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辛棄疾 《青玉案》原創教案

辛棄疾 《青玉案》原創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教學目標

辛棄疾 《青玉案》原創教案

1.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筆法。

2.理解、品味詞中的千古名句。

  教學重點

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筆法。

  教學難點

理解、品味詞中的千古名句。

 教學過程

 第一教學板塊――瞭解作者,知曉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爲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爲“蘇辛”。《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第二教學板塊――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朗讀、背誦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註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處,舉手提問,教師正音,並巡迴答疑。

2.強調下列詞語的意思:

⑴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花開。

⑵星如雨:形容滿天的煙花。

⑶玉壺:精美的彩燈。

⑷魚龍舞:即舞魚舞龍,是元宵節的表演節目。

⑸"娥兒雪柳":《武林舊事》記:"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娥,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銷金也,蟬雕袖項帕,而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宣和遺事》也記:"京師民有似雲浪,盡頭上帶着玉梅、雪柳、鬧娥兒,直到鰲山下看燈。"李清照【永遇樂·元夕】有"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⑹驀然:忽然。

⑺闌珊:稀疏,零落。

3.瞭解詞意,出示譯文。

4.詞中的元夕具有怎樣的特點?

提示:花燈閃亮,煙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魚舞龍,萬人空巷,美女雲集,搖曳多姿,熱鬧非凡。

  第三教學板塊――品味語言,鑑賞形象。

(一)具體賞析詩歌:

1.“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兩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作用?

開頭三句,重筆描寫元宵夜彩燈的繁華景象。“東風夜放花千樹”,點化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賦予新意,形象飛動,極其創意,形容花燈之多。“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煙花之盛,妥帖自然。

2. “寶馬雕車香滿路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作用?

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體香來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爭相去看燈、戲耍的女子,這含蓄而又生動,這些女子的歡鬧與下文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後者的可貴。

3. 賞析下闋前兩句。

下闋前兩句,從“我”“尋她”的目光出發,具體描寫觀賞元宵的女性人羣。“蛾兒雪柳黃金縷”寫她們頭上的打扮,她們是多麼盡態極妍,照應前面的“寶馬雕車”。“暗香去”與前面的“香滿路”呼應。

4.最後三句是千古名句,你認爲好在哪裏?

最後三句是點睛之筆。在這樣的狂歡極樂的元宵節裏,“我”在歡樂的人羣中千遍百遍地的尋找心中的“那人”都找不到,最後終於發現了她,原來她獨處於“燈火闌珊”的偏僻角落。

(二)、鑑賞要點:

1、“那人”是個怎樣的人?爲什麼沒加入狂歡的行列?

那人是一個孤高脫俗、傲然不羣,獨在“燈火闌珊處”的女子,表現了詞人內心的孤獨、寂寞。

2、作者塑造這樣一位美人,用意是什麼?

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實際上就是作者的一種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詞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悶的心情,表達了不願跟統治者(“當權者”或“時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梁啓超以爲最後三句"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藝衡館詞選》),你同意他的說法嗎?說說你的理由。

提示:梁啓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爲本詞有所寄託,可謂知音。本詞下片寫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託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個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遲暮之感的美人.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後,寧願閒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第四板塊:總結歸納。

1、本詞風格:

①託寓手法。詞中借對元宵盛況的描寫,表現“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託了詞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懷高遠,別有所求的志向。

②兼具婉約、豪放兩種風格。從文本的行文方式看,與傳統的婉約詞並無二致。但從所寄託的內容主題看,這是關係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深含着一股陽剛之氣。這是豪放詞的特點。此詞寄勁於婉,寓剛於柔,婉約其表而豪放其中。

2、本詞主旨:

本詞表面極寫元宵節燈火輝煌、萬人徹夜狂歡的場面,諷刺南宋統治者只知沈醉於歌舞昇平,而不思復國。詞中繁華的景象,襯托出一位自憐幽獨,脫俗不羣的美人形象,從中表現了詞人唯我獨醒,不隨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第五板塊:拓展延伸,對比閱讀。

辛棄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樂》都是寫元夕的,試比較二者在立意和表現方法上的異同。

第六板塊:課後作業,探究練習:

王國維認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間詞話》)請你結合具體的人事談談自己對王說的理解。

附賞析: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稼軒的這一首,卻誰也不能視爲可有可無,即此亦可謂豪傑了。然究其實際,上片也不過渲染那一片熱鬧景況,並無特異獨出之處。看他寫火樹,固定的燈綵也。寫“星雨”,流動的煙火也。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是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又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煙火,先衝上雲霄,復自空而落,真似隕星雨。然後寫車馬,寫鼓樂,寫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的載歌載舞、魚龍曼衍的“社火”百戲,好不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總是爲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蓋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爲助意而已。總之,我說稼軒此詞,前半實無獨到之勝可以大書特書。其精彩之筆,全在後半始見。

後片之筆,置景於後,不復贅述了,專門寫人。看他先從頭上寫起:這些遊女們,一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妝的遊女們,行走之間說笑個不停,紛紛走過去了,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這麼些麗者,都非我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羣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皆無。已經是沒有什麼希望了。……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側,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

這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結和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卻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徹悟:那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羣女,原來都只是爲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義與趣味呢!多情的讀者,至此不禁涔涔淚落。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思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片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爲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燈火闌珊”,方纔前早呼而後遙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象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乎?

王靜安《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爲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之境界爲第三即最終最高境。此特藉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片則無此斷疊,一連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總隨詞人之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賀鑄一首,此義正可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