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下 《詩兩首》教案【精品】

九年級下 《詩兩首》教案【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1、詩 兩首

九年級下 《詩兩首》教案【精品】

知識與能力:

1、熟讀並背誦,感受詩歌的旋律與節奏美。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3、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4、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學習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着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一、《我愛這土地》

  一、導入

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文人寫下了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

學生交流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這些不朽的詩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愛國志士發自內心的呼喊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繫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讚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着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目標:

1、作者及有關資料

2、朗讀、誦讀、聽讀、自讀

3、合作學習

4、背誦

  三、走進作者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爲貧苦農婦哺養,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民有着兒子般的深情。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鬱,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時期的詩作,爲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

2、寫作背景

《我愛這土地》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四、朗讀,整體感知

1、讀準節奏、重音、讀出情感。帶着思考去讀,可參考如下設計:

假如/我是一隻鳥,(深沉地)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悲憤地)

這永遠洶涌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後/我死了,(平靜地、執着地)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痛苦地、深情地)

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自讀、小組內朗讀

3、朗讀,確定詩句的感情基調,做到以情帶聲

學生朗讀,互相點評,互讀

4、讀出情感的層次。(分角色朗讀)

第一層,詩的一、二句,(領讀);

第二層,詩的三、四、五、六句,(合);

最後兩句是全詩的最強音,(領一遍),再齊讀一遍。

  五、品讀,體會詩的意蘊

1.探究詩中意象的含義。

講析: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正踐踏着我們中國的土地,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詩人艾青用筆發出了戰鬥的呼聲。“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河流”就是那長期鬱積在人民心中的悲憤,“風”象徵着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黎明”預示着人民爲之奮鬥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

2、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學生合作討論後,回答)

(1)詩人爲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麼?

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着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鬱的負荷而生髮的焦灼與浩嘆,傳遞着與時代同步的憂患濤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徵,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徵意蘊?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歌唱的豐富內涵:暴風雨打擊着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徵,“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徵,“溫柔的黎明”預示着人民爲之奮鬥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於這片土地。

(3)詩句“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有何深意?

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於犧牲自我之意

(4)詩歌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着怎樣的聯繫?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3、評說詩中“鳥”的形象。

(1)要求學生用“這是一隻 的鳥”句式說話。

(2)學生髮言,教師適時點撥,形成以下答案:

這是一隻歌唱着的鳥。

這是一隻歌唱得喉嚨嘶啞的鳥。

這是一隻在炮火連天的危急時刻奮力歌唱的鳥。

這是一隻爲人民抗擊侵略的鬥爭精神而歌唱的鳥。

這是一隻爲祖國的美好未來而歌唱的鳥。

這是一隻因爲祖國山河破碎、人民塗炭的災難而痛徹肺腑的鳥。

這是一隻用生命爲祖國歌唱、摯愛着多災多難的祖國的鳥。

這是一隻和祖國生死相依、對祖國忠貞不渝的鳥。

……

(3)教師小結:“鳥”的形象正是詩人自己的形象,“鳥”的歌唱是詩人也是全民族那對祖國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愛的表白

  六、再一次深情的朗讀

互相交流聽讀後的感受

  七、背誦

  八、課堂小結: