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觀看七七事變觀後感

2016觀看七七事變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盧溝橋給人們上的第一課大概是重歸浩翰的歲月長河。下面是小編收集的2016觀看七七事變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2016觀看七七事變觀後感

  【2016觀看七七事變觀後感1】

“爲了勝利,爲了勝利……”看了紀錄片《七七事變》之後,在離開影劇院時,我喃喃自語。

影片忠實地記載了這四大抗日重大事件: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1937年的“七七事變”,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以及1945年日本投降事件。在血與火,淚與情,愛與恨的交織中,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講述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重大歷史意義,記錄了中國人民抗戰的基本歷程,展示了中華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抵抗日本侵略者艱苦卓絕的歷程。

71年前的8月,中國人爲勝利狂喜,也爲苦難悲泣。是否還記得那場戰爭?是否還了解那場辛酸的戰爭?歷史過去了,而記憶還在……

安靜的劇場裏,大家還沉浸在對歷史的思考中,空氣瀰漫着壓抑的情感,我心潮澎湃!抗戰勝利是我國近代抵抗外來侵略的壯舉,既有些喜悅,又有些悲痛,有些氣憤。喜在我國人民經過了十多年不屈不撓的鬥爭終於勝利了;悲在爲了這個勝利犧牲多少仁人志士,又有多少中華兒女爲這一勝利獻出了自己的熱血與生命。七七事變中,一位位不屈的戰士倒在充滿血腥的瀘溝橋上,石獅子彷彿也在爲他們哭泣。南京大屠殺中,日本侵略者竟視中國人的生命爲草芥,進行了一次次的殺人比賽,將手中的屠刀向無辜的中國人揮去……。幾年之後,當我們舉國歡慶,慶祝抗戰勝利時,可現在的日本政府高官卻供奉着戰犯的神位,毫無歉意,可見他們依然猖狂。

往事依稀,現實催人。澎湃的心在激昂中漸漸趨於冷靜。而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又有多少呢?“抗日戰爭”對一些人來說,不過是一個詞罷了,他們有沒有想過,我們今天和平、安寧的生命是革命先輩拋頭灑熱血,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也許我們除了瞭解這一段屈辱的歷史,瞭解這段艱苦的歷程之外,更要緊的是要踩穩腳下的土地,以執着的幹勁和高昂的鬥志去開創新的勝利!

  【2016觀看七七事變觀後感2】

我和媽媽觀看了七七事變後,我們的感觸很深,所以又進行了交流。

在“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接着又蠶食華北,妄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國。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東、北、西三面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位於北平西南郊的盧溝橋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爲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在日軍無理要求遭到拒絕時,竟向中國駐軍開始攻擊,守橋士兵們以橋上的望柱、欄板爲掩體,向敵人射出仇恨的子彈,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從此,中國人民經過了8年的流血犧牲,艱苦抗戰,以死亡數千萬軍民、耗資千萬億美元的代價,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奮力抵抗的是中國國民黨第29軍。其中,有一個師長叫趙登禹。他慘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但他沒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獅子旁犧牲的。之前這位師長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如果爸爸沒有把鬼子趕跑就已經倒下了,你也要參加抗日誌願軍,和我一樣殺鬼子!”這使我很感動,因爲這位師長不甘心自己倒在鬼子面前,他希望下一代能抗日勝利,趕跑侵略者。讓自己的祖國又恢復和平。戰士們越戰越勇,奮不顧身地衝向敵人,和小鬼子同歸於盡。日本人把自己國家的國旗插在橋上,中國戰士把他們的國旗砍下來,全都扔到河裏。29軍的戰士們懷着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顯現出了中國人的那種不低頭折節,不向敵人所屈服的優秀品質。

日本帝國主義早就對中國進行侵略,但中國對帝國主義地反抗從七七事變後纔開始,這是爲什麼呢?原來當時的中國十分弱小,不敢正面和敵人交鋒,只是想通過談判、忍讓的方式得到一點和平。想不到日本帝國主義不但沒有讓步,反而得寸進尺,變本加厲,這便有了後來的七七事變。在日本對盧溝橋一代進行挑釁的時候,中國戰士毅然選擇了反抗,拿起手中的武器,向小鬼子開火。第二天晚上,戰士們懷着同仇敵愾的心情向敵人發起了猛攻,雙方一直激戰到凌晨,侵佔橋頭的日軍全部被殲,盧溝橋重又回到了中國軍隊的手中。中國人從此知道了一味退讓是絲毫沒有作用的,這隻能讓敵人更加的囂張,只有反抗纔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日寇依然不死心,繼續向平津一帶調集兵力,不斷對中國軍隊發起攻擊。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通電全國,大聲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號召全國軍民團結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這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落後就要捱打。俗話說:“弱國無外交”,一個國家只要落後,就會被帝國主義所欺凌,只有被宰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作爲戰勝,參加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和會,這時候,中國享受的不是勝利者的榮譽,而是莫大的恥辱。國聯向作爲勝利者的中國提出了21條不平等條約,其中規定了把德國以前在中國的特權,轉讓給日本。這就充分說明了一個國家只要落後,他的權益就無法受到保障,只能任人宰割。但在弱小的國家收到欺凌時,選擇逃避,是沒有一點作用的,退讓,只會讓敵人更加囂張,他們永遠都不會滿足。哪怕國家再弱小,也要和侵略者進行鬥爭,只有反抗纔是唯一的出路。這樣,才能維護自己以及國家的尊嚴。這使我想起了發生在明朝那場保衛北京城的故事。當時,明英宗親征,卻在土木堡被瓦剌打敗,明朝的精銳部隊幾乎全部陣亡,瓦剌乘虛而入,一舉包圍了北京城。這時擺在大家面前的只有三條路,投降,逃跑和反抗。當時的兵部侍郎于謙決定要和瓦剌決戰與北京城下。在他的帶領下,明軍最終取得了勝利,把瓦剌趕出了北京城。

如今中國已經強大了,我們的軍事力量也越來越強大了,沒有那個國家再來侵略我們。雖然是這樣,但我們這一代仍然應該好好學習,把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強大,讓和平之光,永照這塊大地!

  【2016觀看七七事變觀後感3】

七七事變79週年,我們想起了爲捍衛祖國尊嚴而犧牲的先烈勇士,我們的胸中激盪着中華民族團結一心,頑強抗敵的豪情。以下是《七七事變》電影觀後感,和大家分享。

今天是“七七”事變紀念日晚上,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6套播放的電影《七七事變》。影片中有幾處情景令人刻骨銘心,難以忘懷:

情景之一,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的宋哲元之母70大壽之日,日本華北駐屯軍派使者送來“國寶”級壽禮瓷瓶。宋母不悅拒納。宋勸其母,委婉應付,暫收爲妥。其母曰:“我沒當過官,不知什麼是“委婉應付”,但我信迷信,我怕死後靈魂進不了祖墳!”旋即起立,當着使者的面,把桌上的壽禮瓷瓶摔得粉碎,怒不可遏。浩然正氣,令人起敬。翌日,宋軍長召開軍事會議宣佈:堅決抗戰!

情景之二,29軍副軍長佟麟閣,身先士卒,親赴一線,他和趙登禹師長對話,佟說,我已準備把家中蓋房用的木料做一口棺材,決心以身殉國。趙說,我連棺木都不要,馬革裹屍,死又何憾!兩位將領心昭天日,抗日戰場倆人光榮殉國。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給其舉行追悼會,北京現仍有麟閣路、登禹路,以永遠彰揚其抗戰功勳和爲民族捐軀之英雄精神。

情景之三,北平南宛,中日戰酣。29軍將士大刀揮舞,日寇血肉飛濺,令人痛快。但日軍敗退,中日軍隊脫離接觸後,日機飛臨,炸得中國軍隊潰不成軍,死傷慘重。佟副軍長親自用機槍打飛機,遭飛機炸彈擊中血染沙場,情景慘烈,令人憤恨悲傷。

看完電影,我聯想起許多。我有幸出生於抗戰勝利之後,雖未親身遭受戰爭苦難,但小時候曾多次聽到母親和年老人講述抗戰期間的事情。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半年,日寇鐵蹄便踏遍了華北,我的故鄉韓城的黃河東岸山西便被日軍侵佔。日軍經常隔河打炮,韓城禹門口附近的民房彈痕累累,可恨的日本紅頭飛機常常在韓城低空盤旋,襲擊在田野農耕的和平民衆,而中國沒有防空能力,任人狂轟濫炸。初則農民十分恐懼,沿河農民紛紛逃進西山,我的祖母、母親也逃到深山一熟人(父親的同學)家避難,父親在同州師範(今大荔師範)上學,祖父在家看家和農耕。萬惡的日本鬼子慘無人道地轟炸手無寸鐵的農民,讓現在70歲以上的老人提起那一段往事仍然咬牙切齒,恨之入骨。我小時侯經黃河岸邊去舅舅家,看見過爲抗擊日寇修築的鋼筋混凝土碉堡。當時年幼,不知叫碉堡,也不知有何用途。漸長,才知是碉堡,是國民黨軍隊築的,很堅固,大拇指粗的螺紋鋼在外裸露着。也看過黃河岸邊崖畔上挖的小洞掩體,這些遺蹟記述着那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爲什麼有4萬萬5千萬民衆的泱泱大國竟能任小小日本蹂躪呢?

殘酷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受欺。所以,現在我們一方面要不忘屈辱歷史,永遠高唱義勇軍進行曲。我以爲把該歌曲定爲國歌是一個無比英明偉大的決策。另一方面要居安思危,努力發展經濟,提高國力特別是國防實力。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美帝稱霸,想打誰就打誰;日本一些人仍瘋狂,叫囂“入常”;“臺獨”勢力擡頭,圖謀不軌。我們必須提高警惕,百倍戒備,絕不能讓以前的悲劇重演,要讓所有侵略者和臺獨、藏獨分子聞風膽寒!努力建設一個富裕、強盛的現代化中國,試看天下誰敢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