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所見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所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所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瞭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麼?(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麼時候的人。是幹什麼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着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繫,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
  3.圖上的兒童在幹什麼?(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着牛,唱着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讀詩歌,理解課文
  (一)初讀課文
  l.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 蟬
  3.教師範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麼意思。
  5.指名讀得好的學生讀全詩。要求學生邊聽讀,邊看圖,思考:起初牧童在黃牛背幹什麼?後來呢?
  (指名讓學生試着回答問題。牧童開始在黃牛背上唱歌,後從牛背上下來了,站在那兒想捉蟬。)
  (二)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通過觀察圖使學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黃牛——牛的一種,角短,皮毛黃褐色,或黑色,也有雜色的,毛短,常用來耕地或拉車,肉可以吃,皮可以製革。
  (2)讀整個詩句,查字典說說“振”“樾”的意思。
  振——振動  樾——樹蔭
  教師補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3)用自己的話說說後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裏振盪。)
  (4)讓學生讀詩句,然後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齊讀第二句,並看圖,說說圖上的牧童在幹什麼,與第一句說的情景有什麼不同
(着重指導學生觀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說說“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鳴叫的知了。)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廣蟬的叫聲後,怎樣做的呢?
  “閉口”在這裏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理解“忽然”一詞在詩中的意思。(騎在牛背上唱歌時,忽然聽到蟬叫聲。)
  (4)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三、齊讀全詩
  四、敘說詩意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l.熟讀全詩。
  2.說說下面幾個詞語的意思。
  振 欲 捕 鳴 閉 口 立
  二、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全詩,說出詩意。
  1.看插圖,講圖意。
  2.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夏天,一個牧童在樹林中騎着一頭黃牛高聲歌唱,知了在樹上叫着。牧童聽到了知了叫聲。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樹下,望着樹上的知了。)
  三、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1.指導讀第一句詩。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心情。
  指導讀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2.指導讀第二句詩。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忽然閉口立”使我們想到了什麼?(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產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全詩
  五、分析指導字形
  1.比較字形。振——晨 蟬——彈 忽——物 閉——閒
  2.重點分析、記憶字形。
  欲:左邊是“谷”,第四筆“捺”改爲“點”,右邊是“欠”,不是“文”。
  所:左邊不要寫成“戶”。
  3.指導書寫。
  六、總結
  1.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3.學了這首詩,你覺得這個牧童怎麼樣?(活潑可愛,愉快、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