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中學課文《木蘭詩》教學反思

中學課文《木蘭詩》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木蘭詩》教學反思一

作爲一篇精讀課文,我想在一、二節課內通過深入品讀語言來品析人物,又不想放棄對學生朗讀詩歌的指導,兩個方面都是需要大塊時間重錘敲擊的教學環節,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我越是想兩者兼得,越是兩個都沒有抓牢,這是遺憾之一;

中學課文《木蘭詩》教學反思

培養學生讀書質疑的能力,一直是我教學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節課顯然也成了一個並不漂亮的“尾巴”,這是遺憾之二

從教學目標的確立來看,渴望讓學生在並不算長的時間內,從通過準確的語音、恰當的語速語調和節奏的變化到讀出不同內容傳達出的不同情緒,這個願望顯然有點理想化了,只有一部分學生能夠達成這樣的目標;“品讀詩歌”環節,原先設計的賞析突顯木蘭女性性格和品質特點詩句的環節,應該是本課的一個亮點,然而由於前面朗讀部分耗時太多而沒有展開,這成爲了我這節課最大的遺憾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也正因爲遺憾,它才吸引我不斷前行,不斷追索。

  《木蘭詩》教學反思二

這節課堂教學,內容詳實,教法得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有效的提問激發了學生積極思維,體現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激發者,充分考慮學生的意願,儘量以平等語氣與學生商討,是本教案教法上的最突出特點。在問題的提出,課堂討論,關鍵內容的選定乃至師生交流時教師的語氣等方面,都充分考慮到尊重學生。

“讀”貫穿始終。整節課,有範讀、細讀、快速默讀、高聲朗讀等,側重點不同,“讀”的方式就不同。語文課突出“讀”就讀出了語文教學的特色,特別是適時使用朗讀方法,既熟練了課文,又增強了學生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本課設計多次學生互相交流討論。這主要是留給學生思考交流的空間。“學而不思則罔”,語文學習,要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從中理解、感悟、提高。指導朗讀的時間很充分,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接觸文本,理解課文內涵。李騫說,學生當堂就能把課文背誦下來,課前準備比較充分。呂良說,可能由於學生閱讀面較窄,教師對有些問題的`引導又不夠深入放手過多,因而留給學生探索的問題顯得有些“蒼白”。課堂上有時有冷場現象。

  《木蘭詩》教學反思三

這篇課文相對而言是自己講的比較輕鬆的一篇。一來是這篇文章大多數同學在小學之時就有所瞭解,甚至一部分同學都能再次背誦。二來整篇文章的重心並不在對於字詞的疏通之上。所以給予自己較爲寬鬆的兩個課時。現在文言文仍是讓同學們自行疏通,寧可將教學進度轉慢一些,仍要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開動自己的腦筋,將文言文進行疏通。這篇文章,與之前的文言文不同,並不是在落實字詞之後再去梳理文章大意,而是在梳理文章後再去重點的點出幾個重點的字詞與重點的語句。

對於這篇文章的背誦,教學參考當中以本節課能夠背誦這篇文章作爲整節課的成功之處。自己並不想做,也許是不敢於去嘗試。這種東西,對於我來說,也許能沒有那種駕馭能力,雖然拼着個老命也能完成,但是這種高效課堂卻會將自己整的很累。確實,許多老師憑藉着經驗的積累自然而然就能達成這個目標,好比錢夢龍上的《少年中國說》一樣。特級教師總有特級教師的獨到之處,慢慢學唄。

兩個班使用了兩個導入,第一個班,按照正統的教案設計進行,講述下中國古代的知名女性,總能列舉出一些來,或者有時間麼再談談她們的事蹟,以及對於她們的看法。還有一個班本也打算就這樣過去即可,不過卻出現課堂突發事件。窗外某家店想起紹興蓮花落的曲聲,吸引了一大片學生的注意力,整個課堂躁動不堪,尤其是之間的唱腔,讓學生鬨笑不已。隨後即以此爲開頭,詢問該種去掉叫什麼名字,“京劇”、“越劇”、“黃梅戲”、“蓮花落”等不絕於口。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講起,蓮花落亦算是紹興地區的民歌,由此引出民歌以及《木蘭詩》。雖有些牽強,不過也可引導學生應瞭解自己周圍的非物質文化,或許也可培養他們一些對於祖國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