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下《詩兩首》的語文教案大綱

九年級下《詩兩首》的語文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詩兩首

九年級下《詩兩首》的語文教案

從容說課

《詩兩首》之一的《我愛這土地》作於1938年11月,九年級下教案全集《詩兩首》(教師中心稿)。詩中的“鳥”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是悲壯的時代氛圍和“悲哀的詩人”(艾青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個性的深情流露。詩人藉助鳥的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寫實和象徵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

《鄉愁》是臺灣詩人余光中衆多以鄉愁爲主題詩篇中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戀歌。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種物象,並以時間的發展貫穿組合,概括了詩人深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範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擬採用整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賞析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達到提高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賞析中,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陶冶性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着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九年級下教案全集《詩兩首》(教師中心稿)》。提高閱讀和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着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

[教學要點]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繫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讚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着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投影: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爲貧苦農婦哺養,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民有着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後的曲折經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爲—個革命者。1929年赴法國留學,並開始詩歌創作。1932年回國,在獄中寫成詩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詩壇的地位。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鬱,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時期的詩作,爲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讚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

《我愛這土地》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