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家鄉年俗作文(通用68篇)

家鄉年俗作文(通用6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每進臘月,年味日濃,大人小孩就都有了各自的安排和打算。小孩生性貪玩,逢年過節,自然更是歡呼雀躍,巴不得年節馬上就到,好着一身新衣,拎一串鞭炮,或噼噼叭叭炸響於街頭巷尾,下面是關於家鄉年俗作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家鄉年俗作文(通用68篇)

家鄉年俗作文 篇1

我是地地道道的牡丹區小留鎮人。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就給大家說說我家鄉的年俗吧!

“噼裏啪啦”,震耳的鞭炮齊鳴,人們睜開雙眼,忙碌起來,炸丸子,凍豆腐,蒸饅頭,包餃子……迎接着年的到來。我與弟弟也不甘示弱,湊上去幫忙,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咦,老爸和大伯怎麼無影無蹤了?想偷閒?哈哈,沒門兒!喲!原來他們在貼春聯,漆黑的大門貼上了紅色的大花,增添了不少年的喜慶……

過年了!小鎮裏的人們起得很早,“噝溜”,餃子下了鍋,盛到碗裏,然後上供,敬天敬地敬神。點燃金光閃閃的元寶,寓意財源滾滾。接着,面對神仙,輕輕跪下,雙手合十,帶着美好的願望磕頭。媽媽與大娘帶着笑臉去給前輩拜年去了,我與弟弟也跟了上去,比葫蘆畫瓢,媽媽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慈祥的老奶奶給了我一把糖塊!願我們在新的一年裏甜甜蜜蜜。婦女們換上了紅色的衣服,拿着五顏六色的扇子扭秧歌……

“咚,咚,咚”,煙花躍然而上,點綴得天空十分美麗。大人們,小孩兒們,在大街小巷聚在一起,仰望着漂亮的煙花。我與弟弟買了孔明燈,寫上自己的新年願望,然後放飛,迎接2022年新的“征程”。

家鄉年俗作文 篇2

我的家鄉過春節時有很多習俗。每年到要過年的這一個月,就成爲臘月。臘月裏的每一個節氣都和過年有關係。

臘月初八的這一天,就是喝臘八粥的日子了。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種粥,而且都要在粥裏放八樣東西,有紅豆、綠豆、江米、麥仁、黑米、蓮子和百合,還有好吃的葡萄乾,熬出來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極了!不但要喝粥,每家還要泡臘八蒜呢!聽老人說,喝了臘八粥就要花錢準備年貨了。

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要貼紅紅的對聯和放長長的鞭炮。知道爲什麼要貼對聯、放鞭炮嗎?傳說,有一個叫年的頭生獨角、兇猛異常的怪獸,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來搗亂,奪走了很多人的性命。但它最害怕聲音和紅顏色。一天晚上,年又出來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門口看見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燒的竹子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把年給嚇跑了,人們興高采烈地歡呼起來。這就是過年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

家鄉年俗作文 篇3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窗花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家鄉年俗作文 篇4

每年春節,人們都會按照歷代風俗舉行一系列的活動。

開油鍋與蒸年糕

到了快過年時,我們都要開油鍋與蒸年糕。開油鍋要炸角仔、蛋散、煎堆等其他食品。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洗邋遢”是一句廣東話。意思是說年二十八這天要把家打掃的乾乾淨淨,把自己洗得乾乾淨淨。準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吃團年飯

吃團年飯是在年三十,一家老到少要聚在一起吃飯。團年飯中,菜式要有魚,還一定要有剩餘,用來表達年年有餘的意思。

拜年

拜年是在年初一到年十五進行的,從年初一開始,小朋友就會到長輩家拜年,對老人說:“身體健康,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說:“工作順利,步步高昇。”對生意人說:“生意興隆,財源茂盛。”對結婚而未生子的人說:“早生貴子,身體健康。”等許多。長輩就會把利是錢分發給很多小朋友。小朋友拿到利是錢就可壓歲,不怕妖魔鬼怪,因爲壓歲的“歲”與“祟”皆音,驅走妖魔鬼怪。

拜完年後,春節活動就算結束了,等待我們的是元宵活動了。

家鄉年俗作文 篇5

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只要一到農曆二十,男人就會趕到集鎮上,忙着籌辦買年貨,滿載着一車的年貨興奮地回到家中,然後騰出一塊空地,將年貨單獨擺放在那裏。女人們則在商場裏購買新衣,這兒買一件大襖,那兒買一條棉褲,這兒買一套童裝,那兒買一套唐裝,直到口袋中的錢花得一個子兒都不剩,這才拎着大包小包往家裏趕。小孩們則擠在售賣煙花爆竹的攤鋪前,盯着玲琅滿目的爆竹,不知該選擇哪一種。

除此之外,這一天女人們還要做饅頭,包糉子。剛剛宰殺的年豬的叫聲還在院子裏盪漾着,砧板上已經“嘚嘚嘚”地開始剁肉餡了。肉餡裏裹藏着胡蘿蔔的橙紅,芹菜的鮮綠,一股腦兒都裝進了麪皮裏,成了鼓鼓囊囊的包子。紅豆、綠豆、棗子、栗子和糯米混在一起,夏天就早早地準備好的箬葉將它們緊緊地抱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可愛的糉子。每五個一串,然後放在開水煮上兩三個小時。出鍋後,便掛在窗頭,等待正月的到來。

大人們井井有條地計劃着,孩子們擺弄着煙花,期待着除夕夜燃放的那一刻。真的,就在大家的準備中,山村的春節已呈現出一片熱熱鬧鬧的景象。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這是春節前夕最精彩的前奏。離家不遠的,都紛紛趕回家中,和家人們提前過一個團圓日。當夜幕完全籠罩整個村莊,絢麗的煙火就會準時綻放。

過了二十四,小孩子們忙着給長輩親戚端年飯,當然這個時候最高興的莫過於手上揣幾個紅包。送完最後的年飯,大年三十也就在眼前了。

一早起來,大家開始穿上新衣,便開始忙着貼對聯,掛燈籠。十二點過後,大傢伙都開始準備給先祖的供品,現在條件好了,各色供品應有盡有。有些人家竟將孩子的獎狀也放在籃子裏,一併給先祖看,告訴先祖,今年孩子的成績。當舊年最後一絲亮色斂進了黑匣子,大家門前的燈籠全部亮起,整個村莊被喜慶的紅色包圍着。大家一起圍坐着圓桌,滿面紅光地討論着新的一年的計劃,大家有說有笑,被新年的氣氛感染着。

午夜十二點左右,大家都把自家的煙火包放到祠堂前的空地上,當零點的鐘聲準時敲響,數十炮煙火一齊綻放在村莊的上空,每一炮都震耳欲聾,彷彿春雷炸響在山谷……

正月初一的早晨按照我們村莊的習俗,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要吃一碗長壽麪,祈願能夠健康長壽。

過了初一,大家都開始走親訪友,手裏提着禮品,心中懷着美好的祝福,去拜訪親朋好友。家家戶戶招待客人總少不了“三遍茶”,第一遍清茶,第二遍棗子桂圓茶,第三遍雞蛋茶。還有些人家三遍茶過後,餛飩或長壽麪會熱騰騰地上桌。之後各色菜餚一一上桌,喝酒的喝酒,聊天的聊天,整間屋子都瀰漫着喜慶的味道。

正月十五,年味才漸漸散去,大家夥兒又陷入各自的忙碌中,開始了新一年的打拼。

家鄉年俗作文 篇6

鄉下過年,總是莊重而熱烈。忙年雖沒有一個具體的儀式,但卻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因爲在鄉親們心中,舊曆新年一向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爲了把年過好,是一定要忙活一番的。在這個過程中,鄉親們主要是做一些過年的準備工作。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屋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滿街走。”這是流行在廣大北方地區的一段忙年順口溜。在我的鄉下老家,上述工作大致相同,但順序上卻已不甚嚴格。

其實進了臘月門兒,忙年就開始了,只是越接近年根兒,才越顯得忙活。忙年之初,主要體現在購物上,而購物,又主要是體現在趕集上。

鄉下把臘月裏的集市叫做“年集”,年集上各色貨物一應俱全,人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往往一直從清早趕到天黑。像一些乾貨、大料、白酒、粉條、蠟燭香火、鍋碗瓢盆等易於存放的用品,鄉親們會早早備下,以免拖到年根底兒價格會上漲。過去人們把年前最後一個年集稱作“窮漢集”、“懶漢集”,意思就是說有些人或窮或懶,只有捱到最後一天纔不得不去置辦一點過年的東西。

你可別小看這趕年集,購物其實也很有講究。譬如說碗筷吧,不管家裏缺不缺,人們也要象徵性地添置上些,而且一定要買個雙數。後來我才弄明白:增加碗筷是希望來年家裏添丁增人,比如娶媳婦、生孩子;買個雙數是爲了“好事成雙”;“筷子”寓意爲“快快生子”……另外,高條香買幾把,大蜡燭買幾根,燒紙買幾刀,春聯買幾副,也大致有一定之規。

小年過後,忙年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過去的人們日子過得窮,多數家庭沒有冰箱,只有到了這時候,纔開始備置一些雞鴨魚肉之類的年貨,買回來放在室外背陰處,利用隆冬季節的寒冷天氣存放着。除此之外,就是做一些灑掃庭除和煎炒烹炸工作了。

辭舊歲,迎新年,掃屋子家家都要進行。鄉親們爲圖過年吉利,過去連掃屋子也要找個“好日子”。“好日子”通常按着黃曆上來,指的是沒有任何禁忌的一天。現在的人們已經不太顧忌這個,找個沒有風雪的晴好天氣,就把裏裏外外徹底打掃乾淨了。如果有條件,還可以把窗戶、大門都重新油漆一遍,看上去會更加光鮮靚麗。

與此同時,就是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就麪食來講,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一是餑餑,二是年糕。餑餑是一種半球形的麪食,家家戶戶都會用最好的麪粉來做。由於餑餑是過年時的當家主食,所以人口多、親戚多的家庭,常常要蒸很多,有的甚至要蒸二、三百個,這樣一來,整個正月裏就不用再忙着做乾糧了。年糕用黍米粉做成。黍米麪和好之後,再在上面按幾顆紅棗,放在鍋裏蒸熟即可。出鍋的年糕呈金黃色,幾顆紅棗點綴其上,煞是好看。年糕須趁熱吃,吃在嘴裏會感到又甜又黏,而冷卻的年糕是沒法兒吃的,這與南方的糯米年糕比起來,無論是做法還是吃法都有着本質的區別。年糕取“年年升高”之意,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時候家裏的男人們也沒閒着,他們常常被主婦們調派着殺雞宰魚,炸藕盒、炸雞塊、炸魚段、燉豬頭、煮豬蹄……家家戶戶的院子裏都飄蕩着一股股香味。人們之所以要把這些食物在年前都忙着準備好,就是想着在年後吃的時候方便一些。那時候親戚們已經開始互相串門兒,客人們來了後,因爲手下有了幾個現成菜,也就不至於手忙腳亂了。

等終於到了年三十兒,忙年也就基本結束了。這時家家便又響起了剁餃子餡的聲音,新的一年就要到了……

家鄉年俗作文 篇7

不同地域的人們在請財神的儀式和時間上差異很大,就我家鄉來講,請財神儀式是在年除夕晚飯後進行,而且通常以單個家庭爲單位,鮮見有整個家族一起請的。

除夕的晚飯千篇一律,都是吃餃子。餃子下肚之後,家裏的男人們就要去請財神了。冬日天短,晚飯之後已是黑燈瞎火,所以請財神儀式常常是摸黑進行。

儀式並不複雜,只需帶上些紙錢和鞭炮,來到家門外的大路上,朝着財神所在的方位焚燒掉燃放掉即可,當然,跪下磕個頭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定要念上句“請財神到我家過年”之類的話語。至於說到財神的方位,我到現在也沒搞清楚它爲什麼每年都要發生變化,我想這大概跟它所對應的星宿有關係吧。財神的方位可以從祭竈時貼在竈臺上方的那張竈王像上查到,看清楚後,就可以直接朝着那個方向去迎接了。

財神請到後,就回到家中供奉財神的屋子,在財神掛像前點上香火。財神前焚香與別處有所不同,其它地方都燒三炷,而這裏卻是五炷,我小時候聽說,五炷香象徵着“五路財神”。

財神在民間信仰中有文武之分。文財神多指比干和范蠡,武財神多指關羽和趙公明。我們鄉下大多供奉趙公元帥趙公明,這是我從觀察神像中得知的,因爲在他的畫像周圍還有四個人物,我想這應該就是《封神演義》中說到的由他統領的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位神仙了。他們五人合在一處,也正好吻合了我小時候聽來的“五路財神”之說。

值得一提的是,財神是隻請不送的。有些做買賣的農戶家裏常年都供奉着財神,一年當中的大小節日都會燒香祭拜一下。那麼財神既然常駐家中,爲何還要年年去請呢?我始終沒有找到答案。

家鄉年俗作文 篇8

家鄉的年夜飯是清一色的餃子,而且一個晚上就要吃兩頓。第一頓就是當天的晚飯,在一陣鞭炮聲中,餃子出鍋。最先盛出來的餃子要擺到供奉祖先的桌上,同時要在桌上焚香,桌前燒紙。待這些事情做完之後,一家人方可坐下來用餐。

第二頓餃子纔是名副其實的年夜飯,但同樣是吃餃子,內容和儀式卻大有不同。這頓餃子一般在午夜時分吃,那一刻才被鄉親們認爲是真正在“過年”。

記得小時候舉行“過年”儀式,有時在上半夜,有時在下半夜,具體時間需要根據時辰的吉凶來定。究竟在哪個時辰“過年”更吉利,通常是白天先請教一下家族裏的長者。至於他是如何知道的,我就不清楚了。那時候農戶家裏都沒有電視,如果是上半夜“過年”吉利,那就在晚飯後不久進行,儀式完畢之後便早早睡覺;如果下半夜“過年”吉利,那就先睡覺,下半夜再起來進行。守歲都是大人的事情,我們小孩子是熬不住的。

近些年,“過年”儀式基本上都改在了午夜進行,春晚快要結束的時候,一家人就開始忙活着煮餃子。年夜餃子與平時吃的餃子所不同的是,其中一部分包進了硬幣和紅棗,吃到硬幣象徵着來年發財,吃到紅棗象徵着來年生活甜蜜……

最爲複雜的當屬諸多儀式和禁忌。

就禁忌來講,首先是大年夜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即使講好話,也不能大呼小叫;其次是水缸要滿,鍋裏要添上水,箅子上要放上塊年糕或豆腐“壓鍋”,竈前也不能空着,要堆上些煤或者柴禾,家裏每個人的兜裏還要揣上點兒錢……所有這些做法,都象徵着與飲食起居有關的東西連年有餘;另外,大年夜裏燈不能熄,門不能鎖,據說是爲了祖先們互相串門兒拜年。雖然現在家家戶戶都早已用上了電,但大年夜還是要點上蠟燭,那一夜,電燈反而成了輔助照明工具。

通常在吃年夜飯之前,沒重要事情是不到院子裏去的,據說大年夜裏諸多凶神惡鬼(當然也包括傳說中的“年”)會騷擾農家,人們這樣做是爲了趨利避害。煮年夜餃子之前,先要點上幾個炮仗扔到院裏,“啪啪”幾聲響過之後,就表示嚇跑了所有的惡鬼……從那時起,人們纔可以到院子裏走動。餃子出鍋之時還要在院裏放一掛最響的鞭炮。對於午夜的這掛鞭炮,每家每戶都特別在意。如果能夠很流暢的響完,就預示着來年一切順利,如果響到中途突然卡了殼,那麼這家人就會在心理上產生一些壓力……所以最好的鞭炮往往都是留在年夜裏燃放。

祭拜儀式也很繁瑣。“過年”時刻需要祭祀的神靈很多,除了祭拜祖先外,還要祭拜竈王爺、財神爺以及各路天神。

竈王爺從臘月廿三去天庭彙報工作,歷時七天,至大年夜返回與家人一起過年,所以要在他面前焚香燒紙。財神爺主管着一家人來年的收入,人們自然也不敢怠慢,而且尤其重視,除了燒些紙錢香火,還要把事先疊好的金錁元寶之類奉獻給他。對於所有的天神,都是在院子裏祭拜。院內放一張桌子,擺上餃子、餑餑等供品,然後把家裏最高的那一捆香(通常有80公分左右)一起點燃,再於桌前燒上一大堆紙錢……

除了祭拜這些冥冥中的神靈,人們還會在那一刻對現實中與自家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物件如汽車、大型機械、水井等進行祭拜。這些祭拜儀式同樣都離不開焚香燒紙,磕頭作揖,口誦吉言……

我小的時候,對這些祭拜儀式感到很神祕,而且敬畏有加。等長大以後才逐漸明白,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祝福,對福壽平安的一種期盼,對五穀豐登的一種嚮往,是人們對農耕時代祭祀習俗延續和發展……隨着父母年事日高,手腳也變得不太利落,再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就主動去幫着他們。畢竟是在三更半夜動煙火,安全還是最重要的。我這樣去做,自己也放心了,父母也高興了,過年不就是爲圖個其樂融融嗎?

所有祭拜儀式都結束後,晚輩就開始給長輩們磕頭了。自我懂事起,我每年都會在大年夜給父母磕頭,以表示對他們養育之恩的感激。結婚後,妻子也跟我一起給父母磕頭,雖然父母每次都攔着不讓她跪下,但頭還是在幾番推讓之中磕完了。按照我們這裏的風俗,只有過門的媳婦才能磕頭,未出閣的閨女是從來不磕頭的,有俗語道“閨女的頭貴如牛”,於是,待字閨中的姑娘因此而享有豁免權。

頭磕過,年夜飯吃過,家中的老人就會給小輩們“開賞”,也就是給壓歲錢。一般剛過門的新媳婦,在第一年給公婆磕頭時也會得到壓歲錢,再往後,每年的磕頭就成了一種禮節。而孫輩們,只要是過年,爺爺奶奶從不會讓他們的希望落空。

最後剩下來的時間裏,人們會把新衣服準備好,稍事休息,就等着初一早晨穿上去拜年了……

家鄉年俗作文 篇9

拜年的習俗各地都有,我們家鄉自然也不例外。

大年初一起個大早,同一家族裏的弟兄們便結成團隊,連早飯都顧不得吃,就一起到同姓、近鄰或平時交好的鄉親們家裏去拜年了。晨曦中,村裏每條大街上都是一撥撥趕着去拜年的人們,有些常年在外打拼的人,平時根本就見不到面,這時候也會出現在人羣中,偶爾遇見了,趕忙相互問聲“過年好”。

拜年大體上也是有個先後順序的。通常是先到與自家血緣關係最近的伯伯叔叔、堂伯堂叔家裏去,然後再到其他人家裏去。我們這裏拜年不光問一聲“過年好”就完事,去長輩家裏拜年,須得跪下磕頭。初一早晨,幾乎每戶人家的堂屋地上都鋪着席子或墊子,那是爲了防止地上的泥土弄髒了前來磕頭的晚輩們的新褲子。儘管如此,由於多次跪下磕頭,膝蓋處也難免要沾上一些灰塵,於是有人初一早晨乾脆就先不穿新褲子,直到把所有該磕的頭磕完之後,再回到家裏換上新衣服。

初一去磕頭拜年是一種禮節,長輩們一般不必給前來的磕頭晚輩們發壓歲錢,只需準備些花生瓜子糖果之類的食物招待一下就可以了。記得小時候生活艱難,一年到頭吃不到稀罕東西,初一跟着大人去拜年,往往會得到不少水果糖、爆米花,回來時,兜裏都會被塞得滿滿的。現在的孩子們好東西都吃膩了,拜年的時候,再也不爲這些東西所吸引……

除了男人結伴去拜年,女人們也同樣如此,她們通常是妯娌一夥,姑娘一夥,拜年的路線和順序與男人們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媳婦們拜年時要磕頭,而姑娘們不必磕頭,只需問聲好就行了。

記得上世紀80年代以前,村中還都是一條條的衚衕,拜年時比較省時省力,幾條衚衕串下來,年就拜完了。後來隨着經濟發展,新房子一片片蓋起來,衚衕被拆除,村子被擴大,人們住得也不再集中,拜年的範圍於是變得“點多、線長、面廣”,這時候,我們的拜年也就成了“急行軍”,當全部拜下來之後,已經是飢腸轆轆了……

近幾年,家鄉的拜年儀式也在慢慢發生着變革,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磕頭這種禮節被逐漸淡化,很多人家都推讓着前來拜年的人們不要再跪下磕頭了……

家鄉年俗作文 篇10

過了年初一,從初二開始便要去走親戚了。走親戚也是拜年形式的一種,與年初一拜年不同,走親戚一般都要住下吃頓飯、喝頓酒。

“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多少年來,我們鄉下走親戚都是按照這個順序。因此初二那天走在鄉間道路上的,毫無疑問都是外甥,那是他們去給姥姥姥爺、舅舅妗子們拜年;初三那天,有姑姑的就去姑姑家,沒有姑姑的,就去了姨媽家;到了初四或初五,爲人夫婿者,便攜妻將子一起去岳父母家拜年……

有些人家由於親戚多,所以在年後的幾天裏,天天要迎來送往,不是在家待客,就是外出拜年,忙得是不亦樂乎。

到親戚家拜年,需要先給長輩們磕頭,而親戚家的長輩,自然也會給晚輩中的小孩們發些壓歲錢。記得小時候,親戚們家裏都不寬裕,有時甚至只能得到5毛壓歲錢,但即使那樣少,心裏也常常會美得不行……

走親戚自然不能空着手,總要帶上些禮物才行。現在人們都是帶着大包小包,而且會全部留下。以前可不行,我剛記事的時候,人們走親戚帶的還只是幾個白麪餑餑。由於那時幾乎沒人吃得起細面,所以用細面蒸的餑餑便成了稀罕物,走親戚時用竹筐挎上幾個,沒人會笑話你寒酸。即使就那樣只帶着幾個餑餑,親戚家也往往不會留下,最後主客雙方還經常會爲了禮物的留與不留而推讓好長時間……再後來,生活逐漸好轉,人們走親戚時開始帶一些餅乾、蛋糕、罐頭、水果之類的禮物,發展到今天,鄉親們走親戚時帶的禮物已經是整箱的酒水、整箱的水果、雞蛋、牛奶以及各類速凍或者真空包裝食品。

親戚家待客,從來是竭盡所能,一定要讓客人吃好喝好。過去人們都窮,一年到頭不捨得吃肉,所以姥姥家那大肥的豬肉味道便深深地留在了我童年的記憶裏……爲什麼我們小時候都盼着過年?因爲只有過年才能吃到饕餮大餐,才能得到壓歲錢,才能穿嶄新的衣服……今天的小孩子爲什麼對過年沒有那麼多期盼了?那是因爲他們平時不缺吃、不缺穿,又有零錢花,他們的日子已經天天像過年!

過去走親戚,那可是名副其實的“走”,因爲很少人家裏有自行車。即使有一輛,也都坐得滿滿的,通常是男人騎在中間,前面坐一個孩子,後面馱着媳婦,媳婦懷裏再抱一個孩子。而那些親戚家在鄰村的,大都是步行着去串門兒。30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走親戚幾乎看不到騎自行車的了。經濟狀況好點的家庭,已經有了轎車、麪包車,再不濟,也有摩托車、電動車,還有的直接開着農用車就上路了……從初二開始,鄉村道路上的大車小輛,南來北往,絡繹不絕,簡直成了一道風景。

過年走親戚這種風俗不知始於何時,至今仍長盛不衰,它體現着國人對親情的重視,也成了過年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社會,大家平時都忙,親戚之間常常疏於走動,有事也就是打個電話而已,唯有到了過年,是一定要登門拜訪的,你若是不去,說不定就被親戚怪罪了下來……

家鄉年俗作文 篇11

過完春節,正月裏最大的節日自然是元宵節(將另文敘述),但除了元宵節外,還有幾個節日在我們家鄉也比較重視。

鄉間有句民諺:一雞二狗三貓四鼠,五馬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棉花十二瓜,十三好天收芝麻……每年除夕過完,從大年初一開始,老人們便會瞅着天氣唸叨這些諺語。從這些諺語裏可以看出,元宵節之前的那些日子,每天都對應着一種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動植物。譬如說,初一是“雞日”,如果當天天氣晴好,就意味着這一年養雞會比較容易成功,不會發生瘟疫。初二是“狗日”,如果那天天氣好,就預示着新的一年裏家犬不會有災病……不過在我看來,這裏面應該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

儘管每天都是一個“節日”,但人們大多也只是在嘴上說說而已,只有到了初五,才過一下“馬日”。民間把“馬日”叫做“五馬日”,至於爲什麼把“馬日”定在初五,似乎沒人解釋得清楚。我自己猜想,是不是因爲地支裏的“午”對應的是馬,而“午”又與“五”同音,於是初五就成了“馬日”的?我不得而知。我們鄉下過“五馬日”需要在早晨吃餃子、放鞭炮,然後燒些紙錢,儀式相對比較簡單。

人們之所以要鄭重其事地過“馬日”,我料想是因爲馬屬於大牲畜,在農耕時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人們才格外重視,而今天人們仍然要過“馬日”,那只是一種習俗的延續而已。有些地方把過“馬日”叫做“破五”,意思是從初五以後,過年的各種禁忌就解除了,但在我們這裏,主要的意思表達卻並不在此。

除了過“馬日”,我的鄉親們還過“初十”。從前面的民諺中看,初十應該是“菜日”,但那天祭祀的內容卻不是蔬菜,而是石頭。據說,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人們大清早便要起來放鞭炮以示紀念。

給石頭過生日,需要在家中有石頭的地方,比如房基、牆角、門檻、石碾、石磨、碌碡、石夯等處燒些紙錢香火,並說上些吉利話。家裏有小孩兒的,還不忘囑咐一下石頭們,來年千萬別把孩子們磕着碰着云云。

在農耕時代,人們生活中與石頭的關係非常密切,修屋建房、壘坑砌牆、推米磨面、打場曬糧,幾乎都要與石頭或者石制農具打交道。那時候,人們對石頭幾乎有種崇拜意式,又因爲“十”與“石”同音,所以初十祭祀石頭也就不足爲奇了——這是我的個人分析,並未經過嚴格考證。

另外還有一個節日是“立春”,我們鄉下把立春俗稱爲“打春”。立春作爲一個節氣,經常出現在春節前後的六九第一天或者五九第九天,民諺所謂“春打六九頭”或“春打五九尾”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立春象徵着春天的開始,在我們鄉下,通常會在立春這天吃塊青蘿蔔,這被稱作“咬春”,除此以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儀式。

濰縣蘿蔔是我們當地的特產,因青翠可口而廣爲人知。民間有句順口溜說“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如濰縣蘿蔔皮”,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濰縣蘿蔔的喜愛。生食蘿蔔可化痰理氣,清熱解毒,助消化,健脾胃,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咬春”的大致意思也是爲圖個吉利,所以儘管外地許多地方立春時都吃春餅,但我們當地的百姓依然鍾情濰縣蘿蔔,圖的就是防病消災,強身健體……

近些年,每到正月初六、初八,大街小巷也會響起一陣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那是一些做買賣或開商店的人們在放“開門炮”。人們之所以選在初六或初八開門營業,毫無疑問是爲了圖個“順”“發”之意。看他們那興高采烈的架勢,幾乎要把初六初八也演變成兩個盛大的節日了……

家鄉年俗作文 篇12

光澤年俗,是光澤年文化的一張名片,內容豐富,耐人尋味,每個光澤人都以此爲榮。

光澤縣地處閩北山區,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文化積澱深厚,民間過年的風俗由來已久,豐富多彩。據清版的《光澤縣誌》記載:“人性獷真,俗尚樸素。”每當年前的10多天,家鄉人就開始忙裏忙外地大掃除,擦洗桌椅門窗,清理一年留下的塵埃污垢,俗稱“掃塵”。農曆大年二十三,家家戶戶在廚房置竈神香案,供酒茶果品,點燃香燭,在鞭炮聲中舉香拜天,禮送竈君“上天言好事”,俗稱“送竈君”。直到大年三十年夜飯後,又在竈臺上貼有“司命竈君神位”紅紙,擺上香燭果品,放鞭炮舉行禮拜,迎接竈君“下界降吉祥”,俗稱“迎竈君”。二十四至二十六,是“過小年”,家家戶戶弄些酒菜慶賀一番,商家店主請受僱師傅夥計幫工,以酒酬勞,續用和解僱在此講清,錢也付清,次日放工讓人回家。接着家家戶戶打餈包文子,蒸糕、炒瓜子花生、殺豬,俗稱“忙年”。到大年三十,貼春聯年畫和窗花,供祖宗,備年飯,這晚最爲隆重,晚餐也最爲豐富,家家團圓,俗稱“辭歲”。飯後小輩向長輩行禮,長輩向小輩發紅包,俗稱“壓歲錢”。然後一家人圍爐而坐,吃瓜子花生果點,講年成,講往事,到半夜,俗稱“守歲”。子時一人出去放炮,引萬家鞭炮轟鳴,俗稱“封門”。第二天一早,每家開門放炮,大大小小換上新衣,將昨晚的飯菜熱一下吃,開始接待親友拜年,人們出門也相互道喜,走親串友拜年,天天吃酒娛樂到元宵。這些天晚上有燈舞到處發帖,進行上門到戶表演,以慶吉祥。中間還有逢春,謂之“新春大似年”,家家戶戶要備酒放炮慶賀,俗稱“接春”。到正月十五,各家辦席團聚,然後外出觀燈看戲,熱鬧半夜。元宵過後,諺雲:燒訖門神紙,各人忙生理。該外出做什麼就做什麼,表示年已過去了。

豐富的年俗增加了光澤小縣的年味,是家家戶戶過年的大事,是小縣城一道過年的風景。

光澤人對這年俗看得很重,千百年來沿襲着這古老傳統的年俗。不管日子怎樣,年一定要過好,一年的積蓄花光就是爲了過好年,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每家過年一定要打掃乾淨,如哪家沒打掃,旁人就會說你家的“閒話”。過年不管窮人富人,都要做新衣,實在做不起的也要換上乾淨的衣服。記得小時候,我家日子也不寬裕,有一年母親沒有多少錢,只給弟弟做了一件新衣服,我和姐姐沒有,就在地上打滾哭着要。母親最後沒辦法,向人家借錢讓我們穿上了新衣。今天想來覺得萬分慚愧,也銘記着父母對子女的愛。在家鄉過年不打罵孩子似乎是定規,最記得一年,鄰家一調皮的孩子放炮扔在別人家裏,這家大人出來罵幾句,馬上街上二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就出來干預,讓罵聲止住。過年不討債在家鄉似乎也是約定俗成。不準上門討債,如誰上門討債被罵不管再有理都沒人同情,讓借債人過上一個好年,這也是家鄉人人性的美德和人心淳厚的標誌。過年,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因爲不管貧富家家都會有好衣穿,好食吃,有鞭炮玩。特別是小輩拿一包糖到長輩家拜年,長輩都得掏一點壓歲錢,多少不限,回去也不用交給大人,自己可以自由地花。還有街上每晚燈舞流動,整條街都熱鬧。有時還請來戲班,你可以連着幾天坐在臺下邊磕瓜子花生邊看戲,那本地著名的三角戲、茶燈戲、贛戲讓你如癡如醉,回味不已。

儘管時間過去了多少年,儘管人事更迭了多少代,光澤的年俗都亙古不變,作爲年文化一直傳承下來。裏面包含着多少濃濃的人生情結,是老人們的懷念,是中年人的期盼,是青年人的希望,是幼小人的夢想。讓你多少次咀嚼、多少次回味,一直沉浸在那美好氛圍中。歲月留下美好的東西,一直刻印在你的生命裏,不會被歷史的風塵所掩沒。我們揮之不去這歷史留下的文化情結,更揮之不去那寓於其中的樸素鄉情、親情、人情的風味。

哦,光澤的年俗,是光澤人過年文化千百年的積澱,如一本厚重的民間文化風俗大書,讓每一個光澤人從童年到老年讀之不盡,受用無窮。現在時代發展了,光澤的年俗賦予了許多新的內容,更爲文明、健康、歡快,有文化品位,給光澤的過年帶來了新的氣象。但我還是懷念光澤那過去的年俗,古樸、真誠、實在,寓意了光澤人對年的崇拜和感情,尤其是它伴隨了我整個童年的時代,帶給我童年無數的歡樂和懷想,讓我一生爲之充滿美好的夢想與回憶。

家鄉年俗作文 篇13

滇中民族衆多,年俗各有不同,各地年俗也各具特色,但由於缺乏統一性的動作,難以形成共同文化,習俗只限於本村本寨,成爲鄉土中的奇葩和瑰寶。

記得每年接近臘月時,老人會翻開泛黃得老黃曆,看着屬些什麼,撿個個家人屬相不想衝的日誌殺豬,現如今,由於天氣逐漸變熱,爲了方便保存,殺年豬提前冬月。到二十五六的時候,父親也會選個和家人屬相不想衝的日誌來掃屋。由於農村常年燒柴做飯,火煙殘留的物質會掛在物樑上,形成所謂的塵灰,塵灰不能在家過年,新年新氣象,再破的屋也要掃屋。有時會陪着父親,去砍一種常青葉密的方言叫青杆櫟的橡樹,此時橡果已經早就掉落。父親常常圍着樹叢精挑細選,掃屋似乎也是一個神聖的儀式,最後總是挑選枝杈稀樹葉密、枝型呈圓形狀的樹叢。選定之後,父親小心翼翼的砍着,高高擡着,不能沾染一點點地上的灰塵。回到家中,父親唸唸有詞,但聽不明白說些什麼,因爲不敢靠近,怕被塵灰眯眼睛。

呆到過年吃完飯,第一件事就是要洗腳,要是誰洗得晚了,老人會說:你去串親戚時是吃不到肉之類的美食,只能喝洗腳水。所以從小到大這個習慣一直延續。洗完腳後,長輩會給孩子發點壓歲錢,用錢壓着孩子的新年禍祟,保佑孩子平安,所以壓歲錢一般不能及時花掉,但貧窮孩子沒有多餘的零花錢,往往是發了不超過一天就花光了,也就是在大人不讓花錢的大年初一,把錢花光,以至年年錢經不起花,年年受窮,惡性循環。

最有趣的要數拉小豬,每到年夜十一點左右,孩子會被父親趕着去河裏撈石頭,一般是較大男孩和較爲年輕的男人去做這個事,女孩和女人不得參與。所謂拉小豬,就是到冰冷的河裏撈個長形狀的石頭,用繩子拴着,一個超前拉並哄着,一個裝模作樣找根小棍子吆喝着,整個街心都是吆喝聲,一聲比一聲大,聲音大的來年雞豬順暢。等拉倒家時,就把石頭往豬圈一丟,神聖有趣的拉小豬就結束了。有時故意撿石頭丟在豬上,把豬打得怪叫,長輩只會笑着說:小娃娃真是調皮。也有的會厲聲罵道:把豬都打病了。

家裏年輕人十二點前是不能睡的,要守歲,女人和小孩可以早睡。且女人大年初一不早起,又男人負責全天伙食,一般早晨吃素,晚上吃冷菜冷飯。全天不動刀,不掃地。但大年初一串門串門時,很有講究。你首先要砍別人家門前是否有竈灰和凳子,有的人家表示忌諱女人前往,特別是結過婚的女人。所以長期以來,女孩和女人一般不到人家去串門。在我的記憶裏,家裏一直沒有大門,也沒有忌人的做法,所以每到大年初一,家裏總是聚滿了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鬧着、笑着、哭着人情總是很旺。

家鄉年俗作文 篇14

我覺得聰慧的你一定是猜了,而且猜的非常非常精確,終究這一節日大家每一年都是會過,而且過得非常非常莊重。

美麗的家鄉坐落於河套平原張掖市,大家這兒的年俗也跟絕大多數地域不一樣,終究:十里不一樣風,千里不一樣俗嘛。現在我就簡易的介紹一下美麗的家鄉張掖市的年俗。

大家這兒的新春佳節是以臘月初八,臘八節,喝臘八粥逐漸的,一直到一直到正月十九新春佳節算得上圓滿落幕了,實際上已過正月十五,農夫就逐漸在田裏辛勤勞動幹活兒了。

美麗的家鄉過春節還有一個最爲關鍵的風俗習慣便是炸一種叫油果子的吃的,實際上他跟大家平常自己家買的貨,蒸的饅頭沒有什麼兩種,全是用面做的,僅僅在樣子上與萌萌噠不同尋常,在味兒上由於攝取了芝麻油雞蛋和牛奶,而且收益的量許多,因此吃起來美味可口。

大家這兒還有一個較爲知名的節日,你猜猜是啥,嘿嘿,即使你猜猜三天三夜也猜不出來,它便是元宵佳節,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大家要愛逛城市裏各式各樣的彩燈,城市裏彩燈十分的好看,看的大家應接不暇,當然也有最重要的便是吃湯圓,湯糰是用一種口味黏牙的面做的,等同於便是用紅薯粉條做的面,就跟做餃子一樣把餡包進口感黏牙的面裏,餡有五仁、白芝麻,紅豆沙、生雞蛋、及其各式各樣的食物做餡,這就是我們這兒元宵佳節的與衆不同過法。

還有一個較爲好玩兒的風俗習慣,便是守歲,傳說故事只需在大年三十除夕夜這一天,老人的子女爲老人守歲新春佳節的吉祥物設計(年),便會給老人提升幾十年乃至二十幾年的使用壽命,因此守歲,由此而來

聽我簡易的一詳細介紹,是不是你尤其要來歷史時間古都張掖市過春節呢?

你的故鄉有哪些年俗?

家鄉年俗作文 篇15

空氣中洋溢着新年的味道,新年帶來歡聚,歡聚帶來笑語。我家鄉是山西,我雖是在園洲長大,但是我對家鄉的春節卻並不陌生。

山西過年分大年小年,農曆12月24日是小年,除夕是大年。在除夕夜大人會給小孩紅包,表示吉祥如意。但是,園洲與江西的分量大有不同。在園洲,紅包大多數爲5元或者10元。在江西,一個紅包最少有12元,最多有幾百元,最常見的是102元。整錢加零錢,表示年年有餘。

在除夕,大家會吃葷菜,雞鴨豬魚等。但是,在大年初一,大家要吃齋飯,不吃肉。在園洲,凡是春節,大家通常有肉有菜,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家鄉正月初一,不能洗頭,不能洗衣服,不能掃地,因爲人們認爲一洗就會把財氣洗去,一掃就會把財氣掃去。

還記得年初一,我穿着一身紅彤彤的新衣服去奶奶家拜年。“奶奶!新年快樂!”一進門我便大喊。屋裏十分整齊,乾淨。奶奶迎聲而來,看見我們,十分高興,說:“好!真乖!”奶奶臉上的皺紋舒展

開來,就像一朵美麗的菊花。奶奶穿着一件已經掉色的紅大衣,黑色的長褲,潔白的牙齒十分顯眼,我只是想:奶奶是不是沒錢?“給!”奶奶從兜裏掏出一個紅包給我。媽媽連忙說:“不用了!媽!”“沒事!給孩子的!”最終,父母未能阻止到“威力強大”的奶奶。我大喜:“謝謝奶奶!”奶奶也很高興。外面的爆竹聲不斷響起,像是春節的笑。

家鄉年俗作文 篇16

眼看着就要過年了,我聽媽媽說,她小時候過年有許多講究,村子裏年味十足。可是,我現在好像並沒有感受到啊!我把我的疑惑告訴媽媽,媽媽笑盈盈地說:“現在城市裏年味漸漸淡了起來,你們蒲公英假日小隊可以搞一個活動,我們去農村尋找年味好不好?”聽了媽媽 的建議,我們母女倆就開始了策劃。

下午,我們蒲公英假日小隊來到錦香來農莊體驗過年習俗。農莊的一個負責人先帶我們去觀看殺年豬。我們看見一頭母豬被泡在熱水中,兩個師傅用石頭在母豬身上不停地敲打,我十分好奇,便走上去詢問,才得知原來石頭是用來刮掉母豬身上的雜毛用的。只見,兩個個師傅又合力將母豬擡到一個平板上,開始剖膛刮肚。我們所有的隊員都是第一次觀看殺年豬,覺得新奇而有趣。殺年豬是爲過年做準備,這使我想起了一首童謠:“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月就是年”,可見以前的時候,人們生活貧苦,過年時能吃到豬肉便是極大的享受了。

看完殺年豬,我們就開始打年糕。我們把手洗乾淨。只見師傅端出兩盤香噴噴的熱氣騰騰的糯米,倒進乾淨的石缸裏。師傅教給我們打年糕的方法,我們立刻挽起袖子,拿起木棒打起來。我們還喊起了獨特的口號:“加油,努力,一切爲了年糕!”在一陣陣吶喊聲中,我們每個隊員都體驗了打年糕的滋味。說實在,這打年糕可真是一項力氣活。年糕被盛出來了!我們紛紛跑過去,迫不及待去嚐嚐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用手抓了一塊,蘸了點糖,味道真是不錯。我這個小不點還特意多吃了幾塊,希望來年能夠長得更高。打完年糕,我們還磨了豆漿,做了豆腐。

接着,我們又跟着負責人去參觀一個曬肉場。到了那裏,我們立刻被震驚了,只見那裏曬着醃魚、醃肉、醬鴨等醃製品。黑的,白的,金黃的,一行行、一列列掛在晾乾上,就像那整齊排列的士兵。一股股香濃的醬香味撲鼻而來,那味道,那麼綿長,那麼厚重,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媽媽說的 “年味兒”。我們還向那裏的工人阿姨討教了醃製臘肉的方法。看着如此壯觀的“曬臘肉”場面,我們才真實地感受到:新年真的要來了。

回來的路上,媽媽還告訴我們過兩天要帶我們去龍門古鎮,那裏有更加豐富的傳統項目:做麪筋、包春捲、剪窗花、寫春聯等。我們聽了都很期待。原來,過年在農村有那麼多講究,那麼多習俗。我們這些城裏孩子,可算是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

家鄉年俗作文 篇17

我的家鄉在江西的井岡山,那裏過年很特別。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家一行人便到趙氏宗祠燒香、拜祖仙,燒了香,鞭炮響完纔算好。回了家,只能吃齋飯,沒有任何葷味兒。中午飯,開葷了,煮一個豬大腿,大家分着吃,吃完的骨頭卻被爸爸收了起來,我感到奇怪,就問他:“爲什麼吃完了肉,要把骨頭收起來呢?”爸爸默不作聲。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是一個春節的末尾。爸爸拿出一個大豬骨頭,這是初一留下的,這一天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把豬大腿的骨頭吃掉!我不明白:大家難道餓得要吃骨頭了嗎?中午,大人用大骨頭煮了一些羹湯,農民伯伯們拿着大碗喝着,他們喝完就要去春耕了。看着看着,我明白了,這是初一留下的骨頭熬成的羹湯,喝下羹湯就代表年過完了,大家要開始勞動了。

勞動可不能少了我們小孩兒。晚上,我們要做一件大家肯定不相信的事情——到別家的地裏去偷菜。你震驚了,我開始也震驚了:“大家難不成要當賊?”爸爸苦笑着回答:“當然不是!我們去偷菜是爲了博一個好彩頭,偷菜也叫‘偷青’,我們偷的這些菜必須是青色的蔬菜,每一種蔬菜都有對應它的彩頭:偷到大蒜——好打算;偷到青菜——發財;偷到蔥——聰明。”哇!彩頭這麼好?我有點期待去偷青了。

半夜,我和堂哥躡手躡腳地走進了一家院子,彎着腰,低着頭,生怕讓人發現。他們院子裏種的菜真豐富,我一拔,嘿!是個白菜,我要發財嘍!堂哥拔出來一根蔥,他很高興,我們相信他真的能變聰明。我們開心地拿着菜走出這家院子。回了家,媽媽把我們偷來的菜一起煮了,媽媽告訴我:“這些菜必須當天吃完,纔不讓好彩頭溜走。”

第二天,被偷了菜的人家生氣極了,一個勁兒地罵我們這些“小偷”。我們不大開心了,但爸爸卻安慰我們說:“據說,這一天,誰被罵得最狠,誰的運氣就會越好!真是恭喜你們了!”一下子我就把生氣拋在腦後,“嘻嘻”地笑了。

你想不想來我的家鄉試試?交交好運呢?

家鄉年俗作文 篇18

進入十二月八日,就算是進入年了。俗話說:臘八祭竈,新年來到!這一天要喝臘八粥。這一天的早上把五穀雜糧和糖放在一起煮熟,一家人吃。聽爺爺說臘八粥在以前叫散夥飯,早上地主把剩下的五穀雜糧放到鍋裏熬上一鍋稀飯,讓長工吃後就放假了。

真正的年要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這天在我們這裏叫做小年。晚上要祭竈。這天小孩子最開心了,因爲他們可以吃上盼望已久的竈糖。竈糖有圓形的和長條形的,是玉米或者紅薯片熬製的,上面沾了好多芝麻,所以我們也叫它芝麻糖。晚上,大人們把竈糖,燒餅和一隻大紅公雞栓在爐竈前,點香放鞭炮爲竈王爺送行,讓他到玉皇大帝那裏多進善言。紅公雞就是他的大紅馬,燒餅就是他路上的乾糧,而竈糖就是讓他多說好話。這個儀式在我們老家是很隆重的,但是我們小孩子不管這些,就等着吃糖了。

臘月二十四就要掃房子了,以前住的都是些草房或者瓦房,煙熏火燎的,房子的犄角旮旯積累了好多煙塵,就跟蜘蛛網一樣。這一天人們用長長的掃帚伸到房子的高處去鉤這些髒東西,所以就叫“掃房子”。打掃好了衛生,就要開始準備年貨了。

按照我們家的習俗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殺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八這天門上要貼上對聯,屋裏貼年畫。正堂是四扇庭,東西兩邊的牆上是戲曲中的故事人物,大小門貼對子,門板上貼上門神,讓門神看好家,防止牛鬼蛇神進來。這一天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要貼對子,只要貼了對子就不能討債了,窮人們可以安安生生過年了。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天晚上無論是大人或者是小孩都不能早早去睡覺,全家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講故事,拉家常,我們這裏叫“熬福”

正月初一,家家戶戶就要比早了,這天早上是祭天的日子。所以誰家起的越早,誰家就越心誠。家的主人一睜開眼就要起牀,不能說話,輕輕觸碰一下家人,家裏人都心領神會,一個個起了牀,女主人包好餃子,煮好以後,先撈上一碗,由一家之主放到院子裏的供桌上,然後面向天空,向老天祈福。然後點燃三柱香插在香爐裏,跪下來扣頭以示虔誠。之後再燃放鞭炮。等香燃燒完後,我們全家就可以吃餃子了。

正月初一這天是不能掃地,以防把財掃出去,不能用剪刀,用剪刀傳說是會破財的。

從正月初二到初五是走親訪友的日子,晚輩要給長輩拜年。以前的拜年可是一件很莊重的事,長輩坐在堂屋的太師椅上,晚輩跪在他的腳下磕頭。長輩要把晚輩攙起來,是小孩的,磕完頭之後,大人要給小孩發壓歲錢。

到正月初五這一天早上,全家人吃餃子,放鞭炮,叫破五,意思是年基本過完了,可以幹活去了。

年雖然過的差不多了,但從初六開始各種娛樂的年俗纔剛剛開始。我們這裏最流行的民間藝術就是舞龍,舞獅子,跑旱船了。我最喜歡的就是跑旱船了。船家女是男人扮演的,穿上花衣服,進到竹子和彩色布做成的船裏,兩手提起旱船,外面一個小丑拿着船篙,一邊劃,一邊與船家女對唱,內容都是些娶媳婦等的逗樂的段子,甚是搞笑。像這樣的娛樂活動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八。

我家鄉的年俗還有很多,只不過我記不得了。今天就講這些,以和大家共同分享我們這裏過年的快樂!

家鄉年俗作文 篇19

我們家在河南許昌,在我們這裏過年有個習俗,就是訛女婿。

不訛不熱鬧,誰家的女婿不被訛說明這家在這個村上的人緣不好。不管是剛辦過事的新女婿還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女婿都逃不過被訛的命運。

大年初二到初六是過門的閨女帶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回孃家或者年長一點的妹妹或者姐姐來看樣兄弟姐妹們的日子。村上的晚輩早早的就準備好了,有的在村口守着,有的負責打聽看誰家的客人到了沒有,他們三五成羣的一起到家裏訛。一般都是要煙吸,沒帶煙的話訛錢,三五十的,一二百的都有可能,兜裏有多少訛多少,訛來的錢湊在一起,請戲班子唱戲,過年圖個熱鬧。

所以如果是過年來串親戚的,男人要買幾包煙,同時兜裏要揣一二百塊錢,這樣的話即使全被訛走,也是有面子的,說明這家的女婿在外面混的不錯。有的準備的不充分,或者沒有買菸,兜裏沒裝錢,那就等着挨墩吧。

年輕的晚輩沒訛到錢,幾個人會墩你,我們這裏叫打夯。就是兩個人擡着你的腳,兩個人拉着你的胳膊,在院子裏墩你。有的地方叫“墩女婿”。聽媽媽說,有一年有幾個人要墩我爸爸,我姐姐抱住那些人的腿,不人墩,弄得大家都大笑不止。

在大城市待慣了,還真有點羨慕農村人的那種生活,他們一家有事衆人幫,吃飯串門圖熱鬧。過年訛女婿這種年俗雖說有點俗,但也反應了農村人的熱情好客好爽愛熱鬧的性格。

家鄉年俗作文 篇20

家鄉的春節是熱鬧的。

有拜年,有守歲,有放鞭炮。很多地方興除夕包餃子,我們這兒也有,而且我們這兒的除夕餃子宴更爲好玩兒。

包餃子要等到晚上纔開始。差不多6點鐘的時候,街上的燈都亮起來了,各家各戶都忙起來了。我家也不例外,爸爸忙着和麪,媽媽準備餃子餡和煮餃子的鍋,我在旁邊看來看去,也想去幫忙。

媽媽先把紅白相間的肉餡,翠綠的小蔥,各種各樣的佐料,一起倒入盆裏,讓所有的材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又洗了幾枚硬幣放在桌子上,說一會兒要包在餃子裏。如果過年吃到了帶着硬幣的餃子,一年都會一帆風順。

媽媽拿起一張又白又薄的餃子皮,在餃子皮中間放上一勺肉餡,又放上一枚小糖果,再把餃子皮完全對摺起來,有外到內捏好,放在盤子上,猶如一條條小銀魚。我也迫不及待地包起來,可這肉餡和糖果不聽話,總要探出腦袋,餃子包得不成樣,我生氣地把糖果扔在地上。媽媽看見了,說:“啊!你不能這樣做。要把糖果包在餃子裏,吃在心裏!”

我又重新包起來,這次包得有模有樣,我把邊捏得如紙一樣薄,才放到盤子中。爸爸看了看,笑着說:“這次包得不錯嘛,總算把甜甜蜜蜜包在餃子裏了!”這引來一陣笑聲。

包完餃子後,媽媽開始煮餃子!一個個餃子翻着跟頭滾下了鍋,就像一個個白色的元寶在翻騰,香氣也隨之撲面而來。看着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裏有種說不出的喜悅。我想:這餃子裏裝的不光是餡,還承載着我們的幸福和甜蜜。

熱鬧的春節就這樣過去了。不過,餃子香噴噴的味道卻一直在我心裏縈繞,好久才散去。

家鄉年俗作文 篇21

我們中國有許多重要的節日,例如:中秋節,端午節,父親節,重陽節,春節等,而我今天要寫的文章正好和春節密切相關,你猜猜是什麼?我想聰明的你一定是猜了,並且猜的非常非常準確,畢竟這個節日我們每年都會過,並且過得非常非常隆重。

我的家鄉位於河西走廊張掖,我們這裏的年俗也跟大部分地區不同,畢竟: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嘛。我現在就簡單的介紹一下我的家鄉張掖的年俗。

我們這裏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臘八節,喝臘八粥開始的,一直到一直到正月十九春節算是圓滿結束了,其實已過正月十五,農民伯伯就開始在地裏勞作幹活了。

我的家鄉過年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炸一種叫油果子的吃的,其實他跟我們平時自己家買的貨,蒸的饃饃沒什麼兩樣,都是用面做的,只是在形狀上與萌萌與衆不同,在味道上因爲攝入了香油雞蛋和牛奶,並且收入的量很多,所以吃起來色香味俱全。

我們這裏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節日,你猜猜是什麼,哈哈,就算你猜三天三夜也猜不出來,它就是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要去逛城市裏各種各樣的花燈,城市裏花燈非常的漂亮,看的人們目不暇接,當然了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吃湯圓,湯圓是用一種口感黏牙的面做的,相當於就是用粉條做的面,就跟包餃子一樣把餡包進口感黏牙的面裏,餡有五仁、芝麻,豆沙、雞蛋、以及各種各樣的食材做餡,這就是我們這裏元宵節的獨特過法。

還有一個比較好玩的習俗,就是守歲,傳說只要在大年三十大年夜這天,老人的兒女爲老人守歲春節的吉祥物(年),就會給老人增加幾十年甚至二十幾年的壽命,所以守歲,由此而來

聽我簡單的一介紹,你是不是特別想來歷史古城張掖過年呢?

你的家鄉有什麼年俗?

家鄉年俗作文 篇22

春節是每個人心中最祈盼的節日。老人們盼望的是奔波在外的子女回到身邊;大人們盼望的是長長的假期;而孩子們盼望的就是痛快的玩耍了。今天,請跟着我體味一下我的家鄉——紹興的年俗。

除夕的早晨,我們早早地起了牀,準備做迎接新年的第一件事——貼春聯。我們先撕掉舊的對聯,接着,媽媽把大門擦得乾乾淨淨,我幫爸爸將大門扶住,由他來貼。他先貼橫聯,接着把“福”字倒着貼在大門正中央。我奇怪地問爸爸:“爲什麼要把‘福’字倒貼呢?”爸爸笑着回答說:“因爲‘福倒’就是‘福到’啊!”我恍然大悟。這時,我想起王安石《元日》中的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原來,早在宋朝就有貼春聯這個習俗了。古人貼春聯是爲了驅邪保平安,我們貼春聯也是爲了抒發自己的美好願望。

吃完中飯就要準備過年的重頭戲——年夜飯。奶奶爲今天的主廚,只見她嫺熟地拿起菜刀,把白菜飛快地切成一片片,往大鍋裏一放,“滋啦滋啦”的聲音霎時間響滿了整個廚房。她又拿起鏟子輕快地炒了起來,很快一碗醋溜白菜就燒好了。奶奶從下午一直燒到晚上,金黃的白斬雞、赤紅鮮嫩的大蝦、色香味俱全的螃蟹、紅燒魷魚……擺了滿滿一桌,一看到這些菜,我的口水就“飛流直下三千尺”,迫不及待地想吃年夜飯了。

吃完年夜飯,爺爺鄭重地把我叫到樓上,從抽屜裏抽出一個大紅包給我,並祝我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進步,我也祝爺爺新年快樂。奶奶叮囑我晚上睡覺時一定要把紅包壓在枕頭下,這樣我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過一歲了。

隨着零點鐘聲的敲響,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將睡夢中的我驚醒。我打開窗子一看,一個個煙花在黑夜中飛出一道道完美的弧線,最後在高空中綻放,響徹雲霄。我也拿出昨天剛買的煙花,走下樓去。我先放九連珠,點燃導火線,“轟”的一聲,一發煙花像火箭似的衝了出去,在天空中閃爍着耀眼的光芒。我又點燃一支火花棒,在空中轉圈,地上霎時間灑滿了金光……在熱鬧的鞭炮聲中我們迎來了嶄新的一年。

這就是我的家鄉——紹興的年俗。

家鄉年俗作文 篇23

我的家鄉在湖北襄陽,媽媽說襄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過年的習俗自然不少。我不太懂,都是聽長輩說的。襄陽的年俗,涉及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衣。特別是小朋友,過年一定要買一身新衣服。有萬象更新的意思,也有驅邪降吉祥的意思。

食。我的家鄉襄陽,過年關於吃的習俗最多。吃美味的臘八糑之後,農家就開始殺年豬。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過小年之後,家家便忙着做甜酒、炸米花、蒸年饃、炸油條等等。我最愛吃姥姥炸的油條!特別是大年除夕那天的那頓團年飯,講究特別多。有幾個菜是一定要做的,比如青菜、白菜、黃豆芽、圓子、全魚等。青菜寓意“清清計計”,在新的一年裏,身體健康,不生病。白菜寓意“百事大吉”,凡事順利。在我的家鄉,豆芽也叫“長菜”寓意“長財”。圓子意味着全家團圓,和和氣氣。全魚不能吃完,要把魚頭和魚尾留着,意味着有頭有尾、年年有餘。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吃餃子,寓意“得元寶”。

住。在臘月二十三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打掃衛生,送竈神。由於過年都要講吉利話,而小朋友不懂事。所以,家裏的春聯特意寫上“童言無忌”。大年夜,主人會在堂屋中燒一個平時準備的幹樹疙瘩。老人說,除夕夜燒樹疙瘩火,徹夜通明,紅紅火火,新的一年裏就會餵養出大肥豬來。除夕夜,全家圍着樹疙瘩火守歲,長輩打發小孩子們壓歲錢。在零點時分,這個新舊交替的時刻,家家燃放煙花爆竹,迎接喜神、財神進門。不少農婦還忙着把外面的木柴朝廚房裏拿,拿得越多越好,這又叫“新年柴(財)進門,滿屋堆金銀”。另外,正月初四之前,不倒垃圾。不然,會倒掉新年的財運。

行。襄陽農家一般正月初一不出門,在家拜父母、守財神,初二纔開始出門拜年,相互走動,恭賀問候。走親訪友,大家都會帶着禮物,也叫新年“見面禮”。而且,爲祝願新的一年裏出門順利,襄陽人多會在門外的大樹上貼上“出方見喜”、“出入平安”等納吉祥的春聯。

過去襄陽農家還有個“鬧春客”的習俗。就正月十五之後相互請左鄰右舍吃飯,過“二道年”、“喝春酒”熱鬧熱鬧。這一“鬧”就一直“鬧”到二月二,纔算過完“二道年”,人們才一心一意投入到春耕生產第一線。

家鄉年俗作文 篇24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今年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到闊別三年的家鄉過年,家鄉那邊過年有什麼習俗呢?讓我給你一一介紹吧。

每到年二十八和年二十九,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動手做年糕和餅。年糕和餅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只不過年糕沒有餡料,而餅的餡料就豐富多,有芝麻、花生、椰絲和白糖,味道香甜可口,媽媽告訴我預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年糕呢寓意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到年三十早上,家家戶戶都要殺雞拜神。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飯後開始貼春聯貼門神,紅紅的春聯真好看。我發現家裏還擺着一把帶葉子的紅蘿蔔,問爸爸才知道原來是象徵着日子紅紅火火。晚飯後小孩子洗澡換上新衣服,大人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小孩子放煙花,大人們聊天,一直等到十二點整,家家戶戶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在鞭炮聲中,迎來大年初一。早飯吃素,然後到鄰居家串門。大年初二到初七走親戚拜年。最熱鬧的要數元宵後的正月十七遊神活動,當天連外出的人都會趕回來參加。“神靈”由小夥子用轎子擡着挨家挨戶依次巡遊,每到一家所有人都要出來拜,求神靈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這就是我家鄉的過年習俗。同學們,你們家鄉過年有什麼習俗,來和我分享交流吧。

家鄉年俗作文 篇25

說到年俗,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咱們中國的年俗可是多的是呀!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國慶節、端午節、聖誕節?這些都是每年一度的節日,人們稱之爲年俗。

過節要突出一個“喜”字,這種節日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而且也散發着招人喜愛的魅力。農曆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節的高潮,在這一天所有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尤其是除夕夜,家家戶戶幾乎一夜不睡,叫做“守歲辭歲”。三十晚上的團圓飯,講究在半夜子時閤家聚在一起吃,叫作“更歲餃子”,當時民間有這樣一段話:“煮餃子,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一家滿張羅!”這也意味着吃完餃子即將進入新的一年,也是爲了取個吉利。追求美好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夢想,所以人們都非常敬重這些節日、喜歡這些節日?

年俗,中國的色彩!年俗,中國的驕傲!

家鄉年俗作文 篇26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今年我和我的爸爸媽媽一起回到闊別了三年的家鄉過年,家鄉那邊過年有什麼習俗呢?讓我給你一一介紹吧。

每到年二十八和年二十九,每家每戶都要自己動手做年糕和餅。年糕和餅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只不過年糕沒有餡料,而餅的餡料就豐富多了,有芝麻、花生、椰絲和白糖,味道香甜可口,媽媽告訴我預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年糕呢寓意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到了年三十早上,每家每戶都要殺雞拜神。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飯後開始貼春聯貼門神,紅紅的春聯真好看。我發現家裏還擺着一把帶葉子的紅蘿蔔,問了我的爸爸才知道原來是象徵着日子紅紅火火。晚飯後小孩子洗澡換上新衣服,大人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小孩子放煙花,大人們聊天,一直等到十二點整,每家每戶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在鞭炮聲中,迎來了大年初一。早飯吃素,然後到鄰居家串門。大年初二到初七走親戚拜年。最熱鬧的要數元宵後的正月十七遊神活動,當天連外出的人都會趕回來參加。“神靈”由小夥子用轎子擡着挨家挨戶依次巡遊,每到一家所有人都要出來拜,求神靈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家鄉年俗作文 篇27

大年初二,收到弟弟年前從老家給我郵寄來的食品包裹,裏面裝的是家鄉的餈粑。我迫不及待蒸一點吃,香甜、可口的餈粑讓我頓生思鄉情,也讓我回想起小時候過年打餈粑的習俗。

年前打餈粑,是家鄉習俗。我的老家在湖北農村,記憶最深的是小時候大人們忙年的情景。農曆臘月到了,村子裏開始忙碌起來,家家戶戶都在爲過年做準備。殺年豬,磨豆腐,打餈粑,燙豆折……過年的食品大多是自家出產的,新鮮,營養,味道純正,稱得上綠色食品了。爲過一個豐盛年,大人們在臘月間都很忙碌,從早忙到晚,和農忙時節差不多。這時候,小孩子們也來打打下手,爲忙年出一把力。

我記得打餈粑的時間一般在農曆臘月中旬左右。這段時間,農村開始有了過年的氛圍,村子裏沒有閒人,炊煙幾乎整日不絕,家家戶戶都在忙。需要打餈粑,先需要定好日子。因爲打餈粑的主需要用具——一個大石臼,村裏只有一個,大人們就得商議一下誰家先誰家後,排一個大概時間表,一來提高石臼的使用效率,二來各家各戶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浸泡大米。石臼,過去是舂米用的,厚重、結實。這個時候被拿來作爲打餈粑的主需要用具,正好物盡其用,派上用場。

需要出好餈粑,原料是關鍵。我的家鄉地處江漢平原與鄂北山丘交界地帶,這裏四季分明,日照、光熱、水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盛產各類優質大米。到了打餈粑的日子,選用自家出產的上好糯米,用平時來擔糧食的籮筐裝上,挑到全村人吃水用的堰塘邊,在水裏淘洗得乾乾淨淨;擔回來,倒在幾個大的木盆裏,用清水浸泡。浸泡的時間有定規,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需要恰到好處。有經驗的人只用手指捏一捏,就知道大米浸泡好了沒有。將浸泡好的糯米,倒入甑中,用一雙特製長筷子將糯米扒拉平整,接着插幾個“氣孔”,蓋上甑的蓋子,把甑放到鍋裏,鍋中上水,竈裏添柴,點火開蒸。柴火有講究,需要文武結合,始用稻草燃料類的文火“熱身”,繼之以劈柴類的武火加力。武火威力大,慢慢就聞見了甑中糯米散發出的陣陣清香。

那時節,天氣陰沉,雪花飛揚。早有兩三個互相幫忙的身強體健的壯勞力擡着石臼來了,主人家的小孩跟在後面,懷抱幾根打餈粑用的圓木棒。雪地裏,留下他們深深淺淺的腳印。石臼和木棒在上一家剛用過,只需簡單清洗,石臼放在堂屋,木棒放入水缸。竈裏的火很旺,很猛。“上汽了”!糯米蒸好!揭開蓋子,一位大力士將甑環抱起來,將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三個人一人一根木棒,開始在石臼中用力“鼓搗”。他們圍着石臼,邊鼓搗邊轉着圈交換位置。打餈粑可是一個力氣活,有人累得冒汗喘粗氣,有人脫掉棉衣只穿單衫,直到將熟糯米鼓搗成熱餈粑,再也看不見米的蹤跡。小孩子們看着聞着就嘴饞,叫着需要嘗一嘗。就有人用洗乾淨的熱毛巾在石臼中抓一把,一團餈粑就到了小孩子的手中,嘴裏。

餈粑打好了,在地上放一個較大的簸箕,擦洗乾淨,裏面撒一層細米粉。幾個人用木棒將石臼裏的餈粑攪成一團,合力舉起,放置到簸箕裏。用熱毛巾將這團餈粑慢慢撫平,厚薄均勻,覆蓋整個簸箕。讓它涼幾天後,主人家就把餈粑分條切塊,放在小缸小桶裏,用清水浸起來。吃的時候,撈起來晾乾,煎、煮、蒸、炸,都成!用優質純正糯米打出來的餈粑品質佳,韌性好,好吃又好看。

那時候,餈粑不僅自家人吃,還可以用它招待客人!簡單、方便又實惠。過年了,來拜年的人擠滿一屋,主人家在置辦酒席待客前,每人先來一大碗豬腿蓮藕煨湯,裏面就有幾塊油煎過的金黃色的餈粑。這在當時,可是很加勁、很給力的招待呀!

家鄉年俗作文 篇28

春節到了,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團團圓圓。春節有許多習俗,比如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等,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了解吧。

貼門神,這是家家戶戶過年都要做的,關於貼門神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位龍王總是偷吃玉帝的貢品,玉帝發現後狠狠地懲罰了他,可龍王依然屢教不改。於是玉帝讓兩位身強力壯的天神看守大門,不讓龍王再來,可是兩位天神總要睡覺休息。於是,玉帝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兩位天神的畫像貼在門上,龍王便不敢再來了。從此貼門神的習俗就這樣代代流傳了下來。

在我國北方,有一種習俗,那就是吃餃子,餃子的諧音“交子”。表達了人們對更歲交子,對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種渴望。而南方人則喜歡在大年的早晨吃湯圓,意味着我們在新的一年裏團團圓圓、圓圓滿滿。

在春節裏,我們更少不了要放鞭炮來活躍一下春節時歡歡喜喜的氣氛了。相傳在遠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怪獸,每到春節的時候就出來嚇唬人,於是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用竹筒點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後發出很大的聲響,嚇走了年獸。放鞭炮的習俗也流傳了下來。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正是有這些習俗,才讓春節更有年味。

家鄉年俗作文 篇29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年一度的春節就快到了,大家都很激動。因爲遠在外地工作的親人們就要回來團圓了。過年前後家人們爲了迎接新年的到來,家家戶戶包餃子,貼春聯等等。

傳說,很久以前,“年”獸每到除夕夜晚就出來禍害人間,它的每一次到來都會給人們帶來極大的危害。沒辦法,人們只有去山上避難。有一年,一位神仙下凡,終於制服了“年”獸,從此人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人們從此也學會了用貼春聯、放鞭炮、掛燈籠這些方法來驅趕“年”獸。這個故事一直傳到了現在,這個習俗也一直延續到現在,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還喜歡吃餃子,特別是全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其樂融融。除夕之夜,將包好的餃子煮熟,全家人有說有笑坐在一起吃餃子,感覺特別溫馨幸福。其實吃餃子也有一個故事呢。傳說女媧摶土造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做的耳朵容易掉。所以女媧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她用一根線從耳朵那裏穿過去,線的另一頭放在了嘴巴里,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所以以後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吃餃子慶祝節日,也表示團圓與圓滿。

我很喜歡這些習俗,過年的習俗還有很多。你喜歡哪些習俗呢?

家鄉年俗作文 篇30

現在是冬月,馬上就要臘月過春節了,過年的時候有好多習俗,比如: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各種各樣的習俗讓每一個家都充滿了喜慶。

聽說有一個傳說,是在除夕的時候,“年”怪會出來搗亂,人們想了各種辦法都制服不了它,最後每到除夕人們都會去山上躲避。可是在那天晚上,有一位老爺爺卻不逃,大家都說讓他去山上住,可他執意不走。當“年”怪來了,老爺爺身穿紅色上衣,還拿着一些紅色的鞭炮和燈籠,這樣“年”怪就被老爺爺趕走了,大家再也不怕“年”怪了。

過年的時候不光有“年”怪,也可以吃餃子,一般大家都會把一角錢包在餃子裏,當有人吃到帶錢的餃子,就代表這個人這一年都會很有福氣,過的一定也很好。

過年的時候不但可以吃餃子,而且也可以放鞭炮呀!當放鞭炮的時候,鞭炮在天上炸開的瞬間,好像太陽的光照射在天空中,特別好看。

我知道了許多過年的習俗,真是太迷人了,那麼有趣,那麼好玩。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每一個節日都有傳說,每一個傳說都有意義,如果你還有關於過年的故事或傳說,請說給我聽吧?

家鄉年俗作文 篇31

“寒”是十月,“冬”是十一月,“臘”是十二月,所謂“寒冬臘月”說的就是這三個月。到了臘月人們就開始爲春節做準備了,從小年到除夕每一天都是一個習俗。要做的事情還真多,如:貼春聯,包餃子,放鞭炮等等。要做這麼多事情真是讓我頭暈眼花,但有一句話一直鼓勵着我“過年準備好,春節無煩惱!”

有一次爸爸正在貼春聯,我發現爸爸把福字貼反了,我連忙說:“貼錯了,貼錯了!”爸爸微笑着說:“沒貼錯,因爲“福”字倒了,說明福氣就到了。”我好奇地問爸爸:“爲什麼要貼春聯?”爸爸給我講了一個關於“年”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猛獸叫“年”,他住在深海底。每到除夕的晚上這個“年”獸就出來吃人,作亂人間。有一年,天上的一位神仙來了,拿着鞭炮穿着紅衣,把“年”獸給嚇跑了。原來“年”獸怕紅、怕聲、怕光呀!從此每年除夕家家戶戶就貼春聯,放鞭炮,一整晚燈火通明的守歲。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成了我們中國最隆重的習俗。

聽了爸爸的講解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每一個習俗背後都有一個傳說呀,這裏面還藏着這麼多的知識呢!

家鄉年俗作文 篇32

過年嘍!在這裏,我祝大家恭喜發財、萬事如意、新春快樂!

臨近過年,家家門上都貼上了大紅春聯與福字,穿上又新又喜氣的衣裳,買好過年時用的年貨與食物,並將家的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了。

在我們老家,過年時不能喝飲料(除白酒外),要喝“元寶茶,”。雖叫“元寶茶”,但並不是用元寶泡的茶,而是用油橄欖泡的。一家人在一起喝茶時要比誰的橄欖最黃、最像元寶。最像的人就會在來年發財,相反則會倒黴。所以回家過年的人都會把最好的橄欖帶回家,以來圖個吉利。

在大年三十的時候,我們要吃一種飯,這種飯要先把糯米煮熟,再將紅薯蒸熟,接着把糯米和紅薯在鍋裏炒一炒,在炒的時候還要放入墨魚。這樣炒出的飯叫“發財飯”,是我們這一帶的年夜飯。在吃飯之前還有一個儀式:由長輩到小輩每人說一句或幾句對大家祝福的話,最後由家中最大的一位長輩持酒敬向各位,而大家多多少少都要喝上一點兒,不然就是對長輩的不尊敬了。

早上起來後先不要忙着吃早飯,要端着放有花生、瓜子、糖的果盤去門口迎接“財神”,如果沒有迎接到,就要受到“懲罰”喲。

怎麼樣,這就是我們老家的習俗,有趣吧?你們的呢?

家鄉年俗作文 篇33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都貼起了春聯、掛起了燈籠、貼起了年畫……我也不例外,當我看見鄰居把“福”字貼倒了的時候,我覺得很奇怪:咦,難道他們不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正在我一頭霧水的時候,爸爸走了過來,對我說:“兒子,他們沒貼錯,將‘福’字貼倒是一種習俗,說明‘福’到了。”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爲一歲之首,俗稱過年。這天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喜氣洋洋,辭舊迎新,一起包餃子,放爆竹,貼春聯,歡度新春佳節。早上吃餃子,中午擺家宴,晚上吃甜食。在這一天中摔碎了碗碟要說歲歲(碎碎)平安,以兆來年萬事如意,閤家歡樂。鄰人見面,要互相說吉利的話,晚輩向長輩拱手問候,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

過年爲什麼要放爆竹、貼春聯呢?原來過年還有一種習俗。傳說有一隻叫“年”的怪獸,他很兇猛,卻又三怕,一怕火,二怕紅色,三怕聲音大。人們就藉着三怕用貼紅春聯,放爆竹來驅趕年獸,於是便有了放爆竹、貼春聯的習俗。

今天是大年初一,聽了這個故事,我真希望這世界真有年獸,這樣的話,我就可以看看它到底長什麼樣,然後把它趕走,做個“驅年大英雄”。

家鄉年俗作文 篇34

我給大家介紹介紹榮昌過年習俗;有殺年豬、吃刨湯、打餈粑、祭祀……

殺年豬是我們榮昌重要的過年習俗。一般農家每家每戶都要殺一頭過年豬。主人家選好吉日後,請來殺豬匠,當日將豬牽出豬圈,將其四肢捆住,拖上案板,來三個人分別按住豬的頭、身、尾,另一位屠夫將之前上祭的刀請來,拿着血盆,對着豬脖捅一刀,劃開一道口子,用盆接住鮮血。再開始分割豬肉。

殺完豬,主人家還要請客,擺宴席招待請朋好友。食材就有剛殺的年豬。許多美食上桌了:噴香的泡湯、脆皮的酥肉、爽口的滑肉……

過年還有餈粑吃。用蒸熟的糯米倒在石板上,用木製的錘子砸擊糯米,使糯米變溶,變的像膠水一樣粘,再用圓器物把餈粑做成圓形,象徵着一家人團團圓圓。

每家每戶都要準備祭品。一點也不能馬虎。“雞不能帶毛!”“酒裏不能沾灰。”還要將豬頭奉上,大人們忙得不可開交。小孩子們還要給先祖作揖,請求祖先保佑學習越來越好。

這就是榮昌特有的習俗,希望的家來我的家鄉,感受一下榮昌過年習俗。

家鄉年俗作文 篇35

過年了,到處都是“噼裏啪啦噼裏啪啦”的一陣陣鞭炮聲。你聽,這邊的響聲剛結束,那邊又響了。大過年的,爲什麼要放鞭炮呢?因爲在以前,人們認爲鞭炮可以驅趕年獸,才放鞭炮。可現在大家都放久了,因此放鞭炮成爲了一種新年習俗。

新年習俗其實有好多,放鞭炮只是其中一個罷了。另外還有過年要吃年糕,正所謂年年高。其中黃、白年糕還象徵着黃金白銀,給予了新年發財的願望;吃火鍋說明紅紅火火;吃魚意味着年年有餘,象徵着“吉慶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鮑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剛纔說到的都是吃的方面的,那行動上又有那些要做的呢?

做的其實都很簡單,有祭竈、掃塵、貼春聯、門神、年畫請神、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拜祖先、吃年 夜 飯、放爆竹、拜年、收壓歲錢等等。其中,想必收壓歲錢是小伢們(小孩們)最喜歡了的。比如說我,最多的是一年1萬左右,最少也有幾千。

這就是我們中國的新年習俗,我喜歡過年。

家鄉年俗作文 篇36

俗話說得好:“中國文化,博大精神”!確實是這樣得。從中國得傳統節日裏就可以看出那種精神!

“春節”是每年都會過得節日,也是大家喜歡過得節日。因爲每年春節大家都會聚集在一起,熱熱鬧鬧得吃上一頓年夜飯。這只是其中得一部分,晚上還有更好得春節晚會。

春節也是有許多習俗得,下面我給大家簡單得介紹幾種。

第一種:貼春聯。這是春節必定要做得事。春聯由上聯、下聯、橫批三部分組成,對聯上、下字數相同,橫批均爲四個字。如果你得腦袋夠豐富,自己也可以創造噢!

第二種:貼福字。這就是個十分有趣得字。一般貼福字都是正這貼,而許多家都是倒這貼,據說這裏隱藏得意思是“福倒了(福到了)”就這樣,它也是重要得環節。

第三種,也是最重要得一種:吃餃子。這就是全家人都喜歡得事,光包餃子可不行,還要在餃子裏放入特殊得東西,例如:硬幣、花生、棗等。每種食材都蘊含不同得意思,也讓家人在吃餃子得時候分享自己得喜悅!

“春節”得習俗還有好多,我就介紹到這裏,希望大家馬到成功、心想事成!

家鄉年俗作文 篇37

春節是我國得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裏,不同得地區有不同得習俗。

我得老家就有一個習俗:幹什麼事不能說“完了”,而要有“好了、滿了、圓了”。比如包完餃子不能說“包完了”,得說“包好了”或“包滿了”;吃完飯得說“吃好了”或“吃飽了”。我在想,那要是違背了這一條習俗會怎麼樣呢?

大年三十,爲了避嫌爺奶得忌諱,爸媽特意交待我不要亂說不吉利得話。吃餃子時,我想:“假如吃完餃子說‘吃完了’會怎麼樣?會被訓斥幾句?會不讓拿壓歲錢?還是會怎樣?”一個個問號從我腦子裏“蹦”出來,環繞着。“對了,就這樣!”一個鬼點子從我腦海裏跳出。我吃過飯,故意說了聲:“吃完了。”旁邊依就是吃飯聲。突然,爸爸意味深長地擡起頭,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然後又意味深長地在我背上不輕不重地打了一巴掌,我悻悻地走開了。

這就是我說話給我得教訓。

“完”在字典裏得意思是“盡,沒有了”,誰想在新得一年剛開始得時候就過完了呢?所以這一習俗也是人們想在新得一年裏祈求幸福美好得意思。

家鄉年俗作文 篇38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每當人們把這句話掛在嘴上,預示着新年又來了。十二月中旬新年的準備活動便如火如荼的開始了!

首先最大的活動便是殺過年豬。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豬肉仍是除夕餐桌上的比例最大的菜色。臘肉也是每家每戶必做。豬血丸子更是我們邵陽的一大特色。這些原料都在養了大半年的豬身上。每年除夕之前,屠戶都是最忙的,家家戶戶都需要他們的幫忙。一般在這天我們都會請親戚朋友一起吃飯,一起在過年之前熱鬧熱鬧。小時候最喜歡這樣到親戚家輪流吃飯了,氣氛熱烈,高高興興的。

新年除了年夜飯,另一個重頭戲便是拜年。我們的大年初一是不能到處拜年的,另一個便是這天不要花錢。據說是初一花錢,這一年就非常難進財了。對於小朋友來說,拜年就意味着存錢罐又多了壓歲錢,只希望親戚朋友們來的更“猛烈”些吧!我們那兒有些地方對拜年的親戚都會有回禮。比如扯一根紅布條再加上蘋果。紅布條寓意着這年紅紅火火,蘋果則是平安的“代言人”。

除了這些年俗,介紹一個我們邵陽的特色菜—豬血丸子。顧名思義,豬血丸子是用豬血、豆腐、碎豬肉揉成丸子,隨後用炭火烘乾。別看它黑黝黝的,味道可好了。除了臘肉,這也是家家必備。

隨着年齡的增長,過年的習俗並未改變,卻總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環境並未改變,只是身邊的人少了,隨之心態也變了吧。

家鄉年俗作文 篇39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今年我與爸爸媽媽一起回到闊別了三年的家鄉過年,家鄉那邊過年有什麼習俗呢?讓我給你一一介紹吧。

每到年二十八與年二十九,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動手做年糕與餅。年糕與餅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只不過年糕沒有餡料,而餅的餡料就豐富多了,有芝麻、花生、椰絲與白糖,味道香甜可口,媽媽告訴我預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年糕呢寓意着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到了年三十早上,家家戶戶都要殺雞拜神。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飯後開始貼春聯貼門神,紅紅的春聯真好看。我發現家裏還擺着一把帶葉子的`紅蘿蔔,問了爸爸才知道原來是象徵着日子紅紅火火。晚飯後小孩子洗澡換上新衣服,大人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小孩子放煙花,大人們聊天,一直等到十二點整,家家戶戶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在鞭炮聲中,迎來了大年初一。早飯吃素,然後到鄰居家串門。大年初二到初七走親戚拜年。最熱鬧的要數元宵後的正月十七遊神活動,當天連外出的人都會趕回來參加。“神靈”由小夥子用轎子擡着挨家挨戶依次巡遊,每到一家所有人都要出來拜,求神靈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這就是我家鄉的過年習俗。同學們,你們家鄉過年有什麼習俗,來與我分享交流吧。

家鄉年俗作文 篇40

春節,就是辭舊迎新的日子,是一家團圓的日子,也是我們最快樂的日子。

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春節就開始了。人們也都開始忙碌起來了。

農曆臘月二十四這天,稱爲“掃塵日”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大掃除,迎接新年。我們家也一樣,媽媽忙着洗衣服,換牀單,我幫着拖地板打掃衛生。一天下來,屋子變得乾淨,整潔。農曆臘月二十九是“小除夕”又爲“上供請祖”日。在以前,這天上墳請祖的儀式格外鄭重,家置酒宴,焚香於戶外。而現在,這個儀式逐漸消失了,我們只是在家裏進行簡略的祭祀。

農曆臘月三十又稱“除夕”,它在每個中國人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日子。因爲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消災祈福”。現在又對它賦予了新的意義——“閤家團圓”。在這天,不管職位是高還是低,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都要匆匆地趕在除夕前,回家去吃一頓年夜飯。

除夕也是我最喜歡的日子,這一天,我們一家三口都穿上了新衣服,打扮整齊,帶上大小的禮物去外婆家吃團年飯。一進家門,就看到滿桌的美味佳餚,讓我垂涎三尺。好不容易熬到吃飯的時候,我立即拿起筷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大人們嘮着嗑,敘着舊,邊吃邊開心地聊着。這時,我們小孩就乘機去說幾句祝福的話,必定會得到許多的紅包。

飯後,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看“春節聯歡晚會”。在晚會歡樂的樂鼓聲中,精彩的小品,幽默的相聲,優美的舞蹈,動聽的歌聲依次呈現在我們面前。一家人看着笑着,濃濃的親情在屋中蔓延。

農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是以前人們互相走訪拜年道賀的日子。而到了當今,人們利用這個大假出門旅遊、家中上網、朋友聚會。

這就是我眼中的春節,最中國的節日!

家鄉年俗作文 篇41

春節即將來臨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歡過春節。因爲大家可以貼春聯、看春節聯歡晚會、走親訪友……

記得去年春節快來臨時,我在家裏學寫對聯,我站在一旁看大人們寫對聯,只見他們手拿一支毛筆,在墨水裏蘸了蘸,然後就在紅紙上寫了幾個大字。具體內容我已記不清了。那一幅對聯寫得非常工整,我見了就對伯父說:“能教我寫對聯嗎?”我清楚地記得伯父問:“你會用毛筆嗎?你知道應該怎樣寫對聯嗎?”我搖了搖頭說:“不會。”於是他又說:“你今年又長大了一歲,居然連毛筆都還不會使用,趁着這個機會,我就教你幾招吧。”聽了伯父的話,我高興地跳了起來。

伯父告訴我,寫字時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後又詳細地告訴我應該怎樣使用毛筆。聽了伯父的一番話,我終於學會了使用毛筆的一些最爲基本的方法。接着伯父又讓我寫了幾個字給他看看。我寫了五個字:“我最愛中國”。寫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剛使用毛筆吧!伯父見了笑了笑:“字倒是寫得不錯,就是筆畫不直。”

於是伯父又教導我:“寫每個字時並不是要用同樣的力量,在寫每個字時,用的力量要有輕重變化,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更有變化,看起來也更美觀。伯父說完還示範地寫了幾個字讓我模仿。看着伯父寫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着伯父的樣子試着寫了幾個字,還真有進步,比剛纔寫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開心極了。

伯父還告訴我,寫字要經常訓練,多去模仿名貼。寫得多了,字就越寫越好看。在這個春節,我初步學了點寫毛筆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壓歲錢還更高興,還更實惠。

現在的人們一般都是在街上賣的現成的,那是油印的,也很漂亮。總之春節對聯是少不了的。

家鄉年俗作文 篇42

照老杭州人的習慣,春節的序曲差不多在過年前一個月就開始了。家家戶戶從這時開始就要包糉子了“糉子,糉子,一年到頭了!”這是一年最後才吃的。在這個月裏,差不多家家都包糉子。一個個的糉子掛在窗前,好像是一道綠色的簾子。

除此之外,這個月還要做臘肉。把一條條新鮮的五花肉放進一個裝有醬油的缸子裏,封起來,過年前幾天,掛在陽臺上風乾,爲了過年擺出大魚大肉的樣子。到過年肉色you人,一股肉香撲鼻而來,使人忍不住多吃幾口飯。

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炮竹。這爆竹啪啦啪啦的響,還照出一片火紅,喜慶又紅火。第二件大事就是穿新衣,男女老少都穿上了各自的新衣,顯得又精神了幾分。

大年初一要趕早起,大家搶着放頭炮,預示一年財源滾滾。經過一晚上的折騰,但大家都好像神采奕奕,一齊去拜年。還記得那天我去外公外婆家拜年,一進家門就看見貼在門後的大大的倒“福’,在往裏走,一股酒肉香迎面撲來,讓人垂涎三尺,可到了陽臺卻一陣刺鼻,昨夜的垃圾都沒倒了!我忙叫外公:”外公,這幾包垃圾不能倒嗎?堆在這裏臭死了!”外公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杭州人的習慣,初一不能掃地倒垃圾。奧,來這兒喝茶吧!”我跟着外公拿了一杯菊花茶。菊花宛在水中央,旁邊幾顆枸杞點綴着,一幅淡雅的山水畫出現在眼前。我喝了一口卻差點噴出來。我叫:外婆,這茶怎麼是甜的?哪兒搞錯了吧!”外婆不緊不慢的說“沒錯,這個東西叫糖茶,象徵甜蜜,喝兩口!”“噢~~~~”我頓時茅塞頓開。

春節是五千年的文化縮影,是中國人的特色,是中國人的特色!

家鄉年俗作文 篇43

今年過年沒回老家,不過在杭州過年也是極開心的。

還沒到年三十,每天早晨天剛剛亮,小區裏就此起彼伏地響起鞭炮聲。鞭炮聲時而大時而小,時而清脆時而沉悶。年三十越近,年味越濃。

年三十上午,姐姐特地爲我家送來了巧克力、蛋糕、奶糖和家裏做的風味小吃。爸爸在廚房裏不停地忙來忙去準備着團年飯,我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零食,中午時分,一桌豐盛的年飯已端上餐桌。爸爸說,團年飯中的魚、肉、豆腐都是團年飯的必備菜單,象徵着“年年有餘、紅紅火火”。

晚上,是年味最濃的時候,鞭炮聲響成一片。爸爸和我一也起點燃買來的“仙女棒”、“金箍棒”等煙花,煙花燃放出五光十色的火光,非常美麗。

年初一,整個杭州都籠罩在霧霾中。推開窗戶,竟連對面居民樓的輪廓都分辨不清。現在許多城市都因爲大量燃放煙花,空氣受到嚴重污染,微塵無法散去,形成霧霾。

從初一開始,陸續有小區的兩位姐姐邀請我們去她們家做客。在登門前,我和爸爸專門去水果店挑選了拜年的禮品,爸爸說,這是中國春節的傳統,從大年初一開始,就陸續爲親朋友好友拜年,拜年一定不可以空手,這是基本的禮節,也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姐姐們家的菜都非常豐盛,不僅有各種肉食,還有海鮮、小吃、餃子,平時的拿手好菜幾乎全都端上了飯桌。大家一邊拉家常,一邊吃飯,爸爸還和長輩們一起喝了點酒,非常開心,雖然我們不是一家人,但卻勝似一家人。

雖未回到老家,但在杭州過年,卻有着在老家一樣的年味,有着在老家一樣的親情。

家鄉年俗作文 篇44

來到四川成都,就看到串串臘腸、一塊塊臘肉、一隻只臘鴨,掛在居民的陽臺上或院子裏,在冬日陽光照曬下,油亮剔透,顯得格外誘人和喜慶。此情此景,讓人想到,新年即將來臨。

我的家鄉成都,過年風俗是家庭自制四川香腸。這種香腸是著名的四川小吃,有麻辣口味,還有鹹鮮原味,外表是油裏透紅,切開後是紅白相間。據說臘腸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我之前看過美食節目裏說,一般南方多臘肉臘腸北方多醃漬小菜。因爲南方氣溫高,過年前把肉做成臘腸可以吃很久不會腐爛。而北方剛好相反,冬季缺乏蔬菜,所以要準備各種醃漬鹹菜。

我奶奶是做四川香腸的高手,微微麻辣的香腸,配上排骨湯、白米飯,倍兒香!我問奶奶做香腸有什麼訣竅嗎?她告訴我,製作香腸的肉的肥瘦比例最好是3:7,要有一部分肥肉,不然太瘦的話香腸吃起來會比較柴。第二,要在香腸晾乾水分以後,就放入冰箱冷藏保存,不然晾曬時間過長香腸的口感就不滋潤了。最後,如果不會操作,還可以將醃好的肉和洗好的腸衣拿到專門灌製香腸的地方請人代爲灌製,但是家庭自制更有趣味。

在四川過年還能吃到很多美食,如紅油抄手、葉兒粑、三大炮。三大炮是我最喜歡的甜品。它是用糯米制成,先分成三小團後,用力拋摔向案板中央,發出“當、當、當”三聲,再澆上紅糖濃汁,送到嘴邊,香甜可口!

今年沒有回到老家過年,但是這裏的風俗,尤其是過年美食,讓我回“胃”無窮。現在大魚大肉已不再吃香,但許多人對家鄉小吃仍然情有獨鍾,那是因爲,年味兒就在這香噴噴的美食裏。是啊!當濃濃的香氣漾開之時,滿屋子是那麼幸福溫馨。

家鄉年俗作文 篇45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年一度的春節又要到了,到處都充滿了喜慶的氣氛。提起過年,就不得不談談我家鄉——東北的新年了。

東北,特別是農村,從臘月二十三起,就已經有了過年的感覺了。臘月二十四掃房,臘月二十九之前大采購,蒸棗饅頭和魚饅頭,爲新年做好準備。

大年三十兒一大早,家家戶戶就貼好對聯和福字,門前掛上紅燈籠。出門在外的人也都會在三十兒前趕回家,在新年這一天,一家人一定要團團圓圓纔好。

北方人過年有吃餃子的習慣,在大年三十兒守歲的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包餃子。用來包餃子的面不能全都用光,要剩點,說這樣是年年有餘糧。包餃子也不能乾巴巴的包,要在餃子里加點料。通常都會在餃子裏放幾枚硬幣,預示着有錢。說是能吃到加“料”的餃子會好運連連,小孩子們也會爲了吃到“好運”而多吃幾個餃子,或者是動點兒心眼兒,包餃子時,偷摸在餃子上做個記號,然後在吃餃子時仔細觀察,看看哪隻餃子肚子裏暗藏乾坤。

早在三十兒前,每家每戶就買好了大堆大堆的鞭炮,到了除夕夜,吃餃子前先點上一掛長長的小鞭,伴隨着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和十二點的鐘聲,新年就到來了。

到了初一,就要到親戚朋友家去拜年,孩子們穿上裏外都是口袋的新衣服去拜年,回來的時候,每個口袋都是鼓鼓囊囊的,臉上美滋滋的——既得了壓歲錢,又得了一大堆的糖果。

從大年三十兒到正月十五,到處都洋溢着濃濃的年味。十五元宵節,吃湯圓、賞燈,再熱鬧一回,春節就算過完了,十五之後,大人都回到工作崗位,孩子們則在意猶未盡中盼望着下一個新年的到來。

家鄉年俗作文 篇46

炮竹聲下,映照的是揚起笑的臉。很久沒有,如此暢懷的開心,如此肆意的快樂。我過年,我快樂。一道道晨曦劃破夜空;一個個燈籠飛上屋檐;一幅幅對聯貼上牆壁;一件件新衣奔離衣櫃;一聲聲爆竹響徹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飛舞;一陣陣歡呼請出紅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傳——過年啦!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大年三十俗稱除夕,在這一天家家都吃肉餃,寓意是昏昏沉沉地過完了一年。在吃餃子時要比家裏的人口數多盛一碗,就是希望“年年有餘”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會點上兩根大紅蠟燭,徹夜不滅,並且一直點燃到大年初一早上。也有人會在這一晚“守歲”,老年人守歲是對匆匆流去時光的惋惜,而小孩守歲,則是爲了延長長輩的壽命。俗話說“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大年初一凌晨五、六點的時候,我們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墳。一大早,我們便動身去上墳,拿着冥幣、黃紙,還有鞭炮。人們在上墳的時候,會將黃紙點燃後放在墳頭前,那燃過的黃紙灰被寒風吹起,像是逝者對人間親人的問候。

大年初一,家家吃素餃,而不會像前一天那樣吃肉餃,寓意是今年不能像去年那樣昏昏沉沉地過了。吃完早飯,男人通常會帶着一羣小孩去挨家挨戶地拜年……

隨後在大年初幾的這幾天,吃飯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時間都是在一天三頓飯之前,所以,這幾天鞭炮聲會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顯示出春節歡慶而熱鬧的氣氛。

一個普通平凡的習俗,更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這些文化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這些結晶需要我們繼承與保護。

家鄉年俗作文 篇47

《舌尖上的中國》曾說:“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是的,說的就是香腸、臘肉。這些味道是我的家鄉重慶過年時不可缺的年味兒,是記憶中家的滋味,灌香腸、薰臘肉也就自然成了重慶過年的一種儀式、一種風俗,重慶人碗裏有了香腸臘肉,才叫過年!

又到了一年年尾——重慶大街小巷、村頭村尾灌香腸、薰臘肉的時候。家家戶戶陽臺上無一不用晾衣杆掛滿了臘肉香腸,看上去喜慶無比,濃濃的年味一下子就出來了。

我站在外婆、外公身邊,一邊幫忙一邊好奇地看她將新鮮豬肉絞成肉絲,加以配料調味拌勻,接着套上“腸衣”,最後均勻地分成一段段,打好結後用一根繡花針放掉多餘的氣泡和空隙……和家人一起準備香腸是年味兒的開始。

灌好香腸,也不能忘記薰臘肉。飛速發展中的重慶過年年味兒最濃的,除了香腸,非臘肉莫屬。當臘肉掛起,熟悉了味道入口瞬間,那種俗世的熱鬧和煙火氣又回來了。“重慶的臘肉沿襲具有500多年曆史的民間加工祕方,“外婆一面用各種材料熏製,一面對我說”使臘肉從鮮肉到加工再到存放,肉質不變,長期保持香味,還能讓肉就不壞。“哦,所以用橘子皮和柚子皮熏製是爲了這些啊!“不錯,而且這樣還能使得夏季蚊蠅不爬,經三伏而不變質。”外婆耐心地繼續講到。原來一塊臘肉也有這麼多學問!

經過一系列的製作,到了香腸臘肉可以擺上餐桌時,春節就正式開始了。全家人圍在一塊兒,享用這獨具一格的地方美味,滿是年味兒的濃厚氣息。

家鄉年俗作文 篇48

廣州是一個擁有2200多年的歷史名城,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點,擁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如果有人問到,什麼時候來廣州旅遊最能體現廣州的地方風俗習慣呢?那麼我首先會向他推薦春節。

穿衣戴帽應該是廣州人過年最不重視的一項,但恰恰又成廣州過年時的另一道風景線。當代的廣州人對穿戴的個性追求完全不亞於香港人,所以,在大年初一之前的兩三個星期的時間裏,就成了當代廣州人到各大商場和店鋪選購新年衣物的黃金時期了。大人們都會帶着小孩子上商場親自爲孩子挑選衣服。紅、綠、藍、紫各色各樣的穿戴別具一格。過年要穿的紅紅火火,這在廣州人的眼裏早已成了古風古俗,他們的追求則是穿的時尚,穿的有個性。所以看看新年期間,花街或商業大街上的人,就知道現在流行什麼款式了。

民以食爲天,尤其是最會吃和最能吃的廣州人,過年的食物是十分豐盛的。在過年那會兒,家家都會吃一些糖糕和油炸食品。又香又滑的年糕灑上特製的白糖放入鍋中蒸上幾十分鐘,那香軟甜蜜的滋味準讓你贊絕不口,這還寓意着新的一年步步高昇,生活過的甜甜蜜蜜。而一些油炸食品則寓意着生活過的有滋有味。

“年廿八,洗邋遢。”廣州人喜歡在大年初一前三天在家裏舉行大掃除。大掃除之後,大多數廣州的家庭婦女就會抱着寶寶去洗個澡,寓意是將身上的晦氣洗去,過上一個富裕年。

到了大年的初一,如果天氣良好的話,很多廣州人都喜歡去登山,這樣俗稱“行大運”,人們不僅想在新的一年裏獲好的運氣,而且更想登高望遠,希望事業蒸蒸日上。比之於全國其他地方,廣州人更有權利說一句:春節來了!

家鄉年俗作文 篇49

春節習俗——吃餃子

要說到春節的習俗,那我明白的可就多啦!比如放鞭炮啦,走親訪友啦,貼春聯啦,吃餃子啦,簡直是多的數不勝數。但是對於我這個美食愛好者來說,最最期盼和喜愛的,當然還是吃湯圓咯!

湯圓味兒好,做法很重要!這不,今年的春節,我們家又要準備吃湯圓了,我也不時會在廚房中打打下手。

其實湯圓的做法也很簡單。這第一步,當然就是和麪了。面和好以後,就能夠取下一塊,或大或小都能夠,然後將它捏成一個厚度中等的小餅子,再將原有的湯圓餡兒放一些在小餅子的中央,之後將小餅子慢慢地團起來,先團成碗狀,最後團成球狀。而第二步,就能夠將這些做好的湯圓放在有着開水的鍋中煮,直到煮熟爲止。

湯圓一出鍋,頓時就香氣四溢,讓人聞了就垂涎三尺。

最後能夠吃湯圓啦!此時的我,情緒可真的是興高采烈,迫不及待地想要吃到這天的湯圓。過了一會兒,餐桌旁的人都到齊了,湯圓也一碗一碗地端了出來。我手裏拿着筷子,看着碗裏那又鼓又熱的湯圓,心裏總是熱乎乎的。——實在等不下去了,於是我從碗中夾起一隻湯圓,然後留意翼翼地咬了一口。哇塞!這味道簡直是美不可言哪!那軟軟的麪皮,還有那又香又甜的餡兒,直朝我的喉嚨奔去。這滋味,可真是給人一種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湯圓,在某些地方又叫糰子,讓人有一種在新的一年中能夠團團圓圓的完美期盼。

怎樣樣?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對我喜歡的這個春節習俗有種一種期盼的感覺呢?心動不如行動,此刻就開始做湯圓吧!期望今年的春節,你也能吃到美味的湯圓。在新的一年中,你也能和你的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家鄉年俗作文 篇50

寒假的一天,我和媽媽一起要去白鹿塬影視城,走在路上我說:“媽媽我們來玩成語接龍吧。”因爲我小,媽媽說不會的可以用詞語代替,一路上我們說了很多成語,有的成語我還是第一次聽到的,我也是長了不少成語的知識。忽然聽到媽媽說“我們到了!”此時我和媽媽心裏是又激動又興奮。

我們走過了古老的城牆和一個長廊,我看到街邊擺放着各式各樣的玩具和美味的小吃,真想每一種都品嚐一下!哦,對了!我還看到了舞獅子,一個人舉着獅子頭,一個人拿着獅子披風,兩個人扮成獅子跳桃花樁,從最低的梅花樁到中間的梅花樁,獅子配合着鼓點,胸有成竹的在梅花樁上跳來跳去,隨着鼓聲越來越密集獅王發起了挑戰,他向細細的鋼絲走去跳到了最高的桃花樁現在獅王離地面已經有六米多了!我和媽媽都驚呆了!大家一起鼓掌爲精彩的表演喝彩。

看完表演媽媽說:“你一定要向扮演舞獅子的兩個人學習: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恆的精神!”

看完舞獅子,我又看見了小糖人。火上有一個熱鍋,鍋裏面有融化的糖。因爲我屬牛,所以阿姨幫我做了一個可愛的小牛。阿姨拿起大勺子先畫的是小牛圓圓的小臉蛋兒、粗壯的牛角、圓溜溜大眼睛、小小的鼻子和嘴巴、龐大的身體,還有強壯的四肢和尾巴。阿姨眼明手快、眼到手亦到地進行造型,一氣呵成。當造型完成後,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剷起,粘上竹籤。小牛在阿姨的手下顯得栩栩如生,非常的可愛。

到了傍晚我們依依不捨的回家了。我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假日!

家鄉年俗作文 篇51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與流傳久遠的風俗習慣有着密切的聯繫。如:過年時吃年夜飯、給孩子們壓歲錢、貼對聯、拜年等。每一個節日的背後都有一個傳說、一個故事、一種風俗。我要介紹給大家的是我們家鄉過年的風俗。

大年三十的早上,媽媽會拿出擺東西的盤子,把各種好吃的零食擺放到盤子裏,擺得非常整齊。還會拿出水果盤,擺上各種水果。擺上蘋果,表示新年平平安安;擺上火龍果,表示新年紅紅火火;擺上橘子,表示新年黃金萬兩……媽媽還會拿出四個杯子,杯子裏是放紅棗泡的水,說是鴻運當頭。

最後,媽媽打開大門,開始燒香並對着門拜三下,嘴裏還唸叨着些什麼,應該是說一些新年的願望和祝福。

初一的早上,全家人早早起牀後各自穿上了新衣裳,互相拜年祝福。一家之主的媽媽連忙煮湯圓,並且在每個碗裏放一些糖,煮好後都恭恭敬敬地坐在桌前吃,我覺得很有儀式感。圓圓的湯圓甜甜的,也預示着新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吃完湯圓,我們全家就出門去長輩家拜年啦,拜年可不能空手去,必須得提着禮品,比如牛奶,禮包,酒等。

拜年回來後,媽媽又開始忙着準備中餐啦。

中午時分,能幹的媽媽端出了一盤又一盤的美味菜餚,一般都要做十個菜,代表十全十美。當然,桌子上必然會有一條魚,表示年年有餘。接着,全家人開始舉杯慶祝,一起吃快樂地吃起了團圓飯!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朋友們,你們那裏過春節是什麼風俗呢?趕快來分享吧!

家鄉年俗作文 篇52

新年踏着農曆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成都的城鄉。這天是成都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新年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着人們送竈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願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爲竈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竈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爲全家降福免災。祭竈的儀式多由家裏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竈頭祭祀竈神,祈求竈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竈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竈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後,再放爆竹接竈王爺下凡。這是成都“過小年”的古俗,現在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

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着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餚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徵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爲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溫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家鄉年俗作文 篇53

咱威海的春節只有初一到初五六那幾天,而我老家那邊在臘月二十就開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可以說是一年中最美好的二十五天。

從臘月二十開始,家家都有了過年的樣子:家家去買過年用的,比如:春聯,鞭炮,福字、香、紙好多東西。

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村子裏的鞭炮聲就響起來了。到了晚上,姥姥便開始忙了起來,她把竈王爺面前擺的破舊的小盤子拿走,換上了嶄新的、精緻的小盤子。我便問姥姥:“爲什麼要這樣做?”姥姥對我說:“在民間,相傳臘月二十三,是竈王爺昇天的日子。他要向玉皇大帝上報這一家人的好壞,玉皇大帝會對這一家人有賞有罰。”說完後,姥姥又忙了起來。我看見姥姥又找出了幾顆糖果,一杯清水,一把料豆和一把稻草葉。我又問姥姥:“這些是用來幹嘛的?”姥姥告訴我:“這些是給竈王爺的,糖果是用來路上餓了吃點兒糖,清水、料豆兒和稻草是給竈王爺坐騎用得。”姥姥講完,突然叫起來:“關東糖要糊了!”“呢?關東糖?是幹啥的?”姥姥告訴我:“關東糖是要把竈王爺的嘴給封上,讓他到天上只說好話!”聽姥姥講了這麼久,我想,哎呀!鄉村的規矩可真不少。

這個年,我是在姥姥家過的。我從臘月三十回到了姥姥家,一直到正月初七回到了威海,聽媽媽和同學們講:今年的威海,過年一點兒鞭炮聲也沒有,好無聊啊!哎呀!還是在鄉村過年好啊!有過年的氣氛,有好吃的飯菜,最好的是——沒有作業的壓迫。年啪啦的走來,也噼裏啪啦地走去!年希望你再次回來!

家鄉年俗作文 篇54

農曆12月27日,我和爸爸媽媽坐上合肥的高鐵,兩個多小時過去了我們到了老家。

到了家裏,我看見了到處都是過年的身影,大人們買了雞、鴨、鵝、魚、肉等。好多菜,每家每戶屋檐下都掛滿臘肉,鹹魚。鹹鵝等。聽爸爸說:“我們老家每到冬天家家戶戶都鹹了好多鹹菜,那是因爲以前家裏窮吃不起菜到了冬天就鹹了好多菜留着過年吃”。

過了兩天就到年三十了,早晨我和大伯家的哥哥起的很早,爸爸帶我上街買鞭炮、禮花、煙花、春聯,看見街上人山人海,一片過年的氣氛。

到了年三十的下午,我們就開始貼春聯了,媽媽拿着膠水抹在春聯上,爸爸和大伯忙着把春聯貼在門上,我看了一看看到了許多好看的春聯:“富路條條通寶地,財源滾滾進家門”。“迎春迎富貴接富接平安"家興財源廣,福旺富貴長”。“和順迎進滿門春,平安接來閤家福”等。還有放糧食的地方貼上“五穀豐登”爸爸還讓我在雞籠的地方貼上“六畜興旺”代表明年的雞長的又大又肥。

貼好了春聯,大媽和奶奶兩人就開始燒飯了,燒了很多很多的菜。在吃晚飯之前我們還燒香。放鞭炮,吃晚飯的時候,我們還敬奶奶酒,祝奶奶身體健康,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晚飯後我就開始放煙花了,整個街上都是放煙花的人,我們就和街上的人一起放起來了,啊!多麼好看的煙花呀!五顏六色像一朵朵鮮豔的花朵,小朋友們忙着放煙花,大人們開始走家竄戶地去辭歲,互相祝賀新年更好。

這個春節過得真充實,看見了以前沒有見過的事,也學習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過年風俗,我想明年還回家過年。

家鄉年俗作文 篇55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裏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爲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爲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纔算真正結束了。

家鄉年俗作文 篇56

人的一生,撲朔迷離,唯有心靈皈依,才能看穿。

風,吹動着悠悠的白雲,也吹動着經幡,可吹不動的,是人們的堅持。那遙遠的地方,便是人們一生所堅持的信仰。天籟一般的歌聲穿透着人們的心,帶着內心的純潔,滿腔的虔誠,一步三磕頭,向着高原之巔,雪域聖殿走去。布達拉宮,這個神聖的地方,就矗立在這。這裏,是人們的歸屬。又是一次日出,彷彿聽見了晨曦的鐘聲。那鍍金的大鐘所發出的聲響,迴盪在布達拉宮,活佛傳頌着藏經,似乎,就在耳畔旁縈繞。經過多少次的日升月落,才得以到達。纔到達心中所向往的地方。一路上,是無數的坎坷,可不正也看穿了這世間,找到自己應該所處的方位。他們活着,就只是單純的爲了這個信仰,就算與時間爲敵,就算,與全世界爲敵,不變的是依然堅持着這個信仰。

他們將心皈依給佛祖,獻出純淨的靈魂。他們,不同於其他的唸佛人,他們,爲的不是祈福,而是自己的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承佛慈力衆心信樂。心,皈依於此,不變的純潔。也許,在世俗的目光中,這就是不可理喻,就是癡心妄想,但是,他們又是看得最清楚的人,這世間的紛紛擾擾,早就不是一回事。抵擋住外界的攻擊,在這片土地上,在這皚皚白雪上,留下光榮的印記。

人,總是會迷失了自己,尋找不到在這世間的意義,但朝聖者們,總是活得比別人更爲清醒,因爲,他們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了該堅持的東西。布達拉宮,這個在高原之巔的雪域聖殿,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涯。

朝聖路上,雪域中的那一抹高原紅是那樣質樸,他們的臉上盪漾着虔誠和滿足,澄澈、燦爛,一如通透的藍天。

家鄉年俗作文 篇57

春節將至,辭舊迎新,這段時間,據稱意在洗去一年的纖塵和污垢,祈盼新的一年有新氣象,所以爲了這個重要的節日,全家人一起動起來幹活,把家中上上下下里裏外外打掃乾淨,就是過年前搞好清潔。中國人的習俗是不能把舊的、髒的東西帶到新的一年裏,所以,平時打掃時顧不到的邊邊角角也要翻出來徹底清。男人還要剪髮,女人要洗頭。置鮮花,家家必置,包括擺年桔、擺水仙、插鮮花。春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喜歡在大門上或廳堂裏掛上“福”字或年畫,有的人家還將“福”字倒掛,意即“福”到。

團年飯,是一家在除夕夜歡聚在一起吃飯。它飽含和凝聚着濃濃的親情,特別受中國人的注重。吃團年飯要一家人齊齊整整,團團圓圓,還特別講究菜式。團年飯特別看重“好意頭”,菜式就代表着深深的寓意。如魚(象徵“年年有餘”)、髮菜、生菜(音取“發財”、“生財”),豬手(粵語與就手音近,通常與髮菜一起弄,寓意發財就收,但現在不能非法採摘髮菜,多用生菜代替,寓意生財就手)。正月十五元宵節食“湯圓”,寓意全家人在新的一年裏平安團圓、幸福美滿。

我記得,小時候一家人一起放煙火的情景,煙火很漂亮,大家都和開心。但是現在普遍都禁止私自燃放煙花鞭炮,過年已經沒有鞭炮放了,現在一般只有在鄉村纔可以燃放煙花和鞭炮。有點遺憾……

新年逗利是各地皆有,不說了。“恭喜發財,利是逗來”也成了廣東人新年用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句。也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說的話。所以過年誰最開心——就是我們小孩!

家鄉年俗作文 篇58

照我們東北這裏的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就開始了。這一天差不多就是春節的“彩排”。在這一天,家家都和過年一樣吃餃子。

過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按照東北傳統習俗,這一天要進行一年中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把屋裏屋外徹底清理粉刷乾淨迎接新年。

到了二十八,就要開始蒸饅頭了,這是爲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爲春節祭祖用。

一到過年,就更熱鬧,我們東北人是很注重春節的,也很講團圓。所以無論身在何方,兒女們都要儘量回家,全家人團團圓圓吃頓年夜飯。團圓飯的菜必須要有魚,有雞。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團圓飯的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老人和長輩給孩子壓歲錢,祝賀孩子們又長了一歲。大家一塊兒放鞭炮,希望趕走過去一年的種種不愉快,高高興興地迎接一個新的開始,希望在新的一年裏工作一帆風順,家庭幸福美滿。

過年時,那紅彤彤的對聯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家家門前都貼上春聯,喜氣洋洋。至於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各家門前都紅彤彤的,對聯市場紅彤彤的,大街小巷也紅彤彤的。那火紅的對聯,鮮豔的中國紅,紅出了紅紅火火的日子,紅出了一個幸福美滿的社會。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元宵節也是很重要的,吃元宵,看燈會。大紅燈籠要一直掛到三天以上才能結束。

一眨眼,到了二月二春節就結束了,學生們就要去上學了,大人們也照常做事了。在東北,年,過得分外熱鬧。

家鄉年俗作文 篇59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爲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着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爲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爲,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家鄉年俗作文 篇60

我的家鄉風俗很多,如清明節吃雞蛋,七月七吃小餅,八月十五吃月餅,元旦吃餃子,春節吃餃子、喝糖水……在這衆多的家鄉風俗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

“春節”,家鄉人又叫過年。在這一天還未來臨之前的十幾天裏,家裏的大人們就停下手中的活,開始準備過年用的年貨。大人們出去趕集,買雞、鴨、魚、肉,有的大人留在家裏給孩子們做過年要穿的新衣服,老人們就準備過年用的吉祥品。這些吉祥品全部是用麪食做的,如龍、鳳凰、八角饅頭、年糕等。再過幾天,這些活都做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忙活着收拾房間,做一次徹底性的大掃除,要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每次家裏的玻璃窗總是歸我。這時候,我總是興致很高,我會使出我的巧妙方法,把玻璃擦得乾乾淨淨,明亮的玻璃照得我心裏亮堂堂的。

終於迎來春節了。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眼瞧出去,每家每戶門口都掛上了大紅燈籠,貼上了對聯。伴隨着“噼啪”的鞭炮聲,飯菜就端上了桌子,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文藝聯歡會。最高興的還是初一早晨,清晨大約三四點鐘時,外面的鞭炮聲就“震耳欲聾”了。大人們忙着下餃子、放鞭炮,我們小孩子從裏到外換上了新衣服。吃飯時要先給老人們拜年,拜完了年,老人就送給小孩子壓歲錢。早晨的餃子中包着錢、栗子、糖、棗之類的東西,每次我都拼命吃,期望能吃到糖和栗子,因爲它象徵着來年能甜甜美美的,能激勵我努力學習。

紅紅火火的春節一過,人們就要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我喜歡春節,春節是晚霞,是歲末的最後一道風景;春節是朝霞,預示着紅紅火火的一年又要開始了。

家鄉年俗作文 篇61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着農曆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着人們送竈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願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爲竈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竈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爲全家降福免災。祭竈的儀式多由家裏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竈頭祭祀竈神,祈求竈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竈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竈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後,再放爆竹接竈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此刻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

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着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完美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餚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徵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爲火給人類帶來了禮貌、帶來了溫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我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家鄉年俗作文 篇62

過年啦!過年啦!

新年的腳步滴滴答答,新年的爆竹劈劈啪啪,新年的煙花紛紛灑灑,新年的祝福不能落下。

我的家鄉在博興縣興福鎮村高村那裏。過年時,通常都吃餃子。

在年三十上午炸年貨,炸肯定是用油,過過油的意思是“越過越有”。下午兩點左右,男人們準備好給祖先上墳的供品,這裏面有糖果、蘋果、香蕉、炸的年貨有魚和丸子,還有白酒,再拿上鞭炮告訴祖先過年了!還有香和黃紙(給祖先在另一個世界裏花的錢)。男人去上墳,女人在家包水餃,有的人準備肉餡,有的人準備白菜和韭菜,有的人和麪,準備好後女人們動手包水餃,我也在一邊忙這忙那,把一個個切好的面丸摁扁,在我們還沒有包完時,爸爸、大爺、二爺爺、小叔上墳都已經回來了。奶奶對大爺說:“把這上墳的供品給孩子們吃了,代表着祖先保佑着孩子們在新的一年中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餃子不一會兒就出鍋了。奶奶先把剛下好的餃子供給驢和馬,叫驢和馬揹着金子和銀子來咱家過年然後把一根長木頭擋在門外,意思是不讓驢和馬走了。年三十下午五點鐘放鞭炮,告訴我們過年啦!放完鞭後,我全家人圍在一起吃水餃。

晚上八點時,全家人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直到深夜十二點時聽到外面一片鞭炮聲,這預兆着2012年的第一天就要來臨了。

到了明天四點左右就起牀把包好的水餃下出來,吃完後,我先給奶奶拜年,然後出去挨家挨戶地去拜年,直到六點時又會再次聽見那響亮的爆竹聲。

這就是我的家鄉過年的風俗。

家鄉年俗作文 篇63

一年結束了,在除夕夜是團圓夜,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的,慶祝一年平安結束,新的一年好的開始。在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忙着準備年夜飯的食材,一大早就能聞到雞鴨魚肉的香味。客人們紛至沓來的來到我家,大人們就會給咱們小孩壓歲錢,咱們小孩在新年裏最開心,因爲就要放鞭炮了。

早晨,咱們一家人忙開了。媽媽在大門上貼春聯。映入我眼簾的是“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則幫媽媽貼“福”字,正要貼在門上。媽媽連忙阻止我,說道:“‘福’字應該倒貼,就是‘福’到的諧音,福光臨咱們家了。春節帖春聯有喜慶、財氣、吉祥之意。”我一聽,趕緊把“福”字倒貼了。爸爸也在精心準備,掛起了一盞盞紅燈籠。我想:這紅燈籠難道不就代表着咱們祖國的面貌在日新月異地變化着嗎?

大人們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門口,把一個個的圓形鞭炮也放在門口。大人們拿着打火機把一個個的鞭炮全點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裏啪啦”得響,圓形鞭炮“嗖”飛上天,再“轟”得一聲爆炸。咱們小孩子開心極了。

放完鞭炮後,一家人就圍着一張桌子吃團圓飯,還有吃餃子,吃餃子最有趣了,這吃餃子還能吃到錢,誰吃到錢了那誰在新的一年裏的運氣將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爭着吃,看誰也搶到那個有錢的餃子,然而不管吃到的也好,沒吃到的也好,這種搶着吃餃子的氣氛是最難忘的。

晚上八點整,咱們全家準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使人陶醉其中;那優美的舞姿,使人讚不絕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話,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聲小品,使人開懷大笑……陣陣歡聲笑語盪漾在客廳上空。

家鄉年俗作文 篇64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曆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着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母親。

我看見母親將“福”字倒着貼,我固然知道爲什麼要倒着貼,將‘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啊?”母親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爲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也是享受那份愉快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穫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愉快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家鄉年俗作文 篇65

我的家鄉在巴馬縣的坡幫村,那裏的過年習俗可真有趣。如果你不信,就聽我說說吧!

大年三十的早上,爸爸把我和哥哥叫過去說:“你們去河邊把我們家的牛、豬、雞、鴨……給帶回來。”說完,把一個籠子和兩條繩子交給了我們,我就拿了一條繩子,心想:“真刺激,我還是第一次去趕牛呢!肯定很好玩。”這樣我就和哥哥高高興興地上了路,一路上我們還看見許多小朋友也跟我們一樣,去要他們家的牛、豬、雞、鴨。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河邊,我一看河邊什麼動物都沒有,更沒見爸爸所說的牛、豬、雞、鴨……只見河邊只有一塊塊各種各樣、形狀各異的石頭,我就問哥哥:“我們家的牛、豬、雞、鴨……在哪?”哥哥指着河邊的石頭說:“在那裏呢。”接着說:“走,一起去把石頭裝進籠子裏,這就是我們要的雞、鴨、牛、豬等。”我不懈地問哥哥:“這些是石頭呀!怎麼是家禽呢?如果把它裝進籠子裏呢?等真的牛、豬、雞、鴨來了怎麼辦呀?”哥哥坐在河邊的大石頭上跟我說:“因爲這是我們家鄉的一種風俗,這些石頭代表了牛、豬、雞、鴨……每年年三十的早上,這裏的人們都會到河邊來把它們拿回家,先放在門外,到了晚上12點放完鞭炮後才能拿進門放在家裏,表示來年家禽興旺、有吃有財的意思。”我一聽,這才明白。我心想:既然是這樣,我就多拿幾塊石頭回家,我們家明年就家禽興旺,有多多的牛、豬、雞、鴨等。於是,我就和哥哥選了幾塊石頭裝進籠子裏,又用繩子綁了幾塊石頭,就高高興興的拿回了家。

你們說,這樣的風俗是不是很有趣?

家鄉年俗作文 篇66

快過年了,家家戶戶都是忙的團團轉,因爲新年的習俗很多,要準備的東西一樣都不能少。

先來說說煙花吧,新年必不可少的,聽大人們說,過年的時候放炮,不僅是爲了好看,更主要的是去掉一年的晦氣,希望我們下一年有個好的開端,呵呵,我似懂非懂。

我們家早早就買來了這些東西,有長有短、有方有圓,看着那堆紅似火的鞭炮,真是惹人喜愛,禁不住就想伸手拿。一旁的媽媽趕緊提醒我:這東西可不是鬧着玩的啊,都是易燃物品,裏面全是炸藥,占上火就會爆炸,小孩子可不敢隨便拿着玩,大人放炮的時候你們在旁邊看着就行了。

可是媽媽我太想玩了,你就讓我玩一次嘛,或者給我一個小點的。

你這孩子,哪有女孩像你這樣愛玩炮呀,這樣吧,給你一盒“煙花棒”,用打火機點着,它就會呲出“點點星光”,你可以兩隻手拿兩個,來回轉圈,可漂亮了,這個是比較安全的,要不你試一下。

好啊好啊,我歡呼着照着媽媽的話做去了,還真是的,呲出的火星果然像天空一閃一閃的星星,好美!

放炮還有一個講究,就是時間問題:你平時不管什麼時候放都無所謂,但到了大年三十中午、晚上(也就是我們的除夕之夜)吃飯之前,還有天不亮起牀之後(我們通俗的說法就是起五更)是必須要放炮的,而且家家比誰的響亮,那可是很有面子的哦。

其實放炮還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由其是小孩,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比如把炮放到一個破碗下面,或者放到小水溝裏,看炮把碗炸多高,看炮濺起的水花,都是挺有趣的事。

家鄉年俗作文 篇67

你們瞭解博白的過年風俗是怎麼樣的嗎?一定不是很瞭解吧~~那好我現在來告訴你吧?

在三十之前,每家每戶都要購年貨,買新衣服,大人小孩都要買新衣服,因爲要穿起些的衣服迎接新年的到來,也就代表新的一年有新變化,小孩長大了一歲。買爆竹,是準備除夕晚上放的咯,表示喜氣洋洋,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種方式。

準備好各種吃的,喝的,用的之後,房子也不能不準備了。那就是來一次家庭大掃除,這樣我們就把舊的不好都掃出去,把“新”迎接進來了!

除夕到了,這是最熱鬧的一天,家家殺雞,首先要祭拜祖先,讓祖先先吃飽,這也是守孝的一種傳統。祭拜完祖先,我們就全家人圍着一桌好菜,開始吃年夜飯了。這個時候,不管是多遠、多忙的人都要回到家裏和家人團聚!到了晚上,大家都穿起了新衣服,家家燈火通宵。一過晚上12點,家家都開始比賽放鞭炮,一般不準間斷,代表“連連發”。

到了大年初一,初一和除夕有很大的不同,鋪戶都上着板子,一打開就看到昨晚的爆竹紙皮,看哪家的爆竹紙皮厚,就說明哪家旺。

大人小孩早上到親戚家拜訪,女人在家裏等待各個來拜訪的親戚朋友。來拜訪都要帶上新年禮,其中必須有“大蒜”和“麪條,“大蒜”代表新的一年有新的“打算”,“麪條”則代表“有頭有面”。

元宵節,家家去看別人表演節目,大街上都是火紅的燈,有說,有唱,演雜技,什麼的,非常熱鬧。

小孩們買各種花炮燃放,跑到大街上玩。多麼快樂。

這就是我的家鄉博白過年的風俗!

家鄉年俗作文 篇68

春節,是我國漢民族和許多少數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當然安陽也不例外,春節這天是陰曆大年初一,是我國農曆的歲首。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創立《太初曆》,將每年的第一個月定爲歲首,初一叫做元旦,又稱元辰、元日、元朔等。元是開始,旦是早上的太陽。宋代《夢樑錄》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爲新年。一歲節序,此爲之首。”現代的春聯中我們還能看到“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的字樣。

春節前人們還要寫春聯,貼春聯,掛紅燈籠,除夕夜放鞭炮,大人給小孩們穿新衣戴新帽,一家人在春節中忙得不亦樂乎。自打除夕夜的鐘聲響過之後嗎,新的一年就開始了。小孩子和年輕人要給老年人拜年,老年人要給晚輩壓歲錢。春節期間人們走親戚,串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吃年飯,拉家常。一年中的故事都要在這時講出來。生活的樂趣掛在人們的臉上。

大約在雨水節的前後,到了農曆的正月十五,就是人們一年中玩耍最盡興的元宵節了。在元宵節裏,家家都要吃元宵,因爲元宵節吃元宵象徵着家庭團圓、和睦、幸福,國家繁榮昌盛。除了吃湯圓,人們還要參加一系列的節慶活動,比如在元宵節裏猜燈謎。

到了正月十六,就到了該逛廟會的時候。小販們在廟會上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各樣的玩具。而且只要在安陽趕廟會,你一定要拿着柏樹枝,走過那長長的安陽橋,這樣代表着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裏平安、幸福。

一眨眼,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們該去上學了,大人們也該上班了,每個人都在爲自己的事情忙碌着。安陽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許多漢民族和少數民族一起過年,而且過得十分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