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三仙石散記散文

三仙石散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抑或是生於斯長於斯的緣故,一直對於玉成鄉落魂橋畔的“三仙石”視而不見或者說是習以爲常,直到2014年的秋天,不經意間,從紅網文友馬先生的《簡州漫記》一文裏看到了另外一個別有洞天的“三仙石”,才知曉那個約三米長、一米高有着三個頭像的天然石頭,曾經是千人頂禮膜拜的神石,對於這一段幾乎聞所未聞的舊事,我大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惶恐之感。

三仙石散記散文

馬先生是卜居湘西的吊腳樓人,以遠觀者的姿態審視着這片似曾相熟的土地,與其說老先生青春不堪百度,不如說記憶如此熟悉。匆匆回首間,韶華已然不在,歲月在絳溪河邊的車來舟往裏不斷更迭,當“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等溢滿鄉愁的字眼堆積在落魂橋的溝壑之中時,“三仙石”依然匍伏於一片莽莽亂草之,馬先生曾經笑着說:“關於落魂橋的前世今生最好的描述就是沉默無語。”

湘西與玉成橋的距離,只剩下了不着邊際的思念,從新版簡陽地圖上看,落魂橋宛若棋子般佇立於玉成橋正西北方向,是古"四橋映月"所在地。

四橋映月,今人已不知所云,我只能順着馬先生的指點,遙想盛夏之初,隔着蜿蜒東去的絳溪清水,可以遠眺”十子九翰林"的蘇家溝,可以仰望天空繁星點點,可以猜想蠻子洞的來龍去脈的樣子。

此時,山與水交融,橋與月相映,不知不覺間,看似尋常的景緻竟有了幾多江南水岸的韻致。

我又開始惶恐起來,我所見到的落魂橋竟然有着如此熟悉的陌生。

河泛清波,橋似臥虹,動與靜就在大自然的肆意潑墨裏輕描淡寫着。

正如人們把武廟溝稱之爲巫廟溝一樣,鄉人口中的“落魂橋”原名叫“落成橋”,至於何種原因最後成了“落魂橋”?《三岔區志》和《簡陽縣誌》裏並無片語只言的描述。

曾有今人爲此尋章摘句,翻遍唐詩宋詞,欲衆裏尋他千百度。一番勞心費神之後,終於在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名句裏發現了“落成”二字的出處。如此生拉硬扯一場沒有故事情節的風花雪月,真可謂用心良苦!

勿庸諱言,“落成”二字遠比”落魂”二字多了幾分詩經的遙遠味道,就連一向嚴謹的馬先生也在湘西爲鄉友的發現叫好。

在百度漢語裏,“落成”一詞是如此釋義的:《詩·小雅·斯干序》“《斯干》,宣王考室也。”漢鄭玄箋:“宣王於是築宗廟羣寢,既成而釁之,歌《斯干》之詩以落之。”落,古代宮室築成時舉行的祭禮,後因稱建築物竣工爲“落成”。

簡單的釋義,墨香似一股勁風徐徐吹來,直覺告訴人們“落成橋”,並非只是一個泛泛的名稱而已。據馬先生在文章《簡州漫記》的講述,落魂橋橫垮一條小溪,是當年玉成橋人趕往巫廟溝的必經之地。每逢夏季,發源於十公里外的無名小溪,翻卷着滔滔山洪,呼嘯而至,穿過落魂橋,與溫情的絳溪河撞了個滿懷,漣漪氤氳,水花四濺處,正好是“三仙石”安臥之處。

這條無名的溪流,蜿蜒而下,忽左忽右,看似百轉千回,左右兩岸卻滋生了大小數十個泉眼和幾處與中國死海相似的“爛田”,廣安詩人鍾明全筆下的“珍珠泉”就位於此段。

無論如何,一條性格分明的河流竟然沒有名字,確實讓人倍感遺憾,嘆息間,“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句子從腦海一閃而過,驚喜之餘,斗膽爲這條剔透清澈的河流命名爲“伊水河”。

我把這個消息告訴遠在湘西的馬先生,未曾想,老人家卻良久無語,只是在冰冷的屏幕上落下了四個字“折煞禪悟”。

慧根粗淺的我,自然琢磨不透,難以悟透。2016年底,筆者走訪絳溪河對岸的“剮人洞”,無意中聽到一位老人講起了落魂橋、伊水河(暫且這樣稱呼)和三仙石的故事。

以前,伊水河上是沒有橋的,每逢夏季,看似不寬的伊水河,上游洪水傾瀉而來,時常沖走正在過河的村民。就算河水平靜的春秋季節,人們赤腳過河,也因河中石板太滑,十之八九落入水中。

公元220年,蜀太子劉禪由丹景山前往九里埂遊玩,途經伊水河時,差點滑入河中,劉禪大怒,焚香詛咒,咒罵聲驚動天庭,於是玉帝派觀世音菩薩三姐妹下界相助,三姐妹化爲三個連體石墩鎮住風浪,助劉禪過河。

劉禪感恩,命簡雍在此修一座橋名爲“落成橋”,三個連體石墩移至伊水河畔,鄉人稱之爲“三仙石”。

傳說終歸是傳說,隨着國際航空樞紐城市建設的推進,落魂橋、伊水河和三仙石終有一天會被夷爲平地,我們唸叨着傳說,不能釋懷的卻是那一份鄉愁,馬先生是這樣,不久以後的我們也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