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祭十二郎文》教案設計

《祭十二郎文》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祭十二郎文》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祭十二郎文》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解文言詞句。文言實詞:孤,怙,孥,薨,輟,嗣,蒙,窆,尤等。文

言虛詞: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賓語前置) 嗚呼,其信然矣。(感嘆)等。

2.瞭解祭文的有關知識及本篇祭文破駢爲散,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

能力目標

1.掌握本文敘事和抒情緊密結合的寫作方法。

2.體會遣詞用字的妙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領會此文散發的濃濃悲情。

3.指導學生飽含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反覆誦讀,達到理解文意並背誦部分段落的目的。

4.培養學生感受悲劇美學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鑑賞本文,讓學生體會作者融於字裏行間的至真至切的親情。

教學重點

1.鑑賞韓愈散文的敘事中抒情的特點。

2.學習本文破駢爲散,不拘常格的語言形式。

3.反覆誦讀,體會文章悲傷悽婉的感情基調。

教學難點

體會“邪”“也”“乎”“矣”等虛詞在表達感情上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動人的文字都是從心底裏流淌出來的。今天我們 就要學習這樣一篇抒情散文,它字字含淚,句句動情,千百年來爲人們傳誦不絕,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絕調”。

二、出示自學目標

1、體會敘事中抒情的特點。

2、體會作者對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懷念之情。

3、學習本文破駢爲散,不拘常格的創新精神。

重點:領會敘事中抒情的特點。

三、作者及背景簡介

1、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自幼孤苦好學,銳意上進,貞觀八年(792)中進士。元和十二年(817)遷刑部侍郎。因阻諫唐憲宗奉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韓愈一生,在政治、文學方面都有所建樹,而主要成就是文學。他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提倡古文,進行長期的激烈鬥爭。“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 由於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導,終於形成了唐代古文運動,開闢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愈也成了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其文衆體兼長,多所創新,氣勢雄健,語言新穎,說理透徹,邏輯性強,是繼司馬遷之後最優秀的散文家之一。其傳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韓愈幼年喪父,靠哥嫂撫養成人。韓愈與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感情特別深厚。但成年以後,韓愈四處飄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面。正當韓愈官運好轉,有可能與十二郎相聚的時候,突然傳來他的噩耗。韓愈悲痛欲絕,寫下這篇祭文。

四、解題

1、漢魏以來,祭文多仿《詩經》中雅、頌的四字韻語,也有駢文的。韓愈的這篇祭文,雖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氣勢飛動,打破了一般祭文爲死者歌功頌德的陳腐舊套。此文破駢爲散,不拘常格,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創新的特色。

2、《古文觀止》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爲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爲文,而文無不工。”蘇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當然,這些說法未免帶有誇張的成分,但本文飽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真情,卻是確定無疑的。

五、整體感知

聽課文錄音:1、注音。

聞汝喪 及長 不省所怙 兄歿南方 省墳墓 歸取其孥 丞相薨 佐戎徐州 汝遽去 萬乘之公 相殞其生 窆不臨其穴 尚饗

2、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絕調”之譽,其蘊含了那些情?

明確:

情:思念之情 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人生無常 宦海沉浮

六、點撥引導自讀課文1-3自然段

方法步驟:自讀課文結合註解疏通文意 點撥重難點語句 引導欣賞

第一自然段:表哀悼之情。

《祭十二郎文》是按時間順序寫的,首告聞喪以致哀。

第二自然段:此段敘骨肉之情。

叔侄之間情同骨肉,親如手足。這就爲下文哭祭老成打下了情感的基礎。接着歷數了韓家迭遭不幸,回憶了許多生活往事,尤其是嫂嫂指着自己和老成所說的悲痛至極之語,寫出了自己和老成在繼承韓氏香火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第三自然段:點撥:此段抒悔恨之情。

韓愈寫自己爲生活奔走,叔侄難見面的情形以及雖幾度相約而終“不果”的遺憾、悔恨、自責,這是韓愈對十二郎無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對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貴沉浮於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七、小結本節課,佈置作業

1、樹讀課文

2、完成《高考神梯》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點撥學生自學課文4-12自然段 2、小結本文

教學步驟

一、簡單複習上節課內容

二、繼續指導自學4-12自然段

方法同上。

第四段:採用“反差”敘述手法抒人生無常之慨。

作者自感眼花、發白、齒搖、體衰,不能久存;而十二郎少壯康強,又蒙“吾兄之盛德”,理當存全。孰料卻偏偏相反,“少者強者而夭歿”。事情如此出乎意料,以至頓生下文真邪夢邪、信也不信也的種種懷疑。

第五段:在上段的基礎上抒發“人生無常”的感慨。

此段筆調低沉,抒情的氣息亦愈加濃郁。特別是聞死訊之初那將信將疑、恍惚迷離之狀的陳說,更是如泣如訴,悲痛至極,達到了抒情的高峯。在真邪夢邪、信也不信也的種種 幻想破滅之後,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壽命發出了一連串憤憤不平的質疑和衝擊!問天無語,問神不應,遂生“幾何不從汝而死也”的念頭,至此感情的悲憤已升至極點。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體會它們在表達感情上的作用:

三個“邪”表明作者難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實,所以用反詰的語氣,強化作者極度震驚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實,所以用推斷來排除現實的可能性,整句用的是假設語氣。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來表示作者的質疑,不願接受殘酷的現實。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終難以接受事實,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兩個“也”連用,表假設,後一個“也”表反問,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這一切是事實。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連用“矣”來表明自己的不解與迷惑,作者實在無法接受殘酷的事實。

最後兩句末尾用“矣”,相當於“了”,表明天道難測,神機難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壽命難以預知。

第六七自然段:兩段相互配合,發後嗣難成之悲。

上段自我自我安慰——死後有知,則相見之日不久;死後無知,則可擺脫悲哀。下段自然寫到死期將至,兩家後代難於成立,連用兩個“嗚呼哀哉”,既表現了思緒的起伏跌宕又示以精神的無可奈何之狀,使讀者同墜於悲哀迷惘之中而不覺。

第八、九自然段:以回憶的口氣,追憶往日通信的內容表達了作者對十二郎的關切之情。

想了解十二郎死因和死亡的日期,可惜由於耿蘭的不言月日,及使者的胡說,導致弄不清侄子確切的死亡日期。這段文可以說是全篇中寫得最平的,無論是用辭上還是感情上都顯得平淡無奇,似乎是多餘的話。但這些看似平淡的敘述足見兩人情誼之深厚。

第十自然段:敘後事之安排,以安慰死者在天之靈。

第十一自然段: 進一步抒發了與十二郎“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的內疚和遺憾。

韓愈在這裏以兩個“不能”而愧對“神明”,愧對父兄,也愧對夭歿的十二郎。於是痛極生悲,發出“彼蒼者天,曷其有極”的呼喊,甚至“無意於人世”,只求“數頃之田”撫養子孫以待餘年。讀完全文,我們彷彿看到未老先衰的韓愈正在十二郎的墓前對死者哀傷地敘說,邊哭邊訴,呼天搶地,神志惶惑,悲傷之情躍然紙上。

第十二自然段:在表哀悼之情。

三、小結本文

1、 結構思路:

第一部分: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2-3)

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時孤苦相依;後敘兩人的三別三會,終於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生。

第二部分:寫十二郎之死。(4-9)

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敘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弔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10-文末)

2、寫作特色: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繫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覆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着自己悽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後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

四、作業佈置

1、熟讀課文 2、完成《高考神梯》第二部分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文言知識過關 2、遷移練習

教學步驟

一、本文文言知識過關練習

1、指出句中通假字

遠具時羞之奠 零丁孤苦 不幸早世 終葬汝於先人之兆 斂不憑其棺 以待餘年

2、古今異義

明年 成家而致汝 吾與汝俱少年 冀其成立

3、詞類活用

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 莫如西歸 成家而致汝

強者夭而病者全乎 吾書與汝日 恐旦暮死

汝之純明宜業其家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4、一詞多義

不省所怙 汝來省吾

始來京城 汝之子始十歲

雖暫相別 雖萬乘之公相

誠知其如此 天者誠難測

如吾之衰者 如耿蘭之報 如不能守以終喪

未知其言之悲 其後四年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 其又何尤 吾其無意於人世矣 其無知,悲不幾時

5、特殊句式

惟兄嫂是依 吾佐董丞相於汴州 吾又罷去

何爲而在吾側也 汝從(吾)於東 其然乎?其不然乎?

二、遷移練習:課堂辯論

辯題:商品經濟時代還要不要親情?

正方:親情,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任何時候都不可丟。

反方:商品經濟時代,適者生存,不能因親情阻礙了前進的步伐。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板書設計

幼時爲伴,未嘗相離(2段)

1.生離之情

三別三會,聚少離多(3段)

少、強先歿,不合常情(4段)

驚聞噩耗,疑夢非真(5段)

融情於事 2. 死別之情 若死有知,願從汝死(6段)

子孫幼弱,睹之生悲(7段)

病因死期,縈廻於心(8、9段)

弔慰、改葬、事事不忘

3.祭奠之情 (10段)

撫孤成立,餘年之願

教學反思

本課以“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爲教學理念覺得主要有。在上完這一課後我以下幾點:

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是由學生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學生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爲他們“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爲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鬆,並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爲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值得改進;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於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