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一百封家書散文

一百封家書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一百封家書》這樣一個題目,很能勾起回憶。

一百封家書散文

學校剛畢業,離開家在外地求生的那些年,一封封家書,寄託着思念父母兄弟,思念朋友師長,思念故鄉山水的深厚情懷。每月一封,薄薄幾頁信紙,潔白的底色上一行行方方正正的漢字,雷打不動地讓綠色的信使帶上問候飛向遠方。

信裏傾訴最多的是自己的工作,詢問最多的是遠方的現在。絮絮叨叨的文字,說不盡生活的酸甜苦辣,講不完回憶的亦真亦幻。如蝌蚪般靈動輕盈的文字,滿滿承載那許多溫馨的生活畫面,暢談不完一個個打動心扉的故事。

記得那時候,住在單身樓的年輕人,收到家書很得意。傳遞心聲的信紙寶貝一般疊得整整齊齊,輕輕放進抽屜,同時再翻閱一下以前的家書。抵萬金的感覺在讀信時清晰地寫在臉上,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收穫和感悟。一種安慰和溫暖的想念會讓年輕的心,在每個孤燈陪伴的夜晚,在每次染恙臥榻的時候,在下班踏進單身樓暗黑的樓梯時,踏實堅定,充滿力量。

我的父親,一個退役老兵,骨子裏有一種對黨的無上敬仰,對生命的無限敬畏。他給我的回信絕對鏗鏘有力,指令明確。談及兒女私情,他會高瞻遠矚地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什麼熱愛本職工作,什麼團結同事、尊重領導,什麼舍小我顧大家,都是必須溫習的功課。我對父親的感情又崇拜又親密,毫無原則地接收他的思想和教育,後來的晚婚晚育、標準公民就是最好見證。

我們企業屬高危行業,從粗放到精細,走了很多彎路,但也讓血的教訓奠定了穩步向前的基礎。家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很流行報喜不報憂,全國各地支援三線建設的有識之士,齊聚西北大地的兵器之家。奉獻寶貴的青春和滾燙的汗水,吞嚥萬般艱難和千種心酸,飛鴿傳書卻只銜走斐然的成績和巨大的光榮。

我的一位老同事,南方人,屬於長輩級了。他退休時,老家已經沒有直系親人了。他留在工作了一輩子的西北大地,一同留下的還有他一直保持每月寫一封家書的習慣。沒有郵寄的地址,寫好了便劃燃火柴,雙手合十,默唸數十分鐘,冥思黯然之際,遙寄給天堂的親人們。莊嚴的表情含着濃濃的懷念和敬意,燒成的灰撮起裝進精緻的小瓶,也裝進對親人承諾的好好生活,認真做人的淳樸心願。

我的一百多封家書,寸步不離地隨我搬了三次家。裝過花花綠綠糖果的鐵皮盒子成了尋找記憶的家。糖果好聞的甜香染上墨水獨有的澀酸味,給每封家書渡上誘惑的呼喚,回到從前,回到逝去的美好,回到歪歪扭扭走過的日子。家裏沒有比它們陳舊的物件了,高高蹲踞在櫃子的頂部,看着我做飯,拖地,上網,覺得是父親的身影在身邊,還有兄弟朋友的調侃在耳邊,伸手就能摸到的音容笑貌,陪伴我繼續明天的路途。

拿起手機,打開電腦的`隨意和方便,取代了書寫家書的習慣。伏案字斟句酌的認真鄭重,成爲遙遠的畫面。想念的心思在某些時候,突然萌發。忍不住嘗試給兒子寫信,恨不得把自己一肚子的話傾訴,告訴他自以爲是的生活經驗,生活感悟以及舔舐傷口、自我療傷的方法,感動的自己都想哭的信,做賊似地放在他書桌上,靜觀其變。直到有一天,兒子的爸爸告訴我,他拆都沒拆開,你別費勁了!從未有過的失落和挫敗,包圍了我。大江東去,浪花淘盡,英雄遲暮,可能不太恰當,但當時腦海裏涌現的確實是這幾個詞。箇中滋味,只能自己去品。

大數據擴張時代,網絡區域覆蓋的無所不及,便捷了人們的出遊行走,購物社交,經濟活動,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網絡密不可分。人和人的交往少了距離感陌生感,智能化的溝通,讓信紙退出了人們的視線。那些溫暖過人心的紙張,那些慰藉過離家的人的文字,永遠不會從記憶裏刪除,它穩固的地位更是先進的技術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