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石壕吏》教學設計

人教版《石壕吏》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石壕吏》語言凝練、質樸,內容比較集中,主要記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牆逃走,老婦出門應對。用大量篇幅記敘了老婦的致詞,從中體現戰亂給老婦一家帶來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請求從軍服役的經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該課文教學設計,一起看看吧!

人教版《石壕吏》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

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學習通過寫景、定物抒發感情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背誦和研討。

〖情感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本課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重點】

差吏夤夜捉人的兇殘,老婦形象的悽苦,她家遭遇的悲慘,詩篇社會意義的深刻,詩人對苦難人民的同情。

  【板書設計】

石壕吏

杜甫

差吏夜裏捉人吏呼怒婦啼苦

家庭悽慘被逼自請應役老婦被捉慘別老翁

反映戰亂現實同情苦難人民

  【教學過程】

一、由教學過的讚美古代巾幗英雄的《木蘭詩》,引出將教學的反映戰亂中人民苦難的《石壕吏》(板書詩題)

二、結合註釋①簡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和詩人情況

這首詩創作於唐肅宗乾元年(759)。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唐王朝爲了補充兵力,便在四處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曾被叛軍俘虜,夾在難民當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負荷着時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貼得更緊。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探視,在返回華州途中親見差吏將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統統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就創作出了《三吏》、《三別》。這組詩篇鏡子般地反時的戰亂社會現實,《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三、要求學生參看註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四、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

五、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

1、指定學生朗讀第1段後,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段。

⑴第1段哪一句是關鍵句?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在詩篇中起着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暮投石壕村”,由詩人投宿地點,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表明詩人目擊耳聞了故事的始末(板書:目擊耳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有吏夜捉人”是詩篇的關鍵句。是“捉人”,而不是“徵兵”、“招兵”,已經表明差吏強抓老百姓當兵;前面又加上一個“夜”字,更表明差吏時常抓人,以致白天難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來搞突然襲擊,兇狠殘酷。這一句揭開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開(板書:兇殘夜捉 揭開故事序幕)。

⑵三、四句表明了什麼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表明差吏夜間抓人,連老翁也一樣抓走,已經屢見不鮮;所以老翁夜間一聞捶門聲音,就顧不得年邁體衰、腿腳不靈,趕緊爬牆逃走,而由老婦出門應付。這深刻地揭示出戰禍連綿、差吏殘酷抓人、人民睡臥不得安寧的情景,揭示了老婦一家悲慘遭遇的社會環境。

2、指定學生朗讀2、3段後,引導學生分析這兩段。

⑴第2段兩句詩的用詞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在這兩段中起着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兩個“一何”,加強了感情色彩:既表現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悽苦,又體現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這兩句詩統領老婦苦啼申訴的記敘(板書:苦啼申訴)。課本編者把這兩句詩獨立成段,也是意在強調吏之怒、婦啼之苦和統領後文的作用。

⑵第3段只是敘述了老婦的苦啼申訴。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差吏決不是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這裏是實寫老婦的苦啼申訴,虛寫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實現虛,在老婦苦啼申訴幾層意思之 間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⑶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幾層意思?從中體現着什麼樣的進程?

回答,教師明確:

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三層意思,從中體現着老婦不斷苦啼申訴,差吏不斷怒呼咆哮的進程。

⑷第一層申訴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表明老婦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她家已爲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無保障,更無生趣;“長已矣”,表露了對死去親人的無限哀思。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擡貴手。但是差吏不爲所動,繼續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⑸第二層申訴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表明老婦家中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子一個孤兒,和因乳孫而未去的衣服破爛的一個寡媳,家庭情況倍極悽慘(板書:家庭悽慘)。老婦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憐憫之情,網開一面。但是兇狠差吏仍然不爲所動,繼續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婦說出下面的話。

⑹第三層申訴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表現出老婦爲了避免年邁丈夫、乳孫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請應役了(板書:被逼自請應役)。

3、指定學生朗讀第4段後,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段。

⑴這一段前兩句的遣詞造句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從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聲,暗示出老婦已被捉走(板書:老婦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滿足於捉走老婦,百般威逼,老婦再三啼請自己應役的漫長過程,“如聞”,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幕慘劇的發展,徹夜未能入睡。

⑵後兩句的遣詞造句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呼應開篇的“暮投”,一個“獨”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婦雙雙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個相送,老婦已被去承擔那根本不應由她承擔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悽慘心情都無法表述。言簡意深,悽情綿綿無盡(板書:慘別老翁 悽情綿綿無盡)。

4、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的寫作特點,社會意義。

詩人怎親以目擊耳聞者的身份寫出這首詩?產生着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開篇句“暮投石壕村”,爲以目擊耳聞者身份敘述故事作好了鋪墊;結尾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一直在關切傾聽故事的發展:表明了詩人確是故事的目擊耳聞者。除中間主體部分用兩個“一何”表達憎惡差吏、同情老婦的強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實地敘述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再沒有什麼議論抒情的詩句。通過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展現出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塑造出老婦的悽苦形象,控訴了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滲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刻同情(板書:反映戰亂現實 同情苦難人民)。

5、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緩急得當,讀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佈置作業〗

背誦、默寫這首詩,進一步品味平實敘述當中的深刻內涵。

〖課後反思〗

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