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變形記》優質教案(原創)

《變形記》優質教案(原創)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教學目標】

《變形記》優質教案(原創)

1、通過了解背景、分析情節和細節、分析人物形象去把握小說的主題。

2、分析甲蟲所特有的象徵意義。

3、體會表現主義小說的語言風格以及與現實主義小說的區別。

4、認識小說所揭示的西方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困惑”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人的生存問題。

5、瞭解並領會小說寓真實於荒誕的隱喻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1、重點講解表現主義小說的基本特徵及其寫作技巧。

2、體會主人公變形的象徵意義以及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

 【教學難點】

認識小說所揭示的西方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困惑”問題。

  【教學方法】

導讀法、點撥教學法。

教師的導讀、點撥主要方法表現在教學的突破口的選擇上,要引導學生從細節入手體會寓真實於荒誕的隱喻手法,還要注意運用對比閱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填下表:

  二、導入新課:

卡夫卡被認爲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祖師。1935年,經加繆等人的宣傳,在歐美很快形成一股“卡夫卡熱”。如今,“卡夫卡熱”仍在持續、擴大,卡夫卡和他爲數不多的作品成爲專門的研究學科,專著、專論數以萬計,在東、西方大學課堂裏,卡夫卡也是最熱門的選修課之一。有人認爲,當代美國文學“沒有卡夫卡是不可想像的”;卡夫卡對於20世紀英國浪漫派作傢俱有“最強烈的影響”;卡夫卡是“法國存在主義的先聲”;“今天幾乎沒有一篇德語小說散文不曾以不同方式或多或少地受過他的影響。”僑居美國的奧登說,就作家與所處的時代而論,卡夫卡完全可以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不僅如此,對許多讀者來說,卡夫卡還是一個永恆的謎,一個禪宗的“公案”,解開這個謎,就等於把握了人生的真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嘗試揭開卡夫卡小說中的謎團,一起走近這位大師。

 三、解題:

(一)作者簡介。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著名的小說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卡夫卡於1883年7月3日出生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布拉格,猶太血統,父親是經營百貨批發的大富商,對子女冷酷。卡夫卡從小喜歡文學,中學畢業後進入布格拉日耳曼大學學文學,不久迫於父命改學法律,畢業後一直從事保險工作。卡夫卡10餘年的文學創作,完全是在業餘時間進行的。

卡夫卡的主要文學成就是小說,分三種情況:一是生前發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說44篇,其中著名的有《判決》、《變形記》、《鄉村醫生》等;二是生前沒有發表的和沒有完稿的短篇小說約34篇,其中以《地洞》、《鄉村教師》、《中國長城的建造》等篇爲最佳;三是生前未完稿的三部長篇小說《美國》、《審判》和《城堡》。

(二)關於現代派文學和表現主義。

歐美現代派文學又稱現代主義或先鋒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產物。它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文學、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小說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等各種資產階級文學流派的總稱。現代派文學發端於19世紀末,確立於20世紀20年代。它的出現曾受到尼采、叔本華、弗洛伊德等人的哲學或心理學理論的影響。一般認爲,美國的愛倫·坡(1809~1849)和法國的波德萊爾(1821~1867)是現代派文學的遠祖,爲其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現代派文學的文藝思想可概括爲:重主觀表現,輕客觀反映;重藝術想像,輕客觀摹仿;重形式,輕內容等。其特徵是反傳統、荒誕、意識流和象徵。

表現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盛行於西方的一個重要文學流派,首先在德國蔚成風氣,不久,波及到與德國有傳統聯繫的奧地利、捷克及瑞典等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和作品。卡夫卡的《變形記》、捷克作家恰佩克的劇本《萬能機器人》、瑞典的斯特林堡的劇本《到大馬士革去》等,以其深邃的哲理、新穎的形式,表現了西方現代人的異化和人失去自我的嚴重危機,而爲世界讀者所矚目。

(三)寫作背景。

《變形記》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歌舞昇平的歐洲大陸變成殺聲震天的戰場。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社會動盪,人民生活在水深水熱之中。黑暗的現實,痛苦的生活,使得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失去信心,一方面尋求出路,銳意改革,一方面又陷於孤獨、頹廢、絕望。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些思想敏銳的藝術家認爲世界是混亂的、荒誕的,紛紛著書立說,批判資本主義的人際關係,批判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

四、檢查預習:

(一)爲下列加點字注意。

(1)穹頂(qiǒng) (2)偌大(ruò) (3)粘性(nián)

(4)休憩(qì) (5)下顎(è) (6)思忖(cǔn)

(7)羞郝(nǎn) (8)門閂(shuān) (9)闔上(hé)

(10)一瞥(piē) (11)晨曦(xī) (12)瀕臨(bīn)

(二)課文分三部分,指名概括內容大意。(可讓兩名學生概括大意,教師明確補充即可。)

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鬱。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臥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爾養成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仍在關心家人的生活幸福。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家人都對他改變了態度。

第三部分,爲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最後帶着對家人的無限愛意死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着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三)填表:

(四)小說情節可以分爲哪兩條線索?

明確:情節的發展由以下兩條線索交互展開: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成爲累贅——絕望而死

家裏親人:驚慌、同情——逐漸憎恨——“把他弄走”

格里高爾自始至終關心家庭、眷戀親人,可是親人最終拋棄了他,對他的死無動於衷,而且決定去郊遊。

 五、人物形象:

指導:情節、環境、人物是小說的三大要素,其實文學就是人學。要分析人物,首先就要看他的語言、動作、心理,他在一系列矛盾中的所作所爲,特別是關於他的一些細節。這篇小說的人物有格里高爾的父親、母親、妹妹、祕書等人,讓學生逃選出一個或幾個他感觸最深的人物,試對這個人物作細緻的分析,然後交流。

(一)小說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作者寫了他的哪些“艱難”?

1、翻身的艱難。(他試了大約一百次,不管他怎麼使勁撲向右邊,腿怎麼拼命地掙扎,擺盪後仍是仰姿。)

2、求生的艱難。

a. 職業累人。(長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壓力很大。)

b. 債務壓力

c. 不公平的待遇(失業威脅。)

3、起牀的艱難(注意一系列動詞)。“扒”(慢慢移向門口)、“撂”、“撲”、“靠”、“直”(休憩片刻,緩口氣)。

4、開鎖的艱難。

a. 用嘴轉動鑰匙。(無牙齒。)

b. 用下顎咬住鑰匙。(受傷:棕色液體流淌滴落。)

5、退回房間時的艱難。

這是個小人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屬於弱勢羣體。讓人感到心酸,想流淚。

(二)對主人公格里高爾、文章內容與寫法作出評價。

[點撥]:主人公格里高爾是個小人物。父親破產,母親生病,妹妹上學。沉重的家庭負擔和父親的債務,壓得格里高爾喘不過氣來。他拼命幹活,目的是還清父債,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闆的氣,指望還清父債後辭職。可以說,對父母他是個孝子,對妹妹他是個好哥哥,對公司他是個好職員。變成甲蟲,身體越來越差,他還爲還清父債擔憂,還眷念家人,甚至爲討父親歡心,自己艱難地乖乖爬回臥室。格里高爾本是一個有着豐富的情感、濃厚愛意的人,然而在生活的壓力下,他喪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幾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過日子,他勤勉善良、膽小軟弱、安分守己,是一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弱者,一個完全喪失了自我的悲劇人物。這樣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責任感的人,最終被親人拋棄。格里高爾的悲劇是令人心酸的,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格里高爾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影響深遠的經典形象,已經成爲“變形人”的代稱。

示例1:格里高爾誠實、本分、善良、忍耐、勤勞,很有責任感,愛家愛親人,忠於職守,頗善解人意。即使變蟲了,也不願給親人增添痛苦。

示例2:格里高爾是個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負擔和父親的債務,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拼命地幹活,卻受老闆的氣。他不幸變成甲蟲,失業了,然而他還爲父債擔憂,還眷戀親人,甚至爲討父親歡心,乖乖地、艱難地爬回臥室。這樣忠實而又富有責任感的人,最終還是被親人拋棄。

示例3:格里高爾的思想感情和個性特點主要是通過心理描寫來表現的。心理變化大致有三個階段:①突然發現自己變成大甲蟲。他驚慌、憂鬱,但還想爲還清父債而苦幹。父親發現他變成大甲蟲,露出惡狠狠的樣子,把他趕回臥室。他謙恭地懇求儘快回屋,免得父親生氣。他忍辱負重,順從父親。②爲家庭經濟狀況焦慮,自我責備。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已經開始繞着他旋轉起來,便掉下來摔在那張大桌子的中央”。③受重傷後,遭親人厭棄而絕望、空洞、平和。一隻蘋果落到背上,格里高爾身受重傷,終於被妹妹厭棄。他異常冷靜,面對變形,面對厭棄,面對死亡,他感到孤獨、驚慌、痛苦、絕望,最終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還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示例4:小說用許多筆墨寫了變形後格里高爾悲哀悽苦的內心世界,格里高爾雖然變成了甲蟲,但他的心理始終保持着人的狀態,他突然發現自己變成大甲蟲時的驚慌、憂鬱,他考慮家庭經濟狀況時的焦慮、自責,他遭親人厭棄後的絕望、痛苦,無不展示了一個善良、忠厚、富有責任感的小人物渴望家長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這種願望終於被徹底的絕望所代替,瀰漫在人物心頭的是無邊的孤獨、冷漠與悲涼。

示例5:格里高爾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掙錢養家,顯示了忠誠、善良而富有責任感的個性;一是爭取自由,還清父債,追求時來運轉、自由獨立,最終在無奈與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種超脫——死亡。

示例6:格里高爾的父母庸俗實際。父殘忍虛榮,責任感不強;母懦弱善良;他的妹妹聰明耐勞,善解人意,勇敢堅強,不無冷酷。一家人本該相親相愛、互相幫助。格里高爾始終關心家庭,懷念親人,可一旦不能養家了,親人們就把他看作累贅,最終拋棄了他。

  六、小說主題:

教師點撥指導:在預習這篇小說時,就有些同學問,卡夫卡通過格里高爾的變形後遭遇的故事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這就關係到如何理解這篇小說的主題。要理解一篇文學作品的主題,可以有三個切入口,一是從人物形象入手,二是從故事情節入手,三是從社會環境入手,我體會還有一點,即隱藏在故事之後的那個左右人物命運的上帝的態度情感。這個上帝就是作者。讓同學們自由發表意見,談談小說的主題。

示例1:格里高爾死了,親人們也無動於衷,反而去郊遊。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和生存競爭的高壓下,人異化爲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容納不了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也是一種象徵,象徵人的異化,人性的異化,人際關係的異化。在金錢和私利面前,小說表現了兩種異化:一是格里高爾的異化,人變成了甲蟲,本性也變了,從掙錢還清父債,爭取獨立自由變爲安於甲蟲生活的自娛自賤;二是以妹妹爲代表的親人的異化,親情變成仇情,善良變成冷酷。小說描寫這種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異化、親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從而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不合理性。

示例2:表現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爲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

示例3: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示例4:《變形記》故事情節的發展是由兩條線索相互交叉展開的。一是格里高爾變爲甲蟲,成爲累贅,最後絕望死去;一是他的家人由驚慌同情到厭惡憎恨,最終“把他弄走”。這兩條線索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係的自私、冷漠、無情與殘酷,揭露了那個社會弱肉強食、惟利是圖的社會本質。

示例5:“甲蟲”象徵的意義其實就是作品的主題所在。格里高爾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壓下,已經完全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樂趣、自我的價值,但徹底失敗了,變成了一隻人人恐懼、厭惡的大甲蟲。甲蟲是一個絕妙的藝術象徵,它象徵了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異化”處境,它象徵了自我的一種怯懦、逃避和封閉。

示例6:在金錢和私利面前,小說表現了兩種異化:格里高爾的異化,人變成甲蟲,本性也變了,從掙錢還清父債、爭取獨立自由變爲安於甲蟲生活的自輕自賤;以妹妹爲代表的親人異化,親情變成仇情,善良變成冷酷。小說正是通過表現人的異化來反映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

  七、研討:

1、小說的荒誕性體現在什麼地方?

[點撥]“荒誕”是因爲故事的整體框架是以象徵手法構建起來的,這個故事框架——人變成蟲的邏輯結構本身是非真實的,它只是用來寄寓人在哲理意義上的生存狀態,而不是對外部生活的真實模仿。

格里高爾一夜間由人變成大甲蟲,情節是荒誕的。情節發展,他與家人的衝突,更是荒誕的。甚至有的藝術細節也是荒誕的:一隻蘋果打在格里高爾的甲背上,陷了進去,一個多月,還爛在甲蟲背上。作者不是讓人們去接受人變成蟲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是去體察和領悟其超現實的精神狀態和深層心理——情感,去尋求荒誕中的體質。因此,人變成甲蟲是人類精神世界遭致扭曲、異化的象徵,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狀態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獨、絕望情感的折射。

2、荒誕變形的情節爲什麼在讀者的體驗、聯想中覺得真實可信呢?

[點撥]這是因爲作者在整體荒誕的情節中運用了細節真實和心理真實的手法。寫甲蟲的行動,是符合甲蟲的習性的;寫甲蟲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爾這個人的言行邏輯的;寫親人的變化,也是符合社會生活的。這種荒誕、變形的藝術構思和寫實的敘述方法的結合,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使作品荒誕得令人震驚和信服。

3、本文運用的是什麼表現手法?與傳統現實主義手法相比有何好處?

[點撥]《變形記》用的是寓真實於荒誕的隱喻手法。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寫實手法相比,其好處在於,它使讀者在看到格里高爾由人變成甲蟲的故事後,產生一種驚異心理,會受到深深的震撼,迫使自己深入思考,從而更加深刻地、強烈地感受着現代人的生存困境。

 附:版書設計

變形記

社會壓力

變形

異化

格里高爾

心理壓力

家庭壓力

大甲蟲

家庭拋棄

社會冷漠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