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中華美食作文範文(精選7篇)

中華美食作文範文(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華美食作文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華美食作文範文(精選7篇)

  中華美食作文1

本次美食節,在展示國內各地菜系的同時,更是重點體現了以魯菜和中國北方餐飲文化、產品爲主的風格,其主題貫穿於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基於此,引發了筆者對中華美食在傳承和發展中的點滴追溯及退想。我們知道,美食,連着人類的味蕾,連着人類的趣味,連着人類的精神,還連着人類的文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一日三餐,可以說每個人心中所思所想的就是一頓精緻的美食,一分既滿足食慾又回味無窮的情致。世界上沒有那個民族不鍾情幹飲食,也就是說,沒有人能抵禦美食的誘惑,也沒有人能輕易改變自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從這個意義上說,“舌蕾”是人類身上最開明和最講原則的器官。由此想象,人們花在飲食上的心思如果可以量化,那一定是個歎爲觀止的數字。時下,“時尚”一詞頗爲時尚,人類的生活起居和思想精神都可以被某種時尚引領而去,可唯獨餐桌上的“民族精神”依然在發展延續,始終保持着一貫堅守的民族飲食文化,而且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歷經不衰,仍在發揚光大。

追溯中華民族的飲食歷史,發展傳承至今,中國人在傳統飲食習俗上,依然是以植物性食物爲主的。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肉少,並不是國人不愛吃肉,這一習俗的養成主要原因是祖先以農業生產爲主,生活飲食也是種瓜食瓜,種夏食豆。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也不盡相同,因此古時人們將當權者稱爲“肉食者”。以熱食、熟食爲主,也是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烹調就是一種將各種食物的味道中庸調和的技術,中國人烹調技術的精緻聞名於世。據古書記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就能將一個瓜變出10多種式樣,口味各異:另外我國豆製品的種類和口味繁多。也體現出中華民族在飲食方面的天賦和想象力。

在飲食習慣上,中國人喜歡聚食制。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可見,聚食是有悠久歷史的,而且一直延續至今。通過許多文物考證,我國古代的炊間和餐廳也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在火上做飯,就餐者圍火聚食。這種習慣培養和強化了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的家庭觀念,同時也影響了國人烹調技藝的相互借鑑,在各地菜系的互相吸取中得以改進和提高,爲中華美食文化的代代傳承注入了活力。

各地菜系唱響餐飲新曲

中國地方菜系的劃分單就漢族的飲食特點而言,目前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說,隨着各個地方各具特色、風味不同的地方菜的形成。在餐飲界劃分菜系仍有繼續增加的趨勢。不過,從總體上來說,我國菜系大致劃分爲四川、廣東、江蘇、山東四大菜系。從菜系的命名看,雖以省命名,但是它的影響所及則遠遠超出省的界限,凡在飲食習俗方面都受其影響,品味、烹調都一般相同,這就是菜系的範圍。當然在一個菜系之內,還有不少流派或分支,同時還有各種風味、不同花樣的美食和小吃,這只不過是“大同”之中的“小異”,在豐宦多彩的烹壇上演着餐飲業繁榮的新曲。就魯、川、粵、蘇四大菜系而論,魯菜的範疇除山東外,還有華北平原、京津地區、東北三省以及晉陝都是山東菜的口味和食俗的地域,目前基本成爲北方菜的主菜系;川菜則是以天府之國爲中心擴展至長江中上游、兩湖、雲貴一帶的廣大地區;粵菜主要是珠江流域,閩貴也都受影響;蘇菜又叫淮揚菜,爲淮河、長江下游的廣大地區,以及滬、杭、寧等城市亦屬這一範圍。

但是,現在我國傳統的以地方劃分的菜系,正在悄悄地改變,各個地方的菜種隨着商品經濟的發達,人口流動的增多以及經營餐飲業人員的南上北下做生意,各地餐飲市場匯演了一出出南腔北調的大戲;而各地的飲食習慣似乎也在改變,人們的口味也變得越來越“寬容”。如四川火鍋、沙縣小吃、蘭州牛肉麪等地方美食或名小吃,便把當地的風味和特色帶到全國各地,這種各地菜系和名吃大顯身手的飲食文化大融合,形成了國內餐飲業大交流的新局面。

湘菜杭菜香飄大江南北

在我國餐飲界,除四川、廣東、山東、江蘇四大菜系之外,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的迅猛崛起,一些地方菜中的“後起之秀”也在大江南北找到了各顯神通的用武之地。如近年來在各地快速拓展市場的湘菜和杭菜,便是明顯的例子。

據有關資料顯示,早在西漢時期,湘菜的烹調技術就達到了一定的水平。考古學家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批動物骨骼和一套竹簡菜譜考證,當時的勞動人民就已利用數十種動植物烹製出一批美味佳餚,烹調方法竟有十幾種之多。今天湘菜的一些傳統烹調方法工藝多由此繼承而來,如果僅從西漢這個時期算起,湘菜的發展歷史至少已有2100多年。經過歷代的演變,湘菜的烹調技術正逐步成熟。

湘江流域的菜餚以長沙、衡陽、湘潭爲中心,是湖南菜系中的主要代表,以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深得人們喜愛。辣肉菜和煙燻臘肉,是湖南菜的共同風味。以辣味強烈著稱的'朝天椒,全省各地均有出產,是製作辣味萊的主要原料。臘肉的製作,歷史悠久,在我國相傳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湘菜菜系中一些著名的傳統菜,始終保持用料廣泛、切配精細、烹飪講究的特點,以達到品種繁多、不斷創新之目的。而湘菜的特點油重色濃,主味突出,既注意內涵的精華,又講究外形的美觀,使色、味、形、器得到和諧的統一。這些,則是近年來廣受消費者歡迎,湘菜能夠在各地“開花結果”的原因。

杭菜以其材料豐富、選料嚴謹、注重本味、清新爽潤、色香味俱全而被人津津樂道。“杭菜”在國內飲食界最早提出了“兼容幷蓄,博採衆長”的口號,而杭州菜之所以能打破地域限制,跳出地方菜各自禁錮的框框,有其歷史文化淵源。杭菜素有“南料北烹”之說。南宋建都杭州以後,北方的廚師也來到杭州,採用南方的豐富的原料運用北方的烹調方法,或採用北方的原料運用南方的烹調方法,製作出一道道美味可口的菜餚。南北烹飪技術融會貫通於一體,使杭菜獨樹一幟。

杭州能夠獨立潮頭並能迅速紅遍大江南北,除了它的菜餚具有鮮明特色外,更在於杭州菜館在經營規模、裝修檔次、經營服務、價格定位等方面的優勢。曾有上海媒體這樣評價一家入滬的杭菜館:“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餐飲上的規模大、用餐氛圍的新奇和菜餚上的價廉物美,而且還帶給我們全新的一種餐飲經營模式、一種理念和一種餐飲的革命。”因此,杭菜菜館每開到一個地方,便會受到當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甚至出現排隊等候、憑號就餐的火爆場面。尤其是一批新涌現的餐飲品牌和衆多“老字號”菜館互竟互榮,共同演繹了杭州餐飲的輝煌。

  中華美食作文2

在中國這片富饒的土地上,中國人運用獨特的地理環境,演繹出風味的美食,爲中國增添了幾分神祕色彩,他們去發現,去創造,去品味,這就就是神奇的中國味。

中國南高北低,而在中國的西南地區有着麻辣的美味。火鍋就是一種麻和辣的兼和品,驅寒除溼也讓它成爲漁夫們的“補品”,如果要說起火鍋的起源,那我們要追溯到富饒的四川去,那裏世世代代的生長着一種叫花椒的佐料,花椒——學名:百里香,色豔肉厚,油重質佳,麻香味濃就是它的主要特點。味蕾和花椒的碰撞產生的麻辣味道,給人帶來衝向味覺巔峯的奇幻效果,它與辣椒在高溫下釋放芳香素,產生撲鼻的香,這就就是底料。在火鍋中加入山珍海味,這才就是直正的美味。

在距離四川約二千公里的地方——北京,一個古老的城市,就是明清兩朝的首都,這裏有悠久的文化氣息,而最讓人嚮往的就是北京的烤鴨,烤鴨——外香內嫩,首先用鮮鴨抹上祕製香料,放入烤爐中,烤熟透,沾上醬汁,就可以供人們享用了,北京雖說不就是什麼美食之城,但也有它獨特風味。

對於北京人來說美食就就是甜,對於四川人來說美食就就是辣,兩者雖說不同,但對美食而言,酸甜苦辣則就是一種追求美好的方式,不管東西南北不同的地理,不同的家,不同的味,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經歷,但我們都就是中國人,傳奇的中國美味。

  中華美食作文3

我盼望已久的週末終於來了,今天是週六,天陰沉沉的,看來天氣正在跑步入冬了。中午,我和媽媽想了又想,不知道中午吃什麼,突然,媽媽想起了一個好吃的,它就是我們河南的特色—————燴麪。我可是一名資深的吃貨,去過北上廣,吃過粵菜、湘菜、川菜、豫菜等等,還吃過國外的西餐,但是最令我記憶猶新的仍是我們河南的招牌——燴麪。來鄭州一行如果不吃上一碗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的燴麪,那你就只剩下遺憾、遺憾、還是遺憾啦!

說起河南的燴麪,那可不是吹的,傳說早在公元600多年,距現在1300多年前,就有歷史記載,最早在唐宮稱之爲“麒麟面”,後在光緒年間,郭子興即興稱之爲“燴麪”,就此流傳至今。有現在的“合記燴麪”、“蕭記燴麪”、“白記燴麪”等等,還有許許多多不知名但味道甚佳,每家都有每家的獨特之處。首先燴麪的精髓其一是湯,煮湯要選用上等嫩羊肉、羊骨(光是骨頭就要用羊身上的多處骨頭融合在一起)煮上五個小時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改用小火煲,其中還要放置七八味中藥,要不怎能稱之爲“滋補”呢?骨湯煲至猶如牛乳一樣,白白亮亮的,纔算到味。其二就是燴麪中的面了。所用的面爲扯麪,類似於拉麪,但略有不同。一般用精白麪粉或高級麪粉,兌入適量的鹽和成軟面,經反覆揉搓,使其筋韌,再製成一個二兩的胚子,塗抹少量的食用油防止其粘連,以備待用。如果你點上一碗河南燴麪,那後廚的廚師就會用小鍋剩上燉的像牛乳一樣的羊肉湯,將準備好的面胚拉成薄厚均勻的條狀入鍋,放上羊肉,配以黃花菜、木耳、粉條、海帶絲、豆腐絲、鵪鶉蛋等,給你端上桌時再撒上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味道那叫一個鮮美。

河南的燴麪發展至今天,品種已經多樣化了,由最初的羊肉燴麪發展到牛肉燴麪、三鮮燴麪、五鮮燴麪,還有我只聽說但還沒能品嚐到的麻醬燴麪,想想光這些名字就能使人垂涎三尺。所以無論走到哪裏,我都會懷念家鄉的特色美食——燴麪。

  中華美食作文4

我們美麗的祖國地域遼闊,我沒去過的地方不少。可我以爲,北方人的日常飲食,大概都是離不開面食的吧?

像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山西的刀削麪!河南的大蒸饃!陝西的羊肉泡饃!山東的煎餅卷大蔥,我都曾吃過的,那都是各有風味!頗具特色的地方名吃,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是回味無窮啊!

在炎熱的夏季,北京城的地面溫度可以達到50℃,當你大汗淋漓地跑進一家乾淨!清涼小餐館裏,向服務員要一碗炸醬麪,裏面還需要配有青綠色的黃瓜絲。這當兒,慢慢地品嚐着清綠色的茶水,等着吃炸醬麪,頗爲安逸呢!消費既簡單,且價錢又不貴,吃起來卻是相當可口的。慢慢地,汗水也沒了,肚子也飽了,甚是愜意啊!

人們的生活好像是乏味的。平日裏粗茶淡飯的,卻有利於自身的健康,而在喜慶的日子裏,賓客溢門!高朋滿座,又會美酒佳餚地鋪張一番。這樣跌宕起伏的生活,又似乎是充滿了詩意!

人們的生活確實是瑣碎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哪一樣都離不了,鍋碗瓢盆交響樂,唱響着人生的七色音符。樸素!平淡的生活!就是幸福的人生,越簡單越好。就如同那些地方名吃,只要是具有它們自己的特色或風味,也就足夠了。如果缺乏了其中的材質與工藝,便可能會是無人問津了。

如是,每個人若能做出他真實的自己,儘可以滿足了!真誠地做人!踏實地做事,謙虛謹慎!以禮待人;清心寡慾淡定從容,就如同品嚐那小蔥拌豆腐一般,既價格便宜,且清爽可口,吃在嘴裏涼絲絲的,嚥到肚裏美滋滋的,何樂而不爲呢?

人們都會在節假日裏與親朋們互道祝福說:祝你平安!仔細地想來,這極爲簡單的四個字,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呢!平安即福,此話確是千真萬的。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價值!生活的質量!幸福的指數等等,全靠平安作爲基石!作爲天平!作爲人生篇章得以續寫的文房四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人生,不論是謙謙君子,擬或是卑賤下人,只要質地優良,且又有先進!合理的工藝,就不愁滯銷,不愁沒有市場!

請鋪就筆墨紙張,大膽書寫自己的美食人生吧!

  中華美食作文5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着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着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週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爲深刻的社會意義。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如於色、香、味、型外又講究營養,就是一種時代進步。十大碗八大盤的做法得到了改革,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採衆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因此,對於中華飲食文化基本內涵的考察,不僅有助於飲食文化理論的深化,而且對於中華飲食文化佔據世界市場也有着深遠的積極意義。我認爲,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廛,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繫。

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侷限於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爲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着一個“精”字。

美,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美作爲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採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爲“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係。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科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範。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着“禮”。

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爲因果的。唯其“精”,纔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纔能有合科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中華美食作文6

俗話說得好:“一千個吃貨心中,就有一千種中華美食”。在我心中,真正的美味則非麻辣鮮香的口水雞莫屬。

口水雞是我國四川的特色菜餚,屬於川菜中的涼菜,有“名馳巴蜀三千里,味壓江南十二州”的美稱。這道菜不僅佐料豐富,製作過程也十分講究,不能有一點差錯,否則會損失其特有的香型和滋味。你肯定要問我這道菜爲什麼叫“口水雞”!哈哈,你別看“口水雞”這名字乍一聽好像不太文雅,其實這是出自郭沫若的《碘波曲》中的一句話——“少年時代在故鄉四川吃的白斬雞,白生生的肉塊,紅殷殷的油辣子海椒,現在想來還口水長流……”民間的說法就是口水雞裏會放上許多花椒,吃了後嘴巴會麻得不住地流口水。啊!口水雞的滋味可真是妙不可言!

我喜歡口水雞是因爲“廚神”老媽經常做這道菜。每次她把口水雞端上桌,我都會仔細地打量一番:最外邊紅彤彤的辣油好像一片火海,中間壘起來的雞肉似一座金色小島,擺成一圈的香菜仿若是一片茂密的樹林圍着它,點綴在其中的是一顆顆閃閃發光的花生碎。晶瑩剔透的雞皮是土地,那一粒粒如星星般灑落在雞肉上的芝麻便是一個個在島上安居樂業的人們……我看着看着都不忍動筷子了。啊!口水雞可真是色澤鮮亮!

說起口水雞的味道嘛,那就叫一個“絕”。夾起一塊香噴噴的雞肉放入嘴中細細地咀嚼,會感受到雞皮的肥而不膩,雞肉的滑嫩多汁。嚼了幾口,一股辣旋風會襲滿全身,愛辣之人定會覺得甚是享受,大呼過癮。啊!口水雞可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啊!中華美食之口水雞真是色、香、味俱全。聽完我的介紹,你心動了嗎?

  中華美食作文7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爲天”。老百姓們用一雙雙巧手製作出無數的美食。他們將生活融入食品,品嚐着那美味的食品,體味着那傳承千古文化。

董糖,南通如皋美食,外黃內酥,甜而不膩,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始於明末清初,幾百年來,它用它獨特的味道和傳奇的色彩深深吸引了人們。一直以來,都對中華古典文化十分感興趣,董糖自然也不例外。我買來一盒董糖,看着那精美的包裝,我不禁食慾大發,我飛快地拆開包裝,那誘人的董糖便展現我的眼前。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塊,放進了嘴中,外面一層粉末細碎均勻,咬一口放入嘴中,甜甜的,糯糯地,富有嚼勁,隨着愈來愈多的咀嚼,那縷縷的甜味也一點點滲入我的心房。就彷彿身處山水之間,潑墨揮毫,奏響古韻,配上那精美的點心,欣賞眼前的桃園美景,實乃人生一大樂事

品嚐着董糖,又不禁想起董糖那唯美的由來。相傳董小宛和冒闢疆在蘇州半塘相遇,董小宛才藝出衆,能詩善畫,尤其擅長撫琴,對冒闢疆一見傾心,連稱:“異人!異人!”後來,董小宛多次向冒闢疆表示傾慕,可都無結果。看着這一對佳人才子未能白頭偕老,心裏未免有些失落。原來冒闢疆已與名妓陳圓圓“訂嫁娶之約”,但當冒闢疆第六次鄉試途經蘇州,卻發現陳圓圓已賣至北京。後來,錢謙益出面給小宛贖身,由半塘僱船送到如皋。第二年春天,董小宛與冒闢疆結成伉儷。董小宛不愧爲一位曠世才女,做出的董糖風味獨到,令人回味無窮。

董糖主要以精白麪、白糖、芝麻、飴糖爲原料,經選料、熬糖、製糖芯、製糖骨、成型等工序而成。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汗水,火候、時間必須恰到好處,不能生焦,也要使麻香濃郁。糖骨的熬製過程難度極高,必須有豐富的經驗。經過重重把關、製作,董糖終於成型。千百年來,這點點滴滴的心得都來自百姓的努力。相信,中華美食,一定會傳承千古!

中華美食,是華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來自百姓的生活,傳遞在百姓的心間。在未來的日子裏,它會隨着中華傳統文化一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