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老姑瑞年九十九散文隨筆

老姑瑞年九十九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癸巳年正月初三,父輦中排行第七的老姑溘然長逝了,亨年九十九歲,按虛齡算就是一百零一,人瑞了,很難得。導致她離去的原因多半是一個多月前的一次摔跤,笫二天送院後就不吃不喝,也吝於言語。她的傷其實並不重,但有些血塊在腦部的語言和吞嚥中樞附近,這多少對她的言語和吞嚥有影響。見她天天不吃不喝,似有要回家的感覺,於是在她住院近一月後就辦理了出院手續,可出院當天就奇跡出現了,開口吃了半碗冬筍粉,並與他人說了幾句話,可笫二天又依然如故,再不願開口了,如此反覆了十幾天,直至正月初三那天傍晚,我們有亊外出,便囑人照料。歸來時還爲她從半臥位改爲平舖,可半小時後再去看她時就發現她手腳冰涼了,知道她巳經走了。至此,家族中上一輩人最後一個也悄然離去了,作爲晚輩的我,心裏當然很不是滋味,但也能理解,因世事無常,有生有死,有來有往,自然規律,抗拒不了。回顧老姑的一生,儘管蒼涼,但總的來說還是很幸運的,有此閱歷,有此人緣,有此壽數,百歲之人,實屬難得。

老姑瑞年九十九散文隨筆

家族中幾代人都很窮,這是老姑口中常說的話。她說在她記憶中爺爺是裝船的,父親是做擺渡和剷刀之類小活的,但耕田還是主要的。在那兵荒馬亂的時代,特別是在日本鬼打廣州的時侯,日子艱難極了,父母臥病在牀,有支撐能力的五哥又在廣州逃難回鄉。爲了生活,她和小妹十二、三歲就去絲廠赴絲(抄絲)了,自始立志梳起(不嫁),姊妹倆相依相靠,可父母包括一個哥最後還是餓死了。老姑她倆是赴絲女,是自梳女,這在順德是特產,在當時是很流行的`,如今恐難再找到了。由於是自梳,膝下無兒無女,因此對我們這些侄子們是特別珍愛的,視如己出,有吃給吃,有喝給喝,噓寒問暖,細緻入微。老姑雖然未曾讀過書,但也能識幾個字,喜歡看一些舊小說,所以還經常給我們講一些小故事。而她帶我們去看戲和捉魚摸蝦的情景如今還歷歷在目,童年的記憶是美好的。而實際上她對我們和我們孩子兩代人身上澆注了不少心血,對我們的成長起到了較好的保駕護航作用,對我們是有恩的,因此我們人人都很敬重她,感恩她。她還很樂於助人,人緣甚好,在街坊鄰里中有口皆碑,總之是大好人一個。

老姑的一生,極其艱苦樸素,幾十年來清茶淡飯。茶是房前屋後龍眼(桂元)樹葉煮的,飯在大躍進期間根本就吃不飽。儘管如此,她從來都是樂呵呵的。而身體也一直很好,極少見她生病,尤其是生大病。老姑臨終前入院作身體檢查時,一切醫學指標都是很正常的,連血壓也不高。她的日常生活極其簡單,吃的也素淡,多爲農村中常見的鹹魚青菜之類,談不上新鮮與可口,總之是有什麼吃什麼,便宜即可。小時侯見她能在魚塘裏撿到條死魚就算是改善生活了。農村的活是幹不完的,但她從來都不安閒圖懶,週日手腳不停,在人民公社期間算得上是個勞動模範,而他掙的工分都總是比別人多的。她在八、九十歲時還爲他人帶小孩,能掙個零花錢。她一生沒出過遠門,最遠也就去過廣州,見世面是談不上的。但她一大優點就是安天樂命,隨遇而安,赤誠侍人,豁達開朗,熱愛生活。這一點很重要。這或就是她長壽的原因。如今她溘然長逝了,走得是這樣的從容,這樣的安靜與祥和,這或許就是她修來的!

如今的社會巳算是富裕社會了,人們相對豐衣足食,但富裕也有富裕的難處,現時人的幸褔感其實並不高,當然高不高與心理因素有關。目前社會最大的弊端是過於功利,過於浮燥。生活確實是好了,伹環境質量卻下降了。處處有灰霾,路路見擁堵。山不那麼青,水也不那麼綠,出門時要戴口罩是煩人的,大剎風景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如從前融洽,有些地方鄰里之間相見不相識,老死不相往來,守望相助就是過去時了。改革之後,一些人腰纏萬貫,要風得風,要雨有雨,極盡奢華,看似很風光,很享受,其實對身體是極爲不利的。殊不知夜夜笙歌,大魚大肉之後就是百病纏身,醫院慢慢成了自己的家,是悲哀的。現時人的生活壓力其實非常大,競爭過於激烈,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拼爹拼娘拼自己,整日爲了“美好生活”而四處奔波,一生何以舒坦。關於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有一個定義,即身體、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都處於良好狀態纔算是健康。那麼我們做到了嗎!還欠缺了些什麼?大健康理念是衝着這方面來的。而我們在苦苦追尋健康與幸福的時候,在老姑身上是否也能看到些什麼,就我而言,是有感悟的。起碼認爲,平淡最爲真實,最爲可貴,平淡纔是幸福的根本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