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大自然的語言》原創優質教案大綱

《大自然的語言》原創優質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教學目標:

《大自然的語言》原創優質教案

  (一)知識與能力:

1.能發現、瞭解生活中的物候知識。

2. 進一步瞭解說明文知識,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

 (二)過程與方法:

1、過程:檢查預習——聽讀感知———把握順序——品味語言

2.方法:情景導入法、競讀互助法、自由說話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志趣,培養學生注重觀察、講求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以分析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爲突破口,理清本文說明順序。

2.體會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教學難點:

在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礎上,理清說明順序;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察校園,導入新課

1.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內景物,提問:此時校園內的景物有什麼特點,從而判斷此時屬於什麼季節。學生回答。

教師補充: 樹葉等樹木在秋風的撫慰下,開始變成黃色,楓葉漸漸變紅,大自然告訴我們現在是霜降節氣,這一時期自然都處在一個向冬天過渡的階段。其實,大自然每天、每時都在向我們訴說着她的奧祕,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大自然無聲的語言。

2.出示(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爲“品格和學問的偉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二、學生聽讀,初步感知

1.聽一聽: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正音。(圖片顯示)

附字詞:

翩然(piān rán) :形容動作輕快的樣子。

銷聲匿跡(xiāo shēng nìjì):不再公開講話,不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面。銷:通“消”,消失。匿:隱藏。跡:蹤跡。

衰草連天(shuāi cǎo lián tiān):形容荒草遍地,極其凋敝的樣子。衰草:枯草。連天:形容遠望山水、光焰等與天空相接。

風雪載途(fēng xuě zài tú):一路上都是風雪交加,形容旅途艱難。

草長鶯飛(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的景色。鶯:黃鸝

2.想一想:本文說明對象是什麼?

(物候現象)

3.找一找:能從文中找到一些物候現象並將它們歸類嗎?

(春:冰雪融化、草木萌發、花次第開、燕子歸來、布穀鳥來;夏:孕育果實;

秋:果實成熟、葉子變黃、北雁南飛、昆蟲匿跡;冬:衰草連天)

三、競讀互助,理清思路

1.多媒體出示四個問題,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閱讀,(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抓住關鍵句閱讀。)學生要比比誰歷時最短,解疑成果最好。學生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可以討論歸納,合作完成。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爲物候;

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

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

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

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2.教師自然引導學生學生理清思路,把握層次:

第一部分(1~3段) 說明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 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歸納:

描述物候現象——做出科學解釋——影響物候的因素——闡述研究意義。

3.小組討論,把握說明順序

全文運用何種說明順序:現象→本質,屬邏輯順序。

教師補充邏輯順序的幾種主要類型:現象→本質,主要→次要,原因→結果

 四、重點研讀,解決重難點

1.快讀第三部分(6-10)。思考:

1.緯度、經度、高下、古今的差異這幾個因素的排列順序可調換嗎?爲什麼?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體會說明順序】

(明確: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間到時間的順序,屬邏輯順序。 不能換。)

多媒體展示圖片:

(1)圖示同一經度:三月的內蒙古草原和三月的海南不同的景象,展現緯度對物候的影響;

(2)圖示同一緯度:四月的內蒙古草原和四月的大連不同的景象,展現緯度對物候的影響;

(3)圖示天山山頂和山藥的差異地垂直氣候帶,展現地勢高低對物候的影響。

思考:開動智慧的大腦,你能說說爲什麼也古今的差異嗎?(可以從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考慮。)

全球變暖(溫室效應)

 五、齊讀賞讀,品味語言

1.說一說:

齊讀第一、二段,你覺得本段哪些句子寫得美?美在哪裏?

活動:用“我認爲_____這一句最美,它美在_____”說話,

方法:運用修辭方法和想象進行體會。教師以第一句示範說話,同桌間相互交流,學生積極說話。

要求:表達連貫、得體(生動)。

示範:“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

(它美在:把“大地”人格化,大地萬物在春天媽媽的`輕柔喚聲中甦醒過來,把大地寫得又可愛又動人。這是擬人手法,生動形象。)

2.品一品:

(1)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 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

(2)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思考句中加橫線的字能否刪掉,爲什麼?

(題中的詞語限制較嚴密,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表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

小結語言特點:生動形象,準確嚴密,

 六、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課後作業——鞏固說明方法:

通過第三單元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了說明文常用的幾種說明方法,如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請課後從文中找出,下節課再展示、探討。

2.說說這裏的物候知識:

兩個月前,在廣州,看見了玉蘭開花;兩個月後,在北京,又看見玉蘭開花。玉蘭花呀,我說,你走得真慢哪!費了兩個月工夫,你纔到了京華。 (“京華”本意是京城,這裏指的是北京。)

——郭沫若《玉蘭和紅杏》

3.收集身邊的農諺、有關物候的詩文或記錄研究身邊的物候現象,並積累起來.。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燕子低飛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