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馬嵬雜識散文故事

馬嵬雜識散文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一說到馬嵬,就想到楊玉環,那是貴妃的身價,卻因安祿山兵變,而死於馬嵬坡。聽說是在一棵桃樹上吊死的,又傳說密往日本。貴妃的故事總是讓人傳說的很美,美麗的傳說就很誘惑人,馬嵬就成了一個景點。

馬嵬雜識散文故事

原本景點就是一個墓塚,那墓不大,用青磚固着,在路邊的土原下,還有幾塊碑文,都是歷代文人墨客的紀念之詞。人們去那裏,心存的是一份遺憾,堂堂的一位貴妃,就這般死於非命,而是葬在這荒原之中。

如今去馬嵬卻有了另一番含義,不是去悼念古人,而是借古人之風,享受一種情感上的釋放。就在貴妃墓之遠,有了一處馬嵬驛,這裏爲臺原地勢,溝壑地形,原是黃山宮道教文化之地,又是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第一個驛站,這驛站就成了風水寶地,建起了一座民俗文化景區。

怎麼也想不到,一處原邊上的溝壑地,是連車都走不了的陡坡,居然蓋起來成片的民俗老宅,青磚灰瓦,紅柱木窗,陡坡變成了石階,拾階而上,兩岸店鋪門庭若市,陝西的名門小吃皆有。去過禮泉的袁家,卻不及這裏的氣勢宏大,吃貨如此繁多。其地貌的差異,馬嵬便顯出它的風水不凡。

吃過清湯粉,吃過甜蜜糉,還吃過漿水魚,伏的是原木桌,坐的原木凳,寬、平、穩而又舒服。有坐着,還有站着,站着的提着麻花,喝着農家自制的酸奶,還嚷嚷着去吃禮泉的烙面。這食街就滿是錦旗,黃亮亮的耀眼,眼中全寫滿了吃貨的名字。

人爬着坡,腳腿不覺累,眼睛卻不夠用,看了吃的,還有用的,用的都是歷史,是祖祖輩輩人用過的什物,磨盤、碾子、織布的木機、紡線的車車。磨盤就鋪在了地上,碾子立在門前,紡線的車車就臥在土炕上,人看了便講:當年延安時期周總理就會紡線線,老太太聽着,便盤上炕去,捻着棉絮,一提一搖地扯出了纖細的線來。圍的人就笑,說:你還能記得紡線。老人說:一輩子都忘不了。有人搶着拍照,又記下一個歷史的畫面。

有民俗便有文化,這裏的文化就疑聚在黃土上。把土玩出了藝術,幾座窯洞裏就全是泥塑的小人兒,那人兒小到巴掌大,形態各異,粗獷的就如黃土地上的漢子,那人兒在演義着安史之亂的`歷史,也表現着黃土地上人們的婚俗嫁娶,就連陝西的八大怪,也有小人兒在表演。黃土地上的藝術就離不了黃土之情,畫派有黃土派,國畫有黃土風,就連山牆上掛着的舊照片,也離不了黃土的味道。

這裏的文化處處沉積着陝人的歷史,記錄着農耕時代人們的生活、用具和情趣,獨輪車自然比不得現代寶馬,可它卻承載了那個時代人類的生活,紡線車車豈能與當今的代爾棉品相比,但它肯定是那個時代的風流和時尚。是人們喜歡懷舊,還是舊時的生活中有今人追求的東西,要不然這落了時的老宅舊物竟能招來如此多的人的眼光。

坐在茶亭間真是一種享受,並不在乎這茶水的品味,就眼前居高臨下的風景就比這碗茶水濃出數倍,清風徐來,遠近的草木都跳動着綠花,那裏有青苗,有翠竹,有中槐,有苦楝,苦楝的花是簇擁的,滿樹都浮動着淡紫色的花團,風動,花兒如雲,嫣紫的好看。最爲動人的卻是那枝鈴蘭,羞羞地垂在那裏,不豔不俗不媚,紫藍色的性情,又出落的高雅玉潔,令人心悅。

身後有着湖水,水色青綠,有白鵝在那裏遊動,湖面就起了漣漪,漣漪間便繡着青紫色的荷葉。湖水不大,湖心有島,島中立一亭,紅柱灰瓦,在陽光裏就特別鮮豔,亭內人聲戲鬧。乾枯的黃土地有這麼一帶綠水,連天地都清亮了許多。水是大地的眼睛,而這片民俗文化的景區就像這塊黃土地上的明眸,在閃閃發亮。透過這雙眼睛,你能讀到人文、歷史、民俗和藝術,還能讀出人們的心情,看到喜悅的浪花。

這塊土地究竟能沉睡過多少年,貴妃的故事從古說到今,馬嵬依舊是馬嵬,而現代人裏就有異想天開的能人,敢往這片荒坡裏投錢,創造出一個民俗文化的樂園。這樂園是精神的產物,像一部探索民族精神的小說,當人們勞作之餘,在尋求心靈裏那塊自我的時候,便會想它,去讀它,細細地去品味書中的樂趣,得到的也必然是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