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蘇教版必修五《斑紋》教研案例

蘇教版必修五《斑紋》教研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一、活動策劃

蘇教版必修五《斑紋》教研案例

1.教研主題

此次教研活動的問題是“實用類文本教什麼”,即“實用類文本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實用類文本相較於散文、小說等文本,其特點是文章的工具性、實用性強,而人文性、藝術性弱,故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重難點的設置,教學課堂實際環節的安排與側重,也應區別於散文與小說等文本。

實用類文本的教學,其實質上也應歸於閱讀教學。閱讀教學在當前的高中教學階段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然而實用類文本在其間所佔的比重卻很小,教師對於此類教材的處理,常出現保守型和隨意型兩類。保守型者將此類教材處理得千篇一律,文體特徵、語言特點、文章用途等,鮮有變化,這樣的教學流程,再加上文本的特徵,學生讀來,感到枯燥乏味。隨意型者,對於此類教材缺少必要的重視,個性解讀、隨意處理,學生每堂課聽來,雖然感覺新奇,但是對於文本的類型化解讀缺少有效的方法與技巧,真正應試時,感覺不確定性太多,無從下手。

有鑑於此,我教研組策劃了此次專題性教研活動。

2.教研背景

2012年9月25日星期二,寧波中學高二年級策劃開展了“實用類文本教什麼”的專題性教研活動。上課內容確定爲周曉楓的《斑紋》一課時教學。上課地點爲微格教室。上課教師爲樂雙樂。參與人員爲語文組高一高二教師共15人。上課形式爲同一教師在同一教室在上下午分別對不同班級進行同一課時內容的教學。實際流程爲:提前一週確定教材篇目,備課組與執教者集體備課,探討交流,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其後幾天,執教者確定教學設計,備課組羣策羣議,對教學內容及環節進行修正與完善,並最終確定上課方案。週二上午第三節課對501班進行教學。第四節課聽課者對當堂課的教學實際存在的缺陷與不足進行指正、建議與探討。午間,執教者在聽課者的建議下,對上午的教學設計進行改正、調整與完善,對教學ppt進行及時的修改。下午第二節課對506班進行教學。下午的第三、四節課再對第二課時的上課實際進行評課。隨後進行此次專題性教研活動的總結與評價。

兩點說明:

①爲何選擇周曉楓的《斑紋》?一、此次的教研主題是“實用類文本教什麼”。本文雖然在文體歸屬上有爭議,但也勉強可以當作一篇實用類文本來處理。二、當前,本校高二年級的上課進程恰爲蘇教版必修五“科學之光”第一專題,故而選了“奇異的自然”這一板塊的這篇文章。

②爲何由樂雙樂老師執教?一、樂老師是我年級的才女型教師,2011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初陽學院。二、該老師教學基本功紮實,教學思維敏捷,爲人勤勉,積極主動。從教一年,能迅速進入角色,站穩講臺。平時善於思考,能及時總結自我上課得失,並迅速進行教學調整。

 二、活動實施

1.《斑紋》第一堂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⑴把握行文思路,瞭解文中提及的自然界各種“斑紋”。

⑵理解本文作爲文藝性說明文的文體特徵,揣摩文中詩意的語言,賞讀多種寫作手法。

⑶品味本文的哲理性語句,領悟作者對生命與自然的思考。

教學重點:

深刻理解斑紋的內在含義,揣摩本文詩意的語言。

教學難點:

品味本文富於思考的哲理性語言,明確本文的教學定位。

教學過程:

⑴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周曉楓的《斑紋》,這篇文章選自她的作品集《獸皮上的地圖》。周曉楓自己說過:“這本書收集了我近年來以動物爲主題的作品,這十篇或長或短的文章,動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溫存。”

也有人評價說:“《斑紋》是一本能夠喚醒人們沉睡記憶的書,它讓我們想起許多遠逝的鮮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學命題。”(周蓬樺《絢麗的版圖--〈斑紋〉閱讀》)

⑵整體把握,尋覓斑紋

①當代文壇力將周曉楓用她“心底的溫存”向我們展示的這張獸皮地圖,是如何掀開那些“遠逝的鮮活事物”的呢?先讓我們快速瀏覽,聚集斑紋,畫出文中直接寫斑紋的語句。

第1節:無論靜止還是遊動,斑紋都加重了觀察者的視覺混亂。密佈全身的鱗片組成斑斕的圖案。(蛇)

第6至7節:我發現,斑紋起源於對一種簡單圖案的特別嗜好:或直或曲的線條,大小不一的色塊,或者,就是一個普通的圓點,不斷的複製構成驚人的繁複效果——重複,使圖案與圖案之間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變爲乘法的關係。

第6至7節:多數動物不像蓑鼬的興趣那樣折中,它們只選其一:要麼斑紋,要麼斑塊,要麼斑點。(蓑鮋、鮭魚、螺殼等)

第9節:斑馬與老虎的斑紋相近——逃亡者與捕獵者的謀劃一致。

第10節:斑紋,對稱設計。斑紋無處不在。(奶牛,毒蜂;紋身,皰疹;妊娠紋,抓痕,刀傷)

第11節: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紋的。土壤形成整齊而粗大的線條,這些斑紋是即將受孕的標記;看似無痕的雪地上其實有着細碎的紋飾;春天的斑紋將再次浮現。

第l2至14節:斑紋無處不在。記憶的斑紋,愛與悔恨的斑紋;地球孤獨的轉動,佈滿黑色的古怪斑紋;我們,不過是一些斑點。(大地、地球、人)

總結:作者從蛇的斑紋寫到其他動物的斑紋,到大地的斑紋、人類的斑紋。

課文題目是“斑紋”,而直接寫斑紋的語句只有這些,還寫了很多其他的內容,這些內容與斑紋有什麼聯繫呢?

斑紋是蛇重要的的生理特徵之一,而這些生理特徵,又與蛇的習性密切相關。動物的斑紋與它們的生存方式有關大地上的斑紋與生活有關。人類的斑紋與生命有關。

歸納概括:斑紋形形色色,光怪陸離。從蛇、蓑鮋等動物的斑紋,到人類也是斑點,從大地上的土壤到太空中的地球,從現實生活中的斑紋到人內心情感的斑紋,在作者筆下,斑紋既具體又抽象,既是客觀的存在,又是象徵與代碼。

⑶教材定位,探討斑紋

①這篇文章被放在蘇教版必修五第一專題“科學之光”中,這個專題所選的課文都是說明文。那麼《斑紋》是說明文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由學生的探討引入下面的環節。

②活動一:比較閱讀下面四段文字,思考它們的語言特徵和文體特徵。

我們看見一隻雌鹿──當時我們是這樣認爲……當它爬上岸朝向我們,並搖晃着它的尾巴時,我們才發覺我們錯了:這是一隻狼。另外還有六隻顯然是正在發育的小狼也從柳樹叢中跑了出來,它們喜氣洋洋地搖着尾巴,嬉戲着攪在一起。它們確確實實是一羣就在我們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動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利奧波德《像山那樣思考》

我們還會發現肉食者與素食者之間一個有趣的差別:素食者的眼睛長在頭部的兩側,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處於同一個平面,像獅、虎、狼、豹。

——《斑紋》

鴿子,還有斑鳩、畫眉……不能停止它們的歌唱。它們全身心地投入了,儘管同伴昨天遭遇了毀滅。它們不能哀傷,不能靜默,不能追隨死亡。死去的,就讓它死去。現在生命鼓舞着、搖盪着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在那裏,它們禁不住放聲歌唱,似乎從來就這般熾烈。

——勞倫斯《鳥啼》

蛇最感興趣的食物是鳥:那些惟一能夠來往天堂的飛翔使者。它伺機偷襲,洗劫巢穴,吞食幼鳥和蛋卵。因爲沒有四肢的阻礙,蛇反而可以深入別的動物無法涉足的領域。 ——《斑紋》

《像山那樣思考》和《鳥啼》都是以動物爲題材的散文,通過這四段文字的'比較閱讀,總結散文語言與說明文的區別:說明文本身屬於散文的一種,之所以單獨拎出這個概念,是因爲說明文是以說明爲主要表達方式的,有具體的說明方法,有明顯的說明順序,它的語言表述重在客觀地說明事物的特徵。而散文講究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說明文取材廣泛,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表達方式可以包括描寫、抒情、記敘等。神不散是指在立意上,散文表達的主題要集中明確。

⑷美文欣賞,賞析斑紋

《斑紋》這篇文章之所以在文體定位上會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篇文章的語言與我們之前讀過的說明文的語言具有不同的特點。

活動二:閱讀下面四段文字,比較它們的不同,思考《斑紋》的文字表述有何特點,並結合具體語句說說這樣的表述有何好處。

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羣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羣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

——《奇妙的克隆》

隨後就是放到稀硫酸裏煮一下,再用清水洗。洗過以後,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髒東西得去掉了,塗上的色料纔可以緊貼着紅銅,製成品纔可以結實。

——《景泰藍的製作》

明亮的歌喉和絢美的羽毛,將消失於蛇像地獄那樣狹長而腥臭的腸胃。

鮭魚被剖開的新鮮的肉。螺殼豐富變化的色彩和花紋。瓢蟲排布的圓點。鷹隼翅翼上深淺交替的羽色。爲了使磚石模樣的斑塊修築出更矚目的效果,長頸鹿成爲陸地上最高大的動物。斑馬的黑夜和白天。老虎生動的皮毛。豹子讓人暈眩的圓斑。像火焰,像錢幣,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虛的印符......那些圖案,始終受到造物的青睞,被無比耐心地繪製。

——《斑紋》

《奇妙的克隆》着眼於對事物形成、發展等原理或概念進行探討,語言簡潔明確,這類說明文是闡述性說明文。《景泰藍的製作》重在告訴讀者某種事物的演變過程,或是某一物品的製作過程,或是某一計劃的實施過程,這類是程序性說明文。而《斑紋》是用文藝的筆調或形式寫成的說明文,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讓人們在藝術享受之中接受科學的薰陶,這類是文藝性說明文。

這樣的語言文中還有很多,請細讀課文其中一段,說說這些文字美在何處。(根據學生課堂回答,隨機變動例子,能品味語言的特色即可)

“我始終承認自己是個不可救藥的修辭愛好者。”周曉楓熱衷於句子建設,她自己也承認,她對詞彙和語句持有長久的雕琢耐心,完美主義使得她不想放棄每個局部,難以容忍平淡的表達,於是我們在本文中讀到在如此雕琢耐心下的華美的文字。

⑸品味哲理,領悟“斑紋”

除了詩意性,這篇文章的語言還有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活動三:研讀一句話,注意其中自然與社會的聯繫,探究作者的言外之意。

秋日的陽光淡淡照耀着,樹葉緩緩飄逝下來。我穿着一件熨帖的羊毛衫,坐在動物園的長椅上冥想着。我不知道動物是怎樣看待我這個披着羊皮的人,但我知道,我此刻的溫暖是動物給的,是它們脫下了唯一的衣裳,披在了我的肩上。

——周曉楓《它們》

作者注視着被囚禁在鐵籠中失去自由的動物們,不禁生髮出深刻的同情與嘆息,人類中心主義不斷剝奪着動物們的皮毛、生命、自由,這種掠奪一直以一種理所當然的姿態進行。

虎一般單獨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動物幾乎都是羣居,讓人不禁質疑“團結就是力量”的概括。面對迫近的死亡,鹿羣之間既相互掩護又相互推託。

獨居的虎的獵物卻是羣居的鹿,死亡來臨時“既相互掩護又相互推託”,看似矛盾的現象恰恰是自然的現實。對“團結就是力量”的質疑可見作者的理性的思考,但我們也可看到鹿羣的羣居僅是有一個團結的表象而已。相互掩護是指面對死亡時奔跑的每一隻鹿都可能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因而成了其他鹿的屏障。但它們並不是一個團結的整體,面對敵人的捕食,它們只有逃跑,個個都想保命,那結果必然是相互推脫。所以說鹿羣的團結僅有數量層面的形似卻少了精神實質的神似。

弱者的抵抗外強中乾,必須模仿惡才得以自衛。

這是在描寫昆蟲身懷非凡的擬態本領之後,作者無可奈何的感嘆。“這是自然界中最危險的警戒符號”,增強了讀者對生物界的自然規律的理解,但“仿惡自衛”的方式豈只是自然界中獨有的現象,人類社會中不也時有發生嗎?請記住,這“仿惡自衛”是“警戒符號”,而且是“最危險的”,它意味着人類社會中某方面出現了問胚,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和深入的思考。

……

⑹課堂總結

文章從科學的角度解說斑紋,從文學的角度描繪斑紋。文章在對許多動物與斑紋相關的一些自然規律進行科學解說與形象描寫的同時,還對它們給人類的啓示做了引申性的闡發,這些富於個性與啓發意義的闡釋充滿了哲理的意蘊。科學,文學,哲理,這三個詞或者說這三個角度也是周曉楓這篇文章的斑紋,文章處處有這樣的印記。

⑺板書

蛇 科學

斑 動物 說明文? 文學

紋 大地 散文? 哲學

人類 文藝性說明文? (變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