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遠去的習俗俵換茶散文

遠去的習俗俵換茶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俵換茶,是我老家一個很有意思的習俗。

遠去的習俗俵換茶散文

在我老家方言裏,這個習俗叫做“biaohuancha”。我考究該用怎樣的漢字來表述,翻閱字典,找到“俵”字,讀音與我老家一樣,意思是把東西分給別人。而“換茶”一詞,在江西和湖南的有些地方是指糕點、點心。於是,老家這個習俗可以用漢字表述爲:“俵換茶”。

在我老家,過生日有“大生日”和“小生日”之分。所謂“大生日”就是整數生日,比如十歲、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逢十進一。比如四十歲,就是四十一歲。整數之外的生日就是“小生日”。凡是“大生日”都要辦酒席,請來親朋祝賀。

做生日酒席,男女有別。男人過“大生日”,來祝賀的親朋一般是帶來兩斤肉、兩斤或四斤麪條,六到八個雞蛋;嫡親祝賀,除了帶豬肉、麪條、雞蛋之外,還要送一雙新鞋子、一匹布。如果是女人過“大生日”,一般親朋也是豬肉、麪條、雞蛋之類,孃家兄弟姊妹除了這些,還要送一擔“換茶”。這一擔“換茶”裏有糖果、餅乾、乾紅薯皮、粑餈(一種用健米和糯米參和起來做的餈粑,再切成片,曬乾以後用白色的細沙炒爆或者用菜油煎爆)、蕩皮(健米蕩成面塊,曬乾剪成棱形,也是用白色的細沙炒爆或者用菜油煎爆)、爆米花等等。

男人過“大生日”辦酒席,“換茶”就是自家準備,女人過“大生日”辦酒席,“換茶”都是孃家親戚送來的。

生日酒席開餐之前,先是圍桌吃“換茶”。衆人邊吃邊聊天。如果那些粑餈和蕩皮吃起來既蓬鬆、清脆又鹹甜適當、花樣好看,就會獲得衆人的“好手法,好手藝!”這是對主家或者孃家婦女賢惠能幹的肯定。因爲做粑餈和蕩皮,都是婦女們用手工製作,佐料的調配、花色的配搭、厚薄的分寸都是有講究的。

“換茶”吃得差不多了,酒席正式開餐。吃酒席的時候又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程序----男女分開坐。因爲婦女吃酒席的時候會自帶一個大碗。她們會自動推薦一個年長的爲席長,廚房裏的“走動”(專門負責端菜到桌上的人)每送來一個菜,席長挨碗平均分菜,婦女們就只吃自己碗裏的菜。

酒席散去之後,辦酒席的人家就開始“打發”。也就是在送賀禮的籃子裏都裝進一些“換茶”,決不能讓吃酒席的人空籃子回去。農村裏禮尚往來,任何時候都絕不“空藍”,這是最基本的禮數。

打發“換茶”也是向村裏人炫耀富裕、大氣的最好時機。家境好且又大方的,“換茶”的樣式就更豐富多樣。後來,分田到戶以後農村經濟活絡起來,“換茶”的樣式就換成飲食店的包子或者是餈粑,也有買橘子、蘋果的。而如今都是特製的壽麪加兩瓶飲料。

那時候,小孩子最盼望親戚家和村裏人辦酒席了。每每吃完酒席回來,母親都會帶來一碗“賀菜”,也稱“雜賀菜”,因爲酒席上的“八大碗”或者“十道菜”,每一道菜都分有,摻雜在一起。

吃“賀菜”是我們兒時最美味的菜。那時候,母親去吃酒席分明是去給自家孩子討來一碗美味的“賀菜”。作母親的吃酒席分得來的“賀菜”誰捨得吃啊?家裏幾張小嘴在等着美味呢。所以母親們一般都是倒點菜湯和着米飯吃完酒席,帶回家的“賀菜”和“換茶”就是孩兒們最奢侈的美食。

中國母親的賢淑與仁慈,在吃酒席上就可見一斑。

如果是女人的“大生日”辦酒席,我們小孩又多有一份“換茶”吃。

主家待客人回去以後,開始挨家挨戶“俵換茶”。“俵換茶”的隊伍都是清一色的女子,有的是自家親戚,有的是鄰居幫忙。每個女子提着一個籃子,籃子裏分別裝有各種“換茶”,一前一後提着籃子走在鄉間小路上,銀鈴般的笑聲也隨之在鄉間盪漾,整個村子裏洋溢着一份喜氣、祥和的氣息。這些女子遇到熟人,清凌凌地喚一聲:

“來,吃換茶!”

不容許你推辭,已經從籃子裏抓一些“換茶”放到你的手裏,遇到小孩,就會塞一些“換茶”到小孩的口袋裏,小孩半推半就地推辭,其則暗自興奮着呢。“俵換茶”的隊伍由“換茶”的多少而定,樣數多的.隊伍就龐大。每走到一戶,領頭人吆喝着:

“吃換茶,吃換茶呢!”

主人笑盈盈地拿出一個笸籮,伸手等待她們一一俵來。“俵換茶”的人很有次序地從提着的籃子裏拿出事先商議好的數量,依次放到笸籮裏,接“換茶”的人邊接邊邀請:

“來,來,到屋裏喝杯開水再走吧!”

“以後來喝開水,今天要俵完呢。”領頭俵換茶的一邊說着,一邊帶着隊伍輕盈地向另一家走去。小孩們一半出於好奇一半出於嘴饞,也跟着俵換茶的隊伍走東家竄西家,說不定跟着跟着,女子們隨手抓一把換茶放到自己手裏呢。

還有幾種情況下也是要“俵換茶”的。

新媳婦頭一年回孃家和乾媽家,孃家和乾媽家是要有“打發禮”的。也就是待女子回婆家的時候,孃家人和乾媽家要送“換茶”,然後,女子回到婆家,挨家挨戶“俵換茶”。

女人生了小孩,在“滿月”和“週歲”的時候,孃家人和乾媽都要送賀禮。這份賀禮除了小孩的衣帽鞋子之類以後,也要送“換茶”,然後,又是挨家挨戶“俵換茶”。

還有老人許久沒有回孃家了,如果被孃家接去“回孃家”的話,回來的時候,也有“換茶”帶來,於是,又要去“俵換茶”。這是很講究禮數的孃家,也是顯示孃家人的富裕。

總之,女人第一次走親戚,都會有“換茶”打發禮的,回來以後都要“俵換茶”。

所以,我們在兒時吃“換茶”的機會很多。那時候溫飽都成問題,家裏平時更不要說吃“換茶”了,只有過年的時候,家裏的“換茶”纔會讓小孩吃飽、吃夠。因此,每每遇到村裏有女人過生日辦酒席的,或者是新媳婦回孃家或者是孩子“滿月”和週歲,我們就知道又會有“換茶”吃了。

“俵換茶”這種鄉俗,今天回憶起來,感覺是如此之美。這種美,是美在日日月月的人之常情之中,美在相鄰之間的共享之中。

“俵換茶”這種分食的習俗,追溯其根源,應該是祖先的“有福同享”的精神內核之一,而母親們吃酒席帶回家的那份“賀菜”,彰顯了在貧瘠年代裏作爲母親的仁慈與偉大。我們常說母親是偉大的,並不是母親做出了一份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在平凡生活裏時常傳遞一份人性的光芒和溫暖。這光芒可以照耀孩子的一生,這溫暖可以融化冰冷的堅冰。仁慈的母親,是我們人類最好的老師。

如今,“俵換茶”的鄉俗再也難見,“賀菜”也失去當年的味道。但是,回憶起那份淳樸的鄉情,那份仁慈的母愛,還是那麼美、那麼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