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通用28篇)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通用2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尊重民族風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通用28篇)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1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髮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闔家團聚、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這個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讓我們去走近它,瞭解它吧!

苗族大約有740多萬人口,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帶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在山嶺之中,給人一種祥和的氣氛。

苗族人認爲萬物有靈,崇拜自然。他們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則迷信鬼神和巫術。苗族人對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認爲是靈性的體現,如果遇到,就會對其頂禮參拜。他們大多數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極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還認爲世上有鬼神,他們認爲鬼有兩個種類,一種爲善鬼,也就是神,會給人帶來幸福、好運。而另一種則是惡鬼,他們認爲,死去的人或動物的怨恨化做的惡鬼,會帶來黴氣、厄運、災禍。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認爲盤瓠(一種神犬)或楓樹楓木爲他們的始祖,把它們當作祖先來崇拜。很有意思吧!

他們的飲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爲主食,油炸食品則以油炸粑粑最爲常見,裏面包着鮮肉或酸菜,味道極爲鮮美。苗族人還愛吃酸、辣味的食物,他們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介紹完飲食,就要介紹服飾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愛戴銀飾。銀飾的種類也很多:有銀花冠、銀牛角、銀花帶、小銀花墜……

這就是苗族,一個獨特的民族,聽了我的介紹後,你熟悉它了嗎?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2

“一步邁進歷史,一日遊遍中國”這句華麗的標語不僅點出了錦繡中華。民俗村的好玩吸引人,更增添它的了神祕。其實錦繡中華。民俗村是反映中國的歷史,文化,藝術的主題公園,深圳因爲有了它的點綴而顯得更有文化氣息。

今天,我來到了這個歷史聖地—錦繡中華。民俗村。進入錦繡中華·民俗村後,一條筆直的樓梯出現在我的眼前,樓梯上還有着兩條可愛的金黃色長龍,我順着樓梯走了下去,迎接我們的是一個開闊的廣場,我被各種形形色色造型奇特的房子驚呆了。

首先,我們看了大型原創實景歷史劇《金戈王朝》,雄渾的鐘聲帶我們回到四百多年前的萬曆年間,因倍受慘孽統治,遼東地區滿族英雄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建州,以區區四萬軍隊和無畏氣概迎戰數倍於他的朝廷四十七萬大軍,在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裏,在兵臨城下的緊要關頭,在鐵背山前的薩爾滸河畔,打響了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壯烈之爭。看了這部這麼震撼的大型原創實景歷史劇《金戈王朝》,不禁被那馬背上民族的豪邁與雄風感染了,好像自己也親身經歷過這一場驚心動魄,逼真壯闊的歷史戰爭!

然後,我們看到了西藏的布達拉宮,走進去,又依次看到了:廣西的象鼻山,北京的故宮,頤和園,雲南的石林,西安的秦兵馬俑,看得我眼花繚亂,每一個景色都栩栩如生,淋漓盡致。看了這麼多,我彷彿在全國各地都走了一遍。

看完了許多名勝古蹟後,弟弟突然說:“我剛剛看見有潑水玩,我也想去。”姨媽聽了,立馬帶我們來到了舉行傣族潑水節的地方,潑水節是傣族的節日,用來潑去各自的黴運,在這個地方,只要你不怕弄溼衣服,就可以和傣族人民一起感受傣族風情。弟弟迫不及待的想去玩,可我們又沒帶換洗的衣服,這可怎麼辦啊?弟弟好像看出了我心裏所想的,說“姐姐,那邊有賣雨衣和水盆的,只要六十元,雨衣45,水盆15。有了雨衣就不怕弄溼衣服了,有了水盆,就可以盡情地潑他們了。”一邊是昂貴的潑水必需品,一邊是弟弟苦苦哀求的眼神,我也不知如何是好,便把目光投向了姨媽,姨媽說:“沒關係,買吧!”於是他們在噴水處裝滿一盆水,就開始潑了。大家潑完了一盆又一盆。不一會兒,弟弟就變成了穿着雨衣的落湯雞,當然,誰也不例外。大家都玩得興高采烈的!

天漸漸地黑了,我們也該回家了,我感到這一天的旅程太棒了!錦繡中華·民俗村讓我見識許多東西,瞭解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走遍了中國的名山大村。朋友,如果你來到深圳,可千萬別錯過這麼好的地方!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3

“56個民族一家兄弟,愛我中華,愛我中華……”。家喻戶曉的一首經典之作,流露着一個國家,團結、繁榮、昌盛等。

雲南有“彩雲之南”,“金屬王國”,“動物王國”……當然也是少數民族最多,鄉土民風忒別純的地方之一。比如德宏傣族,有景頗族,慄粟族,阿昌族,德昂族… 雲南只可會意不可言傳,需要切生去看,去聽,去感悟。應爲雲南風景數不勝數,豐富多彩,就用德宏舉例詮釋雲南角落美。

雲南德宏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有“孔雀之鄉”,“日光之城” ,小小城市,各種民族和諧,快樂,安定的生活。其中傣家人民辛勤勞做,長久以來,走了她們獨特的飲食文化,崇高的信仰。 “ 金孔雀,展翅開,傣家的竹樓,傣家的小竹帽”…聽這首歌,我總會有身處其景,聽着娓娓動聽的葫蘆絲,看着溫文爾雅的傣家少女竹樓河邊一次次婀娜的舞姿。

傣家,萬人狂歡“潑水節”,真的有非一般的感覺,這個節日有美麗傳說。潑水節向她們潑水,是發表對他人的美好祝福,樣樣好的意思。她們她們在歌在舞,她們民族獨特的舞姿,伴隨聖水,一起狂歡三天。驅走夏日的炎熱,迎來清涼夏日。 節日說了,下面說說吃的。首先呢想到吃的一馬當先的應該是烤乳豬,皮脆肉鮮,在家獨特沾水,風味十足,回味無窮。然而,薩斯這道美味佳餚也是當仁不讓的,她永遠吃不膩,吃了還想吃,爬朗菜,牛犢子果……

一切的美,美在德宏,美在盈江,“三角梅之鄉 ”,美在勐弄,有原生態風景,有回味無窮的“勐弄山茶”勐弄山歌大賽,也在冉冉…… 民風民味,非一般感覺,身處其景,民情暖暖。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4

我們的祖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那麼每個民族中也有各種風俗節日,比如苗族,我最喜歡苗族的花山節。

農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誌,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杆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杆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杆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後宣佈“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後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鬥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曆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傳說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着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後,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跳蘆笙舞、鬥牛、跳獅子舞、爬花杆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苗族花山節,是不是很熱鬧呢?有機會你也可以參加參加。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5

滿族人的髮式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髮式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後留,留下的頭髮編成髮辮垂於腦後。辮子上可結有各種各樣的裝飾物,從裝飾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傳說這種髮式與女真族騎射的生產方式有關,主要是爲避免前面的頭髮遮擋視線,影響獵射野物。六、七十年代,漢族農村的小男孩,爲了好養活,仍有腦後留小辮的習俗,這不能不說是受滿族風俗的影響。

滿族婦女對頭髮十分愛惜,對髮式也十分講究。滿族婦女"辮髮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髮式,就是把頭髮束在頭頂上,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髮髻,高高的髮髻最爲流行;再將後面餘髮結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滿族女子身着旗袍,足蹬高底旗鞋,顯得亭亭玉立,儀態萬千,充分體現滿族女子的端莊優雅。

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髮髻爲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裏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真可謂是動則搖曳生姿,靜則雍容華貴。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6

今天,我體驗到畲族的婚嫁習俗。我們跟着講解員,她說需要四個人分別來扮演新郎、新娘的舅子和兩位伴娘。趙老師自告奮勇的扮演“新郎”,另外三人都是我的同學。

新娘在哪兒呢?我正好奇着。該不會在一旁的轎子裏吧,想着,便探着腦袋往轎子裏看,一旁的導遊似乎聽到了我的心聲,接着說道:“我們現在還不能見到新娘呢,要新郎闖過一道道難關後,才能見到新娘。

在一扇大門前,我大家停住了腳步,我看到前方的地上放着兩把交叉的掃把,掃把上還有尖刺。它們擋着我們的去路,必需要對出歌才能繼續前走,村裏的姑姑們都說畲族自己的語言,讓我們聽得雲裏霧裏,也真難爲趙老師了,他不但沒知難而進,反倒知難而退,只好被新娘家的人罰了三碗酒。

畲族的不少人家還會上山打獵,正因爲這樣,新郎的箭法一定要很準。對新郎的第二項挑戰就是射箭,我們在一旁竊竊私語:“趙老師恐怕連弓怎麼拿都不知道。”“小心,別被趙老師射到啦。”聽了這,我們都躲得遠遠的,生怕被箭法不準的趙老師射到,果不出所料,五支箭,趙老師一支也沒射到。

要進到新娘的家中,還得猜出哪一位姑娘是女祭司。“應該是頭上盤着鶴的吧。”“可能是身上的衣服繡着鳳凰的吧。”“不對,可能是身上背一個包的!”大家七嘴八舌地給趙老師支着招。是啊,三個姑娘都不一樣,哪一個纔是呢?最終,趙老師選了那位繡着鳳凰的。結果,講解員說,應該是身上揹着包的。

趙老師最終沒見到新娘,在真正的婚嫁中,需要全是滿分才能娶上新娘呢。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7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廣西人, 我愛廣西,愛廣西的山、廣西的水。

廣西有許多處山水城市,有桂林、陽朔、北海、賀州……最能代表這個特點的便是全國聞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桂林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便形成了其天然的各種溶洞、清澈見底、水平如鏡的灕江、貌似大象的象鼻山。有浩瀚蒼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險峻的峯巒幽谷、激流奔騰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絕的高山梯田……各種天然奇觀盡聚桂林,象鼻山,就是桂林的象徵,它因山形酷似一頭大象。她神奇壯觀、形象兼備,鼻腳之間的水月洞就如同一輪臨水皓月,構成“象山水月”的奇景,瀟瀟灑灑。

桂林的山水也是獨一無二的。人們常說“人間仙境、夢幻灕江。這話一點也不錯。看第一眼灕江,只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清澈而平靜。山的倒影再倒映下來,美得無與倫比。灕江是美的,它不會被任何天氣影響以至醜陋—晴天,青峯倒影;陰天,漫山雲霧;雨天,漣漪圈圈。

我愛廣西的景色,也愛廣西的食物。

廣西有三大名粉:桂林米粉、柳州螺絲粉、南寧老友粉。桂林米粉以爽滑而聞名,桂林米粉入口香,爽滑,細嫩,容易入味;柳州螺絲粉和南寧老友粉都是以辣聞名,辣讓食客更有胃口,爲食客增加了食慾。

我們廣西人,熱情好客,有客人來,他們會唱起山歌,跳起山舞;他們又會拿出最好的食物和客人分享,還會搞一些活動讓客人增添樂趣。

讀文章的你,如果來到了廣西,不要忘了逛逛桂林,吃吃三粉,這會讓你領略到廣西的美麗與魅力!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8

泱泱華夏,盛開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着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民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這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習俗,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北京的春節是什麼樣子的吧:北京的臘月出旬是這一年最冷的一天,所以,大家都一起熬臘八粥,喝了這臘八粥,一年都有精神。除此之外,這一天家家還要泡臘八蒜,把泡好的蒜瓣放進醋裏,密封起來,可以在過年的時候包餃子吃,做出來的餃子色香味俱全,使人忍不住都要多吃幾個。大人們準備這些,孩子們也不甘落後呀,和大人們買許多雜物,還有就是買爆竹,男孩子們最喜歡爆竹之類的,在過年時一起點燃爆竹,看着爆竹噼裏啪啦的響聲,以示辭舊迎新。

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就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天,因爲可以吃到麥芽糖和江米糖,這些糖又甜又黏,吃起來非常好吃。過了二十三,家家都開始忙起來,都開始了大掃除,並且準備許多菜和肉,爲除夕做準備。到了除夕這一天,到處飄散這酒肉的味道,門外都貼上了紅對聯,大家一起吃團圓飯,還要守歲。

正月初一這一天,男人們要去別人家拜年,女人們則在家中招待客人,孩子們呢,都特別喜歡逛廟會,因爲廟會上有許多好玩的、好吃的。

很快,元宵節到了,這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有名的老鋪子都掛出幾百展燈來,小孩子們都買各種花炮燃放。家中也有各色各樣的燈:走馬燈、紙燈、紗燈。這一天大家還都一起吃元宵,真是個快樂的日子。

北京的春節就是這樣,家家到了過年都非常快樂,北京雖然是城市,但是它也跟着農村一齊過年,而且過得還分外熱鬧。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9

廣闊的中國有56朵國花。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獨特的民俗。不同的節日,不同的衣服,不同的食物,不同的房子...生活的每一點都反映了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讓我們跟着作者的筆觸,感受多彩的民俗畫。

哦,天啊!老舍先生,在你的作品中,北京慶祝春節的景象一個接一個地展現在我眼前。你寫的東西很特別。在你的文章中,我發現北京的春節和我們這裏的春節一樣,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最讓我好奇的是北京必須保持這一年。在你的文章中,我讀到了你對春節的熱愛。

不同的地方不僅有不同的節日和習俗,而且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例如,安徽的黃梅戲、豫劇、浙江越劇和川劇都很有名。

下面的文章是關於傳統藏戲,藏戲。

藏戲雖然簡單,但具有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這與多彩的戲劇藝術是一樣的

藏戲和它的表演還有幾個不同之處。他們表演藏戲時戴着面具,表演時沒有舞臺。一齣戲可以在結束前表演3到5天。

參觀了這麼多地方後,你有點累嗎?現在讓我們休息一下!

當你來到福建西部和廣東東北部的山區,你會被客家民居所吸引,它們被稱爲“世界民居的奇葩”。這種房子非常特別。我們的房子通常是用石灰建造的,但是這種房子是用蛋清建造的。這裏的大多數房子都有300到400年的歷史,甚至500到600年。它們被多次地震震動,被風雨侵蝕,被炮火襲擊,安然無恙,展現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

當我們談論維吾爾人時,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唱歌跳舞。事實上,維吾爾人除了擅長唱歌跳舞之外,還有許多有趣的習俗。

他們有許多我欽佩的地方,但我最欽佩的是他們熱愛土地的程度。你知道烤肉來自哪裏嗎?你無法想象,烤肉是在土包子裏烤的!

看完這些景點後,你還有什麼要放棄的嗎?如果是,過來看看!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10

塞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一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一樣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一樣民族、不一樣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一樣。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一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在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一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一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擡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爲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擡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11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糉子。糉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故鄉的糉子和外地不一樣,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故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故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糉子葉做,且兩個糉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故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糉子就是吃糉子,也沒說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后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糉,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因爲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爲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非常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溼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非常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故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12

我特別鍾愛於蒙古族,因爲我流淌的血就是蒙古族的血統。蒙古人的大汗成吉思汗英勇善戰,激勵着他們的後代。望着英勇的前輩,我真是敬佩不已。

說起內蒙古的美麗,沒有領略過它風光的人大概很難想象。且不說那雄偉的大青山,滔滔的黃河水,只看那無邊無際的草原就足夠讓你留連忘返了。如果你夏天來到草原,看到的將是一瀉千里的綠,平地是綠、溪水是綠的、線條柔美的小小丘也是綠的,到處都佈滿了綠色,直到和天際相聯。在寬闊的綠野上,點綴着數以千計的野花、奼紫嫣紅把草原打扮得更加迷人。而那星星點點散佈在草原上雪白的蒙古包與流動着的馬羣、羊羣、牛羣更加點綴着這幅美麗的畫。

有時候,服裝往往會體現出一個民族的信仰和特點。蒙古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蒙古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對於袍子的顏色,男子大多喜歡穿藍色、棕色。女子則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女袍比較緊,以顯示身材苗條和健美。蒙古人認爲,像乳汁一樣潔白的顏色,是最爲聖潔的,多穿於盛典、年節吉日時穿用;藍色則象徵着永恆、堅貞和忠誠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紅色是像火和太陽一樣能給人溫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時多穿這樣顏色的衣服。腰帶則更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材。總之蒙古族服飾總體上表現爲自然大方缺細琢精雕的沉穩風俗。

而蒙古族的白節就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白節又稱新年。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爲純潔、吉祥色,所以又稱春節爲白節,在白節對蒙古人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互相抱吻,互送祝福。白節在臘月三十日晚上,全家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通常全家老少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家長獻哈達、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開始拜年。白節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哦!多麼獨特的蒙古族,我愛你。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13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爲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今年的元宵節媽媽讓我獨自購買湯圓。我興奮地來到了超市,看着冰櫃裏琳琅滿目的湯圓,我從中精挑細選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湯圓。回到家,媽媽將湯圓片刻煮熟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湯圓,邊欣賞仲秋節晚會。  團圓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爸爸媽媽帶着我出門看禮花。

我們來到樓區花園中心,擡頭仰望天空,天空中接連不斷的禮花給無邊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個個彩燈在我眼前閃過,我定睛仔細看,許多人家門口都掛着各式各樣的燈籠,元宵節爲什麼要掛彩燈籠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後,我在網上閱覽了元宵節相關的資料。

原來元宵節掛彩燈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啊。以前,有一隻神鳥因迷路而迫降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冒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過了好久,有個老人想出了辦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積極響應。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驅邪避鬼神。

看來元宵節還有這麼多的習俗和傳說呀,真令我大開眼界。元宵節這一天讓我懂得了很多課外知識和文化習俗,中國是個文化古國,還有更多的奧祕正等着我們去發現它,探究它,把祖國傳統的文明的文化習俗傳承下去。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14

苗族是什麼顏色?紅色?紫色?藍色?我想,最貼切的莫過於——銀色!

我最常去的三亞,就有苗族聚集地,我曾去過那裏。走進大門,幾個身戴銀飾的姑娘就撞入我的眼簾。喲!她們身上全是白晃晃的銀飾!這些銀飾將陽光反射,姑娘們似乎在熠熠生輝。哇,苗族到底有多少種銀飾啊?

越往裏走,姑娘們的銀飾就越華麗,尤其是頭上的帽子:帽子非常大,上面嵌着用銀做的花,花看起來很薄,不堪一擊,實際非常堅固,而且這些花的做工很精細,彷彿能看見花瓣中的脈絡。他們脖子上戴的項圈也絲毫不遜色於帽子,圈上雕刻着龍鳳,還掛着“元寶””、“鯉魚”等象徵着吉祥的小鈴鐺,中間還掛着一個笑眯眯的小佛祖,附帶一個能鎖住福氣的大銀鎖。耳釘同樣也很搶眼,幾條長長的流蘇垂在肩上,把苗族姑娘本身就很俊俏的臉,襯托得更加美麗動人。小玩意兒雖然山,但是精美程度絕對不輸給大物件——有精緻的銀戒指,有掛着鈴鐺的手鐲,還有裙子上點綴的小銀片……這簡直就是銀色的世界、銀色的海洋,彷彿銀色就是爲苗族而生的!

從一位講解員口中瞭解到,他們的銀飾以大爲美,以重爲美。可是很重的銀飾,戴在身上合適嗎?我隨機向了一位苗族姑娘,她用普通話回答我說:“你別看帽子這麼大,但是這些花啊、角啊都做得很薄,項圈的掛飾都是中空的,各種小東西也就一點點,也不會很重。從重到腳一共……大概兩千克左右吧……”“兩千克啊!這麼重!”我驚叫起來。苗族姑娘搖搖頭,笑着解釋:“沒有啦!這可是我們苗族的文化瑰寶,兩千克也不爲過。”我這才明白,這銀色,就是苗族人生活的大部分啊!

好一個銀色的苗族,這少數民族服飾中的一雜奇葩!這五十六種顏色,編織成了璀璨的華夏文明,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15

就像一首歌裏唱的一樣“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瑤族作爲五十六個民族之一,是我們的家人,那麼對瑤族的風俗習慣你瞭解多少呢?下面隨着我一起去領略瑤族的風俗習慣吧!

瑤族的禮儀

來到瑤族,你一定會受到這裏人們的熱情款待,因此這裏的禮儀是你必須知道的吆!瑤族招待客人的典型禮儀是“掛袋子”和“瓜簞酒”。所謂的“掛袋子”就是你到一家裏去做客,如果你把袋子掛在了這家的堂屋正柱子上,就表示你要在這家吃飯;如果你把袋子一直放在身邊,吃飯的事情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去瑤族做客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袋子放在哪裏呀!否則很可能會沒有飯吃的吆!所謂的“瓜簞酒”是瑤家招待客人的祕製酒水,在吃飯的時候,主人會不斷地給客人夾菜敬酒,這時客人不要拘謹,要開懷暢飲,這樣主人才會感覺你看得起瑤家,心裏會非常的高興。

瑤族的食俗

瑤族的飲食習慣主要是以冷食爲主,這樣便於他們攜帶和儲存。瑤族人比較喜歡吃蟲蛹,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蟲蛹。例如:蜜蜂蛹等等。瑤族人還喜歡喝酒,他們大都會自己家釀酒,因此來瑤族,一定要練好自己的酒量,不然你會被這裏的人們灌醉的吆!如果說來到瑤族吃肉,那麼你一定會吃到臘肉的,在這裏臘肉是每家都有的菜餚。

瑤族的文化生活

瑤族人民有着豐富多彩的文化生後,他們喜歡講一些民間的神話故事、民俗故事等等,瑤族還有各種各樣的樂器和舞蹈。瑤族的樂器有銅鼓、皮鼓、獨弦胡等等,在瑤族的各大節日裏,主要是以敲擊樂爲主要的慶祝方式。其中他們最精彩的舞蹈是麓瑤族的舞蹈,這種舞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歡,如果有機會你也可以跟着他們嘗試一下,感受瑤族的文化生活的多彩。

聽了這麼多瑤族的風俗習慣,是不是已經心動了,那就趕快帶着你的家人和朋友行動起來。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16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們驚恐不已。後來,人們慢慢了解了“年”的活動規律,怕光,怕聲音的“年”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到了那一天的夜晚,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熬,稱作熬“年關”,並且想出了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還用紅燈、煙花爆竹來嚇“年”,讓年不敢靠近他們。就這樣,人們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人們將“春節”——這種風俗流傳至今。

按照春節的習俗,小孩子給長輩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一年。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還可以像國外的聖誕節一樣,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記得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說:“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壓歲錢牽繫着一顆顆童心,令我們歡歡喜喜。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爲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人們說,有海水新春壁紙(20張)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盪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走向世界。 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17

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爲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裏有着不少的傳說,最著名的的就是爲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一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爲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大人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非常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鍾馗,醒後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醜陋,以爲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說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之後每一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18

三月三,煮雞蛋,這個習俗來自一個傳說。人們把這個地菜當成了靈丹,人們說,這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所以王母娘娘派觀音娘娘去放仙水到下界去,可是仙水沒有放到裏,而是落在了地菜的身上,後來人們把地菜收成靈丹。

這天一早正是三月三 ,所以我就在爺爺家裏吃蛋和地菜水,地菜水特別好吃。

爺爺還說吃了,這個地菜水就可以醫好很多種病,這是全國的特色,今天這個地菜是發去田邊找回來的,我的爺爺家裏有很多地菜。

爺爺說三月三的地菜是很好,因爲這個時候地菜有很大的營養的,這也是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外公家裏去玩。

我和爸媽一起在街上買好了很多東西,後來就去了外公家裏,到外公家進而後,我也看見外公早上吃的地菜煮蛋,喚上外公又給我們做了,幾個地菜煮蛋,後來我又全都把地菜水給吃完了,後來外公給我們說了他很三月三的故事。

三月三的民族三月三,一個重大的壯族的傳統節日說到三月三,肯定要想到那些傳統美食了,下邊就一起去看看三月三必不可少的五色糯米飯吧……

五色糯米飯,顧名思義,就是把糯米先染成紅色,黃色,黑色,紫色這四種顏色,再把它們跟白糯米煮熟就好了,五色糯米飯象徵着五穀豐登的意義。

這一天一早,我起牀時就看見了媽媽在做五色糯米飯,於是充滿好奇心的我,便趴在桌上看着媽媽那嫺熟的手法:媽媽先把糯米洗淨,再用楓葉紅莓果黃豆汁染成了黑紅紫黃四種顏色。說來也怪紅莓果竟能染成紅紫兩種顏色,只是用了兩種形狀不同的紅莓果而已,看着媽媽忙的好快活,我心中不由得一動,也捲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我照着媽媽的樣子先把一些米洗好,然後開始染色……大約一個小時後,我來看你染好沒沒想到糯米都染出了顏色,而且顆顆米粒晶瑩剔透,我立馬拿糯米去煮了,過了半個小時,米飯煮好了,我立馬嚐了嚐紅糯米頓時心中有種莫名的喜悅,看着那一鍋米,我真開心……

壯族三月三,舌尖上的三月三。他的活動令我們開心,他的傳說令我們難忘,她的美食令我們激動,我愛三月三。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19

除夕的晚上看春節聯歡晚會是我國春節的一項年輕的風俗。爸爸媽媽說:他們十幾歲時,也就是大約在1984年纔開始每年不拉地看春節聯歡晚會。而在1980年以前,很多家庭連電視都沒有,看電視上的晚會便無從談起。我隱隱約約記得,自己大概是從三歲時開始每年看春節聯歡晚會的。但是,幾乎每年都沒熬到節目結束就睡着了。

對於億萬中國人來說,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春節聯歡晚會是除夕夜的必看節目,這已經成爲春節傳統的一部分,就像吃團圓飯和放鞭炮一樣。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8:00至初一凌晨1:00左右,一家老老少少圍坐在電視機前,吃着、笑着、說着、玩着、看着節目,共同度過一個祥和、喜慶的除夕之夜。

春節聯歡晚會上主要有這幾類節目:舞蹈、唱歌、雜技、小品、相聲、魔術、戲曲、詩朗誦等等。整臺晚會就像一桌無所不包的滿漢全席。節目主要以烘托出和諧、喜慶和歡笑的春節氣氛爲目標。

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我是在爺爺、奶奶家看的。那天家裏特別熱鬧,有遠道趕回油田過年的姑姑和姑父,有年過半百的爺爺和奶奶,還有我們一家三口。我們這一大家人早早地吃過年夜飯,高高興興地圍坐在電視機旁,等待中央電視臺的春晚開始。

今年我是從春晚正式開始,一直看到凌晨1:00左右。連我自己也沒想到我有那麼興奮,一點睡意都沒有。

對於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我最喜歡看趙本山演的小品,因爲其中有這麼一段讓我覺得好笑。小瀋陽讀到一段信:“在一片玉米地裏,小瀋陽的爸爸和情人遇見了一頭驢,那頭驢看了他們一眼就走了,趙本山也學驢看他們一眼就走了。”趙本山說:“此處略寫一萬字。讓大家想去吧。”我看到此處覺得特別好笑。

不過,今年春晚開始沒多久,奶奶、姑姑、媽媽和爸爸就坐在電視機旁的方桌邊,興致勃勃地打起撲克“五十K”來。當然,遇到他們感興趣的節目,他們就停下打牌,看上一會兒。

看完今年的春晚後,我提兩個希望:第一,希望春節聯歡晚會上的節目一年比一年更精彩;第二,希望減少讀駐各國大使館工作人員的祝賀詞的時間。如果能這樣,我想我會不間斷地看完整臺節目。真希望我的願望都能實現。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20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與衆不同的風俗習慣。媽媽的家鄉在浙江寧波,那我也算是半個寧波人,就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寧波獨特的風俗。

寧波,取自“海定則波寧”,簡稱“甬”。寧波地處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的東南角,是我國曆史上造船和航海事業的發源地之一。寧波也同樣是歷史文化名城,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就在這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別具特色的寧波。

寧波的美食數不勝數。豬油湯圓是寧波的四大名點之一,寧波人過春節和元宵節,都有吃豬油湯圓的習俗。湯圓圓圓,象徵着團團圓圓。豬油湯圓的餡由豬油、黑芝麻、桂花配成,

湯清色豔、皮薄餡多,再加上桂花的香氣,一口咬下去,香氣撲鼻、油燙香甜,讓人讚不絕口。寧波還有一種美食叫青餅。因爲它是用一種名叫“青”的植物製成的,並且顏色爲青綠色,就像一塊翡翠。青餅在清明節前後最盛行。在寧波,祭拜祖宗可以沒有雞鴨魚肉,但一定少不了青餅。青餅有鹹、甜兩種口味,它不僅有着青草的芳香,還包含着春天的氣息。

寧波的習俗別具一格。在立夏那天,寧波家家戶戶以紅茶煮蛋,稱爲立夏蛋。在那天最有趣的是“拄蛋”。家長在立夏之前,用五色絲線結成蛋套,放入茶葉蛋,讓孩子掛在胸前。孩子們則手持茶葉蛋,以一頭相互擠壓,誰的蛋殼最後碎,誰就算贏了“拄蛋”比賽。除此之外,立夏那天孩子們還要系七彩絲繩在手腕或髮辮上,相傳可以消暑祛病。

這些都是在過節是在有的習俗,寧波自然也有些其他習俗。比如修房上樑時除了要放鞭炮,主人還要從房頂上向下扔饅頭,讓鄰里鄉親來搶,這是也要讓別人沾上一些喜氣。我們這裏有人要結婚,一定是大清早就要去接親,宴席一般在十二點左右開始,但寧波不一樣,那裏是在下午兩、三點時新娘纔出嫁,宴席也就在晚上纔開始。如果有人去世或祭拜祖先,大部分地方時燒紙錢,而寧波人要用銀色的長方形折成一個船形,在朝底部吹一口氣,它就會變成一個精緻的紙元寶。

我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一定對寧波這個美麗的城市和它美麗的風俗有了一些瞭解。寧波的獨特風俗說不盡、道不完,我對寧波的那一份獨特的情感也抹不掉、剪不斷。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21

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 同樣也有很多的節日在秋天綻放。在這麼多的節日裏,我最喜歡的還是中秋節,因爲我又可以吃上香噴噴的月餅,可以和家人團聚,一起賞月。

中秋節,月亮特別的圓,非常的亮,我們在中秋節都不用開燈吃月餅。每到中秋節都會有各式各樣的月餅,味道也是千奇百怪,可是自己吃的月餅永遠只有兩個味道,一個味道是團圓,另外一個味道則是幸福。

眼看馬上又要到中秋節了,雖然學習壓力特別大,但是想到中秋節快要到了,馬上就覺得如釋重負。回想起之前的中秋節,我們都是一家人一起其樂融融的吃一頓團圓飯,然後大家一起吃着自己喜歡口味的月餅賞月,並談論着彼此的理想和自己完成的心事。

每當月圓之夜,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想到中秋節,想到在遠方的爸爸爲了一個家在外拼搏。此時此刻我多想月亮在圓一些,和中秋節一樣,那我就可以見到我的爸爸了。

家鄉的風俗之中秋

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祖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雖然都是過着同樣的節日,但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風俗習慣。在我的家鄉,中秋節有一些特別民風民俗,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一一介紹。

中秋節,應該全國都要吃月餅,全國都要吃團圓飯,這個是全國統一的一個大傳統。我的家鄉除了這些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

每當中秋節到來的時候,我們都要祭祖,各家各戶都會在一個時間,沒有事先安排,都是不約而同。祭祖的時候也有很多的講究,例如:祭祖時的祭品,祭品是首先準備好,是在我們吃團圓飯之前,所有飯菜都在桌上,這時候,爸爸會讓我們把所有得水果和飲品都搬到桌子上,然後把爸爸開始燒香磕頭,接着嘴裏念着每年都一樣的話,開始把桌子上每一道菜都取一部分裝在碗裏,最後我們纔開始吃飯。

飯後,我們都會集中到一個地方,這時還有一個講究,女的不能一起。大家一起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燒完紙錢後,把準備好的飯菜潑出去,這樣就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大家就一起吃着月餅賞着月,聊着各色各樣的話題。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22

端午節在人們的印象中,充滿了濃濃的中華色彩:吃糉子、點雄黃、賽龍舟……這樣一箇中規中矩的傳統節日,有朝一日竟然能夠與手工DIY掛上鉤?!如果,你在端午節這天有幸來到了我們的社區,那你能感受到的不僅是對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欣慰,還有古老節日的現代化活力。

端午節當天,社區的售樓大廳燈燭輝煌,人聲鼎沸。大廳中央擺放着一張古色古香的長條桌,桌邊有若干把做工精緻的太師椅。桌上擺着幾大盆白白的糯米和碧綠清透的箬葉,儼然一片莊重的氛圍。哈哈,你猜的沒錯——一年一度必選項目,包糉子!在場參與的孩子們包得可認真了,四角形的,三角形的,有的甚至還包成了一個扁扁的多面體哩!

你可能會說:“這沒什麼好玩的,不就是包個糉子嘛!”少俠莫急!端午節的另一大習俗,就是“佩香囊”。且看,清過桌面後,一座五彩斑斕的“花園”立地而起:紅的布,藍的布,繡着招財貓的,印着櫻花的……簡直就是一座布匹市場。對於什麼針頭線腦的,我們就有點“班門弄斧”了。一旁的幾個助教老師輕巧地飛針走線,看得我們眼花繚亂。無需多時,一個精緻美觀的香囊就出世了。但是到我們親自“磨刀上陣”的時候,可就沒這麼規範嘍。一個個香囊“歪瓜裂棗”,擺在同一張桌子上,可以稱爲“羣魔亂舞”。有的小朋友照着老師的做,成品“馬虎過關”;一些同學是照着往年家中購置的三角形吊墜香囊創作的,還縫着大氣的流蘇……“不走尋常路”的我另闢蹊徑,縫製出的成品竟然和《紅樓夢》中記載的種類沒什麼兩樣。我特地選用了紅底仙鶴紋的布料,用五彩繩做了一個可調節活釦鏈繫上。香囊底端墜着一條中國紅流蘇,增加了許多趣味。自己做的香囊佩戴在胸前,可是別有一番甜蜜滋味呢!

雖然我們自己製作的糉子和香囊遠遠不比市面上買的好,但是在我們的心底,這些“形態各異”的糉子永遠是最甜最糯的,那些“繽紛多彩”的香囊永遠是最香最靚的……因爲這些“勞動果實”的溫暖陪伴,所以這個端午節肯定是我們從此以來度過的最獨特的一個,也是我們永遠鐫刻在心中的一個端午節。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23

最憶是家鄉,對於每一位漂泊在外的遊子而言,家鄉永遠是內心深處最亮的一道光。家鄉的風俗更是一種文化烙印,深深地刻在了遊子心中。

月是故鄉明,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春節時人們歡聚在一起的熱鬧場景。因爲每當此時,我便覺得唯有家鄉的春節才更有味道。因爲只有隻身於家鄉的那種種或動或靜的場景中,我才覺得是有年味的。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伴隨着一陣陣的爆竹聲響,我們辭舊歲,迎新春。家鄉的人們巴不得小年的時候就把爆竹點燃,恭候新年。聽家裏一位年過七旬的大娘說:“每年逢到過年的時候,有位叫年獸的怪獸就想興風作浪,擾得人們不得安寧,於是人們便想辦法驅逐它,最終想到了用雷鳴般響聲的爆竹去驅趕,祈求新的一年沒有年獸作怪。”

孩子們最開心的便是能夠收到壓歲錢,孩子想要得到壓歲錢可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磕頭還不忘叫上:“大姑奶,二姑爺,過年好。”“叔叔,阿姨,過年好,壓歲錢一分不能少。”甚至有的小孩對舅舅要挾地說:“舅舅,給不給紅包,我去剪頭啦。”舅舅只能又氣又樂地把一個大紅包塞給孩子。

如今離開家鄉已兩年有餘了,每當停下忙碌的腳步,便會思考,想念,想念年夜飯桌上爸爸媽媽準備的一手好菜;想念親朋好友圍坐在餐桌前;想念大家你說我笑那種其樂融融的畫面。每年的年夜飯桌上總會是有那麼老三樣,年糕,餃子,魚。媽媽說:“年糕寓意着一年更比一年高。”爸爸說:“餃子在他們小的時候是不常吃到的,只有在過年的時候纔可以吃到,人們還將硬幣包到餃子裏,估計是傳遞一種幸運呢。”奶奶說:“魚不能只擺一條,要像年畫上那樣,兩條魚的頭要相對着,說是叫“對頭魚”這寓意着年年有餘。”即便現在離開家鄉,奶奶依舊要求我過年必須買條鮮魚。

風俗是一個地方,乃至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澱,對每個人而言,它已經融入了一個人的血脈。即使背景離鄉,亦是:“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24

我的家鄉在杭州,杭州人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都會和自己的家人聚到一起,包湯圓、吃湯圓,寓意來年“團團圓圓”,永不分離。

元宵節這天清早,我們全家一起出動,準備製作湯圓的材料。有人和麪,有人準備餡心。和麪的講究可多着呢!媽媽手把手地指導我:“快把水加入糯米粉裏,水一定要適當,不多不少,然後反覆揉搓”我連忙按照指示,拿出糯米粉和水,用手不斷揉麪,加水。在“錘鍊”之下,糯米粉漸漸和水融合在一起,摸上去恰似橡皮泥,韌性十足。我家的湯圓有很多種餡心,香甜的芝麻餡兒、鮮美的肉球餡兒、鹹鹹的蛋黃餡兒,這些都是我的愛。而我最喜歡,每年製作個數最多的還是芝麻餡兒,即使還沒包進湯圓中熟,單單是芝麻那香甜的味道早已在空氣中瀰漫開來,聞一聞,足以讓我嚥下兩三口唾沫了。

糯米麪團和好了,餡心也已備齊,終於到了我最期待的環節包湯圓!我小心翼翼地扯下一塊糯米麪團,用擀麪杖將麪糰均勻地擀薄,攤在手心上,再用勺子取出一大塊芝麻餡兒,穩穩地放在麪皮正中間。接着,最關鍵的步驟來了,將麪皮完美合攏。要知道,一個湯圓的成敗就取決於這一步,如果合攏時沒合牢,有了裂縫,那麼湯圓可就露餡兒了。合攏麪糰更要注意力氣的把握,一旦用力過猛,湯圓裏的餡兒就會被“擠”出來,這個湯圓就徹底報廢,沒有絲毫挽回的餘地。我慢慢地將攤在手心的麪皮轉移到兩手中間,再用手指輕輕捏起麪皮兩端,用一股韌勁把兩端牢牢地黏合在一起,然後是另一邊的兩端。所有邊緣都黏合後,湯圓基本上就包好了。接着,我把湯圓放置手掌中心,兩手均勻用力,輕輕揉搓,揉至球形就可以了!一個個“小圓胖子”整齊地、舒服地躺在竹篩裏,看着可愛的他們真叫我喜歡。

包完湯圓,便開始煮湯圓。我把湯圓一個個放入鍋中,湯圓在水裏一會兒漂浮,一會兒下沉,彷彿頑皮的孩童在水中玩耍,不亦樂乎。我的心情也跟着上上下下的,生怕有個調皮的“小鬼”把自己“玩”壞了!

很快湯圓就煮熟了,我把湯圓盛入碗中分給大家,所有人圍坐在桌子旁,吃着晶瑩剔透的湯圓,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此刻,湯圓真是連接親人心靈的橋樑,讓我們享受了無可替代的快樂!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25

武漢的炸魚丸、藕莢,北京的臘八粥,河南的饃……一系列民俗都會讓人想起熱鬧的春節,每個地方的民俗活動都不一樣,南充也不例外。

年前的幾天,大店裏人流如潮,小店裏接踵摩肩,似乎要擠倒收銀臺,大家都爭着買年貨。不但如此,家家還要掛出臘肉、醃香腸。我們家的窗口有一層防盜網,每當過年時都掛滿了外婆醃製好的食物,一層層的香腸和臘肉重疊在一起,好似一堵臘肉牆。

塞上滿嘴的臘肉香腸,轉眼就到了大年三十。除夕那晚守歲是必須的。傍晚的時候全家人就聚到一起吃年夜飯,飯後一邊聊天一邊看春晚,好不熱鬧,小孩子們最盼望的當然是12點鐘的鞭炮。當零點新年的鐘聲敲響時,鞭炮聲也在這一刻響徹雲霄。各種各樣的鞭炮應有盡有,有飛天類、旋轉類、噴花類、煙霧類,讓人眼花繚亂。每當這時我都在樓下放鞭炮,手中抓着幾大把煙花棒,兜裏裝上一小袋子甩炮,左手煙花棒還冒着五顏六色的火花,右手已經卯足了勁往遠處丟甩炮,忙得不亦樂乎。“啪”地一聲響,甩炮落地,鞭炮聲伴隨着新年的鐘聲,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關於除夕還有一段傳說呢。相傳在遙遠的古代,深山老林中有一隻長相面目猙獰,令人畏懼的怪獸,被人稱作“夕”。它頭上長有四支角,身上卻只有一隻腳,每到年底就跑到村裏吃人。村民們十分害怕夕獸,不敢與之抗衡。村裏有個叫做“年”的小孩,他對夕十分了解,知道夕害怕紅色,於是向村長提議在每家大門的門框上貼紅底黑字的對聯,使其不敢入內。當夕靠近村莊時就點燃竹子,竹子爆炸發出巨大的響聲,對夕起到震懾的作用。村長採納了年的意見,在這一天嚇退了夕,人們爲了紀念這天,就把這一天就稱作“除夕”。現在人們把從除夕開始的半個月這段時間都稱之爲“過年”。

除夕過了就是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不能掃地,爲什麼呢?因爲掃地會把財運掃走。這一天還要登高,希望能步步高昇,在山頂燒香祈福,祈禱新的一年能萬事順意。大年初二是上墳的日子,準備一點酒菜,放一串鞭炮,在墳前緬懷已逝的親人,也算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團圓。

春節在正月初六就基本結束了,大年初七大人們上班,孩子們也要開學了,一切又恢復到平常的樣子。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2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每一年過春節的時候,我們都會回到老家,在那些天裏。人們不會因爲寒冷而減少心中的熱情。所以在除夕的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進行不同的活動。

在我的記憶裏有很多習俗與活動是我們城裏所沒有的,討紅雞蛋、要喜糖……在這些活動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祭拜祖了,祭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在我們家祭祖的同時,也祭祀天地神靈。從我記事起,桌上的菜品就是三牲菜品、三茶五酒,一直都未改變過,每次我們都會燒香燒紙,祈求平安,俗稱“送錢糧”。

我們家祭祖都是由外公操辦的。我經常想去幫忙,卻總是被燒得旺旺的火爐薰得睜不開眼睛,淚流滿面。

今年的除夕,我家的正門已經被掛上了紅火的大紅燈籠,我們貼了喜氣洋洋的對聯和門神之後,我和表姐就被外公叫進了正屋裏,只見外公在供桌前擺了一個小鐵爐,供桌上擺了一些貢品,牆上掛了一幅福祿壽的掛圖,接着外公點燃了三炷香和小鐵爐,他拿起一沓黃原紙,一邊放進爐裏,嘴裏一邊唸唸有詞,是在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康幸福。我和表姐在一旁幫忙遞紙,燒完黃元紙之後我們開始燒冥幣。外公先爲太太奶奶燒,只見外公燒的全是一些面值較小的和一些零錢。我覺得很奇怪,就問道:“外公,你怎麼這麼摳門啊?大過年的只給太太奶奶這麼一點錢啊?”外公說,是因爲太太奶奶不識字,不會算數,爲了方便她用錢就把零錢捎給了太太奶奶。外公對每一個祖

輩都很瞭解,也很細心,這讓我想到了:“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送完錢糧後,我們按照輩分一一磕頭,請求祖先保佑我們平平安安。

祭祖過後,只見爸爸拎着一大卷鞭炮放在了大門口,鄰居們也都拎着鞭炮出來了,這時大家一起點燃了鞭炮,比誰放得最響亮。大家笑着叫着,沉浸在喜悅之中,響聲絡繹不絕,火是紅的,鞭炮是紅的,在嘭嘭聲中,只見飛揚的紙屑也是紅的,紙屑落在地上,院子裏紅紅火火,喜慶的不得了,整個小鎮熱鬧非凡。

在鞭炮聲中,我們團聚在一起,吃了年夜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坐在一起舉杯同慶,外公看着我們大大小小的,高興的說:“內睦者,家道昌!”。

在今年這個特殊的2021新年裏,這個年夜飯我吃的特別的有味兒,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都在,真好!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27

二十四節氣中,一些特別重要的節氣,總是有勞動人民的民俗過法,而且在我們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每個地方的方式方法還不一樣呢。比如冬至,北人方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在我們江南地區則又是吃餛飩,而今天我要說的是我們溧陽這一帶立夏時節要吃的美食——烏米飯。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杜甫在《贈李白》一詩中這樣寫道。青精飯就是我們溧陽這一帶,在立夏時節要吃的烏米飯。每年這個時候,烏飯葉就已經開始慢慢上市了,這個時候可是新鮮的時令貨哦。像我這樣的吃貨,總是會走在小區路上,突然聞到某家人家廚房間飄來的香氣中一眼就認出它。“阿婆阿婆,有烏飯賣咯。”我飛跑着回家,告訴了外婆,外婆一臉驚奇地問:“你怎麼知道的?”我說:“我在路上就聞到人家家裏飄出來的香味嘍。”外婆頓時哈哈大笑的說:“你真是個小吃貨。”

第二天外婆起早趕到菜場買來了新鮮碧綠的烏飯葉,我和媽媽先把樹葉洗乾淨,一邊洗一邊有一陣陣清香撲進鼻子,是一種大自然的清香,聞了神清氣爽,耳聰目明,就打通任督二脈。然後外婆把洗淨的葉兒放入裝滿熱水的盆子裏,用手反覆按壓葉兒,時不時拿起些許放到手掌心搓一搓,終於將近半個小時的揉壓,烏飯樹葉的大部分汁水都被擠了出來,咋一看不就是我寫毛筆字的墨汁嘛,再把樹葉過濾出來,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最終擠出了大半臉盆“墨汁”。等“墨汁”水稍微放涼些,再把洗淨涼乾的糯米倒入“墨汁”浸泡三個小時以上,再去看時,糯米已經變成“黑米”了。最後把“黑米”放入蒸鍋蒸熟,就是香飄萬家的烏飯嘍,我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一顆顆米粒黑油油,亮閃閃,香噴噴,如果不是散發的香氣和熱氣,還以爲盛了一碗黑寶石呢。再撒上一層白糖,一口下去,忍不住閉上眼睛大讚人間美味。

吃完烏飯外婆告訴我,立夏時節吃烏米飯是我們這裏代代相傳的民俗傳統。吃烏飯可以祛風解毒,防蚊叮蟲咬,讓我們在接下來的炎炎夏日安然度過。我不禁感嘆:原來烏米飯不僅僅好吃,到如今還承載了我們一方傳統文化的內涵!

尊重民族風俗作文 篇28

我的家鄉是一個潮汕地區的小鎮,這裏沿海,是一個繁榮之地,春節的時候更是異常熱鬧。在衆多的特色習俗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營老爺”了。

“營老爺”一般在正月初五或者正月初六進行,在潮汕,“老爺”指的是一個村或一個鎮的守護神,“營老爺”則是指老爺巡視村(鎮)。“營老爺”之前,人們要到寺廟祭祀神明,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或是風調雨順等。接下來的纔是遊行活動。遊行隊伍是由青壯年自願報名組成的。在進行篩選後,各部分的人聚集在不同地方進行各種技藝的操練。遊行的隊伍龐大,鶯歌隊的、擡神像的、奏樂的……許多富裕的人家出錢,也有許多沒那麼富裕的人家出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營老爺的日子終於到來了。一大早就有許多人先到寺廟中燒香,請各位“老爺”出宮,坐上貼着對聯的轎子準備巡視鎮子。其他人們紛紛從家中走出來到街道上準備觀看。上到已經要人攙扶着的老人們,下到從還被爸媽抱着的小娃娃,無不期待的看着街道的那邊。遊行開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和挑花籃的女子,接着就是鑼鼓隊,她們所到之處鑼鼓震天,聲音連綿不絕。接着的就是器樂演奏,長長的一條隊列裏,傳出各種樂曲的聲音:笛子、二胡、吹簫、打鼓……樂器發出的聲音聚成宏偉的樂曲。緊隨其後的是重頭戲——鶯歌。鶯歌來源於《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在大名府劫法場救盧俊義的故事。人們穿着潮劇中的戲服,;例如關勝花臉紅須、李逵花臉黑短鬚、武松小生裝扮、魯智深花臉短鬚和尚裝束……他們拿着兩根木棍,隨着鼓點的節奏不時打起“花”來,剛健有力,還不時發出整齊的吆喝聲,人們早已看得入迷,掌聲如同潮水一般,剛落下又響起。人們跟着遊行隊伍,往鎮子的各個大街小巷走去。

禮炮車駛來,把整個“營老爺”推向高潮:禮炮車放出彩炮,壯漢們擡着八擡大轎亮相,轎子上是被請出來的各路神仙,例如“三山國王”,“雙忠聖王”等,既有莊嚴肅穆的,也有慈眉善目的。情緒高漲的人們都簇擁着想要摸一摸神像,祈求新的一年裏的幸福安康。隊列所到之處,萬人空巷。

傍晚,“營老爺”的隊伍行遍了全鎮的大街小巷。遊行結束了,“老爺”們也回廟裏了,但是人們還沉浸在歡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