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師說精品教案模板

師說精品教案模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教學目標:1、在疏通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掌握重點文言實、虛詞,詞語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師說精品教案模板

2、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分析本文“總—分”式的雙重論證結構。

3、闡述本文寫作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掌握重點文言實、虛詞,詞語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並明晰本文“總—分”式的雙重論證結構。

教學難點:闡述韓愈所論述“謙虛好學、尊師重教”的思想。

教學方法:朗讀品味法;問題引導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這裏針對第二課時設計教案

教學過程:

一、 導入(2min)

切入文本,直接導入。通過上節課我們的學習,大家已經疏通了文章大意,那麼接下來,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誦讀全文,來加深我們的學習的記憶,同時請同學們在誦讀的時候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爲誰而作?從文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二、 誦讀全文,整體感知(10min)

問題不難,從課文的最後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韓愈的這篇《師說》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十七歲小夥子的。

三、深入文本,討論研習(30min)

【問題二】韓愈爲什麼要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子寫下這樣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想想看,有哪些原因?

【明確】可以總結爲三個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② 他不拘於時,學於餘

③ 能行古道

【教師點撥】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雖然說當時“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部分與李蟠相志同道合的人,而韓愈正是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的精神,所以才以李蟠爲他們的代表來寫這篇文章的。也就是說,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根本的原因在於闡發“不拘於時和能行古道”的意義

【問題三】這裏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學習之道,那麼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第一、三兩段,分組討論“韓愈是如何認識古人從師之道呢?在課文裏有哪些體現?”

好,接下來我們先分析第一段,在這裏作者認爲的古人所從師之道的方法是什麼?

【明確】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必有師

【問題四】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麼有哪些方面的緣由呢?(根據原文概括回答)

【明確】教師的職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擇師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同樣的,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認爲的古人所從師之道的方法又是什麼?

【明確】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無常師

【問題五】作者是如何論證古人學習無常師這一觀點的?

【明確】舉聖人從師卻無常師的範例) 行:孔子師老聃等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本段用的是什麼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同時引用聖人孔子的話,稱爲引用論證

【教師點撥】

以上是古人的從師之道,也是韓愈對於從師的觀點,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於這種古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相信這對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會有所啓發的。

【問題六】前面說過,韓愈爲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於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並批判這種風氣的?運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第二段,討論明確)

【明確】

①社會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於師

②作者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從三個方面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

1、縱比:古之聖人,從師而問;今之衆人,恥學於師。

2、自比:對其子,擇師而教;對其身,恥學於師。

3、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羣聚而笑之。

【點撥分析】

作者在課文的第二段給我們展示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並通過三組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全文通過對師的討論,表達了作者對古人從師之道的讚揚,對“恥學於師”的社會風氣的無情批判。我們深切體會到作者那因“師道不傳”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時,也爲這位偉大文豪非凡的鬥爭勇氣和正直的品行所傾倒。

【問題設計】雖然文章說,這篇文章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可是讀到這裏我們還會只是這樣看嗎?他還是寫給誰看的呢?

【點撥】這個問題可以從韓愈《師說》一文當時的現實意義及長遠影響來談,學生可以展開思維,拓展想象空間。

【明確】可以說,韓愈的文章還送給以下的兩種人:

① 寫給當時那些不願學習的士大夫階層看的。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後果會很嚴重。 再讀文章最後一段文字,我想我們就不難理解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種社會風氣造成的憂心如焚是遠遠超過李蟠個人勤學好問帶給自己的喜悅的。(再讀課文最後一段)

② 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複着唐人同樣的錯誤,社會上不尊重教師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袒護孩子,辱罵老師;學生課堂和老師頂嘴甚至圍攻老師;學生在路上碰見老師卻形同陌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寫給今天的我們的呢?

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恆久價值,使這篇文章歷久彌新,成爲經典。同學們,反思自己吧,讓中華名族的美德在我們身上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藝術特色鑑賞】

1、頂真手法(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作用前後緊湊,氣勢通暢,前後事理有機聯繫,充分闡明它們之間的辨證關係。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2、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例如 “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種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