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胡適《我的母親》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胡適《我的母親》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教學目標: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胡適《我的母親》教案

知識與能力

複習圍繞我的母親的發生的幾件事和母親的品性;教學過程中,通過一些身邊事例的介紹,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學會關心他人,能長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替他人着想;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聯繫社會背景,來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

2.通過私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親情,激起心靈的共鳴,然後引導他們關心家庭,關心父母。從而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他們作爲家庭一員的責任感,幫助他們形成尊重別人、關心別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複習圍繞我的母親的發生的幾件事和母親的品性,培養他們家庭責任感。

教學難點

利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學會關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替他人着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作業本、教學掛圖等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燭光裏的媽媽》,師激情導入:

母親是天底下最神聖的一個稱呼,母愛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位百年前的母親,她以自己的仁愛,寬厚,感染造就了中國文壇上的一位巨匠——胡適。今天,我們就隨着胡適的文筆,來了解胡適的母親。

板書課題,作者。

二、作者簡介。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字適之。筆名有天風、藏暉、鐵兒等。安徽績溪人。幼年在私塾學習。14歲到上海求學。1910年赴美留學。初學農學,後攻讀哲學、文學。1917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校長,國民黨政府駐美國大使等職務。1962年在臺灣病逝。

 三、資料助讀。

胡適的母親馮順弟(1873—1918),是績溪縣中屯人。順弟16歲這年春天,嫁給了比她大32歲的胡傳(胡適的父親),當時胡傳已經48歲,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兒女都比順弟大好幾歲,他在外邊做官,沒有個家眷實在不方便,所以就續娶了個填房。

婚後的第二年,胡傳便把馮順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個男孩,這便是小胡適;不過那時還不叫“胡適”,而叫“兒”。他是胡傳最小的兒子,順弟惟一親生的一點骨血。

小胡適出世後剛滿90天,胡傳被調往臺灣供職。

然而,幸福是那樣短暫,瞬息即逝,悲痛卻來得那樣突然,沉重。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第二年,胡適母子剛離開臺灣,回到績溪故鄉不久,就傳來了他父親胡傳病死在廈門的噩耗。這家庭的鉅變和不幸,在胡適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於是,順弟23歲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盡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長而痛苦,她居然熬過來了!是什麼力量支撐着她呢?就因爲有她親生的一點骨血──她惟一的兒子胡適。只因爲這點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託在兒子的渺茫不可知的將來。爲了這點骨血的將來,她願意忍受一切,獻出自己的一切,並掙扎着熬過了23年!

到1918年11月,她歷盡寡居的艱辛,離開人世的時候,雖然只活了46歲,心裏卻應該是感到寬慰和滿足的了。

  四、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新詞。

2.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1)文章圍繞母親寫了哪些事?這些事分別表現了母親的怎樣的性格?

明確:A.叫我早起,聆聽教誨,“催”去上學。

B.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她重重責罰我。

C.新年之際,債主來要債,她從不罵一聲,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

D.受了兩嫂子的氣,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時,悲哭一場,以解心中之苦。

E.聽了王叔的牢騷話,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2)請用“母親是一個……的人,因爲……”的句式說一句話。

(3)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摯的愛,表現了母親優秀的性格品質和兒子對母親的熱愛、懷念、感激之情。)

  五、理清本文層次。

提示:1.寫“我”童年時的身體、性格、特點;(1——4)

2.寫母親對“我”的直接教育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5——8)

3.寫母親對“我”深遠的影響。(9)

六、本課時小結。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二、問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