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三顧天下論英雄經典散文

三顧天下論英雄經典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網上曾讀到胡覺照先生寫給教育部教材司的建議信,認爲《出師表》作爲範文被選入初中課本,對沒有完全辨別能力的初中生來講,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於形成科學的軍事觀,甚至不利於形成“止戰息兵”的觀念,應將《出師表》撤出中學語文課本。在下不敢苟同。近日反覆讀了幾遍有所悟感記下。

三顧天下論英雄經典散文

其一,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出師表》和華歆的《止戰疏》也就是戰爭時期的一種軍事上的戰與和攻與守的建議或者說是國策的意見而已。把諸葛亮的《出師表》與“愚忠”相聯繫,實在是超脫歷史背景的無稽之談。封建王朝,哪一朝哪一代能少了“愚忠”的文臣武將?而所謂的愚忠思想,往往則是一種民族氣節與精神的體現。

其二,中學課本選入《出師表》是作爲“範文”,也就是一篇精美的古文屬“古文觀止”類,學生學的是語文,而不是政治與軍事。影響學生思想的是學校的德智體全面教育,而絕不是某一篇古文的滲透。中學不是軍事院校,何談要“形成科學的軍事觀”?

其三,《出師表》通觀八個字:敘事抒情,寓意警言。一代名相,忠肝赤膽躍然紙上。宣戰與止戰之爭,則退其後。學生學的是語言文采,戰爭是歷史的軌跡。統言之,教師授課分三步,釋文、解意、論其品。況《出師表》歷受後人高度揚,劉勰將其與《薦禰衡表》並論,陸游詩“出師》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或爲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早已深入民心而感人至深。難道芸芸學子,學的不是千古史上曠世英才的壯懷激烈精神嗎?更何況琅琅上口的《出師表》,它的文采要比它的思想內容精美而使教師做範文讓學生去薰陶去領略,怎不是學習中國文化精粹之必經之途麼?

前出師表748字,概其意:痛先帝創業半途死,勸小皇帝親賢臣遠小人,自謙卑鄙感恩三顧,受命危難21年了。爲盡忠討“賊”請命出師,徵前臨表感慨熱淚盈眶。

後出師表763字,概其意:受命託孤後寢不安食,唯思北征而進言,引先賢論安計述戰事議圖敵,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人,曾居隆中。諸葛亮是三國時蜀漢丞相,歷史上有名政治家、軍事家。陳壽說他“少有逸羣之才,英霜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漢末避亂荊州,躬耕隱居。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三顧出輔劉備,聯吳抗曹,赤壁創輝績。佔荊州,取益州,建蜀漢。劉備稱帝任丞相。劉備死,受託輔劉禪。志在恢復漢室,統一中國,先後六次北伐中原,建安十二年(234)死於軍中,終年五十四歲。生前著有《諸葛亮集》。諸葛亮確是歷史上一個很值得尊敬的人。相比古往今來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幾乎可以說獨佔鰲頭稱完人。(其實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對他一樣,否則就不該“失街亭”)。

劉備死後,他輔佐一個“阿斗”,大權在握從無野心,盡忠盡力,耗盡心血,以至英年早逝。古往今來,論精忠良相能出其左右,只看見一個周恩來,餘則寥無星幾。

縱觀《出師表》全文以議論爲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曰:“漢晉春秋曰:“……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十一月,上言曰……於是有散關之役”,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案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所載亮表,即世人傳誦之後出師表也。此表既爲亮集所無,復不見於亮傳,其真僞遂爲學者聚訟之點。呵呵,看來這隻能讓學者們去研究了。

所謂《出師表》即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報國之心,或呈現攻城掠地之策。歷來以表傳後者頗少,惟有諸葛亮的《出師表》彪炳千古,奧妙何在?“忠有《出師表》,孝有《陳情表》”一語道破。

表文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對朝廷內政提出的建議。文章總結了“親賢臣,遠小人”才能使蜀漢興盛的歷史經驗,表示作者“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表現了諸葛亮憂心國事、鞠躬盡瘁的忠忱。表文寓情於議,寓情於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僅主張明確,析理透闢,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於言表。現在的學校教學中,教師着重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體會表文以情動人、情摯辭切的特點。通過質疑問難、相互辯駁兩個環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諸葛亮的“忠”及諸葛亮的時代意義。通過課堂教學,逐步提高學生的誦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的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所以我認爲,《出師表》進入學校課程,這是國粹之傳承。

從教學的知識目標說,可以瞭解與豐富文言詞彙,瞭解這個奏表的特點與諸葛亮的治國主張,深切感受諸葛亮的對國家的忠誠,使現代的芸芸學子懂得如何增強使命感與責任感,做社會的.有用人才不無益處。又況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範文融情於議論、述事,以情動人的行文思路。

諸葛亮終究是一個悲劇式的英雄。史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理解爲,應順天意遂民心也。國家的統一是民心,無利於人民的政府遲早要分裂。諸葛亮的悲劇不是“愚忠”,而是不能順任天意。違背“休養生息可以強兵,窮兵黷武可以亡國”的道理,無休止的征戰,又輔助一個愚蠢無能、聽信讒言的昏君與畸形政權,焉有不敗之結局。

寫到這裏猛然想起杜甫的兩首詩,其一:廣德二年春,他歸成都時所寫《登樓》一首:“花盡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爲《樑父詠》”

雖然這是老杜由北極朝廷想到蜀後主,由西山的寇盜想到諸葛亮的能靖邊患,借劉禪比李豫,借諸葛亮以自喻,嘆空懷壯志,恨不逢時。卻更爲那錦官門外的先主廟宇,西配殿是武候祠,東配殿是後主祠而感到憤憤不平,這太辱沒了諸葛亮的光輝形象!

其二《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知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徘徊在祠堂的庭廡間,遐想諸葛亮的一生事業,不由發出深沉的長長的一聲嘆息後老淚縱橫了。

諸葛亮畢竟是千古棟樑之材,人間智慧之星。他的《出師表》如帶淚的星光將永在天空閃爍。杜甫的婉惜之聲穿越時空,流淌到今天,還能引出多少淚飛傾盆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