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一年級作文 > 學富五車典故

學富五車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用到典故的地方還是很多的,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爲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典典故,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富五車典故,歡迎閱讀與收藏。

學富五車典故

學富五車典故

惠施是莊子的好朋友,被稱作惠子。他是宋國人,曾做過樑惠王的宰相。惠施認爲,萬物流變無常,因此,一個東西不可能有相當固定的時候。他說“: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就是說,太陽剛正中就偏斜,萬物剛生出就已死去。這是從時間長流的觀點來看,惠施認爲,無物不變,無時不動。他認爲,任何東西的性質都是相對的,因此,事物之間也就沒有絕對的區別。他說:“天和地卑,山和澤平。”就是說,天和地一樣低,山和湖一樣平。他用詭論的方式說明,天地萬物是一體的。他提出了“太一”、“小一”,“大同異”、“小同異”等觀點,認爲萬物相同,也完全相異。

莊子評價他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肯定惠施的學術豐富、廣博,涉及多方面,讚揚他的書很多,五車也裝不下(學富五車)。但同時又指出惠施的思想“舛駁,其言也不中”,就是說他講的道理很駁雜,言辭表達也不盡恰當。

學富五車的用法

我們常用“學富五車”來形容那些讀書多、有學問、知識淵博的人。“學富五車”是指此人看的書可以裝下五車嗎?

首先來明確一下五車書有多少呢?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是用竹子、木片做成的簡和牘,簡牘很重,當時的車又爲馬車。據《墨子》記載,造得極好的車可以“任五十石之重”。這樣下來,五車書最多也就是二百五十石(擔):而又據《漢書·刑法志》記載,秦始皇“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縣(懸)石之一”,即秦始皇白天審理案件,晚上看書,每日處理一石重的公文。按此計算五車書最多二百五十天就看完了。這對現在有學問的人來說,也不是很多,爲什麼要用來形容人學問大呢?

其實,“學富五車”語出自《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這裏的“書”用爲動詞,是“寫”的意思。原本是莊子用誇張的手法來批評惠施,說他很會方術,雖然寫的書都可以裝下五車了,但他所說的道理有很多是錯誤和雜亂的,他的言語多有不當之處。意思是說他寫得多,錯得也多。後人截取了原文中的前兩句“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片面地理解爲惠施讀了五車書,並將這裏的書理解爲五車紙質的書而非竹簡書。

這樣,“學富五車”便逐漸偏離了莊子最初的原意,從最初的寫了五車竹簡木牘書變成了讀了五車紙質的書,詞意也從最初的貶義轉化爲褒義,成了形容人讀書多、學問大、知識淵博的代名詞。

學富五車的來歷

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才學高深,人們往往愛用“學富五車”和“才高八斗”來讚譽。那麼“學識”怎能用“車”來載,“才高”怎能用“鬥”來量呢?原來這裏面都有典故。

“五車”出自《莊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說的是戰國人惠施方術甚多,卻雜亂不純,而且言而不當。所謂“其書五車”是指他的藏書豐富,古時在未發明紙張之前,書都是用竹簡製成的,每片上刻有字,串編起來就成了書。當時的五車書雖與現在的五車書不可等量齊觀,但也可謂“飽學之士”了。

“八斗”是南朝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見無名氏《釋常談》)看來,謝靈運對自己的才學也是相當自負的。以後,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喻作文才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可嘆》詩中寫道:“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即曹植)八斗才。”在這裏,詩人借用了“才高八斗”這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