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青玉案·元夕》教學設計「原創」

《青玉案·元夕》教學設計「原創」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課程分析

《青玉案·元夕》教學設計「原創」

《青玉案 元夕》上片渲染元宵節燈火輝煌、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的景象,下片開頭,又描繪了觀燈女子盛裝豔服,笑語歡快的情景。但這一切僅僅是陪襯而已。作者最後點出“燈火闌珊處”的“那人”纔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熱鬧非凡的場景,是襯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些笑語盈盈的女子,是襯托“那人”的孤獨寂寞。梁啓超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其實,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裏,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說這簡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學習這首詞首先要把握場景描寫的方法技巧,同時注意揣摩“那人“的深刻含義。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積累了較爲豐富的古典詩詞,其閱讀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礎,尤其對辛棄疾不乏瞭解熟悉,他的詞多是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但這首詞的風格有其特別之處,那就是以婉約之形表豪放之實,這一點學生不好把握,需要點撥。

 設計理念

經過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古詩文的學習、積累,學生對詩詞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首詞在字面層次上的理解不難,難的是通過寫作背景理解“他”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而且詩詞中關於元宵節的作品也不少,爲了更好地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我在拓展部分安排了另一首詞——李清照的《永遇樂·元夕 》。設計本節課堂時我遵循一下兩點:

(1) 學生自主討論、探究,從字面層次研讀詞的基本意義、基本內容。

(2) 學生通過思考和轉移,老師適當點拔,從背景角度切入幫助學生理解“他”的寓意。

 學習目標

1. 瞭解辛棄疾及詩作的背景和內容;

2. 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體會詞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把握“那人“的形象;體會詞人的情感。

2. 難點: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手法。

 教學內容

 一、【點火預熱】

名句導入

①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②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③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④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⑤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⑥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PPT1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首風格頗爲不同的詞作——《青玉案》PPT2

 二、【賞讀詩文】

(1)解題:(元夕簡說)萬家團圓的日子(揭示詞作內容所涉及的環境)

(2)誦讀詞作(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3)品析詩文(索象——入境——析情)

“詞以境界爲最上,有境則自成高格。”

——王國維

問1:境由象構成,而象則包括景物和人物,結合詞作分析,詞中寫到了哪些景?哪些人?詞中是怎麼描述的?(小組交流後完成)PPT34

花燈閃亮,煙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魚舞龍,萬人空巷,美女雲集,搖曳多姿,熱鬧非凡。

問2:寥寥數語,一個有聲有色的節日場面便展現在我們面前,請用三個詞語簡要概括元夕的特點:熱鬧、繁華、喧囂。

問3:就在這個夜晚,平時難得一見的大家閨秀小家碧玉,今天也成羣結隊的了來看熱鬧,珠光寶氣、鶯歌燕語,令人目不睱接,辛棄疾看到了什麼人?

衆人(盛裝打扮、 暗香襲人、 笑語盈盈 )——那人

問4:詞人此來非爲觀景,卻是尋人,“那人”是誰?(小組討論PPT5)

她的穿着,

她的神情,

她的身份……

她可能會是… …

引導深化:1、思慕已久的紅顏知己

題臨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首詞作於宋淳熙元年或二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失地,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

2、國難當頭,朝廷只顧偷安,人們也都“笑語盈盈”,有誰在爲風雨飄搖中的國家憂慮?那人是不在“蛾兒雪柳”之衆,獨立在燈火闌珊處的“他” 。

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3、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qìng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是抗金志士的操守和襟懷

4、背景引入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一生主張抗金,渴望恢復中原。在詞人中,他是個英雄。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辛棄疾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爲“詞壇飛將軍”。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總結: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司空圖《詩品》

古詩詞往往能引起人的無限聯想,這也正是古詩詞的魅力。

(4)詞作延伸

“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

——王國維

破陣子

爲陳同甫賦壯語以寄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後名。可憐白髮生。

他是生於亂世,胸懷抗金復國之志的鐵血男兒。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把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三、【課外延伸】

辛棄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樂》都是寫元夕的,試比較二者在立意和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異同。

永遇樂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注:中州,指中原

這兩首詞的共同之處是:

1、二者都是以元宵燈節作爲描寫對象,藉以寄託另外的思想感情。

2、在表現方法上,都用了反襯手法。

辛棄疾詞極寫元宵盛況,反襯出一位獨處於燈火稀落之處的孤高女子,藉以表現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潔的人格。

李清照詞用較多的筆墨來回憶“中州盛日”的元宵。抒發的是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悲。

其不同之處是:

辛詞直接對過去的元宵沒有牽涉,而李詞對今年的元宵的用筆方式與辛詞不同,並沒有真正突出其繁華場面,而用較多的筆墨來回憶“中州盛日”的元宵。

這主要是因爲二者的立意不同。李詞所抒發的是家國之慨和身世之感,而辛詞則是表現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從政治層面來說,是對朝廷奉行投降國策並由此帶來的政治現實的不滿,從而表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潔的人格。

在反襯手法上,二者也有所不同,李詞除了以昔反襯今外,還用人反襯我、樂反襯悲等,辛詞主要是將世俗反襯 “那人” 。

對官場熱鬧的淡泊

人生哲理:人生總是要經歷繁華熱鬧才能體會寧靜的可貴

人們在追求一件事情的結果,過程可能是千辛萬苦,而結果看起來卻平常。

佐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題臨安邸》

我說稼軒此詞,前半實無獨到之勝可以大書特書。其精彩之筆,全在後半始見。

——周汝昌

3、你認爲下片最精彩之筆在哪裏?(原來詞人不是賞燈的而是來尋人)

活動五:討論

4、試分析衆人和那人是什麼樣的人?

明確:衆人——仕女、貴族妻女(安樂的主和派)

那人——深愛的女子、自甘孤獨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統治者、自己或主戰派)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

——周汝昌

總結:

[音頻印證]

名家點評:

“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

——梁啓超《藝衡館詞選》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語,即把多少不易說出的悲感和盤托出了。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

“借燈夕所見以自述懷抱,託意甚高,是志士的操守和襟懷。”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