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人教版《雨說》教學反思

人教版《雨說》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人教版《雨說》教學反思一

人教版《雨說》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下的新課堂應該怎樣組織,我一直在探索、思考,恰好這次學校請來了市中語會的專家對我們青年語文教師進行聽課、評課,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讓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深刻的認識。下面就這節課談談反思之後的體會。

1、要很好地運用評估,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

《雨說》是一首詩歌,對於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是得到專家的肯定,美中不足的是有的教學環節處理的不到位。在朗讀這個環節上我先安排學生自由的小聲朗讀,邊讀邊思考本詩應該運用怎樣的語調來讀,然後指定一名學生朗讀,我有意喊了一名平時上課表現不好的男生起來讀,出乎意料今天讀得聲音較響亮,也注意了語調,之後請同學進行點評,站起來的三位同學都指出了該男生的不足,並示範地讀了一遍,點評的比較到位,朗讀的也比該男生好,但這樣就變成幾名學生都來指出該男生的不足,這樣就有點挫傷該男生的自尊心,以後誰也不願第一個站起來朗讀,雖然我也適時的表揚了該男生聲音響亮、感情豐富,但經過專家的指點,我意識到這個環節處理得確實不是很好,如果改成自告奮勇地朗讀,或是先揣摩每一節詩的語調,討論明確之後再請同學起來朗讀,效果就會更好一些。這裏專家的點評讓我明白教師不能僅限於傳授知識,還要時刻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用富有啓發性、趣味性的語言教育學生,用鼓勵性的語言激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在教學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了“春雨對我們說了這麼多,你想對春雨說些什麼呢?”目的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詩的主旨,要求每一位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自由地、創造地發揮,學生都踊躍舉手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我對學生的發言都一一進行肯定、讚賞,而專家評課時指出在這裏可適時地進行引導,讓學生聯繫實際,結合初三的學習生活來談就更好,這個建議讓我茅塞頓開。確實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不是淡化教師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每一篇課文,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及學生特點設計課堂的教學重點和目標,把學生引導到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上,讓他們有目的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從而達到更高層面上的學習。其次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應該在“大語文”環境中進行。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師應緊緊把握語文生活化的特點,在教案的設計過程中充分地關注學生的生活積累、生活體驗,努力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同時靈活地把握教材內容上的彈性度,培育學生思維由課堂向生活延伸的多種觸角。

3、要在備課上下功夫,除了備知識,更要備學生的“可能”,也就是說,教師作爲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應儘可能多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學生不僅應該成爲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應該是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把過去備課中只關注具體課文的肢解和知識填塞轉變爲關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講臺是神聖的,每一個走上講臺的人都肩負着育人的重任,這是一份厚重的責任和使命,在新課程標準下,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將不斷地進行反思,隨時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揚長避短,真正尋找一條“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兼顧的教學方式。學習從反思開始,對我來說,惟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人教版《雨說》教學反思二

今天和學生們一起學習了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的詩《雨說》,課前大致設想是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的語言美,理解詩的內涵,感知擬人手法的妙處。主要步驟:一 整體感知 (生讀 師範讀)解決字詞 。 二 按結構(雨說一詞爲標誌),簡單概括雨說的五個層次 。 三 整體再讀詩歌 ,總結雨的形象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雨是……) 四 體會 擬人手法的妙處 五全班演讀課文。

在實際上課時,只進行到了第三點。第四點由我爲大家直接點出。上完課一直反思,時間到底浪費在哪裏?似乎讀的不夠充分。於是,給另一個班上課時,我不再讀課文,而是讓學生多讀了讀。課下作業是讓學生也用擬人手法寫首小詩,或者是一段散文。

現在在回頭看整堂課讓學生概括每層雨說的主要內容時完全沒必要的。因爲詩歌的內容很簡單,學生容易理解,概括了會讓詩失去味道。當初這麼設計是想讓孩子們把概括出來的句子連起來和原文對比,以體會原句的生動。現在想不如直接出示老師概括的乾癟的句子,讓學生體會原文是怎樣讓表達生動起來的。這樣可調整爲:一 學生讀課文 二 從雨的這些話中,我們感受到了雨的: 三 作者借雨來表達對孩子們的祝福。雨既富有人的思想,又富有雨的特點。這種寫法是擬人手法。順勢讓學生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四 對比改過的詩與原文的區別,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展開想象,生動描寫的。

  人教版《雨說》教學反思三

《雨說》是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篇詩歌,它清新活潑,明朗而耐讀,輕美如音樂。聽了蔡老師的課後,結合自己所上的課,特反思以下幾點:

1、把握詩歌內容,整體領悟詩意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精神活動。整體把握其實是對詩歌的解讀,要認真閱讀,理解詩歌的寫作思路,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受。與文本對話,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

2、朱光潛先生說:要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品詞、析句、培養語感,對於詩歌教學而言,尤其重要。在反覆吟誦、反覆推敲中感受詞語的豐富之美,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真正體味語言文學的魅力,就從詩歌開始。

3、通過詩歌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於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輝,通過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現,從雨的角度來看,學生體會到善良的內心、博大的胸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從“少年兒童”的角度來看,則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論遇到何種坎坷,都要勇敢、樂觀的生活。通過多角度的體會,對於學生來說,無疑會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老師要將這種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空洞的說教.在品味詩歌感情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4、詩歌的教學,也是訓練朗誦的最佳時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對朗誦加以評點,加以指導,讓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讀。書讀百遍,其自見,更何況是有感情地朗讀,品味式地朗讀呢。要多讀詩,讀好詩。

人教版《雨說》教學反思四

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的《雨說》是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篇詩歌,它清新活潑,明朗而耐讀,輕美如音樂。我結合自己所上的一週一科一課,特進行了如下反思:

談設想:

上課前大致設想是讓學生先了解鄭愁予其人,再瞭解一下創作背景,把握幾個重要的字詞,然後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的語言美,理解詩的內涵,再感知擬人手法的妙處。整體把握雨的形象,進而把握全詩的主題。我把重點放在讀和體會寫法上。

朱光潛先生說:要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品詞、析句、培養語感,對於詩歌教學而言,尤其重要。在反覆吟誦、反覆推敲中感受詞語的`豐富之美,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真正體味語言文學的魅力,就從詩歌開始。而《雨說》這一課,也是訓練朗誦的最佳時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他們聽讀、自由讀、指名讀,並適時地對朗誦加以評點,加以指導,讓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更何況是有感情地品味式地朗讀呢。所以在這個環節,我花了十五分鐘的時間。

接下來,在體會擬人的手法這一環節上,是我這課最出彩的地方,我這次上課沒用任何教參,我在確立了重點後,就一個人拿着課本琢磨,如何讓學生對“擬人”是一種修辭,還是一種“寫作手法”區分清楚,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問題:

本文用的最多的修辭手法是什麼?(擬人)

找出把“雨”擬人化的句子。(學生找了很多,幾乎每段都有)

總結:一句話用了擬人,就是修辭方法。

全篇都用擬人,就是寫作手法。

這樣一說完,所有學生都會了。對寫作手法又進行了一下拓展,學生認識得更清楚了。在評課環節,同事們對這一點也是大加讚揚,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擺不足:

一個老師評課時,說到了我在德育滲透上做得似乎還不夠。我也認同這一點。通過詩歌的學習,應激發學生對於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輝,通過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現,從雨的角度來看,學生體會到善良的內心、博大的胸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從“少年兒童”的角度來看,則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論遇到何種坎坷,都要勇敢、樂觀的生活。通過多角度的體會,對於學生來說,無疑會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老師要將這種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空洞的說教。在品味詩歌感情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我的第二點不足,就是我深深爲之自卑的課件使用的問題。儘管課件在做得時候就想以實用爲原則,但在現實用的時候,還是捉襟見肘,手忙腳亂,以至於精心設計的課件因板書的問題而沒得到完全展示,這也是我很糾結的地方,每次用課件課就上得不流暢,不用的話就顯得很落伍。有些現代化的東西用不上。這一點要及時改正。

綜上所述,這課還是比較成功,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比方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得好,最後不測也達到了93. 66分,不足之處,在指導朗讀、課件使用、德育點滲透上還要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