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從鄉村到集鎮的感悟散文

從鄉村到集鎮的感悟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在合肥市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會上,我拿到吳守春的散文集《白山》,隨手翻了一下,原以爲又是一本雜記隨筆——近年來出書的人與日俱增,但多是生活隨筆類,個人情感的萬花筒。

從鄉村到集鎮的感悟散文

《白山》不屬於此類。

《白山》是吳守春的《廬江歷史文化旅遊叢書》的第二本。作者以文學的筆觸,史家的視角,系統地展現了廬江縣白山鎮沿革、自然、地貌、村落、集市、歷史、文化、山水、旅遊、人物、風土、民族、古蹟、風物和歷史傳說,是濱湖明珠白山鎮的人文指南,鄉土讀本,鎮史鎮志。

《白山》以“白山鎮溯源”爲開篇,統領全書30萬文字,對於這塊活着的土地,作者致力於對第二故鄉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的深入調研,求文史之路和研究之路兼得,可謂是接受思想之光的照耀,而連綴起的文化和歷史。在這流年歲月裏,作者則從“土地”到“集鎮”再轉而回到“故土”的輪迴。基於這個理解,或許就不難解釋作者爲什麼要以“誰爲溪山做主人”作爲這本散文集的序。

就散文的內容來看,在《天河珍珠》和《故事傳說》中,作者扮演的是一個仰望天空的思想者。這部分文字雖以書籍和民間爲引子,但整體內容卻脫離於對故事情節和敘事技巧的單純論述,在這部分文章中,他所要探討的完全是歷史、信仰、道德、民主,這些如同太陽般普照大地的光芒。而在其餘的“山、水、人”中,吳守春搖身一變,這時,他給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一名范成大式的,既不乏閒情逸致也不缺失人性關懷的“知識分子農民”。《村鎮風情》和《名門望族》則是記門前事、記家鄉人,講起這些來,他親切而又地道如同一位與村莊打得火熱的鄉野農夫,但俯身於土地和河流時,吳守春從不遺落他的人文思考,於是,即便是那些泥土味十足的文字,也都並不甘心沉溺於瑣碎和平淡。藉助於一個個回憶和反思的過程,作者對於自然和生靈的敬畏,對於土地的感悟和對於鄉人的悲憫也都從文字的縫隙之中漫溢出來。因此,這些在詞句上有點晦暗得如同蘇童“楓楊樹鄉村系列”的文章,骨子裏閃耀着的卻是韓少功在《山南水北》中所顯露出來的人性光輝。

從歷史裏的鄉村到重返現實中的鄉村,吳守春走過了“夏家老院”、“金孝子牌坊”,用穿越時光的視覺,將自己對這塊土地的獨特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現,這正是作者置身村外的時光,對於“白山”記憶的挖掘,以及對於鄉村生活、鄉村精神的深刻反思。

作爲一名在水鄉農村長大的作家,吳守春在《白山》中由恬淡無憂的記憶碼成的篇篇文字,有很大一部分幾乎可以剪輯在魯迅、沈從文、汪曾祺那些“水鄉作家”的名篇之列。在《白山人出門緣何想家》和《名門望族》開篇裏有關對家的描述,其行文的輕鬆和歡快,以及文字背後的沉重,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了魯迅《社戲》裏的水鄉少年乘船去看社戲的場景。

同樣,正如魯迅在《社戲》之餘,還試圖通過《故鄉》、《風波》等更多作品來反映他對於鄉村生活和鄉村精神的理解一樣,鄉村的記憶給吳守春留下的也不只是單純的“恬淡無憂”,哲學和理性的思維讓他的筆鋒足以透過表象,深入到鄉村的“神經”和“脈絡”。在他眼中,鄉村生活和鄉村精神並沒有絕對清晰的好壞界限,一方面,在“歷史人物”和“古蹟探幽”中,他讚譽鄉人之間的淳樸情意,讚譽中國農民對苦難的忍耐卻又不屈於苦難的'精神;另一方面,在一些人物和故事的記錄中,他也直言不諱鄉村的精神通病,比如投機和精明,比如利益面前的損人利己。他以平靜的語氣敘述植根於這塊土地的鄉村特性,不在於要鍼砭什麼或是醫治什麼,而是要當好一個記錄者,純粹地記錄下他對土地的認知和解讀。事實上,當敘述起這些故事,吳守春的話語都會沾染上一絲絲的哀婉,感情上也彰顯着對鄉人拙樸特性的充分理解。

在《後記》中,吳守春寫道:“白山是我的第二故鄉……所到之處,聽說鎮裏要寫一本全面總結歷史文化的書,廣大羣衆無不歡欣鼓舞翹首以待,尤其是那些飽經滄桑的老人,惟恐文化斷層……”這是走出鄉村後的吳守春對地域文化和恬淡生活的擔當;而在“家族”、“家譜”的反覆講述中,作者因意外發現“那些被蟲子蛀蝕的家譜”,而顯露出來、超乎尋常的情緒,這種情緒則又象徵了作者對於“族系之樹”中全部鄉村特性的誠心繼承和對白山的癡情。

鄉村,集鎮,鄉親,在吳守春的心中已經成爲他一個守望故土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