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江蘇高考滿分作文2篇

江蘇高考滿分作文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江蘇高考滿分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蘇高考滿分作文2篇

江蘇高考滿分作文1

《莊子·齊物論》裏風吹萬竅,聲音各異,有嗚咽聲,有的像鬼哭狼嚎,也有動聽的沉吟,“吹萬不同”,可風一停,就沒了聲音,死氣沉沉。這自由的風來得真好。一如自由的說話,別人無話可說處,你依然有話要說,也許是個性的彰顯,也許是人來瘋,也許是不相信皇帝真穿了新裝的質疑,又或者,是創新意識的靈光一現。有多少張牙舞爪的另類,也就有多少“老魚跳波瘦蛟舞”的詩意,斷不可少了這份自由。

別人無話可說,或許後知後覺,不及你聰明。或許是大家畏懼權威,如童話故事裏看皇帝的新裝,心知肚明,不願發聲,裝糊塗。我們這個民族,似乎尤爲喜歡沉默爲金、韜光養晦。按阿城說法,大概老莊孔孟中的哲學,都是老人做的哲學,我們後人講究少年老成,與此有關。那麼,若爲真理而發問,乃至質疑,這種個性的彰顯,就是不畏權威,是“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的執着。但是,若一味爲問而問,爲說而說,彰顯個性,便成了張揚個性,是叛逆,是青春荷爾蒙的旺盛,是刷存在感,標新立異。這樣的人,如今多了去,網絡上隨處可見暴跳如雷的鍵盤俠。許多講座提問環節,多有怪異的問題,言之無物,不知所云,卻賺足了眼球。

可我們不會因噎廢食,依然寬以待之,由他們各抒己見,因爲,不把渠道堵死,纔會有精彩之語,纔有創新之見。

而創新之人,有時也是彰顯個性之人。創新意識,有時也閃現在愣頭青的張揚裏。今日之彰顯,是他日的獨樹一幟;今日之叛逆,是明日的'不落窠臼。木心說:“凡是偉大的,都是叛逆的。”

就像黃遵憲寫詩:“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他的創新,難免遭人譏諷,可他不在乎。昔日義玄禪師,別人講的他不這樣講,越發顯得他是野狐禪,被罵得掃地出門,好不悽慘。正所謂“一路行遍天下,無人識得,盡皆起謗”。後開臨濟一宗,法脈延續最久。當年馬雲四處遊說,描繪網絡購物的願景,也四處碰壁,看上去更像是一個歪瓜裂棗的笑話。一以貫之不易,獨闢蹊徑真難。他們的個性、叛逆,是創新最初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是另類罷了。所以,呼喚創新,不妨從尊重個性,甚至尊重一個偏見開始。錢鍾書在《論偏見》裏說,假如我們不能懷挾偏見,隨時隨地必須得客觀公平、正經嚴肅,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廳,沒有臥室,又好比在浴室裏照鏡子還得做出攝影機頭前的姿態。羅素也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千人一面,時刻保持一種姿態真讓人膩味。《紅樓夢》裏晴雯被攆出賈府,王夫人回賈母似有若無的疑問時,說:“有本事的人難免吊歪。”你看,有本事和吊歪,創新和個性,總是如影隨形。那麼,何必繃着個臉呢?

可是,我們看見多少中規中矩的標準,扼殺了個性,也扼殺了創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說:社會上之習慣,殺許多之善人;文學上之習慣,殺許多之天才。多少有棱角的後生被磨得合乎所謂的規矩,少有創見,沒有創新,察言觀色,人云亦云。龔自珍詩說“不拘一格降人才”,這詩現在依舊不會過時。有人曾批評如今的年輕人暮氣沉沉,沒有朝氣,批評得對,可是,什麼環境促使年輕人特有的蓬勃朝氣日漸稀薄,更值得商榷。否則,未來的年輕人依舊暮氣沉沉。 《一代宗師》有句臺詞我很喜歡。八卦掌掌門人年事已高,承諾退隱,說:“年輕人要出頭,總要給他個機會不是?”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年輕人要出頭,不妨就給他們個機會吧,彰顯個性,銳意創新,由他們造反爲王去。

江蘇高考滿分作文2

牧羊人湯姆所有的羊羣都是純白的,非常純粹,如同一大團白雲。所以極厭惡其中的一頭黑羊,老想除掉它。後來天降大雪,白色的羊羣散佈在大雪中根本無法找到。最後是藉助那頭黑羊,使得湯姆的羊羣失而復得。

由此,湯姆明白了一個道理,純粹固然不錯,但和諧共生更加美好。

事實也是如此。物各有性,各有其美。老虎易怒,猴子急躁,綿羊溫順,但這就是它們的特性。植物就更有意思了,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連同樣的物都不是一成不變,更何況是迥然不同的物性?

物性如此,人性亦然。《左傳》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心何所想,當然與其性相關。如果要尊重人性,就要學會寬容,不要妄想統一思想,思想是無法統一的。

但問題來了,無法統一思想的人,究竟該如何相處呢?

一種是尺碼相同,志同道合,這屬於“加”。願景和使命相同的人碰撞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最終生命被點燃。

但要命的是同類相差無幾,量的累積很難產生化學反應。蘿蔔燒蘿蔔還是蘿蔔,蘿蔔燒肉就不同了。異類的介入會打破某種淺層次滑行的平衡,產生奇妙的變化。殼中的沙礫,成爲晶瑩的珍珠,水汽中的塵埃,化爲久旱的甘霖。美國西廷·布爾說得好:“人和人之間是不同的,這不是一件壞事,蒼鷹不必變成烏鴉纔有和平”。

另一種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這屬於“融”。

從哲學本體論意義來說,“和”是天道運行的規律。《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

從哲學價值論層面來說,“和”是人道追求的境界。《禮記》曰:“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則立、則生、則順、則達、則盛。

從哲學方法論角度說,“和”是處世行事的基本準則。《論語》曰:“君子和而不同。”只有在遵循和諧適度原則的基礎上生動活潑地發展,才能長久立足於世。

即便從生物學上來說,互利共生也是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種間關係。兩種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藻類跟真菌共生、鱷魚和牙籤鳥共生、犀牛和犀牛鳥共生。

和而不同,要求我們人類,一是必須要以開放的、寬容的心接納人事萬物;二是按適合於自身的特性選取並豐富自己。三是追求在多元化的環境中和諧成長,立己達人。

即便是鐵板一塊的整體,都要尋找一個異類來調和。很多跨國大企業的董事會中,都有一個專門唱反調的人,唯有這樣一個人時時處處作梗,才能促使決策的準確深入英明。

新東方徐小平說:“對創業者來說,如果你有一個3~4人的核心團隊,有一個人老在唱反調,這是企業大幸。”

道理很簡單,因爲他扮演着異類,調和着你,反駁着你,警醒着你,也推動者你,如大樹上的啄木鳥,它既是醫生,也是一個飢餓的人。但始終與你共存共生。

但第三個問題產生了,和會不會失去自我?“和”只是調和,不是徹底融化,進而失去自我,而是要始終清醒地保持着自己特性。你可以站在中國看世界,你也可以站在世界看中國,但你必須是中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鹽和入水是鹽水。鹽水和入鴨是鹽水鴨。不管你如何融入羣體,你都要始終爲自己代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