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行親眷散文

行親眷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老家走親戚叫“行親眷”。“行”的讀音和“行彩禮”中的“行”一致。親戚俗稱親眷,是指有血緣或姻緣關係的人。小時候,隨大人行親眷是最高興的事情。

行親眷散文

農事清淡時,家裏長輩(常常是女人)會帶着自己的小孩,到親眷家,串門吃飯。難得見面的親眷,顯得特別熱絡,常常邊做家務邊拉家常,敘敘家事扯扯老空。田頭的蔬菜,地裏的收成,家裏的雞鴨豬羊,村上鄰居的造房起屋、婚喪喜事,都是閒談的內容。小孩最高興,來到親眷家,見到思念已久的夥伴,互相交流各種新鮮事物,一起做着好奇的遊戲。對小孩來說,行親眷最重要最開心的還有吃。飯菜的好壞關係到主人的面子,也關乎兩家的感情,親眷上門,主人會想方設法把飯菜備得像樣些。走親眷一般是在上午,到得早,主人會去肉墩頭買塊豬肉,或買些諸如紅燒豬頭肉、紅燒大腸等熟菜。到得晚,主人也會買塊豆腐,煎幾個雞蛋來招待。家裏沒有現成的雞蛋,會悄悄去鄰居家借幾個。在窮困年代裏,小孩把有吃有玩的行親眷看得像過節一樣。

回到村裏,鄰居會有意無意打聽,在親眷家吃了什麼喝了什麼,親眷客氣不客氣,熱情不熱情。若招待大氣周到,會幫着嘖嘖稱讚;若是招待冷落草率,會幫着指責,甚至還謀劃下次親眷上門以禮還禮冷待他們。如此這般,管着和自己渾身不搭邊的閒事。

有些行親眷,往往有特殊的使命和目的。家裏操辦大事,像結婚、喪事、上樑、滿月之類的事,就派人去親眷家通報,比如誰家生了小孩,家裏就會染些紅蛋,送到親眷家報喜,順便吃個飯。親眷接到信息,就要去辦事人家送禮,也有了行親眷的機會。我10多歲時,阿姨生了第二個女兒,母親給我3元錢,讓我送到阿姨家,並要我轉告,讓阿姨買些營養品補補,我得機會去阿姨家行親眷。行親眷最常見的是女兒帶上小孩回孃家。雖說是“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但女兒是父母的貼身“小棉襖”,心靠得最近,常回家看看,順便回家蹭飯吃,屬天經地義,就像時下的啃老族。有時吃了還要帶點東西回去,有句俗話“強盜女兒賊外孫”,把女兒外孫啃老時的冠冕堂皇活脫脫形容出來。行親眷以女人爲多,女方親眷之間的走動比男方要頻繁緊密,一來二去,感情就融洽投合,村裏有句不雅的`話,“比上親鬧盈盈,卵上親冷冰冰。”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父親已屆耄耋之年,常給我絮叨小時候行親眷的往事。父親外婆家在鄰村的盛家灣,有兩個舅舅,小舅從小送到外村蔡家壩做兒子。小時候,奶奶帶父親去盛家灣大舅家行親眷,舅媽看到奶奶、父親上門,冷冰冰的,臉色很難看,本來燒飯的米已準備好,結果故意燒了一鍋的菜粥,招待奶奶、父親。而蔡家壩的舅舅、舅媽不一樣,奶奶、父親上門,總是滿臉笑容,拿出櫥櫃裏的紅燒肉,熱情招待,從不嫌棄他們。說着這些,父親唏噓不已,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在父親幼小的心裏留下了深深印記。

春節是行親眷最忙碌的辰光。上午10點左右,鄉間的田埂上到處是行親眷的人羣,穿戴着平時捨不得的新衣褲新鞋帽,全家相擁出動,頸脖裏馱着小孩,手裏攙着蹣跚的老人,一路高聲談笑,即使是寒風簌簌,路上也熱情涌動,人來人往,一派祥和喜慶景象。親眷上門,第一件事,主人把炒熟的平時積攢的葵花子南瓜子西瓜子長生果,塞到大人小孩口袋裏。然後招呼客人坐下,泡茶(一般農家平時喝不起茶,到春節會買二兩最蹩腳的茶葉,像曬乾的桑葉),喝着茶嗑着瓜子,問寒噓暖,其樂融融。心急的小孩,早已溜到廚房間去窺覷備好的美食。

春節行親眷,家鄉叫“吃新年酒”。親眷之間預先要通氣,相約日子,避免“軋腳”(“撞車”)。大人常常計算好親眷人數,備好固定的桌數,配好冷盆,蒸菜炒菜,大魚大肉,葷素搭配有致。豐盛的菜餚總要提前準備好些時日,小孩饞涎已久,但都很乖巧懂事,他們清楚菜餚數量有限,爲用來宴請親眷,不能貿然動箸下手。爲了備好“新年酒”,家家動足腦筋,想盡辦法,花有限的鈔票辦最好的飯菜。手巧的,能製作幾個拿手而特別的菜,什麼“繞肝腸”、“薰魚塊”、“走油東坡”,常會博得大家一致讚賞。“吃新年酒”,彷彿成了親眷間廚藝水平高低、待客熱情與否的比賽。

一戶戶一家家,你來我往,輪流做東請吃,一週下來,行親眷已接近尾聲。大人們開始籌劃農事,日子迴歸清寒,我們眨巴着眼睛掰着手指,期盼着行親眷的日子再次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