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蓮花碗散文

蓮花碗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7W 次

我的老家是茨淮新河岸邊的一個小村莊,村莊很小,只有二十戶左右人家。據我爺爺說,我們的老祖宗是從山東逃荒逃過來的,看到這兒山清水秀、土壤肥沃,就在這兒定居下來,所謂“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當時我們的老祖宗生下了七個兒子,我們就是那七個兒子的後人。我們全村根據祖宗的排序,分爲七房,老大是大房,老二是二房,以此類推。由於這個原因,全村人親如一家人,互敬互愛、和睦相處。

蓮花碗散文

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挑剔的小孩不想吃自己媽媽做的飯了,就見孩子的媽媽端着碗到領居家說:“三嬸子,燒啥好吃的了?我今晚燒的麪條,你孫子不想吃哦!”就聽那邊一個熱情的聲音說:“小米稀飯,趕緊的,給孩子盛一碗!”俗話說:“六月天,孩子的臉。”剛剛是晴空萬里,一會可能是烏雲密佈大雨傾盆了,而這時候又是搶收麥子的季節,大家都在打麥場上忙着打麥子、曬麥子。要是誰家曬麥子正趕上下雨,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用分說都會齊上陣,有的拿口袋,有的拿掃帚,有的拿簸箕……直到麥子收完,大家才鬆口氣露出微笑。

而最能體現我們民風淳樸的就是送蓮花碗了。蓮花碗很漂亮,我特別喜歡,它是由一個普通的碗裝飾而成的.。我們村蓮花碗做得最漂亮的就當屬我奶奶了。每年元宵節就是送蓮花碗的日子,所以每個元宵節的頭一天,奶奶就在家忙開了。需要做蓮花碗的人家提前幾天就把東西送來了,也就是一個碗、幾張花花綠綠的紙而已。正月十四,奶奶一吃過飯就開始忙着做蓮花碗了,她先做漿糊,拿一個爛了的不用的碗,放點面,加點水,和成糊狀,然後放到火上燒熱。奶奶說,這樣做出的漿糊纔有韌性,粘得住。漿糊做好後,她必要洗手,然後才坐到桌旁認真裁紙,每張紙都裁成蓮花瓣型。裁好後,用燒製好的漿糊把紙片一片一片糊到碗的外面,糊成一層一層的,宛如蓮花的花瓣。糊好外面後,再剪幾個細穗子放到碗裏做花蕊。那時候,我總是搬個板凳坐在桌旁,看奶奶做蓮花碗,奶奶的神情總是那麼的莊嚴肅穆,每一個細節都那麼的仔細、那麼的認真。做好的蓮花碗五顏六色、色彩鮮豔,我總想摸摸,可我一伸出手,奶奶就會順手把我手打開,“小姑娘不能摸,一摸就不靈了!”我總是問:“奶奶,蓮花碗是幹什麼用的啊?”奶奶就對我說:“奶奶給丫丫講個故事吧!蓮花碗是觀音菩薩的碗,觀音菩薩也叫送子娘娘,誰家想要兒子了,就向觀音菩薩許個願,菩薩就會給她一個碗,他就能生出兒子了。菩薩事多,忙不過來,就把淨瓶裏的水灑了幾滴,變成千千萬萬個蓮花碗,誰家得到了,就可以生兒子了,可有的碗掉到地上摔壞了,菩薩於是就告訴我們怎麼做蓮花碗。這不,我正做呢!”一聽到這,我好羨慕奶奶,她是替觀音菩薩做蓮花碗的啊!我看着奶奶,她端莊而又慈祥坐在那裏,彷彿她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此刻正坐在蓮花寶座上普度衆生呢。

蓮花碗做好後就得送出去了。那個時代,重男輕女是必然的,也不是任何人能決定的,那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影響。村裏人都盼着本村的人好,更何況我們本來就是一大家呢,他們淳樸的思想絕不會因爲誰家沒男孩去恥笑別人的,相反,大家都盼着沒有男孩的人家能生出兒子來,於是,有男孩的人家就會給老是生不出兒子的人家送蓮花碗。我家就收過蓮花碗,我娘一連生了三個女兒,我的三奶奶家就給我家送了個蓮花碗。我三奶奶家有五個兒子,用我們村的話說那叫她家人旺。元宵節的頭幾天,三奶奶家就跟我家說好了,元宵節晚上給我家送碗。我們吃過晚飯,母親把地掃得乾乾淨淨的,把堂屋的几案擦得亮亮的,爸爸則去買炮,蓮花碗到的時候要去迎接。到了晚上,就聽見遠遠的唱歌聲從遠處傳來。我跑出去一看,只見我大娘的哥哥舉着蓮花碗緩緩朝我家走來,他神情莊重而又虔誠,好像在託舉一個貴重的物品,嘴裏還在唱着莫名其妙的歌。爸爸趕緊點上炮,小跑着拖着炮迎接上去。進了堂屋,我娘趕緊撒糖、花生、瓜子,然後我大娘的哥哥再舉着碗到我孃的屋裏,把蓮花碗放到我孃的牀中央,大娘的哥哥對着蓮花碗高聲唱道:“蓮花碗放牀當央,兒孫個個是狀元郎……”還有什麼“蓮花碗一舉,五男二女;蓮花碗一落,一窩小禿。”(小禿在我老家就是小子的意思)我覺得他唱得實在不好聽,我只是盯着放在我娘牀當央的蓮花碗看,碗中的蠟燭靜靜燃着,不悲不喜;蓮花碗在那裏熠熠生輝,安安靜靜,好像在衝我微笑,我真想把她拿到手裏摩挲摩挲,可那絕對是不行的。唱完後,我爸把大娘的哥哥迎到堂屋請他坐下,我娘則把早已和上紅糖的茶雙手捧上去遞給他,喝過紅糖水後,儀式就結束了,接下來我們就等着好運來了,後來我果然有了弟弟,爸爸的天空一下子亮了起來,於是給他取小名大亮。

等男孩長大後就要把別人家給你送的碗還回去,儀式也很隆重,但花錢很少,村人重視的並不是錢而是心意,送的時候是一個,還的時候是還兩個。一般孩子長到十幾歲就去還碗,小一點也行,我記得我弟弟就是8歲還的。在還蓮花碗的當天,也就是元宵節的晚上,我們家邀請村裏10個比較重要而且有臉面的人吃飯。菜要豐盛,雞鴨魚肉都得有,吃好後,給每個來吃飯的人一人10個紅雞蛋、一包糖、一塊毛巾就行了。點兩盞蓮花碗,再拿一個篩子把煮好並染成紅色的雞蛋放十個進去,然後是瓜子、花生、糖。這10個雞蛋是任何人都不能動的,而瓜子、花生、糖是給看熱鬧的人搶的。東西都準備好後,我弟弟舉着蓮花碗,我爸爸也舉着一個蓮花碗,身後跟着那10個人,一起向當初給我們送碗的人家走去。跟着的那10個也不閒着,一個拿篩子,一個拿鞭炮。一路上都是看熱鬧的人,大家樂呵呵的,說着笑着,跟過年一樣。我們這邊的元宵節是很冷的,經常下雪,踩到雪上,雪咯吱咯吱的,我們的小臉也凍得紅通通的,鼻子也是紅通通的,但我們全然不覺得冷,照例跟着大人去看熱鬧。快到人家的時候,鞭炮要放起來,那家的人也要拿着鞭炮出來,邊走邊放,迎接我們,然後我們這邊的人就把碗珍重而恭敬地交給他們家,他們接過去,恭敬地放到几案上。我弟弟就跪下,對着蓮花碗磕三個響頭,磕完頭後,那家大人就開始撒糖、花生、瓜子,我們就一擁而上爭着、搶着,直到衣兜裝得滿滿的爲止。

時光荏苒,時代在變遷,蓮花碗早已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中,而我仍然懷念過去那種質樸美好的生活方式,懷念那些淳樸厚道的鄉里鄉親。穿越在時光的隧道里,我彷彿仍能看見那個熠熠生輝的蓮花碗在靜靜地向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