些作文涉及到了善與惡,知與行,公與私,權利與責任,自由與規則,勇敢與敬畏,堅守與改變,個性與公德,情感與理性,博愛與寬恕,法律與悲憫,付出與收穫,懷疑與創新等。而思辨意識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而且是一個作爲現代人的高中生應該具備而又最爲缺乏的,正如謝益清在《與其刪除,不如改良——談福建高考語文時文評論題》中所說的,面對材料,學生“由於思維缺乏靈活性,只能以單點結構式的直線性思維,簡單地照抄題目原材料的觀點和理由,或機械拼湊原材料的字句,在題目提供現有觀點和理由的前提下缺乏自己獨立的思考,同時不能就一類問題,找到相關聯的現象、問題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造成思路狹窄,繼而陳述的理由空洞無力或雜亂無章。”因此學生思辨意識的具備就顯得尤爲必要和緊迫。

理性思辨意識的第一個表現是要求考生有思想,會思考,能獨立發表個性化見解,能追根溯源,準確立意,能分析具體原因,選擇最佳的說理方式與角度,並能明晰分歧所在,進行深入剖析,層層論證,而不至於假大空地喊口號,無病呻吟地故作高深,心靈雞湯式的流於膚淺。判斷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問題產生的根源,並對事物的發展趨勢有一定的預測性,是否有批判性思維的習慣、素質和能力,而這往往是我們的學生所欠缺的。考場作文中觀點偏頗、理由牽強者有之,邏輯混亂、說理乏力者有之,以敘代議、羅列事例者有之,觀點與材料骨肉分離者有之,思維定勢、粗解材料者有之,缺乏體驗、沒有生活者有之,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者有之。比如xxxx年安徽卷高考作文就特別注重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思維品質,特別突出材料與觀點間的邏輯關係,這也是近年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題趨勢,但從實際閱卷情況看,卻不甚理想。“今年安徽的不少考生或拿古人說事,或爲名人代言,或杜撰一篇無厘頭的穿越故事,才情透着虛,情感透着假,說理透着空。”

理性思辨意識的另一個表現則是能辯證、不極端,避免過激的評論與指責。因爲極端是一種惡,鮑鵬山在新版的《孔子傳》中特別提到,孔子是反對一切極端道德的,“因爲一切極端手段都隱含着對另一種價值的破壞。而且極端手段所蘊含的破壞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價值。”所以自古以來,我們都強調“中庸”,強調“中正平和”,強調“不偏不倚”。另外,從現代國民培養的角度來說,也需要學生辯證,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理性而不情緒化,激烈而不意氣用事,不偏頗,不偏激,理性而有節制。因爲“寫作是思想與情感的表達,是思維的外化,作文水平歸根到底是思想水平的反映。”而我們培養的是有情有理之現代人,是有世界眼光與時代精神之現代人,是具有開放與包容精神的現代人,所以面對新材料作文,學生要有理性辯證的意識,否則,寫出的作文就可能顯得不成熟,以偏概全,主觀臆斷,站不住腳,經不起推敲,毫無說服力,顯得片面而狂妄,無知而膚淺。就像福建師大潘新和教授所說:“在高考作文中,學生絕大部分的論點與論據都是片面、絕對的,經不起讀者的推敲。”而且對20xx年福建省唯一的滿分作文《熱愛誕下創造的嬰孩》頗多質疑,指出其“論點失真”“說理偏執”,並“輕而易舉地指出這個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很容易引起讀者的“詰難與辯駁”。

總之,指向現實的意識,基於材料的意識,由實到虛的意識,’明確的角色意識,理性思辨的意識,都指向了學生的審題與行文,因爲“就高考而言,材料作文的審題是“重災區”,而文章審題的方向、分析的尺度以及素材的遷移的信度,是完成一篇高質量考場材料作文的關鍵。”學生只有在五個意識指引下,緊緊抓住材料,緊緊掌握材料作文的審題方向,養成仔細研讀材料、具體分析、深刻思考、巧妙遷移的寫作品質,這樣新材料作文的寫作才大有可爲,優秀作文才大可期待。

高考作文 篇2

從前,日子很長,稻穗悠揚,夕陽斜斜沒在蒼穹中息歌,菖蒲飛啊飛,不知名的小花飛走了,宛如古老幻夢般的飛凌,四下寂靜,輾轉歸空。

那時年少,聽說你生了一場大病,漸愈後異常安靜,有一天,聽說你家後院麥田花開了,很美很美,想和我一起去看看。

放學以後我們就去了你家,走過路旁,穿過五月緋紅的石榴花,齊黛眉色,開如妒殺,走遠一點有一座不暗塵世的橋,不知是內戰時候留下的,還是抗日勝利以後的,橋面古像環生,橋拱成曲,由石塊砌成,橋身朽敗,隱隱附有一層青苔,質地鬆軟,像被春雨踏青而過。橋下寧靜成空,流水潺旋,像住在天邊,沉魚竟躍之景未有,大概是水遊清淺,起境過清的緣故,橋旁有蘆林暗竹,我說這有點像北平的蘆花蕩,但開的沒有北平的開闊,花太少了。

我問,蘆花開了,可以吃嗎?柔柔的花開白的像柳絮,有一點不同的是,風吹其境枝條搖的更輕一些,弱的像晚春的扶風。

我跟着你走,走過階柳庭花的僻靜,遠處隱隱山宇,斜風鳥飛,似花紅柳影餘下,“若有古老的漁船駛過,會不會帶走魚羣?”

你沒有說話。

走向一片高高的玉米地停下,沉默了一會,你說,“也許吧,我們都不知道,不過我們要的麥田,走一走就到了。”玉米剛剛結籽,枝幹沒過你的身影,把陽光遮住了,陽光打在你臉上,空氣中混雜着青草微香,你背向我,繞着光,我總覺得神祕。

向前走,我踏着你的背影,覺得很好玩,想把它剪碎,舒然,腳下的土地變作了新綠,把我留在田階,四下的景象變了,我看見了麥田,我問:“麥穗長得很像牧草吧?我沒有見過牧草,牧草很綠吧?”

“不像,牧草太短,麥穗太長”

“太長?可以比喻成悠長嗎?”

“沒有,是很悠揚。”

“悠揚?”我看着身邊這個安靜的姑娘,麥穗好像就她一樣,我這樣想。

望向遠處,在那片青蔥年代裏,我有過這個朋友,她孤單的告訴我除了我,她並無其他的朋友。

沒有什麼好悵然的,我其實可以理解,綠草青青,衰草枯楊,童年很美,她很美,美的像遲子建筆下寒冷溫情的雪月霜花。我有過這個朋友,我想她並不孤單,是麥穗未開,時間未來。

花兒還在開,草兒還在長,風兒突然大了,山野重疊,金影幻滅,一畦春綠,稻花拾香,碧穹空下,沒有什麼景,是世人望不斷的吧。

長街當空,四野漠漠,你躺在我旁邊好像是盹着了,夕陽斜斜,拉長我們的曲面,倏然覺得世界好大,人世好長,青春不及與你分享。

再見吧,你是如歌一般透明的姑娘,如今我們各天一方,願我們相見在海洋。

再見吧,像那如歌一般的姑娘麥穗搖搖你的臉龐,要我像你一樣。

高考作文 篇3

今天下午上第三節課時,老師組織全班同學在班級舉行了一次《校園之星》評選活動。

評選一開始,老師宣佈:這次評選校園之星,採取不計名投票的方式,每名同學只准選一名。同時要求大家不要投“人情票”、“感情票”……

選票發下來了,同學們紛紛寫下了自己心中的“校園之星”。

接下來是唱票。當我看到黑板上沒有自己的名字時,我認真的反思了一下。我認爲原因有2點:

一是我的期中考試成績不盡人意,語文90.5分,數學98分;二是我的“德、智、體、美、勞”方面還欠缺一點,應再加強一些。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通過這次活動,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找到了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同時,我明白了學習來不得半點虛假的道理。

今後,我一定好好學習,並鞏固好每天學過的內容。爭取在今後這樣的活動中榜上有名。

高考作文 篇4

記者:我最近在您博客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國文學進入裝神弄鬼時代?》,引起爭議,而我讀此文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國作文也進入這個時代了,你覺得有道理嗎?

陶老師:您說的作文是學生平時的作文還是高考作文?

記者:應試作文,現在有的學生不關注現實,經常用裝神弄鬼的形式花樣,或者靠倒騰古人名言警句滿天飛,試圖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陶老師:現在學生要表達的真實想法和教育部門、老師的要求有一些脫節,不太能夠講真話。比如學生對所謂榜樣人物、主旋律之類東西其實有自己的認識,但真正想說的話不一定可以說出來。我們的教育常常是鼓勵人講假話的。

記者:我也有同感。我去年在中央電視臺節目的時候,有一句話被廣爲流傳作文的訓練成了一種撒謊的訓練。

陶老師:哈哈,這也不光是作文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在公開場合說的話和自己內心想說的話不一致,人格分裂導致話語分裂。而最最基本的分裂是我們的生存環境的分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全部是分裂的。

記者:是的,現在孩子的作文有兩套話語系統,一套給老師、應付考試的,一種是給自己寫日記、寫博客的。

陶老師:作文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實感,現在的情況是作文以及其他在公共場所流行的話語是虛假的;而真情實感只有在日記或者博克里面表現。

記者:您認爲寫什麼不寫什麼以及怎麼寫,對孩子的人格、審美標準、價值觀念的養成有影響嗎?我比較擔心,有一些孩子經常用另類的方式表達另類的想法。

陶老師:另類這個術語現在很流行,這個詞的基本意思應該是反主流、反潮流,張揚自己的獨立個性。但是我注意到現在年輕人追求的所謂另類雖然有些反主流的意味也就是不那麼官方化,卻沒有反潮流的意味我指的是市場主導的商業潮流。這表明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複雜性:主流常常不代表潮流。另外,我還注意到另類主要侷限在生活方式和消費(包括文化消費)的領域,政治上的和意識形態上的另類仍然是不允許的,年輕人好象也不怎麼關心政治。他們只要娛樂至死,只要娛樂領域有自由就可以啦。但是我們這個社會最需要的.卻是政治自由。

記者:這樣來說,另類是個中性詞。

陶老師:是的,就看實質性的內容是什麼。

記者:葉聖陶有一個觀點,訓練學生作文是在訓練一種表達能力,是應用性文章的訓練,是受用終生的。在這個基礎上,天分好的成爲作家,不適合當作家的就做個普通的會寫文章的人。但最近幾年,青春文學寫手的炒作比較厲害,明星示範效應起作用了,孩子們都朝着文學寫作去了,基礎性的寫作被忽略了,您覺得呢?

陶老師:葉聖陶的觀念體現了一種平民教育思想,認爲中學甚至包括大學的教育,不是培養天才,着眼點是培養全民的語文素質,因爲基本的寫作能力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這和培養天才很不一樣。天才需要一種很偏或者很奇特的才能,一個天才常常在某個方面具有非常的天賦,而在另一些方面卻出奇地笨,其智力甚至不及一般人。天才的教育是畸形的,是不可能普及的,也沒有可供推廣的模式。但是基本的寫作能力的訓練卻是有基本方法的,是可以普及的。天才的教育沒有可操作的模式。現在的一些少年才子,像韓寒,不是現行的教育制度可以培養出來的。有一段時間,有人呼籲高考語文就考一篇作文。我覺得不合適。因爲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天才。如果培養天才可以這樣考。不摻入價值評價,我以爲現代教育是、而且只能是平民教育。

記者:所以說學生階段應該,還是着眼基本能力的訓練。

陶老師:是的,現代教育是平民化的,現在有些家長不按照現行的教育模式培養孩子,有些的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套方法是很個性化的,是不可能推廣的。劍走偏鋒。只能是個別的現象。

記者:您好像對今年的北京的高考題有自己的見解。

陶老師:我認爲出得不好,把自由發揮和隨意發揮弄混了。高考作文題一方面不能把思路限得太死,否則考生沒有自己發揮的餘地。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沒有限制,隨意寫。今年北京地區的作文題選擇的兩句詩因爲脫離了上下文根本不可能知道其準確的含義,怎麼理解都可以。當然,你也可以乾脆以春雨和落花爲題目叫學生寫一篇作文,乾脆不給題解。可是這個作文題偏偏給出了四個提示,而這四個提示互不關聯,莫名其妙,相當的無厘頭,象林長治的《Q版語文》中的選擇題差不多。這樣會搞得學生無從把握出題者的意圖,不知道怎麼寫。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必然不倫不類。

記者:今年的很多高考的許多題目都表現出了詩意,您怎麼看?

陶老師:我想這種現象反映了一種對現有高考作文題的反思,出題者也希望題目更靈活一些。記得有幾年的作文是非常死板的,好象有標準答案的閱讀理解,束縛學生的思路。

記者:如果考生文學功底深的話,對這樣的題目理解就比較容易,理工科的學生就覺得有點不好寫了。

陶老師:不一定。如果文體不限,應該對文理科的學生影響不大。比如有個題目是《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在題材、文體、文類方面都沒有限定,理科的學生也完全可以寫好。北京的題目既想讓學生髮揮,又給莫名其妙的限制,不三不四。當然,象《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這樣的題目,也比較容易套制和事先準備。現在中學生作文訓練很多,而且常常把一些文章背下來了。這些背下來的作文很容易直接套到《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這個題目上面。

記者:幾個人出題來面對全國的評析,實在是不容易。

陶老師:這是現在出題者面臨的一個矛盾和悖論:如果對學生的限制太死,那麼創造性受到限制;但是如果題目比較抽象、靈活,又很容易套作。

記者:有老師說,前幾年,北京的命題只給了會寫議論文的學生一定空間,您認爲呢?

陶老師:相對來講,議論文的普及性強,詩歌什麼的普及性差。但我更贊同不限定文體。

記者:文體意識淡化是時下學生中的突出特點,您覺得好不好呢?

陶老師:文體是人爲劃分出來的,所以是相對的。散文和詩歌的界限就不是很明確,所以有散文詩。人的思想感情是活的,文體的規範是死的,不能讓死的東西束縛活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文體意識淡化或者跨文體寫作沒什麼不好。但是,淡化和跨的前提是對文體有基本的瞭解。我們的教育一開始就給學生灌輸文體意識文體理論,教給詩歌的特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寫,戲劇的特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寫,這樣的灌輸和訓練一直到大學。所以文體的淡化其實是返璞歸真,和根本不懂得文體爲何物是兩個概念。

記者:我最近連續發表了一些文章,如《作文創新要從規範開始》,和您的觀點有一些不同。三大文體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各自有內在的邏輯和章法,如議論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大家在交流的時候,如果把這個順序和邏輯打亂,就沒有辦法交流了。而時下有些所謂的另類文體,如處方體、數學公式體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陶老師:章法和邏輯還不是一回事。邏輯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思維能力,不管是選擇什麼文體,一個人要想把議論文寫好,邏輯不通是絕對寫不好的,因爲他思維混亂。但是章法是一些文章的結構、寫法上的傳統慣例,比如開頭怎麼開,起承轉合怎麼安排,這些東西我覺得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是先提出問題再一步步解決,但是先提出結論再一步步論證,其實是無所謂的。這就象寫小說,順序好還是倒敘好?沒有絕對的標準。

記者:最後請您回答兩個問題:學生如何對待作文?老師如何給學生出題考作文?

陶老師:對學生來說嘛,應該把寫作當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人有思想感情要表達,自然要寫作文,所以作文不是強加的東西。

記者:對老師呢?

陶老師:我考大學的時候,差不多還是一篇作文定終身的那種。當時的命題方式,帶有一種明顯的精英教育傾向,它可能選拔出天才,但弊端也很明顯,很多人會因爲偶然性而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我覺得現在今天這個時代,老師考學生的作文題目,太虛和太實都不好,體裁也不要太限制,意識形態色彩儘量弱化。關鍵是要讓學生有話可說,而且是絕大多數的學生有話可說而且說真話。如果他說的是言不由衷的話,老師一眼就能夠看出來。

高考作文 篇5

工作閒暇之餘,我順手從桌上堆積如山的報紙中抽出一份粗粗瀏覽起來。從頂端的日期看,是過期的報紙。內容卻不曾讀過。自己便下意識地留意起有興趣的文章來。翻至最後一版,那碩大粗體的“20xx年高考作文”吸引了我,引起我濃厚的興趣。高考謂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形象至極,比喻貼切,競爭之殘酷一針見血。搶過去與否,作文分數至關重要,可以說是舉足輕重。本版事關高考作文,我當然得仔細品讀品讀。

待讀完本版中央的編輯手記,興趣更陡增不少。他們將今年我國部分地市的高考作文以“作業”的形式佈置給我國部分知名作家,在規定的時間內,看這些被點名的“同學”交上一份怎樣的答卷。真是太有意思了!想出這個怪招的編輯也太有才了!按編輯的話說“看慣了作家們信馬由繮的馳騁,忽然要他們當一回學生,寫寫今年的高考作文,帶着鐐銬跳舞,完成必須的規定動作,多少有點難爲他們的意思”,對此,我多少有點不認同。你想,他們是作家呀,作而優則稱家,個個可都是此道高手呀。雖戴“鐐銬”且舞出“必須的規定動作”,肚中存貨十足還真不怕倒不出貨來,況且高考作文的要求比如:自立定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等頗爲寬鬆,又何談難爲呢?

既然小菜一碟,點名的“同學”自然也都勇敢接招了。編輯老師說“‘作業’佈置下去,有‘同學’很快就交了上業,也有的‘同學’拖拖拉拉,鈴響的最後一刻也終於交卷”。總算沒有出現因超時而作廢試卷的事情發生,態度還算端正。點名的“同學”對各種招式早已爛熟於心、運用自如,又怎麼怕競技場上規定的一招半式?考生的態度端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對“摔了一跤”的漫畫,韓石山老師先用樸素精練的文筆敘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最後總結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摔了一跤算什麼”的深刻道理。故事娓娓道來,結尾寓意深刻,給人啓迪。

於卓老師由唐朝詩人劉長卿的“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葉聽無聲”詩句,入木三分地剖析了當下各色人士的種種心態。現代生活中赤裸裸的現實化、物質化、利益化,怎能用感性十足細膩有餘的“春風細雨”來解讀,去詮釋呢?當今之世界,再用“春風細雨”並不是件輕鬆的事了。勉強用之,只能徒增苦悶煩惱了。

最愛陳希我老師的以“季節”爲題的作文了。老師以電影《秋刀魚之味》開始,闡明瞭飲食講究季節性,繼而引申到高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的“反季節”現象,再回到人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的錯位上,論述精闢、見解獨到、張馳有度,讀後令人耳目一新、欲罷不能。這也是我掩卷深思的時間最長的一篇文章。

地域情結的緣故,我對山東作家劉玉堂老師倍感親切。他的作文最值得品味了,如第一泡的鐵觀音,清香氤氳開來,呷一小口泌人心脾回味無窮。他接的是山東省的題爲“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的作文。乍一看,就覺得有趣。都說時間是風化劑,最能沖淡歲月的痕跡,進而能模糊人的記憶。對此,我深信不疑。所以,面對這麼個富有挑戰性的題目,我饒有興致地袖手旁觀,看老鄉是如何顛翻時間能沖淡一切的說法。

老鄉也的確不簡單,單單自擬的題目《記憶是時光土壤上的花朵》,就令我眼前爲之一亮。好個吐露芬芳的美麗花朵。他通過二戰時期的一個小故事,有力地論證出時間的獨特之外—“在記憶的永恆面前,時光顯得那麼微不足道”。老鄉與幾位結識的大師拉呱時,大師們也多半會對兒時的生活津津道。這不也正說明時間不能風化記憶嗎?一字一字品完作文,一種醍醐灌頂般的恍然大悟油然而生,原來如此。真是這樣呀,自己不也有些事終生不忘嗎?金榜題名時的喜悅,工作後第一個月發工資時的興奮,都歷歷在目,這輩子是不會忘記的。

還有幾位老師的作文或文筆犀利、直切時弊;或時空轉換、銜接合縫,簡直字定珠磯,篇篇佳作。

當然,正如編輯所說“寫作絕非易事”“它需要靈感,需要積累,需要訓練”,可是哪位作家不具備這三個需要?從某種程度上講,作家都是經過了素材的積累,文筆的訓練,從而激發了創作的靈感,才成其爲家的。從這點上講,他們比幾近囚禁的高中生更有豐厚的文化積澱和更深邃的思想內涵,自然也就看似隨意揮灑的更能答好這道題。

一個舞蹈家即使身戴鐐銬,在和正學舞蹈的學生同臺競技某些規定動作時,在觀衆眼裏鐵定舞得象模象樣、中規中矩,比那些動作稚嫩、略顯緊張的學生漂亮的多了。同樣,知名作家寫高考作文,在我這等識幾個狗尾巴圈子的人眼裏,也要比絕大數考生強百倍。

總得說來,作家寫高考作文的點子妙,將其作文登在報上面對全國的讀者的想法絕,品讀完作家的作文也感覺爽。

高考作文 篇6

燈突然亮了。

一個急促的聲音打碎了我的夢,“娃子,起牀!快4點了。”是娘在喊我,我用惺忪的睡眼看看牆上的鐘——3時50分。我嘟嘟噥噥央求娘:“再眯一會,就一會。”娘狠狠地把我從牀上拽了下來,怒氣衝衝地呵斥道:“趕緊起來,啥時候了!”我被孃的呵斥嚇住了,灰溜溜趕忙去洗臉。娘開始張羅早飯,忙裏忙外。

今天是參加高考的日子,是騾子是馬就在今天拉出去溜溜了。

娘做好早飯,招呼着我先吃,隨端了些飯進屋給我爹餵飯去了。早些年,爹想改變小山溝裏的窮日子,跟着村裏的人一塊去城裏打工了,爹沒有技術,憑着自己一身力氣,好說歹說,在工地上謀了個小工。隔段時間,家裏會收到爹打在卡上的錢,這些錢是爹在烈日炎天下,光着背彎着脊樑,汗滴一滴一滴砸出來的。後來在綁鋼筋時,爹從樓頂摔下來了,摔壞了腿,所幸保住了命。包工頭認定是爹誤操作造成的,簡單的給了些醫療費,爹被攆回來了。

家裏的頂樑柱塌了,家裏的重擔都壓到孃的肩上。後來,學校知道家裏的情況,在學校給我安排了個勤工儉學的活,每天清早負責打掃校園。每次拿着勤工儉學的工資交個娘時,爹常抹眼淚唸叨着:“娃呀,都是爹沒本事,還連累了你娘倆。”我們盡說些寬心的話,怕爹做了傻事,畢竟爹還是我們家的精神支柱。

艱苦對我們山裏娃娃來說,早已習以爲常,這就是宿命。遠離城市的喧囂、車水馬龍,我們被劃到了時代的尾端。“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磨練人的意志。”老師經常唸叨的話,有時會讓我內心洶涌澎湃,“考大學”成了我迫不得已追尋的不公平競爭。

吃過早飯,收拾好考試的文具。出門了,娘匆匆的從伙房出來,塞給我雞蛋,囑咐道:拿着餓了吃。多年以後,我才得知一個趣事,考前吃雞蛋,意味着要考零分,晦氣,終歸是玩笑,成不了氣候。雞蛋,微微熱,裹着娘對兒的期盼,我握在掌心。

娘撩起上衣一角,右手擠進下衣口袋,拽出一個手絹,攤在左手心,一層一層掀開手絹,手指放到舌頭上,蘸了下,從手絹裏捻出20元錢,塞到我手裏。

我接過錢,手微微地抖了抖:“娘,太多了,10塊就夠了。

“娃,拿着吧,可要吃飽,多了買點你想吃的零食。”娘擠出了個微笑。

我緊閉着嘴脣,勉強地點了點頭。

娘是知道我不是亂花一分錢的。記得上中學那會,娘給我定的生活費標準,每週10塊錢。每次從家裏到學校,兜裏揹着母親給準備的饃和鹹菜。省下來的錢湊成10快,就又可以打發一週了。

娘說:“娃,這次要是考好了,娘也在咱院擺幾桌。”

我不想傷害娘期盼的眼神,點了點頭,哼了聲“嗯。”

幾千年的封建思想還滲入大山裏的人,人生的價值就意味着顯耀,出人頭地,光耀門楣。那時考上大學,家裏是要放鞭炮,擺宴席的,把錄取通知書往堂屋的貢案上一放,不免讓人好生的羨慕,請來親朋好友,街坊鄰居在加上鬧上一鬧,收點禮錢給娃子做上學的盤纏。

山裏孩子走出去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參軍,一個是考學。參軍,服完兵役期,轉不成士官就得回家繼續種地,參軍轉不成士官,就轉業回來,榮耀便是窮魚一躍的那瞬間,很多山裏娃娃的光耀也只能是曇花一現。考上大學意味着端上了國家的鐵飯碗,吃着皇糧就是國家的人了。所以那時,考上大學要比參軍榮耀的多。

今天的山路走的異常沉重,我腳下的路已不是以前腳下的路了,宛若是自己人生的方向,通向一個似明非明的未來。時不時地回頭看看留在身後蜿蜒的小道,我還會回來嗎?當我坐進考場,筆尖接觸試卷的那瞬間,娘是否會像今天一樣,立在門口的核桃樹下,等待我回來的身影?我在考場埋頭抒寫的情景是否是我大山裏18年的光陰的句號?越過“龍門”的榮耀之後,爹孃定會爲學費熬出白頭。我回頭,駐足,仔細端詳着映在眼眸的大山,在大山裏生活了18年,沒有像今天一般,寄託着我隱祕18年的身影。祖祖輩輩生活,是蒼山哺育了我的先輩,也是大山阻擋了我的先輩。而我,能不能衝破囹圄,說白了,是狠不狠心去衝破。

到了街上,給大山做個短暫的告別,我擠上了學校派送高考學生的手扶拖拉機,向縣城奔去……

高考作文 篇7

在高考考場上,考生用於作文的時間一般在45分鐘左右,尤其是閱卷教師的速度又是那樣快不是教師不負責任,而是時間緊,任務重。有統計表明,一篇作文大約在2 分鐘之內閱卷教師是一定要望、聞、問、切完畢的,有的時間還會更短。同時,高考作文又幾乎佔據了語文總分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以上原因,就決定了奪取高考作文的高分應儘可能地做到以下五個關鍵詞。

顯豁

包括文章的主旨、結構、形式等方面,力求顯豁,目的是讓閱卷教師一眼就能夠把你的文章看得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具體來說:

1.主旨 可以通過首括句,將文章所要傳遞的主要觀點、見解、主張等呈現給閱卷教師,以便閱卷人不用通覽全文就能夠窺斑見豹,也就是說,不會佔用、浪費閱卷人更多的寶貴時間,就能夠對你的作文大意瞭然於胸。

請看北京20xx年一篇高分作文的開頭就是採用了這樣的寫法:仰望星空,那裏有我們追求的夢想。腳踏實地,默默奮鬥是實現夢想的唯一選擇。這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開篇就緊扣題目,亮出了主題、中心。

2. 結構 可以採用層進式、並列式、對比式等,給閱卷人以鮮明、深刻的認知;還可以運用排比句(段)、擬人、設問等修辭,使閱卷人對你的文章結構一目瞭然。如 1988年全國高考作文題《習慣》有篇高分作文的開頭:就像那溪流慣於奔騰,大海慣於咆哮一樣,我習慣於沉思,習慣於遐想,習慣於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在日記簿上。

3.形式 可以藉助題記、後記、書信體、日記體、寓言等形式;或是把每段的主旨句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概括出來,放在段首;或是把哲理句、體現文章中心意思的得意句獨立成段,這是文章的採分點,能夠使閱卷人眼前一亮。

如上海20xx年一篇高分作文就是運用了這樣的題記:一個國家如果不懂得可持續發展的道理,那麼它在21世紀的發展中是不會有所作爲的。

完整

由於考生時間分配失當,致使文章有頭無尾,或是虎頭蛇尾,這樣,不僅字數達不到要求會扣分,更重要的是文章意思不完整,很難給閱卷人以整體感,這樣的文章當然會影響分數的。

正如近代史上的文章高手林紓所說的那樣:爲人看晚節,行文重結穴。閱卷人的心理,對文章最後部分,總比較重視,並往往會在腦海裏留下總體印象,從而定下文章的檔次。考場作文要獲高分,結尾一定要和開頭呼應,做到首尾圓合,結構完整。

如一篇廣東省20xx年《與你爲鄰》作文的開頭與結尾:與你爲鄰,讓我感到十分快樂。與你爲鄰,真的讓我感到幸福。

高考作文 篇8

常常有人問,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何處?物質的享受、金錢的誘惑,利益的驅使這些都不應該成爲人生所追求的真正價值。倘若我們的生活只有這些作伴,那麼我們的生活便像那一潭死水,臭氣熏天,毫無生氣;我們的生活便像那籠中的囚鳥垂死掙扎,毫無自由;我們的生活便像那停止前行的小船,徘徊不前,沒有方向。這樣的生活價值何在?意義何在?

在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裏,我們隨處可感受到浮躁的人心,人們過多地追求外表的華麗,人們開始在物質上反反覆覆進行攀比,那些最純真的信念,最美好的理想,往往在和人們背道而馳。人們愛上了繁華豔麗的虛榮,愛上了濃裝豔抹的快感,殊不知清新淡雅纔是最美,不知簡單樸素纔是最好。

縱看現代科技發達的社會,色彩紛呈的電視節目都一一呈現在人們眼前,很多節目開始通過惡搞,開始通過不斷作秀來吸引觀衆的眼球。節目除了娛樂觀衆,本身沒有什麼真正的價值所在。

諸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鳳姐”,“犀利哥”,像這樣一些人被網絡推手推出來,個人認爲是沒有什麼實質意義的,然而媒體卻大肆渲染,這樣的媒體輿論導向,到底讓人們追求的是怎樣一種價值觀,有沒有一點激勵人生的作用在裏面?有沒有一點教育市民的意義在裏面?試問這樣的節目,怎樣去提高我們全民族的高尚素質?怎樣去建設我們的文明現代化國家?怎樣去壯大我們民族的信念?

娛樂圈的高調炒作更是讓人們不能分辨事情的真僞,人們被謊言所包圍,被欺騙所誘導。在一雙雙大手的包裝策劃下,事實的真相被蒙上一層霧霧的紗,事實的真相被狠狠隱藏。人們看到的只是明星們那張豔麗秀美的外表,其實只是一副喪失生氣的皮囊。要懂得在浮華背後找內容,找本質,找事實的真相,不能被現實的巧妙僞裝牽着鼻子走。要堅持自己心中的信念,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當然,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那些堅持自己信念,堅持自己理想的人。他們在自己的崗位默默堅守,爲的只是完成心裏那小小的純美心願,爲的只是守牢心裏那小小的信念。

看那最可愛的人——我們的解放軍戰士。他們離開心愛的親人,獨自一人去到遠方,不管嚴寒酷暑,他們咬緊牙關,默默地堅守在祖國的邊疆,沒有怨言,沒有牢騷,甘心情願,爲的只是保衛邊防,爲的只是保衛國家,爲的只是讓人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這都是出自他們心中那堅定的信念,是那信念讓他們有了超出常人的堅忍力量,他們的人生內容是豐富的,意義是非凡的。

再看那一個個白衣天使,宛若天仙下凡,那樣的白是溫婉善良的。他們不怕髒,不怕累,他們爲每一個病患送去溫暖,送去關懷。他們把每一個病患都當做親人一樣悉心照料,他們的心願很小很純,只爲了讓病患能快一點解除病痛給他們帶來的折磨,只爲了看到那一張張無憂無慮、輕鬆快樂的笑臉。他們所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簡單平凡的生活,他們纔是真正活出自己生命價值的可愛善良的人。

浮華背後纔是真,要揭開掩蓋的那層面紗,努力尋求事物的真相。堅定心中的信念,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人生的價值,庸夫用享樂多少來衡量,英雄用創業多少來計算。思想的差異造就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們。只有堅定心中的信念,纔能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隱忍之志,纔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之志,纔能有不被物役的超然之志。

去掉浮華,接受平凡;去掉僞裝,接受本質;去掉豔麗,接受素雅。讓心中那堅定的信念化作一泓清泉,照亮人生的彷徨;讓心中那堅定的信念化作一團熊熊烈火,燃起人生的希望;讓人生那堅定的信念,化作一道道絢麗的彩虹,綻放人生的光彩。

高考作文 篇9

【題材】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共享單車是指企業與政府合作,在校園、地鐵站點、公交站點、居民區、商業區、公共服務區等地提供自行車單車共享服務,是共享經濟的一種新形態,而共享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共享單車符合低碳出行理念,爲解決城市出行的"最後一公里"提供了有力支撐。

但也隨之產生一系列問題,比如亂停亂放、單車被盜、私自加鎖、用戶私藏、改裝兜售等。特別是近日三聖花鄉共享單車被燒案件,引發社會強烈關注。有人據此斷言:"憑國人現在的素質,共享單車我們還玩不起。"

對此,你有什麼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請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範文】月河鎮的一天

五月的月河鎮已進入暖春,依舊是白牆青瓦老房子在晨光中透露着歲月抹不去的韻味,石板橋下的小河向東流去,像一條絲帶環繞着月河鎮。

市集上傳來的叫賣聲,聲聲入耳,各類早餐的香味牽動着早起趕集者那疲憊的胃。“滋滋”,食物在油鍋裏翻身,發出陣陣聲響,那是雜菜香煎包,早餐的必備。“咕嚕咕嚕”,文火上的瓷煲裏是滾着新鮮魚片的白粥。加入幾撮薑絲,撒上幾粒細鹽,入口滿滿是魚香味。

鎮上的人誰都認識誰,生得俊秀的小孩兒總被相識的阿姨們塞給各類早餐,“拿着吧,小心別餓着。”這是月河鎮日常的交流,人情在早上的晨光中盡情地表現出和諧友愛。

中午,太陽漸漸高升。每家每戶的廚房都準備了各式各樣的食材,自家後院種的各種蔬菜都會在這裏變樣。切片,切絲,醃製,下鍋,翻炒,調味,收汁,上盤。

每到這時候,香氣又再一次散滿整個小鎮。門前的大黃狗都張開了口,饞得深深吸一口。嗯,有宮保雞丁,清蒸鱸魚,魚香茄子,啊,還有那甜酸豬蹄。

家裏的小孩這時都會幫忙擺碗筷,等着菜餚上桌,迫不及待地對家裏的長輩說一句“起筷吧”,便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吃着碗裏的還望着鍋裏的,滿腦子都在想怎樣吃最多最好吃的。

下午,烈日當空。鎮裏的人們躲在家裏涼快。有些老人坐在樹下的藤椅上,聽着那收音機裏咿呀咿呀的京劇,不成調地跟着哼唱,不時點點頭,揮揮手,想象自己便是那劇中的人物,收復江山,氣若江河。小孫子尚不懂事,搖着老人的手臂問道:“姥爺,這是什麼調子?”老人笑嘻嘻地道:“小滑頭,這是京劇,咱們國家的國粹。”小孫子又問:“什麼是國粹,可以吃嗎?”天真爛漫的樣子引得老人大笑,“國粹是國家的寶貝,不能吃。”“但能聽對不對?那我以後去學,學了唱給姥爺聽好不好?”小孫子的一番話讓老人十分暖心,抱在懷裏連聲稱好。

晚飯後,作爲娛樂活動的廣場舞在小鎮的中心廣場開展了起來。相識的人們聚成一片跟着節拍舞動了起來。無論男女老少,都在展示着自己的舞姿,引得他人喝彩。

剛好是十五,天空中掛着一輪滿月,有人家在院子裏擺上一張桌子,拿出自家釀的米酒,扇着蒲扇,賞着月色。有文化的人脫口而出一句詩,十分應景。

夜色漸深,小鎮又將恢復寧靜,月河鎮的人們在睡夢中等待着新的一天。

親愛的外國朋友,你願意來月河鎮一遊嗎?它,一定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點評:

大多數考生選擇議論性文體,而本文作者以小鄉鎮呈現大中國,以小場景折射大背景,選材新穎,構思巧妙。文章通過描述月河鎮的風貌人情,巧妙地串聯起三個關鍵詞“美食”“京劇”和“廣場舞”,準確充實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富裕幸福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友愛,筆端飽含深情。文章語言流暢,平實中不乏文采,短句的運用很有特色,如“切片,切絲,醃製,下鍋,翻炒,調味,收汁,上盤”一句,準確描繪了美食的烹調過程,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高考作文 篇10

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私感情有關。

認知事物當然必得有嚴格的理智,不能縱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惡。如果僅僅以感情的親疏遠近來下結論,大多數情況下會得出錯誤的判斷,正如《韓非子》裏那個宋國的富人,他的兒子與老人說的是相同的話,而他聽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當然是沒有道理的。又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於他,都說他美於城北徐公。鄒忌最後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擾,悟出了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常困於所溺。”因爲有所溺,有好惡,感情上有親疏遠近,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便易於被迷失雙眼。這時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濁的末知世界,人類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纔是可靠的階梯,布魯諾被燒死在鮮花廣場時,歡呼的人羣又何嘗不以爲自己纔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魯諾相信理性這個“內心的教師“,他要讓“所向披靡的論據萬箭齊發“,射穿習慣和感情上依賴的迷霧,把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軌。

理性固然在認識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們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嗎?難道感情在認知過程中永遠起着反面的作用嗎?

康德仰望星空的時候,他的內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這親近永恆、親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認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沒有感情的存在,人類生活會陷人刻板和抽象,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分辨對和錯,也要知道美和醜啊,沒有了情感,藝術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條文,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溫情都離我們遠去,我們能說我們認識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嗎?生活又有什麼樂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認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個設想時,他並不判斷正誤,只說:“啊,真醜!“他不願意在醜的事情上花費時間,在他眼中,即使是物理學中醜也不能立足。

因此我們認知事物時,既要有冷眼,又需要熱心,雖不能任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去判斷,又不可僅僅是可憐的“數字化生存“。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絃琴的引導下,我們才能“詩意地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