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大年初一糉飄香散文大綱

大年初一糉飄香散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端午食糉是這個節日的風俗之一。這幾天各大超市入口處,最顯眼的地方,已經被包裝豪華的糉子禮盒佔據了。我是一個極愛吃糉子的人,但對這些包裝奢華的糉子卻沒多大興趣,更不喜歡名目繁多的各種餡的糉子。和生活一樣,我喜歡極簡的方式,所以對於糉子,我也只喜歡僅有米和一兩顆棗包起來的那種簡單餡的糉子。

大年初一糉飄香散文

我的家鄉在我小的時候並不在端午節吃糉子,而是在過年的時候吃糉子,一直不知道原因爲何,曾經問過爺爺,他也不明緣由,只說是祖輩傳下來的習俗,具體從什麼時候起,爲何會在過年包糉子,吃糉子,到現在我也不清楚。

不過對於我來說,知不知道緣由並不重要,我僅僅是出於好奇,隨口一問,至於答案到底是什麼,並不會深究。

那會每年的臘月二十八九,我們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這是我們家鄉的習俗。

糉葉可在集市上買,也可以在蘆葦蕩裏自己採摘。小時候我們村子周圍有兩處蘆葦蕩,應該是私人種植的,因爲記憶中每次母親和隔壁伯母都是趁着傍晚天色灰暗偷偷去採的。不過即使被看到,鄉里鄉親的也不會多說什麼,頂多叮囑一下“採葉子的時候小心點,不要把蘆葦折斷”。小時候家裏生活拮据,每年的糉葉大都是母親“偷”來的。糉葉採回來後必須曬乾,等到用時用水煮一煮,糉子獨特的香味其實都是煮過的糉葉散發出來的,和糉餡本身沒多大關係。

包糉子一般都會選在午飯後,一則糉葉,米,棗都要提前用水煮泡一下,上午沒時間。二則午飯後,在冬日的暖陽下包糉子也沒那麼冷。本家,或者相處融洽的鄰里間會相互幫忙,圍坐在一起邊聊天邊包糉子。那會的人們沒有手機,電腦,電視也不多,聊天是最省錢,最方便的娛樂項目,況且聊天也不耽擱大家幹正事,所以幹着活聊着天是大家最樂此不疲的事。他們中間會擺放三個很大鋁盆,一盆棗,一盆米,一盆糉葉,旁邊再放一隻很大的籠,包好的糉子就放在籠裏。我們小孩子們則在周圍嬉鬧,偶爾趁大人們不注意便會快速的從大鋁盆裏澇一顆棗塞進嘴裏。兒時的零食很少,我們把任何能吃的東西都當做美味。

後來大點了,不再在長輩們包糉子時嬉戲打鬧了,我會端只小板凳坐在長輩們的旁邊認真看他們包糉子。我們家一直以來都是爺爺做這項工作,因爲我的母親不會包,而我的父親只喜歡幹體力活,對這種一坐就是一下午的單調無聊的事情從來都缺乏興趣。所以那會我就會坐在爺爺身邊,看着爺爺把幾片糉葉錯開疊在一起,葉根葉尖交叉一卷做成一個漏斗狀,先放一顆棗墊在漏斗的角防止米從角落露出去,再捏一小撮米放進漏斗,而後把漏斗外的糉葉翻折回去堵住漏斗裏面的米,後面再怎麼操作我就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了。總之,糉葉在爺爺雖粗糙但卻靈巧的手裏翻飛幾下,一個小巧精緻的四角糉子就產生了。每每看得我心裏癢癢的,磨拳擦掌,躍躍欲試,爺爺也不阻止,總會讓我如願,但在爺爺手裏易如反掌的操作程序,到了我手裏簡直比登山還難,倒騰半天才做出來的糉子不是漏米就是像被採了一腳似的難以示人。所以至今我都沒有學會這項技能。

包好的糉子會在年三十晚上,吃完年夜飯後放進大鍋裏煮,煮糉子可是母親最拿手的事,火候的把握很重要。一大鍋幾百只糉子,稍有不慎,就前功盡棄。火太大,水太沸騰有可能會把米從糉葉裏衝出來,火太小,溫度不夠,上層的糉子就不會被煮熟。所以,這也是一項技術活。母親年年在我們睡覺前把糉子整齊的放入鍋裏煮一煮,半夜在我們睡熟後會再起來一次加點火再煮煮。

大年初一早起,煮糉子的鍋蓋被母親打開的那一瞬間,糉子的清香緩緩地從鍋中溢了出來,瀰漫在整個屋子裏。我們姐弟在被窩裏被一縷縷的清香誘惑的不能自己,紛紛起牀洗漱去品嚐還帶着餘溫的糉子。剛出鍋的糉子甜而不膩,黏兒爽口,真是人間美味啊!

吃完糉子,還有一件更讓我們期待的事情——送糉子。

從我記事起,每年大年初一,我們村都會有一個獨特的風俗,就是挨家挨戶送糉子。每家每戶都會把自家的糉子,一家一戶送給同村其他人家,家家戶戶禮尚往來,從不會遺漏任何一家。所以小時候我們初一是不走親戚的,吃完糉子,換上新衣服,提着個小籃子,裝上糉子,就開始走街坊。每到一家,那些長輩們都會熱情的.迎接我們,接過我們送去的糉子後,把準備好的瓜子,花生,水果糖塞進我們口袋,直到塞不進去,再讓我們用手抓上一把。回到家後,把口袋裏的東西騰空放起來,裝上糉子又高高興興的去另一家。偶爾碰到一個本家的有錢的叔伯或許還能給我們一兩角錢的壓歲錢,那對我們來說簡直是莫大的幸福。

村南頭住着一個獨居爺爺,從記事起他就一直留着光頭,村裏的小孩都叫他“光頭爺”。光頭爺年輕的時候喪妻,無兒,只有一女遠嫁他村。所以大半輩子光頭爺都是一個人住在村南頭的一間破屋子裏,貧窮加上一個人不會打理生活,光頭爺的生活過的狼狽不堪。在那樣一種窘迫下光頭爺養成了一個“惡習”,經常會有一些小偷小摸的行爲,但光頭爺偷拿的都是一些對主人來說無關痛癢的東西,比如菜地裏的蔬菜,果園裏瓜果,堆在場上的柴草,或者放在門外的一些可回收的廢品……。所以即使村裏的人心知肚明,也從不會因爲丟了這些東西去追究。年初一送糉子時,更不會計較這些,大部分人反而會把糉子第一個送給獨居的光頭爺爺。我爺爺在給我們講他們以前的事時,還經常提到光頭爺以前在“鬥地主運動”中怎麼殘忍的批鬥他,打他,但抱怨歸抱怨,每年初一他還是會和幾個年紀相仿的老人去光頭爺爺家坐坐,陪光頭爺爺說說話。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爲什麼我們初一不走親戚,要先拜訪鄰里,現在才漸漸明白,古人說“遠親不如近鄰”,也許正是因爲如此,我們村纔會在新年的第一天把鄰里親情擺在首位。送糉子只是個形式,送去的不僅僅是糉子,而是一份問候,一份關心,一份濃濃的情誼!

隨着時間的流逝,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但鄰里親情卻越來越淡。家鄉包糉子的習俗也漸漸消失了。老一輩的人一個一個離開了我們的生活,年輕的人不會,也不屑於做這樣費時費力的事,寧願花錢買現成的。送糉子也被看成是浪費時間,不知從哪年開始,祖輩們留下來的習俗就不存在了,初一再也不會去家家戶戶拜年了,送糉子的期待與享受只能存在於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