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青山覓仙記散文

青山覓仙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翠峯鄉的青山,在我的記憶中並不陌生,10多年前,我就從一位文友那裏知道有關索姑的傳說,因索姑的傳說而知道了青山。但還真不知青山是啥模樣,只是有點朦朦朧朧的感覺。前幾年,我去翠峯鄉官村採訪知青楊克玲,官村就在青山腳下,是想順便上山一睹青山的風采,但待採訪完後天色已晚,未能如願,爲此還遺憾了好長時間。上個月的一天,一位文友約我去青山遊覽,二話沒說,就欣然應允,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到約定地點,和幾個文友結伴前往。

青山覓仙記散文

車行至車峪口,一下車,路邊大廟門楣上“遇仙宮”幾個字映入眼簾,一位居士模樣的人正在廟前掃地,上前打問,掃地人熱情地向我們講述了索姑在此遇仙的故事,說是索姑逃婚到此,口乾舌燥,見路邊一舍水茶棚,便上前討杯茶水喝,便遇見了引渡她的雲霄娘娘,於是這裏就有了這座“遇仙宮”。聽了索姑在此遇仙的故事,彷彿路邊突然冒出一小茶棚,一位年青貌美的道姑笑呵呵地向我們招手,示意我們去她的茶棚歇息喝茶(笑話)。

進得“遇仙宮”,我們初拜了索仙姑,守廟的老居士講,這廟歷史悠久,建於唐貞觀二十三年,信着衆香火盛。特別是每年農曆三月初十索娘娘廟會前後,周圍興平、武功、扶風、楊凌、眉縣等縣區和周至十里八鄉信衆接踵而至,謁者不下幾十萬人。時至變遷,廟宇近幾年又有新的發展。環顧,前殿雕樑畫棟,四面牆壁上彩繪着索姑遇仙的故事,後殿正中供奉着索娘娘,兩側爲送子娘娘。殿內香菸繚繞,木魚罄聲不絕於耳。

在廟院中,守廟的老居士講述了索姑逃婚的故事,索姑的嫂子是個刁鑽的惡婦,整天變着法兒整治她,要她日織錦兩丈,夜紡棉二斤,還要逼她嫁給又醜又老的財主做二房,索姑不堪忍受,離家出走,夜宿大堅石,後到此遇見雲霄娘娘……

有關索姑的故事,多年前,我是從同事王治民老師那裏知道的,王老師的家就在傳說中的索姑逃婚夜宿大堅石(今大堅村)。爲了求證王老師的說法,我查閱了有關資料,據清代《周至縣志》載:索姑的父親是商人,經年在甘隴一帶販馬。他結識了一個有錢的胡人,強迫索姑嫁給他,索姑誓不相從,夜騎其父的白馬過渭河到周至,一路上了青山。索姑在青山一邊青燈黃卷唸經悟道,一邊精研中醫藥,爲百姓義務診病療疾,廣行善舉。她跌坐而化後,百姓感念她的懿行仁德,爲之立廟,居神人位,人稱索仙姑、索聖母。雖然說縣誌記載未見王老師所說的索姑夜宿大堅石的記述,但這也無關要緊,大可不必認真,畢竟這些都是傳說而已。

別了遇仙宮,我們尋徑而上,初路暢,山矮,山坡上有一溜人家,幾面“農家樂”牌匾特別惹眼。漸進,入河谷,仄狹,但見兩旁山峯突兀,林蔭夾道。人行其間,如在萬丈深淵中盤植,兩壁樹木森森,灌叢覆崖,喬木縱橫,古藤搖曳,百草雜生,翳天蔽日。潺潺的水聲,婉轉的鳥鳴,讓人彷彿進入仙界。

左出百十步,又見一廟,近視之,廟前有書法大家曹伯庸先生手書“唐王井”石碑,旁有一水潭,口大三尺許,潭中泉水清綠,深不見底,手鞠舌品,淳而甘冽,涼而而清爽,沁人心脾,文友爭相趨從。傳說唐王李世民帶着大隊人馬進山狩獵,時值炎夏酷暑,烈日當頭,隨行兵馬口喝難忍,一時找不到人家,尋不到水源。唐王坐騎得索仙姑點化,雙蹄趵出一泓泉水,李世民與軍士共飲,神情振奮。他繼帝位後,又多次到青山狩獵。後人稱馬趵泉爲唐王井。

再入,過三宵洞,山豁然開朗。我們時而穿行在河谷中,時而行進在川道上。兩旁的植物五光十色,黃如金一樣的葉,白如玉一樣的花,紅如血一樣的果……一叢叢,一簇簇,盪漾在綠波中,幾縷瀑布沿澗而下,如雲如霧,讓人恍惚到了蓬萊仙島。我們一路走着,一路談論着三宵洞張至乾道長,張道長是我見過道人之中最有見解的一位,他不但有見解,而且道家知識淵博,特別是對老子的《道德經》的精髓理解頗爲深刻。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些玄奧的哲理,經他之口就變得不再玄乎了。文友常忠躋忙接上了話茬:他那有這些能耐?還不是沾了索仙姑的仙氣吧!老常一句逗樂調侃的話,說的大夥都哈哈哈地笑了起來。

說笑間,不知不覺眼前又出現一座三間大廟,近前一看,廟門首上書有“天竺院的字樣,我有點不解,天竺不是佛祖釋迦摩尼住的地方嗎?怎麼這裏也起這個名子,難道……在廟院與香客閒聊的`一位老者,見問,忙向我敘說了這廟的來由,從老者那裏知道了玄奘上青山的故事。玄奘從天竺取經歸來,路過此地,聽了索姑抗婚上山的悽美故事,大爲感動,便以佛家的方式在此舉行了超度法會。於是這裏就有了“天竺院”。

訪天竺院,越石門棧道,拜索仙宮,臨千尺峽,觀水簾洞,沿途溪流淙淙,水聲汩汩。游魚戲於碧波,瑞獸馳於林內,祥禽翔與天上,雲霧舒捲山間,一路美景,一路傳說,美不勝收。

過雙柏樹,山愈深,路愈曲,坡愈陡,行愈難。我們相攜而上,盤旋一個彎兒又一個彎兒,在“之”字形羊腸小道上艱難地攀登。崖頭上的樹,巖罅中的根。在眼前,或在頭頂,老樹橫出,紮根崖頭石縫之中,雖然腰肢斜翹,但枝展天空,傲視蒼穹,看月圓月缺,觀狂風驟雨,雷鳴電閃,儘管飽經滄桑的身軀,已傷痕累累,但抽枝着花,依然彈奏着生命的樂章。更有那裸露在外的根,形狀百態,有的狀如虯龍騰躍,有的形如鍾乳飛瀑,不擇地勢,演繹着生命的倔犟,就是這些崖頭上的樹給我們平添了決不退縮的信念和力量,一步一步,勇往直前。

抵煎茶坪,見到了傳說中的大樹和小茶棚,更讓人眼熱的是坪臺上,城裏來的俊男靚女驢友嘩啦坐了一片,舉目望去,少說也有近百人,他們正在歇息野炊。一長相帥氣小夥在崖邊大樹下閉目養神,一靚女笑呵呵端着一杯茶水向大樹走去。嘿!這不是現代版索仙姑向唐王獻茶的故事嗎?我猛一激靈,忙端起相機,按動快門“咔嚓”一聲,定格下了這一動人的瞬間。

別了煎茶坪,繼續南上,路峭拔,大家有的扶杖而行,有的援石而登。約莫又走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到達了蓋頂。這裏雖說是青山頂峯,但地勢平坦。有祠廟兩座,南殿供奉索聖母,北殿奉山神,土地等諸神,東西兩翼爲香客客房。院內西南角有一石碑,細看,碑載:“翠峯山俗名青山,又名翠鳳山,因其形如丹鳳騰飛而得其名。這裏山色如黛,泉水如吟,鳥鳴谷應,竹林成蔭,山徑崎嶇,灌木叢生,碧空雲海,萬象無窮”。仰而望之,果見東南一峯聳立,宛如風頭。環視,四周風華,其言一點不假。

此時此景,讓我想起了清代故人鄒儒的《青山神女祠》,詩曰:危峯峭起接雲根,小築芳叢點翠痕。野老人傳唐世代,殘碑家載漢煙村。骨依泉石有貞性,祠借煙霞掩廟門。我欲登臨天欲暮,西風淡宕月黃昏。鄒儒是清代著名的詩人,能詩文,好遊歷,乾隆年間曾做過周至縣令,在任期間,曾多次和文友結伴去青山踏青。詩人寫意潑墨的盡情揮灑,工筆細描的精心點染;躬身撥繭的探幽發微,愴然淚下的懷古憂傷;託物寓理的巧妙吞吐,情溢於山的詩意表達,把境中景,境中人,境中意,刻畫得入木三分。冷峻高古的蘊涵,悽豔幽婉的意境,淡遠邃深的題旨,爲我們走進索仙姑的精神世界,作了很好的註腳。

小憩,我們登上極頂,眼前忽然一亮,山峯的頂端有一座小廟,名曰:梳妝樓,傳說是索姑在梳頭時,一邊梳頭,一邊瞭望家鄉,因而得名。站立山頂,舉目極視,北瞰,關中平原盡收眼底,渭河像一條銀色的飄帶,自西而東蜿蜒伸展;石頭河、泥峪河、沙河、黑河像青山拋撒的水袖,自南而北奔向渭河,構成了大地的血脈。其開闊的視野,磅礴的氣勢,讓人心曠神怡。西眺,太白峯白雪皚皚,跑馬樑銀妝素裹,“山舞銀蛇”的詩境不禁油然而生。那素峯一峯扣着一峯,一峯高似一峯,浮在碧海清波之中,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格外聖潔。南望,莽莽秦嶺彷彿從東海劈波斬浪遊上來的巨鯨,那次第排列的翠峯,像鯨的肋骨,振翅西遊,讓人無不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陣山風吹來,頓覺清新涼爽,路途上的疲睏一下全消。

身在極頂,思緒飛揚,廟爲神靈而立,青山三裏一亭,五里一廟,皆爲索姑所建;四方男女,蜂涌而至,皆爲索姑而來。何故?我想,索姑能立神位,是因世人敬重她的人格和品德。八方民衆上山憑弔,是對她反抗封建禮教精神的認可和頌揚。

返回路上,我們每個人除了多了一根樹杖外,又收穫了一份感悟和一大籮筐索姑與青山的故事,可算是滿載而歸,快哉!樂哉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