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蓮花盛景散文

蓮花盛景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蓮花臺,享譽隴東的名山,青龍山子峯裏的一朵幽蓮,驚豔出一段千古佳話,早已盛開在人們的心裏……

蓮花盛景散文

——題記

(一)山巒溪流紅葉

山巒溪流紅葉,深秋金桔吐豔,奼紫嫣紅,和華亭作協的朋友一行17人,分別坐三輛麪包車,走進關山深處,去欣賞蓮花臺的浩瀚、壯觀、深邃。

蓮花臺是隴東大地上的一塊明珠,是隴上久負盛名的森林公園,位於西華鎮以西,距縣城四十多公里路程.景區佔地面積約118.8平方公里。這裏羣山巍峨,森林茂密,物種繁多,歷史遺蹟豐富,文化厚重,既有北方的大氣雄渾,又有江南的靈秀柔美身,身臨其境,無不歎爲觀止,讚不絕口。

由於關山修路,原本暢通的大路被貨車碾壓的坑坑窪窪,凹凸不平,坐在車上左右顛簸,車過後,留下一片塵霧,散落在大山腹地。車沿着華亭新城區過西華鎮、古道秦始皇祭天廣場、四道坪、飲馬池、瞭望臺等景點,向蓮花臺方向馳去。透過車窗欣賞關山中的山巒,清晰的沒有一絲霧霾,周圍的大山、樹木,包括路邊的花草都那麼真實浮現眼前。此時此刻的關山,層層疊疊,遠山入黛,近似如畫,呈現出晚秋霜葉霞紅的璀璨。

今天的天氣很好,天空高遠,碧空萬里,蔚藍的天空像一匹藍色的綢緞佈滿,唯美而悠遠。在這個深秋萬物飄零的季節,紅色、黃色、綠色的葉子相互交錯,依偎着,呈現出一種生命近似黃昏的璀璨。一片片黃色、紅色的葉子在一棵棵樹的枝丫上舞動,那麼美豔、奪目,絢爛了整個蒼茫的世界。從低處走向高處,雖然跋涉艱難,卻抵擋不了心潮涌動,心兒已隨着車輪飛向了蓮花臺。

走走停停,兩個小時候後,車終於行馳到了一個岔口,繼而車沿路北向溝底馳去,不多時便到了蓮花臺停車場。大家在亭子邊稍作休整,便沿着溪水逆流而上。這裏,溪水淙淙,獨木橋縱橫,不僅讓我想起了古代詩人梅饒臣的七言絕句《溪水》“溪上清漣樹蒼老,行穿溪樹踏青陽,溪深樹密無人處,只有幽花度水香”。不正在對深谷溪水的最好寫照嗎?深秋的幽谷靜悄悄的,沒有一聲鳥叫,唯有一股股山泉,汩汩流淌,如琴音悠揚,喧鬧在山谷。路邊荒草萋萋,落葉凋零,呈現出生命晚秋的景象,但路邊還未凋謝的野草、野花依然散發出陣陣清香,不時撲鼻而來,沉香醉人。由於關山氣候偏冷,萬木已經凋零,留下的只是繁華落幕後的淒涼。彎彎曲曲的山路上遮蓋上了厚厚的落葉,在我們的腳力下,發出刺啦、刺啦痛苦的呻吟,曾經蔥綠的生命,已經永遠停留在了這個令人感傷的季節。走着,溝越來越狹窄,山石壁壘,怪石奇峯,峽谷萬丈,古樹參天矗立在藍天下,亦顯的壯觀。路邊的紅樺樹,那血紅的樹皮一層層綻開,如一朵朵花兒在樹的身體上盛開、舞蹈。

在山巒溝壑,奇景突峯中行走,隱隱約約能看到蓮花石上的那抹青松,在蒼茫中向我們招手。行至一個岔口,山上赫然出現了一道道臺階盤山而建。臺階是用青石板做的,堅硬的鋪砌在山道上。此時,山路更加陡峭,身體近視九十度。足下的石階在我們腳下延伸,我彷彿看到工人彎曲着腰,揹負着石塊一步一步,艱難前行。心裏一陣陣的沉重,心想:“足下這一條條山路的延伸,是多少工人,用艱辛和汗水鋪砌而成”。今天,當我們踩在它的身體上,彷彿踩在他們的身上,但內心流溢出的是陣陣的敬佩,敬佩人類征服自然的壯舉。

此次隨行的除了作協的朋友,還有好友安建斌,一個命運波折的獨行者。他是蓮花臺佛教協會的副會長,他用善良、厚道、仁義奔前忙後,爲蓮花臺無私的做着善事,爲的是積德行善,造福功德。他曾多次邀請我去蓮花臺遊覽,故一直沒有機會,這次聽說我們要去蓮花臺,主動擔負了起了指行引路的角色。由於大部分人第一次遊覽蓮花臺,好多景點都很陌生,他一邊給我們帶路,一邊耐心講解,讓我們萬分感激。

一邊賞景,一邊攀爬,豁然,神祕的蓮花石豁然躍入眼簾……

(二)峯如刀劈山勢如蓮

近了,終於走進了心中那塊充滿神祕感的圖騰。

這裏,就是充滿歷史典故的下畤。站在八仙台觀景,親臨蓮花石,感受石的禪意、凜然、厚重。令人萬分震撼,靈魂和着大自然的音符而跳動。細細觀察,這石真是與衆不同啊。只見拔地而起孤峯在獨壁上矗立,斧劈如刀削,頂上還託舉着一塊兩米多高的巨石,石柱上長着幾棵松樹,挺拔、高大,不但給人一種頑強的生命力,還有一種居高臨下的玄妙之感,韻雅之美。極目遠眺,只見羣峯疊嶂,萬丈溝壑,形似蓮花朵朵盛開,故古人稱謂蓮花臺。但其名何源,來時通過和父親探討,查閱資料,才略知皮毛。

據史料記載,蓮花臺始建於秦漢時期,其上下寺就是“五畤”中的“上、下畤”(上畤祭皇帝,下畤祭炎帝),是秦漢帝王祭祀的重要場所。據《青龍山碑》記載,唐時赦封僧達3500人,直到唐元和十二年隴山爲吐蕃所佔,唐玄宗李純赦封其所在青龍山爲“西隴之名山”,交由平民供奉香火。蓮花臺有儒教、佛教、道教並存,歷代均在此修建廟宇。據悉,蓮花臺原有寺廟50多處,古建築200多間,經歷代維修香火旺盛,清同治年間被毀。遺存有唐、明、清石碑20多座蓮花臺原有寺廟50多處,古建築200餘間,經歷代維修香火旺盛,清同治年間被毀,現存有唐、明、清石碑20多座和少數廟宇、石刻、石造像。站在這博大精深的聖地,雕樑畫棟的廟宇隨處可見:子孫宮、靈官廟,土地聖君等靜靜的坐落在青山之中,但由於不是祭拜之日,便少了香火繚繞,菩提打坐的身影,更沒有敲打木魚的喧鬧,自然廟宇顯得有點冷清落寂。安老師介紹,這裏每逢初一、十五、三十等日,山上香火旺盛,煙火繚繞。虔誠者不顧旅途遙遠、艱險,徒步跋涉來到此山,也許是爲了拂去心中的陰霾,化解心中的憂怨,了卻一樁心願,給心靈一種慰藉。

身臨蓮花臺的驚、險、奇、秀,內心是一種深深的震撼,爲隴山深藏着這麼一塊人間奇景而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面對這迤邐無邊,鬼斧神工的壯美景觀,朋友們被這美景激動的情不自禁,以蓮花臺爲背景,留下了一張張美好的記憶。

下畤的景觀在意猶未盡中結束,繼續前行,去遊覽更爲俊秀的上畤。上畤位於下畤祭天文化廣場的西北方。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二年首次西巡,途徑扶風、朝那境“華亭西南部”,踏入“雞頭道“,進入華亭山寨鄉的紅崖山,沿河到馬峽鎮車廠溝,蹬隴山主峯"關山",翻西山南下至蓮花臺上、下畤,登祭祀炎黃二帝,開創了歷史先河,成爲了隴東大地上的一塊聖地。

從下畤到上畤,還要經過曲裏拐彎的盤山小道過鬼門關纔可到達。說起鬼門關,可真是不虛此名。經過此地時,安老師說這裏就是鬼門關,心裏便很緊張。左右觀止:萬丈深淵,一眼望不到底。向前張望,大部分人都彎着腰,小心翼翼前行,走過一斷很陡的臺階,經過懸空、令人毛骨悚然的石狹縫,每個人幾乎是捲曲着身體通過。在他的幫助下,我們終於走過了鬼門關,心裏才稍微安然。回頭望,心裏還是很後怕,如果稍不留神,就會跌落懸崖,粉身碎骨,成爲蓮花臺上的幽魂。

走到蓮花臺,一個身影彷彿從我眼前匆匆走過,不由讓我想起了一段過往。那是八十年代末的.一個夏季,剛參加工作成爲林警的表弟小勇,在一次森林巡察中,爲給單位撿柴,不幸腳下一滑,掉進了萬丈深崖。當單位的同事從溝底找到表弟時,可憐他已面目全非,氣絕魂消,夢斷關山,年輕的生命從此畫上了句號,成了蓮花臺上的冤魂,也成爲四姨一生揮之不去的傷痛。每當人們說起蓮花臺,我就會想起那個帥氣、陽光、高大的影子。今天,當我親臨此地,不由又讓我想起了可憐的表弟,灑脫的影子再一次浮現眼前。假如表弟還活着,現在也應該成家立業,孩子也該大學畢業了。看着這個傷情之地,內心就隱隱作痛,不敢望那惡魔般的懸崖。

走過鬼門關,一段極爲艱難的臺階出現眼前。臺階很陡,有一線天之感,有些地方石頭開始脫落,稍不注意,石塊就會滾落。雖然兩邊安裝有鐵鏈,但離臺階很遠,手很難抓到,心裏也是隱隱擔心。終於屏住氣息攀爬上了老君臺到了上畤,我已是上氣不接,大汗淋漓,腿腳痠軟。身到此處,我被這廟宇軒昂的氣息包圍。這裏雖然談不上金碧輝煌,甚至有點殘破,但還是籠罩着濃郁的神祕色彩,體現着一種宗教文化。蓮花臺有袒師天尊廟,雷祖廟,千佛洞,菩薩洞,王靈官、子孫宮和土地山神廟等。我不信佛,自然不會去面對毫無生命的佛祖神像祭拜,但我心中有佛,那就是仁義、慈愛、善德。聽說此處有一眼神泉。我出於好奇,想走近石縫,看看它的真實面目,但被長老告知,此地乃神靈之地,女人不得靠近。我啞然失笑。看來,受封建意識的影響,宗教屆也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爲了尊重教法,我們只好停下腳步,長老端來一杯清澈的神泉水,喝下,一股甜美清涼沁心入肺,頓然心曠神怡,疲憊的身體一下子精神了許多。

看見了,那塊挺立在懸崖上的蓮花石,多麼驚險、玄妙,優雅,給人一種巧奪天工的大美之感,蓮石的靈秀、浩然、巍峨、獨特的美都彰顯其中,真是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拂去它神祕的面紗,靜觀駐守千年的蓮花石,爲蓮石的堅韌無畏,獨守孤寂,不被紛擾、用自者自清的態度,堅守自身的品質,永遠保持着一種淡定的姿態,浩然的精魂,在千年的積澱中,超度出唯美的身姿,帶給人們精神上的享受。

不知不覺已到下午四點多,但香山還未涉足,只有留下遺憾,等待下次去觸摸它的神經脈絡。迴歸時,暮然回首,斜陽下的蓮花臺,雋秀的讓我留戀不捨。

晚歸,夕陽餘暉下,一行身影落在關山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