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八年級上《短文兩篇》譯文相關資料

人教版八年級上《短文兩篇》譯文相關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答謝中書書

人教版八年級上《短文兩篇》譯文相關資料

  [南朝·樑]陶弘景

【作者小傳】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江寧縣)人。幼有異慧,年四五歲即以荻爲筆劃灰中學書,讀書萬餘卷,未弱冠,齊高帝作相,即引爲諸王侍讀,官奉朝請。後隱居於句容句曲山,自號華陽陶隱居。因梁武帝早年與之遊,即位後,逢有朝廷吉凶征討大事,常前去徵詢他的意見,時人稱他爲“山中宰相”。好神仙之術,愛山水。諡貞白先生。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詩文今傳《陶隱居集》輯本一卷。

  【題解】

謝中書,名謝微(或作徵),字元度,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豫章王記室,因曾任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本文以山川之昏曉、四時之變化,描繪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筆致清新雋永,宛如清麗的山水畫屏。

  【原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1],沈鱗競躍[2],實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樂以來[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5]。

——選自明刻《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陶隱居集》

  【譯文】

山水中包蘊的美,自古以來人們經常談論。高高的山峯直插雲天,清清的流泉明淨見底。兩岸石壁上,五色繽紛交相輝映。那青翠的叢林,碧綠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曉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猴和百鳥的啼叫聲交織成一片;夕陽即將墜落之際,潛游水中的魚競相騰躍。這實在是人世間的仙境,自從謝靈運以後,就再也沒有能欣賞這奇妙山水的人了。(王運熙曹旭)

  【註釋】

[1]頹:墜落。[2]沈鱗:潛游水中的魚。沈,同“沉”。[3]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即指人間。三界爲:欲界(有淫慾、食慾);色界(無淫慾、食慾,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質牽掛);無色界(擺脫一切形色、物質羈絆)。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之意。[4]康樂:謝靈運。靈運襲封康樂公,性耽山水,故云。[5]與:參與其間。這裏指欣賞。

  記承天寺夜遊

  宋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 爲樂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尋張懷民。懷民亦未被寢,相與步 於中庭④。

  庭下如積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橫⑥,蓋竹柏影也⑦。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⑧。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爲“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

  [註釋]

①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②念:想。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南,今廢。另一說蘇東坡曾被貶到福建泉州,故有可能地點是泉州。

④相與:一塊兒。步:作動詞用,散步。

⑤如積水空明:積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充滿着水,不是地上積水。其水澄澈,所以用“空明”來形容。

⑥藻荇(xìng):泛稱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而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⑦蓋:這裏是承接上文而推究其原因的一個虛詞。

⑧閒人:這裏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並沒有事情可作,所以他自稱爲“閒人”。

  [譯文]

在元豐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裏,我解開衣帶,脫衣躺下來,正想入睡,忽見月光從門縫中射進來,明亮潔白,不由得心中一喜,高興地起身穿衣,走出門外。這樣好的月色,卻沒有人和我一起分離其中的樂趣,心中頗感缺憾。於是就緩步走到承天寺,找好友張懷民。正巧,懷民也不曾入睡,我便跟他一起來到庭院裏。

庭院中,月光灑在地下,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那樣透明,水中好似圓葉的藻草和長葉的荇草縱橫交錯,搖曳不定,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大概那是竹葉和柏葉的蚊子吧。

哪一夜沒有月光,哪一處沒有竹柏,爲何在這尋常多見的竹柏月影中體味其中的樂趣呢?只是因爲像我們這樣兩個閒人是不多見的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