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我的母親》教案教學設計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我的母親》教案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教學目標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我的母親》教案教學設計

  (一)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者及自傳的語體特徵,把握文章內容。

2.速讀並列舉出寫母親的主要事例,學習運用具體事例表現人物品性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具體事例表現人物品格特點的寫法。

2、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中所寫的事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母愛的偉大,感受作者對母親無限的懷念之情。

2、體驗母愛的偉大,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從而理解和關愛自己的母親。

  教學重點

1. 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能說出文章寫了幾件事來刻畫母親,歸納出母親的性格特點。

2. 品味具體語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體詞語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概括寫母親的主要事例及其表現的人物品性。

2、品味語言的分寸感,瞭解自傳的語體特徵。

  教學方法

速讀、自主、合作、教師講解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閱讀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現代著名學者胡適先生一生深受母親的影響,他少小離家,學有所成;但同時也留下了“生未能養,病未能侍,畢世劬勞未能絲毫分任,生死永訣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與遺憾。人到不惑,胡適寫下了《四十自述》,我們不妨來看看胡適在這篇自傳中是如何回憶自己的母親的,看看名人背後的偉大女性。

  二、新授課

  (一) 課文相關知識的理解

1、瞭解作者胡適及他的母親

2. 瞭解課文背景知識:

(1891----1962.) 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生於上海。幼年在故鄉家塾讀書1904年隨兄到上海,先後進梅溪學堂、澄衷學堂,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 1910年赴美留學,先入康奈爾大學農科,1912年轉文學院,修哲學、文學。 1915年人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系主任是杜威。從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實用主義。 1916年開始與在美同學討淪白話文,最後寫成《文學改良當議》,1917年1月發表於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這是最早全面系統地提倡白話文的論文,在新文化運動初期產生重大影響。 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新青年》編輯,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五四運動以後,思想逐漸趨於保守。1928年受聘擔任中國公學校長兼文理學院院長。1931年回北大任文學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創辦《獨立評論》。抗戰期間一直擔任駐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到美國,次年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圖書館館長。1958年回臺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舉行第五次院士會議,爲歡迎新院士舉行的酒會迎新院士舉行的酒會結束時,因猝發心臟病逝世。

馮順娣,安徽績溪人,16歲時被許配給胡傳作填房。時胡傳年48歲,前妻曹氏去世十餘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沒有一個家眷實在不方便,胡傳長子長女都比馮順娣大。爲了家人,馮順娣答應嫁到胡家。婚後第二年,來到上海,在胡適三歲的時候,胡傳死在廈門。當時馮順娣只有23歲。

本文選自作者的自傳,既寫自己的童年,又寫自己的母親,可以看作是一篇人物傳記。

  (二). 整體把握,感知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學生默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1. 要求學生齊讀課文第一部分,分組討論: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2、文章開頭三段幾乎沒有寫及“我的母親”,是否屬於跑題?

3、文章第四段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4、文章最後一段的中心句是什麼?

教師在學生充分討論之後加以明確:

1、不曾養成活潑遊戲的習慣;

文縐縐的

大人們鼓勵我裝成先生的樣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兒,不曾享受過兒童遊戲的快樂

喜歡看書

只學得了讀書、寫字;

反對我學吹笙、吹笛、不允許我畫畫

小結:枯燥無味、沒有樂趣,不快樂,傳統教育方式約束了我的發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較單調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讓學生童年的趣事)

2、是否跑題要看這部分文字與題的表達是否有關,有關就不跑題。本文的主題是刻畫母親的形象,表現母親的優秀品性,感謝母親對自己的教育,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懷念。與此有關就不能算是跑題。

文章前三段寫作者的性格特點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寫出了自己童年的愛好、快樂,另一方面也寫出兒童好玩的天性;既寫了童年生活的單調和失落,也寫出環境與教育對一個人性格的養成所起的奠基作用。總的來說,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書之外,是貧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是母親“給了我做人的訓練”,這不僅彌足珍貴、銘記永久,而且影響巨大。這樣看來,前三段實在不是閒筆,不僅爲寫母親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與文末相呼應。另一原因是,這篇課文選自《四十自述》,寫母親同時也是寫自己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段歷程,或者說,是把母親作爲人生成長道路上的第—位“恩師”來寫的,所以開頭寫了較多自己童年的經歷。

3、第四段屬於過渡段,承上啓下。既承接上文突出表現在九年的孩童生活中,“只學得了讀書寫字兩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但別的方面都沒有發展的機會”;又在交代了這些內容之後,筆鋒一轉,水到渠成地把“母親”推到了文章的中心:“但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

4、中心句是“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

  (三)理清行文思路

給文章劃分結構層次

寫“我”的童年,爲寫母親做鋪墊(1-4段)。

寫母親的言行,體現對“我”的言傳與身教(5-12段)。

寫母親對“我”的影響,表現母愛的偉大與我的感激(13段)。

  三、課文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及作者母親的一些事蹟,在下一節課中我們進一步深入分析、理解課文。

  四、作業佈置

1、抄寫、積累“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2、熟悉、思考課後練習題。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

師生共同回顧上節課所瞭解的作者母親

  二、新授課

  (一)、分析課文、感受形象

1.學生跳讀寫母親的文字,思考以下問題:

(1)從原文中選擇一句話來概括母親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2)作者爲什麼說母親是“嚴父”?

(3)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分別表現了母親什麼品性?

(4)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爲什麼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自己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教師在學生充分討論之後加以明確:

(1)“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學生如回答“這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一句也可)

(2)結合課文的內容“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簡要介紹胡適的家庭背景資料。胡適三歲喪父,之後母親一人撫養教育他,管教很嚴,母親充當了“嚴父”的角色。

(3)概括地說,寫了母親三個方面的事:一是對我的管教;二是作爲當家的後母如何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具體說來,寫對我的管教,主要寫了學習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訓導。在學習方面,天剛亮時,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在做人方面,除了寫每天早晨對我的教育外,重點寫了我因說了一句輕薄的話而受到的重重責罰。寫母親對我的管教,表現了母親對我既嚴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寫母親作爲當家的後母當家之難,主要寫了三件事: ①如何在除夕之夜對付敗家子大哥的債主。通過這件事表現了母親寬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②如何與我的大嫂、二嫂相處和如何對待她們妯娌之間的矛盾。這件事表現了母親容忍、溫和的性格。③寫母親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氣,直到叫那個說了不負責任的話的五叔當面認錯賠罪才罷休。這件事表現了母親“剛氣”的一面。

(4)在本文中,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較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這看似遊離“母親是我的恩師”的主旨,其實不然。我們常說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這主要不是體現在母親如何“教導”上,而更多地體現在母親平時怎樣待人接物對自己的影響上。因此,可以說,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同樣也是在寫“母親是我的恩師”,寫她以身示範對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也就是不僅寫了母親對“我”的“言教”,更寫了母親對我的“身教”。

2.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用最簡潔的一句話來概括。

請先摘錄原文的語句回答:母親是一個 的人。

例如:母親是一個“管束我最嚴”的人;

母親是一個“氣量大,性子好”的人;

母親是一個“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的人;

母親是一個“有時候也很有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的人;

請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回答:母親是一個 的人。

例如:母親是一個嚴厲的人;

母親是一個慈愛的人;

母親是一個善良的人;

母親是一個寬厚的人:

母親是一個剛強的人;

母親是一個教子有方的人;

母親是一個寬容隱忍的人;

母親是一個仁慈溫和的人;

母親是一個忍辱負重的人;

母親是一個正直剛強的人;

4.胡適是現代著名學者,他的母親識字不多,地位低下。胡適不但稱其爲慈母和嚴父,而且稱其爲“恩師”,可見母親對他的影響之大之深。這“極大極深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討論之後教師明確:這“極大極深的影響”正如作者自道:學得了好脾氣,學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氣,能寬恕人,體諒人,以及在學習上勤奮、守時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親讓作者養成了寬容、善待、體諒的品性。

  (二)品讀課文、把握作者的情感

學生速度課文後、合作思考問題:

文章寫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抒情的語句,那種感情是如何體現的?

明確: 文章中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戴、感激之情,這種感情表現在樸實的語言之中。對文章採用這種樸實的語言,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文章質樸、真切的敘述語言和自然流暢的結構與作者真摯、發自內心的情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語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多久了”其中“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酒漿母親的辛苦寫得淋漓盡致。再如“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後母。……萬分之一。”這句話寫得極爲蒼涼,將母親的淒涼生活景況的定性力透紙背,令人讀來潸然淚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憶童年往事的,毫無成人的姿態,亦無學者的深沉,如實道來,真誠傾吐,甚至可以說,作者是掏出“心靈”來寫母親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母親在自己成長曆程中對自己的影響而說說自己的母親。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明白,對愛我們的父母應多些理解和體諒。我們應有一顆感激的心,並好好珍惜身邊的親人和朋友。

  四. 課文小結

課文記敘了我小時侯九年裏的生活,回憶了母親對我的教育和母親與家人的和睦相處,字裏行間全是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文章通過具體的事例,展示了母親對我的愛和母親善良、寬容、有剛氣的性格特徵。文章語言樸實,自然而又蘊涵着真摯的感情,這一點我們在寫作中應該好好借鑑,我們也應通過具體的事例來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們的真感情,用筆表達對父母、朋友的愛和感激

  五、拓展作業

1. 課外閱讀有關胡適及其母親的傳記文章。

2. 課外蒐集歌頌母愛主題的詩歌、歌曲、文章等

  教學反饋

學生容易讀懂課文,對課文內容感興趣,但對文章中所寫的事件不會用自己的語言來簡潔概括。合作解決問題是,思路不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