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蘇教版必修二《邊城》教學反思三則

蘇教版必修二《邊城》教學反思三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邊城》教學反思之一

《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是一幅用水墨繪就的無彩之畫。沈從文在說到創作動機時也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說,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

蘇教版必修二《邊城》教學反思三則

有人說:“《邊城》是一首圓潤悲婉的鄉土抒情詩,是二老唱給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靈秀惆悵的田園牧歌。他描繪了一種充滿化外之風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爲被現代文明撕裂靈魂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塊行將失落而未曾失落的古樸的生命綠洲。”《邊城》描寫的確實是一種人生形式,它所表現的人生形式確實是自然的,這裏的人生性善良、勤勞,質樸、真實、自然,毫不矯揉造作,毫不急功近利,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這種人生形式是優美的,他們含蓄而毫不伸張,溫情而毫不暴烈,他們的人生是優雅的,安詳的。這種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們有愛、敢愛,愛的深沉,愛的徹底。

故事結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綠,人依然那麼美。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概括《邊城》,那就是:“美”和“愛”。翠翠是美麗的,《邊城》同樣是美麗的。閱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對我們心靈人性的滋養與療補。讓我們學會欣賞,學會愛,學會生活。

  《邊城》教學反思之二

《邊城》一課教學結束後,我從如下幾個方面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

一. 預設與生成

這堂課我預設了三個板塊,第一板塊以時間、地點切入,把握小說節選部分的框架內容。第二板塊設置問題:《邊城》裏哪一點最吸引你,促動學生品讀思考,最後引導學生感知風物美、人性美、人情美。第三板塊以“在你眼中是什麼樣的翠翠”爲問題啓迪學生找出描寫翠翠心理的的句子。

生成:我執教的高二(1)屬文班,高二(9)屬理班。文班女生多,理班女生少,文班對翠翠情竇初開把握得較好,費時不多,而9班則拖沓了。

優點:緊扣目標,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習氣氛融洽,課堂充滿活力。不足這處,學生找心理描寫的句子時找得不準確,生成的枝蔓較多,不能正確地把握翠翠的形象,教師講得多了。看來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研究學情,提高應變能力,把預設與生成的比例協調好。

二. 穿插與旁逸

在教學第二板塊時,引導學生了解邊城的人性美,穿插了當今的一些例子和文中進行對比以幫助學生對小說的理解。如前段時間網絡上“小悅悅”的事件來突出《邊城》里人們樂於助人品德的可貴;當今人們對金錢的追逐如商人弄虛作假、以次充好、唯利是圖來對比碼頭上賣黃紙的小夥子爲要多給錢和老船伕推搡;當今人們的愛情觀,如電視上“非誠勿擾”愛情的淺俗直白來對比翠翠愛情的晶瑩剔透;我們學生從影視中瞭解的當時中國其他地方的官匪勾結、魚肉百姓來對比《邊城》裏軍民同樂的魚水之情。

優點:課外大量材料的補充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邊城》裏的人性美,激發了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多關注社會熱點。不足:一時興起,尤其是談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佔時多了,聯繫廣了。

三,品味與探究

沈從文的語言樸素純淨、含蓄雋永,這是引導學生品味探究的好材料。如:

1.“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爲這個人的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在朗讀時故意丟此二句 “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學生品味其意味,更能顯示掌水碼頭的順順樂於助人的美德。

2,那個賣皮紙的小夥子,此人是小夥子,非老弱病殘;此人系商人不是一般的百姓,非貧困。老人拒收小夥子渡船的錢更能顯示此爲一種風尚,顯其普遍性,邊城的人如此輕利重義。

3使這人不得不把錢捏在手裏。學生對“捏”字品味非常到位。

類似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整節課堂學生學得輕鬆,且興趣盎然、意猶未盡。

這篇課文的教學雖結束一月有餘,但師生互動融洽的場面仍浮在眼前。我會認真總結這篇課文教學的得失,在以後的教學中,揚長避短,凸現自己的教學風格,使自己在專業成長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穩。

  《邊城》教學反思之三

《邊城》是一篇自讀課文,按照現在每週4節語文課,自讀課文很多時候就不在課堂上再佔用時間處理了,但設計了學案,運用了學案教學法後,這種顧慮倒沒有了。因爲學案是提前發給學生的,結合學生的認識程度,我在學案上設計了幾道思考題:

1、整體感知。讀課文,敘述情節

①課文節選的三——六章提到幾個端午節?先寫的是端午節?

②概括每個章節的的大意:

2、《邊城》中的人們是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用原文中的話來說明(可劃在書上)

3、讀課文,畫出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並從中選出一個詞來概括本文自然風景 乃至整個環境的特點

4、再讀課文,圈點勾畫

①小說環境包括自然風景、社會風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人情),本文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請分別勾畫出相關的語句,加以分析總結。

(個人勾畫——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風俗方面:

人情方面:

②反覆詠讀最後一節,從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角度,體會作者這樣寫的用意和情感。

通過檢查,發現同學們的完成情況還算差強人意,但還有問題存在分析大家不能夠很好的回答出問題的.原因,是對課文不能很好的深入的理解,這當然和同學們沒有認真思考和及時翻閱一些相應的材料有關。這其中除了態度問題,還有對語文學科的不重視使然。課下學習語文只是把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在形式上能完成,就萬事大吉了。缺少對一些文章的深刻理解,思想認識上缺乏高度。我不禁爲他們擔憂,讀書的境界低,效率就差,收穫就少。因此在講課過程中還是沒有完全放開,還是加了一些自己認爲必要的詮釋,挖掘了沈從文的《邊城》的寫作目的,以及文中所表現的清新的故事情節、如畫的自然風景,淳樸的民風,之外還有因爲封閉和落後,人們的矇昧導致的人生的悲劇。文中所表現的自然的人生形式,提倡人性自然的迴歸,但其中有一種淒涼的美,讓人產生淡淡的遺憾,氤氳着濃濃的悲情色彩。

授課任務雖然完成了,但從心裏覺得就這樣教《邊城》多少有點不負責任,因爲有無數的文人學者以謹慎的態度,對沈從文先生的這部作品從各個方面角度都作了到位的闡述。而自己無論對於先生的其他作品還是他的人生都沒有太細緻的瞭解。然而《邊城》對我而言,無需要別的,只是爺爺的一聲“翠翠”,翠翠的一聲“爺爺”,就足以讓我淚流滿面。在教學中我只想帶着我對《邊城》全部的感情引領學生去看湘西那翠翠的山、清清的水和如這山這水般純良質樸的邊城人們。這山邊水旁人們的生活是“無法形容的單純寂寞”的,但這卻正是先生所期望建造的“希臘小廟”裏面供奉的是鮮活的“人性”。

有太多評論《邊城》的文章,說它的牧歌類型,說它的文化隱喻,說它關乎的民族問題。而我對於廣大的文化背景和文學分化不甚了了,不知道此篇文章應屬哪種風格應占我國文學史上的那個位置。但想來以先生自己的觀點和人生態度來看待《邊城》,應也算對先生的尊重。就像先生自己所說“我是個不想明白道理卻永遠爲現象所傾心的人。我看一切,卻並不把那個社會的價值觀加進去,估定我的愛憎,我不願問價錢多少來爲百物作一個好壞的批評,卻願意考查它在我感官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不明白一切同人類生活相聯接時的美惡,換句話說,就是我不大能領會理論的美。接近人生時,我永遠是藝術家的感情,卻絕不是所謂的道德君子的感情。”想來文學真正的美麗之處也正於此,而最可怕處正是做作的迎合。於是就隨了邊城,遠離了身邊的複雜人事,吵鬧之地。快樂也簡單,憂愁也簡單,一如那清清靜靜的溪水,品味一切的至純至善。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裏如此說。我們提倡學生多讀書,廣泛涉獵,但是也需要精讀,提升閱讀能力,更深透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只有廣和精才能夠使學生的知識量和思維能力上一新臺階,從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如何指導學生進行閱讀,也是我們語文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