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杜甫詩三首》練習題及答案

《杜甫詩三首》練習題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杜甫詩三首》同步練習

《杜甫詩三首》練習題及答案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岱宗(  ) 決眥(  ) 濺淚(  ) 簪(  ) 逾牆(  ) 戍守(  ) 老嫗(  ) 幽咽(  )

2.杜甫字子美,    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著有“三吏”,另外兩篇分別是       和        。

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字詞。

⑴齊魯青未了(青未了: )

⑵造化鍾神秀(鍾: )

⑶蕩胸生曾雲(蕩胸: )

⑷會當凌絕頂(會當: )

⑸家書抵萬金(抵: )

⑹渾欲不勝簪(渾: )

⑺老翁逾牆走(逾: )

⑻吏呼一何怒(一何: )

⑼有孫母未去(去: )

⑽猶得備晨炊(猶得: )

4.填寫:

⑴《望嶽》一詩中表現詩人登臨泰山極頂的決心和堅毅豪邁氣概的句子是 。

⑵《石壕吏》一詩中反映官吏殘暴對待百姓的句子是 。

⑶《春望》一詩中形象地表達出詩人對妻子兒女強烈思念的詩句是 。

5.“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反映了什麼樣的人生哲理?

6.對《春望》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戰亂中的春景,一片蒼涼,感傷國事,見花落淚,聞鳥而驚心。

B、本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這戰亂連綿的日子,期盼外出遊覽的丈夫早寫信來。簪,婦女束髮的首飾。

C、作者所經歷的這場戰亂,是指唐代的藩鎮割據。

D、“烽火連三月”,意指戰爭接連打了三個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詩人感情是(  )

A、詩人對老婦一家的同情。

B、詩人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和關注。

C、詩人對老婦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詩人對官吏暴虐的憤怒。

8.對《望嶽》分析不確切的一項是(  )

A、“齊魯青未了”是說泰山廣大,青青之色,綿延不絕,齊魯大地都能望見。

B、“造化鍾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鍾”是聚集的意思。

C、“陰陽割昏曉”中的陰陽指山的南面和北面,這句是說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別,判若昏曉。

D、這首詩首聯寫遠望,頷聯寫近觀,頸聯從小處着筆細看,尾聯寫望嶽產生的聯想。

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⑴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⑵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讀下列選文,回答問題:

  (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10、解釋詩句中的詞語。

一男附書至(書: )

二男新戰死(新: )

死者長已矣(已: )

室中更無人(更: )

11、對這首詩開頭四句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1句寫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來。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發生,預示將有一場災難降臨。

C、3、4句寫老翁逃跑避難,老婦出門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長期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的情景。

12、描寫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

13、描寫戰爭之慘烈的句子是: 。

14、“婦人”致詞分三層,這三層的意思分別是什麼?

(二)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____________,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____________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5.解釋詩中加點的字

(1)城: (2)搔:

(3)渾: (4)烽火:

16.在詩中空缺處填入原詩句。

17.首聯寫什麼?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懷?

18.頷聯寄    於    ,表達 之感,運用了 的修辭。

19.用襯托手法寫由於國破家亡,使人極度悲傷變得更加蒼老的詩句是 。

20.本文以   爲線索,表達了詩人 之情。

21.表達思念親人的句子是 。

  第二部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22、本詩押韻的字是 ,韻腳是 。

23、這是一首送別詩,交代送別地點的句子是 ;虛寫景物的詩句是 。

24、“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的意思是什麼?

25、“天涯若比鄰”中“比鄰”的意思是 。

26、對本詩首聯賞析有誤的是(  )

A、“城闕”指長安,送別之地,“五津”採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長安而望“五津”,可“望”並不是實寫,這是詩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氣象宏偉。

C、既“望”中可見,則此行並非遠別,因而有不必傷別之意,這兩句爲全詩奠定抒情基調。

D、這兩句承題,敘將別之時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