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鰲山石散文隨筆

鰲山石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石頭是死的,也是活的,且別說,遠古從石頭裏就蹦出個金猴孫悟空。就是撿回幾個奇石,在廳堂的窗臺、書案或院裏擺設擺設,霎時野趣橫生,宛如身在山壑之中。

鰲山石散文隨筆

鰲山以石奇聞名遐邇。形似死,神猶活。僅以幾尊爲佐證。

石船。在鰲山發現“石船”的第一人是周#。公元1186年,他到崖州(古稱吉陽郡)任郡守,有一日率屬僚尋訪山水到鰲山,發現有一石,長二丈、闊三尺,極像一葉扁舟,便摩崖石刻“石船”二字和《石船記》157字。石船,形似死物一尊,但被古人詩賦點撥,便栩栩如生。清代康熙年間任崖州學正的尹之逵揮筆寫下七律《石船》:“何時陸地似乘流?泊近南山山嶺頭。豈是補天餘五色?代將刳木作扁舟。空帆不落秋江影,離岸難逢春水浮。千古仙航元不朽,登臨如泛判溪遊。”詩人觀石聯想到女媧用黃土造人、提煉五色石補天的遠古年代,石船是不是在這個時代用補天遺石代替木材造成的?多少萬年了,這艘仙船還是那麼堅實,自始至終永不磨滅。這樣比擬描述,石之神活了,立於人們面前的不是一塊石,而是值得世人膜拜的一尊永垂不朽的神物。與此同時,任崖州訓導的盧昭也給石船寫了一首詩:“依稀一石似扁舟,長泊南山小洞頭。風送雨聲驚過浪,月移標影訝乘流。中虛不載江湖物,外實無煩斧鑿修。借向茫茫名利客,往來頻度幾時休?”顯然詩之神韻已在石外了。你看,石船是那樣寡慾無私:終日風風雨雨裏一心爲載客而載客,決然不載“江湖物”;石船是那樣守樸無爭,“外實無煩斧鑿修”。難道世上那些無休無止追名逐利的“名利客”在石船面前得不到教益嗎?立意多積極、多厚重,石之神令人肅然起敬。

試劍峯。鰲山腰一山峯兀然聳立。然而,形之怪哉,只見一半山體在那裏撐着,石面平滑,古日“試劍峯”。相傳馬伏波將軍曾在山中試劍,神劍一揮,把堅實的山峯劈成兩半。馬伏波將軍,名馬援,是漢光武帝時出師海南平定叛亂的一名將軍。此人驍勇善戰,威震天下,開拓南疆,歷史功績灼灼生輝。尹之逵有詩《馬伏波將軍》贊日:“大將威名出漢家,隨山航海未雲遐。但期銅柱能銘鼎,不必珍珠始滿車。幾度鳶飛將欲墮,一時馬革豈轉誇?功成自古多豪傑,握勝何曾恃莫邪?”古人據山之形編造出這樣一段神話故事來,目的之一是紀念馬伏波將軍,二來我想也是聲揚馬伏波將軍的形象。“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甚用不窮。”在功成名就之時,戒戒驕躁,安居弱下,苦練過硬本領;“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在受誣陷之時(有人污陷他從海南拉回一車珍珠),百忍而不爭,守靜而無言,胸懷“國家昏亂,有忠臣”的理念,默默地試劍,再立新功。這樣穿透在神話故事裏的山峯,成爲一尊既威風凜凜,又永遠保持謙虛謹慎、學無止境的歷史巨人。

小月灣石羣。位於山沿南海之湄的小月灣,簡直是一泓石灣。儀態萬千的磊石一個挨一個,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直鋪蓋幾公里長。礁石如此之多,從何而來?有非常多的傳說。有說是遠古時各方神仙、道士、信徒聽說鰲山“至虛極”,特趕來“守靜篤”。個個坐忘歸途,便變成山石尊尊;有說遠古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應四極,鰲即鰲山,石羣是補天后遺留下來的;有說那是佛教經典有記載,觀音菩薩爲救度衆生,發了十二個願,其中第三願便是“常居南海”,便派廣利龍王到南海鎮守。石羣就是觀音菩薩建龍王殿的備料石……

各路傳說非常美,十分動聽,信不信由你。有些傳說,也許過於牽強附會,如女媧一則,“鰲”也許不是指這裏的鰲山。然而,真的假的,卻把石神說活了。倘若按道家“道法自然”法則更往深層聯想,這石羣灘可變成一個敵對雙方爭鬥激烈的戰場。一方是石頭,堅強的代表;一方是水,柔弱的代表。也許鬥了億萬年了。顯然,水是勝方,迄今水依然自由自在地穿梭於石縫之中;敗方,是石頭,原先的巨石被水沖刷裂變爲大小不等的石羣。形成的'原因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弱勝堅強。”這一自然法則告誡世人:“上善若水”,最有道德的人,就要像水一樣,“安於弱下”,戒驕戒躁,虛心謹慎纔是。否則,自作驕矜之態,仗勢欺人,總有一天會被那些自認爲是弱勢羣體的沖刷得身敗名裂。

鰲山不愧是個道家之地,每塊石頭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平平凡凡的石面上每當刻上古今名人的警句或編造出一段神話故事,石頭便變成敲擊人們心靈的鼓點,給予人們處事做人的啓迪,或者寄寓美好的願望。如“壽”、“#”、“仙梯”、“轂神”、“佔鰲頭”、“釣臺”等。有一塊奇石,立於山徑之中,人們稱之爲“轉運石”,相傳是哪位神仙昇天前留下的受戒石。據說,很靈。摸一摸,發官運;摸二摸,發財運;摸三摸,桃花運;摸四摸,懷上孕。幾百年來,人們進山必摸,如今已摸得圓圓滑滑。古人崇信堪輿學說,姑且不說其中夾雜着多少迷信風水成分,但大家一摸,寄寓一些隱情逸意是個安慰。再說,玩一玩找出個樂趣來,也是個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