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三日禪修茶道小記散文

三日禪修茶道小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寫在開頭的話「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爲宗旨,看起來簡簡單單八個字,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接觸禪修茶道,算是一種福報。三天的學習,感受頗多,寫了很長,卻沒有寫盡所有。秉持着歡喜心記錄下來,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也有一顆平常心。

三日禪修茶道小記散文

1.

很早以前就想學茶道,機緣巧合,參加了正覺寺的禪修茶道班,提前半天報到,三天學習,去之前心裏上下打鼓、萬分忐忑,一方面之前從來沒有在寺院住過,擔心自己嬌氣;另一方面,對要學習的新東西既好奇又緊張,越是想要學好,越怕學不好。

但是當我到達正覺寺的時候,只覺得眼前的這座寺院肅穆莊嚴,一時間心情平靜下來,抱着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開始了這幾天的生活。

事實證明,我之前所擔心的,都是多餘的,並且,我所受益的比預想得更多。

2.

在開課之前我們收到了課程表,看到上面寫着每天早上四點半上早課,前一晚擔心自己起不來,所以一晚上每隔一小時都會醒一次,沒有睡安穩。三點多的時候,走廊裏響起《慈修之歌》,乾淨洪亮的女聲在空氣裏迴盪。自然而然醒來,不是那種鬧鐘突然響起時心臟砰砰砰亂跳的猛然驚醒,也不是睡眼朦朧頭昏腦漲的似夢似醒,神清氣爽。

喝水,洗漱,穿着整齊,和同住的師兄們一起去上早課。

第一天的早課是同寺院師父們一起誦經拜佛,大家或雙手合十,或手持經書,安住在當下。我熟讀的經文不多,而師父們誦經的速度很快,當我跟不上的時候,便放下經書,雙目微閉,不因跟不上速度而着急,也不因不會誦讀而沮喪。

當耳邊都是誦經聲時,心裏是自然而然沒有雜念的。隨着誦經聲,自覺地清空心裏亂七八糟的想法,把頭腦清零,去感受這一刻的殊勝。

第二天的早課是練習所學習的禪修茶道工序。第三天的早課是行禪練習。

早課結束,天還未亮,往常這個時間我還沉浸在睡夢裏,而現在我卻正在去吃早飯的路上。寺院的齋飯是有嚴格的時間表的,5:30早齋,11:00午齋,17:30晚齋(藥食),義工們每天都會爲大家準備好豐富的飯菜。由於我平時大部分都吃素,所以並不會因爲寺院沒有肉而彆扭,相反的,我覺得寺院的齋飯異常好吃。

早齋過後便可自由活動,或溜達或休息,直到7:50開始一整天的學習。

3.第一天?修耳根禪與泡茶工序

進入教室,義工們已經爲我們擺放好了每個人的桌子、茶具、坐墊等用品,併爲我們準備了零食和飲品。在這裏的感覺就是什麼都不用操心,每個人各司其職,義工們負責做好各種後勤工作,我們負責專注學習。正如一位義工師兄所說,「這裏雖然可能不如家裏舒適方便,但是來到這裏就不會想家。」

看到桌子上擺着的各種用具,好奇又小心翼翼。在簡單瞭解禪茶知識和認識茶具之後,並沒有接着進行禪修茶道動作講解,而是先由妙傑法師爲我們開示,講禪定基礎與耳根禪入門。在這期間我們聆聽了三段音樂,一段是來自大自然的聲音,一段是各種嘈雜聲音與自然聲音的混合,還有一段是大家閉目打坐時教室的環境音。

聽完後,師父問我們聽到了什麼,我想了想,第一段聽到了各種風聲、雨聲、鳥叫聲;第二段聽到了不知從何而出的雜音,聽到蟬鳴時腦子裏卻浮現了一副自己在盛夏時節坐在大樹下打坐的畫面;第三段聽到了諸如空調暖風、後門開關這樣的細微聲響。

我有些好奇,便請教師父:

「禪坐和冥想一樣嗎?」

師父說:

「不一樣。禪坐時你只要去聽就好了。」

我仍一頭霧水。

4.

師父開示後,便由吉海師兄開始教我們禪修茶道的十二道工序。我終於可以開始擺弄桌上的各種物件用具,好奇它們的順序與擺放,好奇它們與禪修的聯繫。吉海師兄一邊示範,我們一邊學。這位師兄自帶威嚴相,看着她行雲流水般一舉一動,柔和中依然透露出剛強。

學的過程中,吉海師兄時不時說着「大家做動作時不要着急」、「胳膊一定要架起來,要大氣一些」、「基本功一定要練紮實」之類的話,不斷鼓勵、安慰我們。從上午到晚上,拋開齋飯與午休、課間休息時間,我們學完了十二道工序的完整動作。

心裏很開心,已然知道這些引發我好奇的器皿如何取放與展示,雖然頭腦中對一些細節依然迷迷糊糊,但是發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心情已經變得極其平靜和安然。

上課的時候需要保持七支坐法(可以簡單理解爲盤腿而坐),平時很少盤腿的我很快就腳麻腿麻,大腿根疼痛。原以爲自己的最大的難題是三點半起牀,沒想到實際上自己最大的困難時盤腿而帶來的'身體疼痛。

一天下來,從妙傑法師開示到吉海師兄教我們十二道工序,完成了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原本納悶「學茶道幹嘛還得先學禪定呀」,現在也明白了幾分。

所謂禪茶,便是以禪修爲靈魂,以泡茶爲骨肉,在泡茶的過程中,首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別無他念,讓所有的注意力專注在自己的舉手投足當中。在有了一顆平靜的心之後,就要追求慢。這種慢,並不是拖拉或磨蹭,而是不急不躁、優雅美觀地去做每一個動作,甚至一呼一吸之間,也要努力做到平順安穩。

下課回去,睡了一個香甜的好覺。

5.第二天?學習音律與禪茶三字經

昨天學會了禪修茶道的十二道工序,雖然可以把一整套流程做下來,但是缺少韻味和節奏,不能把茶藝的美感表現出來。所以今天,吉海師兄結合《禪茶心語》(組詩十二首)及音樂,帶着我們去體會動作與音律的結合。

一開始跟着吉海師兄做,聽她跟隨音樂在節點給我們提示,在旋律的變化和詩詞的唸誦中,動作何時起,何時落。幾次練習之後,便可以自己體會出一點門道。這時候,心裏邊覺得,「真好,終於真正摸到禪修茶道的門了」。

當自己可以專心致志地跟隨音樂做動作的時候,我開始理解昨天妙傑師父說的那一句「你只要去聽就好了」。

音樂一響起,我的精力全部專注在一起,頭腦裏沒有雜七雜八的念頭,不會走神,心裏沒有各種各樣的情緒起伏,保持安寧。這個時候心神會變得豁然開朗,可以全身心地去感受音樂,去感受當下正在做的事情。每到一個節點,便自然而然知道該去做哪一個動作,力求融合。

這種融合的前提,是必須置心一處,無分別心

這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管理與爲人處世也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當儘量避免大喜與大悲的情緒,這類情緒不僅容易損害我們的身體健康,消耗我們的能量,也容易讓人被感性牽着鼻子走。

想起曾經看過的一本關於心靈療愈的書,裏面有一段話我印象深刻——「我們的理智要在心思冷靜的時候才管用,在情緒激動的時候,任何結論、想法和感覺都是心亂的結果,不可信。」

6.

禪修茶道是正覺寺的仁炟長老傳承整理的,並寫過很多詩詞,後經專業編曲加工,變成禪修茶道的配樂歌曲,我們上課所用音樂中的組詩,便是他的作品。

另外,爲了利於學員學習,仁炟長老還編著了《禪修茶道百句三字經》,方便理解和體悟。我們作爲剛入門的學員,妙傑法師來爲我們開示,講這部作品中的前半部分,之後的部分要等到學得時間久了,再慢慢去講解。

在聽課的過程中,耳朵在聽,腦子在想,腿卻在痛。後來有一種大腿根部要被撕裂的同感,即使左右腿輪換盤坐,痛感依然不減。當時自己一邊心裏鼓勵自己「忍一忍,沉住氣」,一邊痛到感覺眼淚就要掉下來,不斷靠深呼吸來調節自己的情緒與身體。

這樣子就像當初拔那顆貼着神經的智齒的時候,半途麻藥退效,就那麼忍着,沒有中斷醫生的操作。結束後陪我去拔牙的同事問我,「是不是很疼啊,看你雙手攥得緊緊的。」我說,「如果打斷醫生,讓他重新給我打麻藥,還不如忍一忍讓他拔完,這樣也能快點結束。」

所幸,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當完成這個堅持的過程,心想,這個克服的過程,就是在磨鍊自己的意志吧。

7.第三天 品茶鑑賞與結業活動

今天吉麗師兄來給我們講茶葉鑑賞。我發現,學習禪修茶道久了的人,身上都有一種氣質,溫文爾雅又清醒堅定。

同樣一種茶葉,同樣的水溫,同樣的環境,不同的人泡出來卻有不同的味道。學員們一起泡茶,終於可以把這幾天學的茶藝動作用到實際中去了,煮水候湯,洗杯燙盞,觀色聞香,沖水洗茶,靜心泡茶,隨緣分茶。

在靜靜品味自己泡過的茶之後,大家便開始互相分享自己泡的茶與喝茶感受。看了看我泡的茶,第二泡時有點苦澀,我知道是因爲自己的心情有些浮躁。因爲是最後一天學習了,馬上又要回到各自的生活,很不捨,所以不自覺地心情起伏,有些難過。但我又很想嘗一嘗不同心情泡出來的茶有什麼不同,所以便不停安慰自己,不停深呼吸,然後去泡第三泡、第四泡。可以嘗得出來,茶水沒有了苦澀,變得有些厚重與平淡。

泡茶間隙,看到很多學員去與吉麗師兄分享自己泡的茶,吉麗師兄在品味過後,可以仔細說出泡茶者的當時心情、個人的性格與最近的情緒變化,並給出一些建議。而我在品嚐了幾位學員的茶之後,只能體會出大致差別而沒有細緻的感受,所以倍覺吉麗師兄的功夫很神奇,也覺得自己日後應當更加努力。

有些遺憾沒有去跟吉麗師兄交流。當時我只顧得去調整自己面對即將分別的心情,去感受茶水所傳達出來的差異。等以後如果有機會,還是希望可以讓吉麗師兄嘗一嘗我泡的茶。

茶與水都是大自然的饋贈,一杯一盞裏,藏着每個人未曾言說的心情與故事。懂的人,嘗一口,便懂了。

8.

禪修茶道也講究次第學習與循序漸進,此次共有三個班級,分別是:初級講習班,初級增益班、三日禪,下午一起結業演出與學員分享。

坐在我們講習班對面的是三日禪學員,他們學禪修茶道的時間要比我們更久一些,對「禪茶一味」的領悟也更深一些。我目光所能看到的三日禪學員裏大部分都是五六十歲的人,在他們演出的時候,看到他們每個人都那麼氣定神閒,不慌不忙,動作都那麼地整齊、那麼地優美,心裏突然涌上來一陣感動,被震撼得想哭。

當時我的心裏產生一個很強烈的念頭——前輩們年紀那麼大,尚且勤加修煉,如此用心,作爲後輩,更應該日益精進,修身養性。很多人總說,修身養性都是中老年人才做的事,這麼年輕就應該享受生活。其實,修身養性與享受生活本身就是不衝突的。修身養性的目的,無非是想做一個更好的人。說來容易,行動卻難,所以才需要早一些起步,日積月累。

想起前天剛來上課的時候,吉海師兄給我們播放過一個仁炟長老拜山的紀錄片,當時已經70多歲的仁炟長老從淄博起香,三步一叩,歷時近兩年,一路拜到了安徽九華山。

期間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自然也遇到很多困難阻礙,但是當仁炟長老在途中談起拜山這個經歷的時候,他說,「更主要的是意志的磨練,還有對心靈的洗滌。這是一個普通的出家人該做的很普通的事情,並沒有覺得我有多麼了不起。進了太行山了,我還是這種心態,也沒有高興也沒有不高興,也沒有歡喜也沒有不歡喜,做我們該做的事,一步一步往前走就是了。

這段話對我的觸動很大。我們不是出家人,不需要三步一扣去拜山,我們有我們該去做的事情,有我們要達到的目標,在這個逐步完成的過程中,自然會遇到很多挫折問題,不會一帆風順。但是想想看,如果可以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或許我們就可以如願以償,完成自己的心願。

如果一些小事雜事就能干擾我們的情緒,動搖我們的信念,激發我們的怒氣,那我們就真的需要認真反省自己到底有多脆弱。

9.

收拾東西準備回家,萌生了一種很不想走的心情。真的就如那天那位義工告訴我的那樣,這裏的感覺就是家,過得很舒適自在,生活也很有規律,腦袋裏乾乾淨淨專注做事,心裏安安寧寧沒有煩惱。這樣的感覺,我很留戀。

在回家路上,我回顧這三天的學習。每接觸到新東西、新觀點,我總是會去想爲什麼,有些可以自己解答,有些可以和學員們交流解決,還有一些便可以放在心裏,隨着學習的深入與閱歷的增加,自然而然便會獲得答案。

我經歷過脾氣爆炸的叛逆期,也體會過心性改變的益處,但是不夠,遠遠不夠,我需要學習和歷練的還有很多。真正的寧靜來源於內心,而不是嘴上。

我身邊有這樣兩類人:

一類人,每天在朋友圈發雞湯型文字,看得出來,那些文字只不過是把網絡上火熱的語錄改了改表達方式就當做自己的話而已。看起來這類人看破了凡塵俗世,心胸豁達,可實際上,生活裏依然嫉妒攀比,滿口是非。

另一類人,也是在朋友圈發積極向上的文字,從言語間可以讀出來Ta們巧妙的心思和獨立的態度。在這類人的身上,可以感受到溫潤與安閒,不是做作,不是刻意,是由內而外的美好。

當然,我更喜歡第二類人,坦誠以待,相處不累。這類人,往往眼神清澈,笑容自然,像暖茶,像醇酒。一如這幾天我在寺院所遇到的義工與師兄們。

自始至終我都相信相由心生的道理,你是什麼樣的人,看看你的眼神,看看你的面容,看看你的精神狀態,便可知二三了。

最後,與耐心看完文章的你們分享一句亞里士多德的名言:

「勇氣是所有美德的前提」

說來也巧,在去上禪修茶道課之前那一天,我恰好聽到夏鵬老師講解這句話。

勇氣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爲所有美德的實踐意味着,你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一定是相對孤獨、相對冷漠的,而且如果你沒有堅持的話,你是看不到結局的。

所以對於那些能夠馬上得到的物質、那些能夠體驗到的與人性及時享樂有關的東西,你都要不斷延遲對它們的滿足感,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去實踐真實的美德。

所以勇氣變得非常重要。

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