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茶館》精品教案設計兩篇

《茶館》精品教案設計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茶館》教案設計一

《茶館》精品教案設計兩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劇本獨特的“卷軸畫式”的結構,指導學生理清課文情節並歸納概括劇情。

過程與方法

1、理解臺詞的動作性和戲劇語言的言外之意。欣賞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風俗圖畫和濃厚的京腔京味。鑑賞劇本通過豐富多彩而又富有個性化的語言來展開情節、表現人物與時代的矛盾衝突的方法。

2、注意臺詞的動作性。找出一些典型的語句,讓學生體會它們表達了說話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樣牽動舞臺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外部動作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注意體味戲劇語言的言外之意

 【教學重難點】

把握人物形象,瞭解戲劇主題

 【導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歲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裏,總會有些難忘的東西在我們的腦海中揮灑不去:李白的詩、韓愈的文、杜康的酒、齊白石的畫、梅蘭芳的京劇。並且隨着時間的流逝越來越醇。老舍的《茶館》就屬於其中之一。現在據《茶館》發表演出的時間已經將近50年了。但它仍然能帶給我們極高的藝術享受。前幾天,我們已經欣賞了電影《茶館》,今天,讓我們繼續走進《茶館》,去領略它的藝術魅力。

(投影顯示課題)

 二、走進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滿族人,我國現代最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之一。其作品多取材於城市下層居民生活,有濃厚的北京地方色彩,詼諧幽默,風格獨特。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月牙兒》、劇本《茶館》等。

  三、預習檢測:

  學生表演《茶館》片段。 (課前指導學生做好準備)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茶館》中出現的人物衆多,前後三幕中出場的共有30多個,我們不可能一一分析,這節課我們主要分析一下課文節選部分出現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發、常四爺、鬆二爺、宋恩子、吳祥子、劉麻子、唐鐵嘴及課文中提到的秦二爺幾位。

(投影顯示八位人物姓名,點擊王利發人名進入相關鏈接)

(一)、王利發。

1、對不同人採取不同態度。

(1)、對難民、李三等人:“別耽誤功夫!”“咱們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對難民強硬、冷漠,對李三雖同情,卻有限度,表現他自私。

(2)、對大兵、警察、特務:“您聖明。”“你多給美言幾句,我感恩不盡!”“老總們,實在對不起,還沒開張,要不然,諸位住在這兒,一定歡迎!”“您甭看,準保都是靠得住的人!”對他們的態度則是討好,巧應付,怕得罪。表現王利發的圓滑世故。

(3)、對唐鐵嘴之流:“你混得不錯呀!穿上綢子啦!”“可是,我這兒已經住滿了人,什麼時候有了空房,我準給你留着!”

對唐鐵嘴厭惡仍笑臉相迎,表現王利發的精於處世。

2、善於經營,不斷改良。

“all right?”“yes,也有這麼一說!”

體現王利發言語上的改良。

“西直門的德泰,??全先後腳兒關了門,只有咱們裕泰還開着,??”

“大茶館全關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隨機應變地改良!”

通過王淑芬和常四爺之口表現王利發善於改良,是茶館業中的佼佼者。

3、對現實不滿,含蓄表達:

“這年月還值得感謝!”“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

表現王利發的膽小怕事。

總結: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他從父親手裏繼承了裕泰茶館,也繼承了他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幹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在黑暗的舊中國,儘管王利發善於應酬,善於經營,不斷改良,卻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得十分含蓄。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世的小商人,最終仍然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

(二)常四爺。

1、“我賣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聽說你明天開張,也許用得着,特意給你送來了!” 表現常四爺的自食其力,樂於助人。

2、“什麼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

表現常四爺的愛國、敢作敢爲。

3、“要是洋人給飯吃呢?”“盼着你們快快升官發財!”

表現常四爺的正直、倔強。

總結:旗人。正直,愛國;倔強,敢作敢爲;自食其力,樂於助人。

(三)鬆二爺。

1、“看見我這身衣裳沒有?我還像個人嗎?”“可是到了民國,我捱了餓!”“我餓着,也不能叫鳥兒餓着!”

表現鬆二爺的遊手好閒、懶散無能,不願自食其力。

2、“我看見您兩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兒!不能不請安!”“你說得對!嗻!四爺,走吧!” 表現鬆二爺的膽小怕事。

總結:旗人。膽小怕事,懶散無能,遊手好閒,喝茶玩鳥,不願自食其力。最終餓死。

(四)秦二爺。

民族資本家。一心實業救國,最終破產。

(五)劉麻子。

靠說媒拉縴、拐賣人口掙錢的地痞無賴。

(六)唐鐵嘴。

“我感謝這個年月!”“大英帝國的煙,日本的‘白麪兒’,兩大強國侍侯着我一個人,這點福氣還小嗎?”

算命看相的江湖騙子。無恥。

(七)宋恩子、吳祥子。

1、“王掌櫃不願意咱們看,王掌櫃必會給咱們想辦法!咱們得給王掌櫃留點面子!”“對啦!坐下談談吧!你們是要命呢?還是要現大洋?”“別動!君子一言:把現大洋分給我們一半,保你們倆沒事!咱們是自己人!”

表現宋、吳二人的貪婪、蠻橫、霸道。

2、“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效力??”“誰給飯吃,咱們給誰效力!”

  五、合作探究,分析戲劇主題:

在茶館中,老舍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這裏面有廣大市民的代表王利發,有不甘受奴役的中國人常四爺,有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鬆二爺,還有地痞無賴劉麻子、江湖騙子唐鐵嘴、老牌特務宋恩子、吳祥子等等。老舍的目的應該不僅僅是將這些人物展示給我們看,他應該另有深意。先來聽聽劇中人物自己的話吧!(點擊王利發、常四爺、唐鐵嘴人名觀看相關影片)也許,我們能從不同人物的不同結局中找到答案。這八個人,可以簡單地分個類,上面四個,可以歸入好人的範疇,下面四個,則應歸入壞人的範疇。王利發懸樑自盡,常四爺落魄一生,鬆二爺慘遭餓死,秦二爺最終破產。好人遭了殃!劉麻子等人卻在這個社會中如魚得水,壞人猖狂無比!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常說“邪不壓正”,可在《茶館》中,邪卻確確實實地壓住了正,這其中的根源何在?看來老舍先生批判的矛頭已經不僅僅是宋恩子、吳祥子等反面人物了。他要展示的實際上是整個舊時代的黑暗。

《茶館》展現了三個可詛咒的時代:戊戌變法失敗後的晚清末年、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後解放戰爭爆發前夕的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描繪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三個黑暗、病態、荒誕的社會發展片斷,揭示了舊社會的必然滅亡。

在《茶館》中,不管是哪個時代,我們看到的始終是漆黑一片,難道就沒有一點希望了嗎?戲劇中是否給了我們希望?明確:希望在於以康大力爲代表的西山八路!

、拓展延伸:

秦二爺走了,常四爺走了,王利發也走了,我們這堂課也該結束了。給大家佈置個課後作業:比較《雷雨》、《茶館》的戲劇結構及矛盾衝突 。

  《茶館》教案設計二

 教學要點:

1、鑑賞王利發等主要人物形象。

2、品味本課準確、生動、幽默而富於個性化的語言。

3、瞭解《茶館》戲劇結構和矛盾衝突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西方經典戲劇《哈姆萊特》,瞭解了什麼是戲劇衝突,莎士比亞爲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人文主義思想家在現實社會面前處處碰壁的悲劇結局。今天通過學習現代作家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看一看在清末戊戌維新運動失敗之秋,社會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大屏幕出示老舍像及簡介

  二、簡介劇情:

全劇介紹:

《茶館》共三幕,各寫一個時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裕泰茶館生意興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雲集此處:信洋教的小惡霸,依仗洋人,神氣十足,連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錢有勢的人家爲了一隻鴿子,可以請來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羣架;吃朝廷錢糧的旗人整日遊手好閒;朝中的太監總管不僅家中人生活奢華,而且還可以用高價買來妻子;農民和城市貧民卻賣兒賣女;常四爺談國事被抓;秦仲義雄心勃勃興辦工廠,工業救國。這種剪影式的描寫,展現了清末社會的衆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的滲透、侵略和封建統治的荒淫、腐敗所造成的農民的破產、市民貧困和社會黑暗,表明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日即將來臨。

第二幕:事件發生在民國初年袁世凱死後、帝國主義操縱下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此時與第一幕相隔十多年。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裏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闢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裏擺上了留聲機。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社會生活。劇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於一種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館已經破爛不堪,無論主人怎樣改良也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廚師只能在監獄裏蒸窩窩頭;身懷絕技的藝人無法維持生計,民間藝術瀕於失傳。與此對照,惡勢力卻異常活躍,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頹,其後代登場。劉麻子、唐鐵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無恥;沈處長比以前的馬五爺更仗洋人勢力向中國人施威;龐太監的侄子們則組織復辟活動,百姓更難以生活。最後茶館掌櫃王利法在茶館被人霸佔之後懸樑自盡。作者懷着強烈的激情批判和詛咒了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表明了舊中國註定滅亡。劇中通過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區一筆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即將到來。

 三、整體感知課文,梳通劇情脈絡:

1.放電影片斷,使學生感性瞭解劇情。

2.學生默讀全文。

3.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分角色朗讀。

〔解說:分角色朗讀的要求:①臺詞較多的角色,各選一名學生擔任。臺詞少的角色,一人可兼幾個。②本文語言特色爲角色對話運用北京方言,朗讀者應儘量讀出京味來。③朗讀者要聲情並茂,可有適當的手勢〕

4.叫一名學生起來簡要複述情節,師生共同梳理。

 四、鑑賞課文:

1、《茶館》第一幕以王利發的茶館爲背景,出現了哪些人物?他們進行了什麼活動?試概括第一幕展現的主要場景。(熟悉劇情,把握主題,爲下面鑑賞劇本的結構掃清障礙)

課文節選的是《茶館》的第一幕。曹禺曾稱讚說“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 這是爲什麼?

它向我們揭開了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末社會生活的一角。人物衆多,事件繁雜。

可以根據幾個主要人物的活動,理出該幕的糾葛(戲劇衝突)。

①常四爺先與流氓打手二德子因敢不敢“打洋人”發生衝突,進而“得罪”了馬五爺,表示自己“就是不佩服這吃洋飯的”;之後就劉麻子送英國鼻菸,發出洋貨充斥,“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的感慨;對太監娶妻表示不滿,給賣女兒的鄉婦買兩碗爛肉面,憂心忡忡地說:“我看哪,大清國要完!”並因此被宋恩子、吳祥子逮捕。

②秦仲義來茶館看王利發“會做生意不會”,提漲房租的事;嘲笑常四爺給窮人買面吃的行動後得意揚揚地宣講自己實業救國的主張;之後是與龐太監之間的彼此表面笑語奉承,實則劍拔弩張的激烈交鋒。

③ 龐太監娶妻涉及“因爲鄉下種地的都沒法子混了”忍痛賣女兒的康六和康順子的悲劇命運和人販子劉麻子倒賣人口牟取暴利的罪惡行徑。

2、說說這些場景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這些人物的命運,他們彼此間的糾葛,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腐敗,惡人猖獗,特務橫行;洋貨充斥,洋教勢力擡頭;民不聊生,賣兒賣女以及實業救國思想的擡頭、愛國正直的人受迫害的現實。

在衆茶客們的談話與表現中,可以看出這些有閒的市民階級對時事漠不關心,對窮人的苦難麻木不仁,明哲保身,玩物喪志的無聊與麻木——大清國確是氣數已盡,日薄西山,走到了它“要完”的時候了。

[小結]:《茶館》由衆多人物生活場景羅織而成,共同組成了時代的剪影,反映了紛紜複雜的階級關係和社會風貌。可以說是藉助小茶館來反映大社會,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罪惡,從而告訴人們這樣的社會一定要滅亡,這正是老舍創作《茶館》的根本意圖。

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茶館》雖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們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具體的、針鋒相對的衝突,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關係,那麼,《茶館》的戲劇衝突是什麼呢?主題又是怎樣體現的呢?

——《茶館》所採用的是特殊的戲劇衝突。劇中人物彷彿是在某種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軌跡必然地運行,正直、善良的人無法擺脫厄運的襲擊,那些異常活躍的社會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準則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衝突都暗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衝突。道是“莫談國事”,卻沒有一個畫面不和國事聯繫。這種“剪影式”的新嘗試,展現了清末社會的衆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國主義的滲透、侵略和封建統治的荒淫、腐敗所造成的農民破產,市民貧困和社會黑暗,表明了中國封建社會末日即將來臨。

3、本劇的結構特點:

《茶館》的戲劇結構是獨特的,作品沒有一個完整的情節線索,沒有貫穿始終的矛盾

衝突,而是以寫人來帶動情節的發展,人物雖多,但關係並不複雜。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單一的,人物之間的聯繫也基本上是單線的、小範圍之內的。整個一幕劇是由一個個發生在 茶館中的小情節、小故事聯成的,是平面展開的,形成卷軸式的平面結構。這與中外傳統戲劇的寫法是完全不同。

4、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結合臺詞分析):

(1)、王利發:

作爲大茶館的掌櫃,既有老實、善良(如悄悄向常四爺介紹馬五爺的背景,勸他說話“留點神”,勸衆茶客“莫談國事”,包括對喝蹭兒茶的唐鐵嘴的態度等),力圖適應各種環境以求生存的一面,又有自私、精明、圓滑(如對秦仲義的奉承,對漲房租的搪塞,又如在給鄉婦爛肉面問題上,既稱讚常四爺“積德行好”,又說“這路事兒太多了”“誰也管不了”,並詢問秦仲義的意見,兩面討好等)以求保全自己的一面。這種性格是由於家教“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使然,更是由社會動盪不安的環境和茶館掌櫃的職業特點決定的。

(2)、常四爺:

對神氣十足的二德子說“要抖威風,跟洋人幹去”,在全茶館的人司空見慣,對劉麻子給太監買老婆不置一詞的時候,只有他說“劉爺,您可真有個狠勁兒,給拉攏這路事!”加以指責;對鄉下人賣兒賣女現象的關注,對洋貨充斥的感嘆,以及“我看哪,大清國要完”的憂慮,都表明他是一個耿直、正派,看不慣社會醜惡,富有愛國心的人。

(3)、秦仲義:

作爲一個家道殷實的資本家、主張實業救國的維新派,把一切人都不放在眼裏,來到茶館,有一種居高臨下、咄咄逼人的氣勢。對王利發,擺出主子的態度;對常四爺買面給窮人的事表示不屑一顧;講“實業救國”時頗有些自命不凡——只有自己懂怎樣救國;與保守勢力的代表人物龐太監針鋒相對等等,處處顯示着他的身份地位與性格特徵。

(4)、孫二爺:

鬆二爺也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遊手好閒,整日喝茶玩鳥.清亡後,"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他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他寧願自己捱餓,也不讓鳥兒餓着,一提到鳥就有了精神,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討論交流:你還對哪些人物感興趣,結合臺詞試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

5.本劇的語言特色:

1、人物語言具有高度的個性化。老舍善於從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發,讓他們說出符合自己個性的語言。如王利發謙恭、周到,善於與各種人物打交道,對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語言,與他的掌櫃生涯非常吻合。

2、每個角色都在說自己的事,可是又都與時代相關聯,從中折射出時代的影子。如常四爺“連鼻菸也得從外洋來”的感嘆,康六傾訴自己賣女兒“那不是因爲鄉下種地的都沒法子混了嗎”等,都顯示了洋貨充斥、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

3、豐富的潛臺詞。老舍主張寫戲劇臺詞要“想的深說的俏”,他筆下的人物語言往往寥寥幾句,卻蘊含着豐富的思想情感內容。如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和封建勢力代表人物龐太監之間,表面問安奉承,骨子裏暗藏殺機,每句話都是話裏有話,耐人尋味。

6、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